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精】《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早就聽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書中作者把理論分析與實際事例相結合,用通順流暢的文字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師。我來談談讀本書第六章“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的一點感想。

每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後進生”,這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們,他們的知識基礎,學習的能力,家庭環境各不相同,使得班裏都會存在少數的後進生,所以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作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在這裏我結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幾點總結 :

一、對“後進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就對他們不理不管,使得這些孩子不知不覺的成為班裏的特殊人,從而,要讓他們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環境下成長,對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給他們更多的温暖,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愛,要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從而提高他們的上進心,在人生的軌道上正確的發展行駛。

二、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他們,我們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這裏我們可以專門給他們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艱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讓文中“費加”這樣的孩子能背誦一篇文章,解決一道難題,我們要下功夫去幫助他們,在他們取得成績的時候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要對後進生以讚許為主,抓住他們的閃光點,他們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讓“後進生”多讀書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專門指出,“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要學會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讀書,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的閲讀書目,讓他們多讀書,讓他們多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大腦去思考,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教育轉化”後進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更飽暖的感情去對待他們;更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多閲讀,多思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從而讓”後進生”不再後進,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人無完人,在工作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美,那麼關於教師呢。

本學期,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收穫不小。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提到了學會讚美,賞識。這不禁使我想到:讚美和賞識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

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

我們的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賞識,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和賞識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教師要有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着鄭傑的這一百條新建議,我對自己的這一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完整的人”、“稱職的員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職業”教師職業的這四重境界也將會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説: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為人類的朋友,因為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説,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閲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説:“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為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這本被譽為“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為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我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到體會頗深。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説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讓我們銘記這些“建議”,讓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航標燈!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手機版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放在沙發上,每次坐下來就捧起它讀上幾頁。從中學到的值得拿來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議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會有所得。下面關於注意力的問題,怎樣控制學生注意力,結合自己的做法談一談。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比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麼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是啊,學生是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人,思維水平也不一樣,每個班難免會有後進生,但有時候家長、教師或者周圍學生,會因為某個孩子的學業成績,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壓力。而大多數時候這種壓力是對孩子不利的,是會帶來消極影響的。所以,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向蘇霍姆林斯基説的那樣,使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使後進生因為教師或者家長側面的表揚給他帶來動力。這樣在學習上或許他會融入集體中,跟着老師的思路認真聽講,認真學習。想到這裏,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於去發現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閃光點,那麼以後,我要學會走近每一個孩子,更多的走近後進生,與他們真誠做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喜歡他們,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我們要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顆愛去關心、包容、愛他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命題,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樹立科學的學習觀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學習型的人民教師是其應有之義。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為經典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觸。其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教師要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的獲取知識,不斷的提高自身。書中主要有三條建議涉及到:第七條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條關於獲取知識;第十八條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這些建議就象一盞盞指路明燈,給我們指明瞭學習的方向。

“書到用時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體現在做事上,經常是臨時“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有人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源頭,讀書是活水。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讀書不是為了應付,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無愧於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結合閲讀體會,我認為,新時期教師應樹立以下三種學習觀:

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擠出一點時間來學習,這就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是的,教師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社會,才能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二是樹立實踐的學習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俗話也説:實踐出真知。在《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在我看來,教師要做到不再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活起來,就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所會的知識來探究新的知識,讓學生享受到創造的樂趣,運用知識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會更好,能力也會大大增強,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厭學。所以,樹立實踐的學習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至關重要。

三是樹立創新的學習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於教師來説,同樣如此。為了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習享受的過程,教師就需要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相應的創新,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獲取知識》建議中講的“獲取知識——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外,還要創設問點,把握分寸: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着不要講完,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教學過程中方式方法的創新和大膽嘗試是教師需要學會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資.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這篇短文是針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P1:“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真實,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我們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道德水平,他們不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現是什麼,知道為什麼應該那樣做,更應該知道他自身怎樣才能達到那個水平。他目前在哪個水平上,要發展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它需要轉換怎樣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診斷,並且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教師對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診斷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每個學生髮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來促發的,那麼,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我們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哪些學生的'?在我們教師的腦海裏,有沒有哪些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需要我們教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態度來對待他們?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緻地、具體地瞭解和調研。沒有對於學生的充分地瞭解和調研,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整篇文章使我最難忘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是啊,想想自己平時的課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了嗎?自己總是在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無論從認知還是心理上都不一樣的孩子。甚至,當一個認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所謂的標準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像民工工頭一樣,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泄,可是,我們可憐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時的公開課,為了課堂結構的緊湊和學習的深度,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們眼裏總盯着那一部分好學生,對於學困生來説,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嗎?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孩子們啊,你們站在底下是怎樣無奈的抬頭望啊……

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老師規定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他們易於達到的,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階梯狀的。要讓兒童一步一步去實現,並能從中得到收穫與樂趣。”

是的,以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再指定統一的目標讓不同的孩子去達到。我們應該動腦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進步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哪怕他們的進步是微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為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為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繫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着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為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為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説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教師,一種很特殊的職業。説它特殊,因為他的工作對象是人。怎樣做呢?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給了我們答案。其中,書中對於課堂45分鐘的表述堪稱經典。

書中提到“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1)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作為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達到教學的最大化,實現高效課堂不過如此。一堂課,關鍵是確定好本節課的課堂目標,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完成問題生成單;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輪換代表發言,完成問題;接着集中師生智慧,進行問題拓展提升。他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到拓展延伸,符合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知規律。

在高效課堂的進行中,我發現一些問題,覺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要得以順利地進行,班級人數不易過多,否則易流於形式,造成分組討論亂哄哄的局面;學生學習水平差異不宜過大,否則差生愈差,聽不懂課程講解,優生愈強,只是學科帶頭人在唱獨角戲,造成兩極分化;這種課型也適合年齡大些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教育環節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單一的模式,傳統講解,快樂教學,高效課堂,相互交叉借鑑,取長補短,摸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道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一晃工作八年了,本着紮紮實實、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我不斷的努力着。做為一個教育者,每天都在做着良心的工作,深知只有不斷地學習、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像多數教育者一樣,每天都會問自己:究竟教育工作中什麼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想了想,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好回答,哪有次要的東西?

