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3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本期,塔德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讀者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書,一部分人覺得它乾淨純潔,洗滌心靈。另一部分人則覺得它囉嗦矯情,不知所云。

實際上,這是一本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閲讀和體會的書。

一、《瓦爾登湖》簡介

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號稱美國版的陶淵明。

梭羅本人學識淵博,甚至會引用孔子的一些話,他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開辦過鉛筆廠,卻十分嚮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了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權力和金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

這本書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邊上,自建的小木屋裏寫出來的散文集。

二、《瓦爾登湖》主要講了什麼

作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拿了一把斧子,在瓦爾登湖邊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開始了自己長達兩年的獨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温暖的陽光,梭羅自己種地,讀書,寫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思考着人生的哲學。

有讀者説這本書值得反覆閲讀,感受書中的一些比喻,你會驚訝於作者的想象力,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三、《瓦爾登湖》點評

作者崇尚自然風光,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清澈,寧靜的世界。

當然作者也不是説讓大家都和他一樣生活,而是做一個自由的人,從簡單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有的讀者感覺這本書比較沉悶,可能看不上幾頁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後大罵作者虛偽,矯情,囉嗦。

也有人説,這本書適合失眠的時候,拿出來翻一翻。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我們放下雜念,慢慢地用心去體會。如果你帶着很強的.目的性去翻開它,可能並不會有什麼收穫。而能夠體會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靜下心來的人。

這本書有很多的翻譯版本,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結合英文原版書來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爾登湖》奉為神作,有的人卻覺得它是糟粕。我想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放下浮躁之心,從中吸收真正有營養的部分。

身處於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寧靜之地。

瓦爾登湖讀後感2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着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或許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着、思考着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着的精神,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他不願意與這忙碌的社會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裏去了。每天過着農民般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於農民。他近乎虔誠的揮灑着汗水,過着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這裏的一草一木,來研究四季的更替,來思考!恰恰是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頓悟、他的明朗,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寶,時刻警醒着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羅曾説,致力於耕作時,我充滿了難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從事勞動對未來信心十足。雖然從事勞動學時辛勞的,伴着甘冽的泉水品味着成熟碩果,這滋味難以言述!但他不止於此,他還想播種真誠、真理、樸素、信心、單純等種子,這些珍惜的品質,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懇切地希望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客套虛偽,停下忙碌的腳步善待這些珍貴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着頭顱,以批判的態度審視着這個資本社會,充裕的時間給予了他思維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裏,帶着對社會的批判,帶着對他夢想的執着追求。

梭羅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追求,不同於城市人對金錢名利的執着追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他將其稱之為——本能。像大多數人那樣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閲讀、交流、思考,但同時還追求原始狀態和野性的本能,這是一種毫不掩飾的釋放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可以坐在樹下,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坐在小船裏揮舞着船槳擊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聽迴響不窮。他的真性情,絲毫不作為的處事,讓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紙張,透過近兩百年的光陰,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愛他的小詩:

“把你的視線轉向內心

你會發現心中一千個未發現的地區

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為家中宇宙學的專家”

有夢,沒什麼辦不了,只要你願意,太陽也可以因你而破曉。他,不拘於時,率真活潑,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與之批判,更像是一場命中註定的追夢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我們所處的世界經濟發達,財富累積,人們獲得了物質上的、富有的生活。而在19世紀上半葉,位於大洋彼岸的美國正處於“農業——工業”轉型階段,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物質上的慾望刺激着人們的神經。財富、地位、名譽這些東西充斥着人們的心靈。人們當時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結果環境破壞,人們也遭受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此時,梭羅就像個隱士,迴歸自然的他,關注着自然。與動物“居民”為鄰,過着他想要的生活。當我瞭解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時,才明白他對瘋狂追逐金錢的社會現象的擔憂與對自然的熱愛。

其實不僅僅是19世紀,21世紀的今天,人們依然還在為獲得金錢而忙碌奔波,不管他們是為了獲得更大數目的金錢還是僅僅為了活着,可是我們精神上的追求在哪裏?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熱愛自然。而他自己在湖邊的小木屋裏當起了農民,與自然交朋友,輕鬆而快活。白天在林中、在湖邊欣賞着自然,晚上記下自己的思考。人不應該對自己所生活的家園進行無情的破壞,因為我們至少要在自然的家園裏生存。

