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

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讀書體會。於是,在餘味未盡的情況下,我馬上買了她的這本書,拿回家地再次享受一番。我這人有從來看不完一本書的讀書歷程,但是我卻一口氣把《論語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于丹這個人還是喜歡這本書,總之,我是被這種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會有新的收穫,心靈都能重重地受到啟迪。

又是一個寒假,趁者這稍微空閒的時間,我再次打開自家的書櫃,伸手便又拿了這本《論語心得》。于丹的《論語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地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只有聖人形象的孔子,突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聖人的見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初讀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次淨化,這種感覺是其它書本是不能給的。

一次又一次地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雖然不能説是大徹大悟,但也確實觸動了心靈,以前,我覺得自己的心胸狹隘,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讀了它,使我變得從容大度,這中感覺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師的引領,又有誰能給呢?佩服於丹老師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給我帶來的別樣心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裏。看過"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説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這點,我從自己的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論證。記得剛看到我這個班級的時候,在我的眼裏什麼都是那麼不堪入目,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沒有一個讓我覺得順心的。那時候,我的心情無法平靜,總覺得孩子們做的都是錯事,做了太多的錯事。我會以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強制他們,結果他們學得並不舒心。是啊,我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又一次忘記了《論語心得》。記得它的時候,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我的.教學也因此豐富起來,孩子們也在師生的進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樂起來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需要這樣的《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還告訴我們對待自己要做到"貧而樂,富而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大或小,當他們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很難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要難受多久呢?一輩子?不能,當我們汲取了應該學到的教訓的時候,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慰藉,生活的路還很長,我們也許改變不了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但是,我們要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正所謂"仁者不憂"。當你的胸懷無限大,這樣很多事情就變小了。是的,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確實比別人多,當時,我想自己並沒有擺心態,我沒有用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學會了適應,學會了努力,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我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樂。我想,這正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帶我走進了這種境界,使我的心胸變得寬闊起來。當工作上出現坎坷,一定要學會堅強,心靈想到的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而是自己又從中學習了多少。聖人的光芒就在這裏,他們可以生活得並不富裕,然而他們卻懂得什麼是生活,怎樣去生活。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其中都藴涵着生活中最樸實最真實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於這些故事,引人入勝,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師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于丹老師的水平是如此讓人折服。當我們逐漸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時候,我們就彷彿開始與于丹老師進行對話,那是一種相當幸福的感受。從她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多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心裏有眼中就有,我們眼中滿是嫉妒,都是不公,我們的心中也就只有這些,是豁達不起來的。是啊,心裏有什麼,眼裏就有什麼。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長處;如果心裏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我們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稱心。迴歸到我們現在的教學,又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徹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優點呢?我想,老師或多或都會對學生存在這麼一點那麼一點的挑剔。其實,我們缺少的是一種愛,更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為沒有這雙眼睛,所以我們的心裏就有了更多的不稱心。就是這樣一個個精簡的小故事,通過於丹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從對人、對己、對物都有了一個明確的原則,做起事情來才會有條理。通過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在告訴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學會善待別人;學會選擇朋友;學習做一個君子;學習面對困苦;學習自信和誠信等等。

真的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因為接觸了這本書,真正認真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從容豁達起來。現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過的,我學會了從容寬大,也因此漸漸地長大了。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她的樂觀帶動了國內外許多人,使我們大家也學着樂觀起來。我們用最快傑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地對待人生。我們用孔聖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聖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論語心得》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在聖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人生吧!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2

閲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質;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接近人生的夢想。

後勤分會讀書活動現場

湖南省結防所工會組織的“我讀書給你聽”活動,從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會為單位,組織職工共讀一本書,共同創作一本有聲書,為世界讀書日打CALL。

今天的《我讀書給你聽》是來自後勤分會的《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創作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經典之一,其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直影響着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于丹<論語>心得》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解讀《論語》。

讀《于丹<論語>心得》,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今社會面臨的心靈困惑,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3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兩千五百年來,穿越歷史的長河,以她簡潔、樸素的智慧,影響、感悟着中國曆朝歷代的人們,今天也在影響着我們。

回過頭細細想想,上學期間我們就斷斷續續接觸過孔子《論語》中隻言片語,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圇吞棗不甚理解。古詩詞學的不是太,總覺得《論語》讀起來很難讓人理解,感覺有點苦澀、難懂,所以一直都沒有深入、系統地去學習。

