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0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0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

古代就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論語》這部書,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對這本書都知道那麼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國中課本上學過的,當然這只是《論語》書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可以説全中國人都有一樣的感覺,那就是像《論語》這樣的古書,都很難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個人逛書店,看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就翻開來看了下,在我個人理解中,《論語》對它很熟悉,可是從來沒有看完過,沒想到看了第一章,發現還有人把《論語》講解的這麼簡單易懂,並且非常有哲理,讓我一下子有衝動要看完這本書,讀後感《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把難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解釋,並巧妙地把《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你從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很好的表示出來,並且讓人看了很容易記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現代的解釋結合在一起。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2

假期,兒子在翻看《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專注,很專心,我不假思索就好奇地問:“能明白嗎?”雖然兒子今年就要上高中,但在我的印象中《論語》都好像是文言文,不好懂。我一説出口,兒子就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説“老媽呀,這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呀!好懂,不信你看。”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于丹對《論語》的詮釋。

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説明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麼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建議大家不妨抽空看看這本書。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

手中的《于丹的《論語》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書,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總覺得《論語》有點高深,或是有點枯燥。讀過這本書後,我也認為《論語》確如於丹老師所講,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一種簡單的道理,傳授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和智慧。《論語》中的句子,經于丹老師講解,更加易懂而適用了。有些是點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勵了自己求學的動力;有些則告訴我們要如何提高自身修養,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真諦,就像書中説的那樣,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關於學習,孔子説: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于丹老師也告訴我們,真正尊崇學問的人,學習是為了人類的'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師教育書籍中寫到的,關於學習古詩應有的態度。她説讓孩子背誦古詩,不是讓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讓她能體會詩中的韻味,詩中的美好意境。這段時間,我和女兒正在一起學習背誦《國小生必背古詩八十首》,雖然我沒讓女兒在人前炫耀,可有時我也會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詩,我想我不該去究其量,而應該求其質。

書中更多講敍的是關於提高自身修養,生活的智慧,每一處於丹老師都有很精彩的見解。我想要再次的閲讀,去體會那其中的智慧。也因於丹老師的講敍,讓我也想去學習《論語》,學習其中的智慧,這些會讓增加我的學習動力,也會讓我的思想有新的認識。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4

于丹教授説:“《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着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説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説更近了,也可説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説: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裏,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鬥,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5

猶記得一年多前,當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家鄉,揮別疼愛關心我的父母時。帶着簡易的行李,帶着對大學象牙塔式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我走進了大學校園,邁向了人生新的起點。而簡易的行李裏靜靜地躺着迄今為止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于丹的《論語心得》。

自識字至今,細細想來,讀過品過的書不勝枚舉,從夢幻瑰麗的《安徒生童話》到魯迅批判現實、富有回味的《吶喊》;從三毛展示勇敢與浪漫的《撒哈拉的故事》到路遙解説平凡和苦難的《平凡的世界》;從奧斯洛夫斯基的閃耀崇高的理想主義光芒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高爾基講述“社會大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我的大學》等等。這些文學經典如春雨般滋潤着我的心靈,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也重新得到了塑造。

而在這其中,有一本書對我的影響尤為深遠,可以説在某種程度上,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在我最為彷徨與無助之時,它來到了我的身邊。從此,它不遺餘力地、細心地指導我,帶領我走出了迷茫與困惑。這本書就是于丹的《論語心得》。

與《論語心得》結緣是在那被大家稱為“黑色六月”的大學聯考準備時期。那時,努力的看書,努力的備考並沒有讓我的成績有所進步,甚至還有退步的趨勢。所以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繁多的考試曾讓我一度陷於崩潰的邊緣,我極為害怕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大學聯考所帶來的焦慮與現實裏中的種種不如意就好像是一張巨大無形的網,困住了我的思想與靈魂。我感到無比的窒息與惶恐。可想而知,之後幾次重要的模擬考試我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看着試卷上慘敗的成績,我不知道我的明天在哪裏,我曾經有過的夢想也正一步步地離我遠去。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中看到了《論語心得》這本書。許是對於于丹的好奇和對《論語》的熟悉,讓我拿起了這本書。回家之後,我迫不及待地閲讀起來。《論語心得》主要是有關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以及人生之道的解讀,並且還用很多淺顯易懂的小故事來闡釋《論語》中艱澀難懂的詞句。從這些解讀與小故事中,特別是書中對心靈之道以及理想之道的闡釋中,我找到了我尋覓已久的心靈寄託。

當我讀到“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劇你的苦痛。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這段文字時,我怦然心動,有如醍醐灌頂。那一刻,我徹底頓悟了,是啊,為什麼不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憾?為什麼一再地自怨自艾呢?我在心裏一遍一遍地問着自己,許久過後,我聽到了從心靈深處傳來的聲音: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夢想,為了家人與朋友,我願意面對自己,而不是逃避。