《瓦爾登湖》或許不僅僅是記錄了一個自然之子住在自然裏的故事,更是一種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寧靜的.瓦爾登湖湖畔還留着梭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的思考。人從自然中走了出來,卻又不得不依賴自然而生存。人類那顆浮躁的心啊!若是它想要回到本真,拋開無謂的糾紛與困擾、功利與世俗,也只有回到自然中去,才能把心房裏的灰塵打掃乾淨。

梭羅是智者,也是他那個時代的孤獨者。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他唯有離開喧囂的城市,才能尋得自己內心深處的寧靜。只有在那瓦爾登湖湖畔,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與其説《瓦爾登湖》反映了作者梭羅兩年內的生活,不如説這是他向我們展示的一種生活態度。迴歸自然,是自然養育了我們,是自然讓我們得以生存。平靜的湖面猶如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讓人遠離塵囂,回到那個本真的自我和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生活。不能不説是心的洗禮。將所有的雜念,所有悲傷的舊事全都忘掉,我們是最初天真活潑的自己。

最真的自然只有最最接近本真的心靈才能體會得到。梭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就是人們不約而同地以財富、名譽的獲得為榮,對金錢的過分追逐表示認同。所以提倡迴歸自然的智者是孤獨的。自然的本真是美、是和諧,它對應着人類的善良和人們本真的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説,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温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脱。“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5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着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着急趕到哪裏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遊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後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雲,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脱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脱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説,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為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瓦爾登湖讀後感6

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進取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為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説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台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梭羅説自己也很喜歡交際,所以不是隱者,居住在瓦爾登湖上只是實驗一種生活方式,怎樣把人對經濟的依賴降到最低。

與訪客交流需要空間,太近反而無法傾聽,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交流起來才是佳境,宏偉才被顯示出來。竊竊私語,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顯得人很猥瑣。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裏是天然的會客廳,人們在那裏可以暢所欲言,一兩個人時還可以用餐,訪客多的時候,就只吃精神食糧。招待訪客不必大講迎接排場,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來取悦訪客,這樣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後再去拜訪的可能性減小。最重要的是有話要説,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靈高貴,越寧靜越稱心。

距離可以篩選朋友,大老遠來拜訪的肯定不是因為瑣碎的事情,交際減少,才能安下心來去發現和探索未知的東西。一位常年在這裏工作的樵夫,生活在這天然的地方,是那麼幸福,那麼滿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沒有想過這天然的生活方式會發生什麼變化。他對錢對社會機制的解釋,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解釋的很好。他對誠實與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間,就像最早的人類開始思考人們的生存機制一樣。

由這個樵夫,梭羅想到,這個社會的最底層也會生活着人類的天才,儘管沒有被發現,他們卻在真實地生活着,思想雖未開化,但卻深不可測。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這個社會需要公平,需要給任何人機會。

梭羅住在瓦爾登湖畔,當時就是很另類的人與事,所以惹來一些人的參觀,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窮人、有奴隸,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亂者,有身體殘疾而思想活躍者。有來尋歡作樂的,有來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來學謀生的,有來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麼能生活下來,有來看看在野外的寢室廚房是怎樣的,有來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風險最小也好給自己不再去奮鬥找個事做。這些人全都認為梭羅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好處,他們多數擔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險,梭羅覺得他們這是庸人自擾。試想,我們所見所聞的大多不都是他們這些人嗎?對死亡極其恐懼,單是恐懼所帶來的害處,就讓人身心俱疲,疾病漸生。生命何時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脅呢,社會怎樣革新卻改變不了這一事實,重要的還是在於精神上的勇敢與健康。可能擁有物質越少精神越豐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對此心存不滿。

梭羅喜歡的訪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漁夫、獵人、詩人、哲人,因為這些真誠的人,拋開世俗社會到野外是來尋求自由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9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着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着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着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温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説,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裏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説“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着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稱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鳳毛麟角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用平靜的曲調描繪了一幅幅恬靜的風景,這些美麗的風景一次次洗刷着人們污濁的靈魂。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獨自在林中生活,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寂寞,孤獨,還有恐懼。梭羅藉助自己的筆,書寫了他簡單的生活,沒有快節奏的音樂,只有田間的悠悠蛙鳴。