每天面對着許許多多渴望知識的面孔,心中真是驕傲和自豪,喜歡自己的工作,喜歡看到孩子們渴求的目光,但有時候看到調皮的孩子、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自己耐心的教育説服,講解仍然不見成效時自己就會不自已的着急,許多不經大腦的話就會這麼不經意的説出口,以為學生不會記得,讀過書之後才知道,原來正是這些話讓學生原本美好的學習願望一點點的消失。書上説這些話會讓學生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最基本的知識對他們來説也會變得複雜,這樣的學生慢慢會對命運妥協,漸漸習慣了一種想法“自己什麼都不行”,我們的評價就像醫生的手術刀一樣,很尖鋭、很鋒利,我們最好是慎用這些工具,最好讓它多在盒子裏放着,而不要輕易使用。

作為老師我們都要記住:“每一個兒童都是帶着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耀着兒童所關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顆火星交給我們,做教師的人。這顆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

學生如何看待自己,決定着他的道德面貌,而如何看待自己有時候是聽老師某一時刻片面的評價。我們的話也許會改變一個孩子一生,不要輕易的將心中的不好評價説出來,好好呵護學生心中的自尊感,每個人都需要精神的力量。我們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進行腦力勞動,教會他們思考、觀察、理解,從腦力勞動的成果中感覺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作者説:“執拗性格萬歲!我們應該看到性格執拗、愛發脾氣的學生時要高興,要容許學生對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態度。”我感觸頗多,在我們眼裏那些無可救藥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孩子,真的就是這樣了嗎?我會自問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感觸呢?我們都喜歡看到温順的、聽話的好孩子,喜歡看到他們能井井有條的做着我們要求的所有,可是這樣真的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嗎?這樣真的就是好的嗎?如何正確的面對天真的孩子們,如何對他們進行正確的評價,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樂觀的態度潛移默化的給我們的孩子?這將是我一直追求要解決的問題。

活到老,學到老,讀書讓我不斷地充實自己,感覺心中有無限能量。

繼續讀書,繼續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今日重温前蘇聯功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倍感親切。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個富有創見的觀點、每一處生動的教育細節和鮮活的教育案例,都彷彿跨越了時空,在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這部創作於半個世紀之前的教育經典,之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是因為作者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來自於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這期間,他不斷的實踐並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他給我們總結的這一百條建議,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師的思索軌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立足於教育教學規律本身,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在娓娓的講述中,為我們揭示瞭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從閲讀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個案例回答了這個問題。

1、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每位教師“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舉了一個案例:一位歷史老師講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那麼,究竟怎麼樣來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而回顧自己工作後的讀書經歷,卻帶有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讀的教學參考書外,自己好像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讀過一本教育類專著。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説法,時間絕不是不讀書的藉口,“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也就是説,時間,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每個月要買三種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他説,希望你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因為你讀書,你的教科書在你眼裏年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説,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現在我們順義區教委正在全區範圍內推進“彩虹讀書”計劃,倡導學生和老師一起讀書,創建書香校園。我們正應該以此為契機,多讀一些教育類、學科類的專業書籍,也可以讀一些非專業書籍,從教育的範疇(專業研讀)和非教育的範疇(跳出教育看教育)兩個視角,去把握教育的規律,認請學科的本質,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師,我們不僅自己要讀書,我們還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去讀適合他的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第18、19條建議中告訴我們,閲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説“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閲讀。”“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

二、教育從尊重人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學”。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裏所説的尊重,不僅僅包括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尊重學生”,還包括尊重我們自己。

1、尊重學生就是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説:“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尊重人的差異,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等,激發出潛能,為人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作為學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成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於自己的差異,得到最優化、最大化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真正的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不同學生需要、發展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維護學生的自尊,採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學生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一點各種論述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在這裏,我想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重點談一談第二點,讓學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學校作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沒有集體的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議的。遺憾的是,我們給了學生學習足夠的關注,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段應有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在無休止的學業和訓誡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世界僅僅侷限於準備功課,如果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什麼別的東西也沒有,如果智力生活只侷限在學習的圈子裏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麼學校對一個人來説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鬱沉悶的地方,而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學校裏充滿生機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願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説,要讓學校生活變得有趣,並由此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換句話説,“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2、反對偽聖化和假崇高(韓軍語):把教師當“人”看。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本書,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飽含着他對教師成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教師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首先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普通職業,把教師看成一個人,一個“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比如他關注教師的時間問題,關注教師的待遇和人格尊嚴問題,他認為,教師,這門職業的從業者只有在各種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被要求不斷進步和最終昇華,説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説要在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物質筆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師從內心地去熱愛這門職業,去追求專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捫心自問,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也是客觀的。

但是,我們雖然不願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這就使得我們的工作不同公司企業。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着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嚴格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這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雖然沒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規律和本質,但是卻為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和本質,打開了一道門,開啟了一扇窗。尤其是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佈,如何促進教育的專業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被廣泛關注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怎麼做一名合格、然後優秀的教師,或許這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21世紀教師的價值所在。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讀到這裏,我深切的體會到,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受頗深。他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作為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確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