從那之後,我一邊嚴格地按照老師制定的計劃複習,一邊積極地調整心態。每當我快要失去信心,快要放棄的時候,我總會對自己説:不要考慮太多,我只需要盡我全力即可。一個月過去了,以前幾乎整夜失眠的現象漸漸地減少了,我的臉上又有了闊別已久的笑容。更重要的是,我的心一天天地靜下來,對於大學聯考,對於未來,我已多了幾分信心與把握,少了一些忐忑與不安。

經過幾個月認真的備考和積極的心理調適,大學聯考終於如約而至,大學聯考的那幾天,我的心格外平靜。除了粗略地翻翻課本外,每天晚上我還會再讀讀《論語心得》。然後掩卷沉思,並在心裏默默地對自己説:“做一個勇敢的人,盡全力去化解人生的缺憾。”

大學聯考結束了,成績也很快公佈出來,對於成績我坦然面對與接受。正如《論語心得》所説的那樣“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在我惶恐、不安時,《論語心得》悄然而至,引領我走出了心靈的困境。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又重新找到了定位,找回了自我。

而今我已是一名大二學生,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在學習與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與挑戰,但我早已學會坦然接受與面對。現在每天晚上臨睡前,我還會再品讀一下因為多次翻閲而略顯殘舊的《論語心得》。我相信《論語心得》中簡單的真理和對於感悟的闡釋將值得我用一生去解讀。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6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7

想起以前上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的.。不經意間聽人説起《于丹的論語心得》很棒,於是就抱着着試試看的態度看了這本書。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説: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新教師,總是會想這個可以做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聽了于丹的話,我覺得自己的毛病不能僅僅用年輕氣盛來形容,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8

讀于丹論語,讓人領略到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讀後確有感觸。

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説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説,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有些同學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説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等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添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説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9

于丹的《論語心得》一書,最早風靡一時的時候,我便想拜讀了。可書一買回來,趁着熱勁,讀了不到一半,便擱置了下來。

忽一日在電視上看到于丹,又想到了她的書。便又翻出書想靜靜的品讀一下。讀書的過程是一種心靈淨化的過程。論語向我們展示了中華五前年的傳統美德和個人修養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質道德為主,裏面還摻入了一些佛家的禪論。教人要"仁",即用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世間萬物和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終須要得以見天日。一個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個正人君子,你也就不會被煩惱所困擾。另外孔子還崇尚修身養性,即把自己隱居起來,與世無爭,經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坦蕩蕩,從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侷限性。把兇殘的狼圈起來,就能輕易的改變它的本性,變成善良的羊嗎?儒家思想裏存在的一些説教的東西過多,而且有些脱離現實,可能是時間上的差異,國情上區別所制,儒家思想精華的`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但不能全盤接收,奉為“守則”,一律照章執行,是不可取的。我們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個真正的人,對人對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動別人,用自己的個性美贏得別人的尊敬,就像歌詞裏講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想説,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將會是一片光明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0

我們都知道,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據抽樣統計調查中國人的幸福指數, 80年代只有64%,1991年幸福指數提升了到了73%左右,這得益於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1996年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又大大提升了,但幸福指數卻下跌到了68%。所以説明,人們對生活是否幸福的感受與物質生活基礎有很大的聯繫,但不一定一直呈正相關,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的繁榮之後,心靈困惑依然存在甚至加劇。

我覺得於丹的《論語心得》出來的很及時,它幫助我們看懂《論語》,它讓我們知道,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簡單生活才是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明顯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因為周圍有錢人太多,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太多。有一個現象:有一百個人從你身邊走過,其中只有一個人比你富有,你只記住了這個人而其他的`99個人你都忽略了,這樣看了很長時間,你覺得人家都比你強,覺得自己很失敗很不快樂。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其實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那麼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我從《論語》中學到了兩個字:

一、恕。即寬容。

孔子曰:“其恕乎!”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那是真君子。我們都是成年人,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首先想到的是忍,但心中的結總是存在的,久而久之,心中一個又一個的結就會變成身體的疾病(弗洛伊德曾説過,心中的不愉快會轉化為身體的不健康)。

作為老師,過去我們總是因為學生的種種過錯,而寢食難安折磨自己,而忍不住批評學生,現在知道那是這個老師沒有達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應該像孔夫子這樣,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有一種泰然平和的力量,真誠地跟學生溝通。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被培養的,是向善的、向上的。

二、施。即給予。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于丹曾説過一則托爾斯泰的小寓言,説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滿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他很苦悶。

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半夜裏,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那個人説,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説,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説,不知道,我家裏沒有別人。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説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説,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説,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現在的世界,物慾橫流,誘惑太多,人們匆匆忙忙地追求,但真正能夠長存的東西不多,讀了《論語心得》,知道了其實生活很簡單,要把眼前的事做好,要鍛鍊身體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要選擇對的事去做,要做對選擇的事,不該操心的事不去操心,捨得捨得,學會捨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努力學習完善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活在當下,快快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