梭羅喜歡釣魚,但在瓦爾登湖畔,每釣一次魚,就會覺得自尊降落一些。這如同一種暗示,如同黎明的`微光一般,忘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繁瑣的家務要做,不用過於追求儀表的整齊,做的只是享受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獨居在林中,感受到了孤獨,瞭解並接納這份孤獨帶來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人往往會厭倦並害怕孤獨,會到車站、郵局、酒吧、會場等等這些熱鬧喧囂的地方尋求快樂,但梭羅卻更願意與大自然在一起,他沒有害怕,也沒有逃避孤獨,而是不斷的在努力改變和調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獨,享受孤獨,靠自己的雙手過着原始簡樸的生活。很多時候,簡單和獨處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梭羅以前從未做過的一些事,比如,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在瓦爾登湖畔種豆、蘿蔔、玉米,每天的勞動雖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穫,喜悦之情又溢於言表,他仔細的記錄下每一筆收支。他在種豆中種下了誠實和淳樸,也收穫着驚喜。

瓦爾登湖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看上去很美,算不上壯觀,但就這一片乾淨的湖岸,也足夠洗刷有污染的靈魂。

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梭羅的每一句言語均為真理。他敢於去實踐着一種有節制的生活,成熟自己的心智,這點尤為重要!親近自然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擔心人心險惡,只有質樸和純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動物帶來的感覺總有不同,貓頭鷹的叫聲雖然很吵,但是慢慢習慣並適應後,沒有了這種獨特的叫聲卻睡不着覺了。赤松鼠,潛水鳥,水獺,狐狸等這些動物也曾與梭羅為伴,他對河牀上、河裏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瞭如指掌。

不僅動物如此,湖泊也會隨四季而變化,真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冬天的湖泊是瓦爾登湖最安靜的時候,等到春的到來,暖風吹破冰面,湖水又會流動起來,心也如同湖面一樣升温,温暖了很多,梭羅的行程也在春天結束了。

讓人目眩的光芒,猶如黑暗,只有我們覺醒,天空才會破曉,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温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裏了。那裏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裏是清晰的。因為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藴藏在裏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為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説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説:“有些人説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説:“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裏總會不斷地湧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才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裏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後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着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砍下高聳入雲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並不宏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淨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雲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麼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我願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着石子似的星星。”這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裏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隻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採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狸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麼安詳,才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緻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並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羣峯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淨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於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於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盪漾開去......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人類立於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勞力而活,最開始的我們依靠自己雙手,拓開這底藴深厚的土地,繼而產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銅,再到了今天的現代化智能,從開始的一竅不通,到自給自足,再到了年年有餘,最後成了今天的不再滿足。像進食一樣,人們一步步從渴望食物,到擁有食物,又從飽腹到渴望更多。貪婪的人性讓人類不斷遠離自然,甚至破壞自然,開始肆意破壞土地,開始建起萬丈樓閣,開始面不改色的破壞生態,開始無動於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點一點滲入水源,滲入大地的深處。不理會地球的絕望哀嚎哽咽。

還有誰會想起那種與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爾登湖》創作於十九世紀,彼時工業革命席捲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人們被金錢和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心智,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加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揮霍不盡的金錢,社會擠壓着無知的人類,侵蝕着人性,這是人們摒棄自然的開始。

誰會在這種時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説,我們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時候,何不靜下心,找一個沒有聒噪浮華,金迷紙醉的地方,找一個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處簡陋的小屋,找一個需要自己燒柴添水的`灶爐的地方待上幾天,執一本頗有古人韻味的書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盤棋,親手燃着一壺茶,閒暇時聽山,聽水,聽自然之聲。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東昇的場景,就這麼坐在門前,望着它漸漸爬上天。這時我們會恍然發覺,原來自己從前的人生過得這麼忙碌,這麼辛苦,也這麼無知,原來人生也可以這麼簡單又芳香撲鼻。

我認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執着於什麼事情,不需要學富五車,不需要時刻想着出人頭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買房,明年要有車。這樣我們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你什麼也帶不走,終其一生追尋的,也不過只在這世界上,隨時間的消逝而遠去了。人類本就是兩手空空的降臨在這個是世界上,也註定要空無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爛,最後被人遺忘。

所以説,不值得。

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人生,去親近自然,因為大地會告訴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簡化生活並不是説我們要粗茶淡飯節衣縮食,而是要多聆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的節奏。

作者在書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獨,我覺得他同時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筆也深刻地承載了他對生活的另一種活法。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後,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麼?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