適逢公司推薦學習於丹教授《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被于丹教授白話詮釋孔子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思想、智慧所感動,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對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及智慧之道、學習之道、孝敬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有一個徹頭徹尾的領悟和心靈的震撼,收穫頗豐,更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

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世界。其次,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一味地悲觀、哭泣而不去面對現實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于丹教授書這兩本書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現代人太需要心靈快樂的生活了。這無疑是給我們這些在塵世忙碌奔波的人們送來的一碗心靈雞湯。

書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則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説,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

不夠幸福?總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輕人,一些人或一些事總讓你感到不平,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人們也總喜歡比較,看見別人的別墅,豪華轎車,名貴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費等,就不能拋開與物質的糾纏,就像“老和尚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一樣,許多人也可能一輩子放不下,這天天不是個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達到那個地步,不去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現實、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去體驗真正的快樂。當然我們在努力奮鬥,但不能揹負一個過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終充滿不滿、怨恨,滿眼都是物質。佛家有句話:“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兩者始終無法比較。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這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裏,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于丹教授講授的論語,讓我明白: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知道什麼是“仁義”、“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繼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樣自己會變得完善、充實,才會更的完成的各項工作,更的履行職責,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服務於自己,服務於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品味人生,修身養性,愉快工作,無悔一生。

  二○xx年九月十九日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4

聽過於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的一些講演,簡直精彩極了!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擲地有聲,話語中充滿着對人生信念的執著,煥發着大方得體、健康豁達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買了《于丹<論語>心得》,的確是充滿智慧的一本人生啟迪書,看完這本書才不難理解為什麼她的這種學者風範不僅影響了國學愛好者,更打動和挽救了許多彷徨於人生坎途中的人們孤寂無助的心靈。

100個人讀《論語》就會有100個孔子,每個人對這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寫一些我的體會。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貧窮卻不向富人諂媚,富有卻不恃財而驕。前者是一種兩袖清風的高風亮節,後者則是一種謙虛謹慎的低調作風。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能做到這兩點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淵明式的桃源隱士。

孔子認為做到這種高風亮節是不夠的,還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適。清貧卻內心充滿着希望,充滿着人生的理想,對生活始終沒有失去信念,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達到這種境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是如天地般寬廣,如江海般豁達。

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這是于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仁者”之所以“不憂”,“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懼”,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無比強大。禪學中有一句話:“見心見性”,就是説內心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因此,能夠掌控內心,瞭解心性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

同時,在這裏我們還要探討一下“勇”。

以勇猛著稱的子路問孔子説:“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對他説:“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説,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户,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説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這個“義”、“道義”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説,“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以上是書中的一段解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軾的《留侯論》中也有一段關於勇者的闡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我對這段話中的“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十分欽佩。這是一種韓信式的隱忍的態度和精神,年輕人更應以此為戒。

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井裏有個賢德的人掉進去了,那麼我是不是該也跟着進去?孔子説:“你用腦子想想嘛,那幹嘛要這麼做呢?為什麼仁者在井裏你也要跟着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裏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説,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塗,一種衝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問在現代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卻也折射出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一個人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從,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後做出理性的、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裏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孔子還有一句話使用得更廣泛:“過猶不及”。就是説,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過了頭和沒有做到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有個豪豬的哲學,説豪豬們相隔太遠會覺得寒冷,相隔太近又會被刺痛,最後它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人也一樣,朋友之間應該講求一種適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説了,再説下去,屬於自取其辱。

我認為這是一種關心朋友的正確態度,相信對方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再勸告而覺得你有失朋友之義。

6,“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我們慢慢來看很有意思。多見闕殆,説你多聽。你先少説多聽,帶着耳朵去,先別帶着嘴,你多聽了,聽多了,你心中的疑問就少了。你聽聽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説,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但聽別人走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多聽點間接經驗,你心裏頭疑問就越來越少了。你就算是聽完了以後,也要慎言其餘,你明白了這些,其它的還是少説,儘量少説,則寡尤。

這是我所提倡的一種作風,少説話多做事,做個實幹主義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該不該做,會不會產生什麼令人後悔的結果,這是為人處世十分重要的一點。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是一種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眾多孔子論君子的理論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麼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着衣食居住等物質生活。

君子懷刑,“刑”是制度、規矩,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小人懷惠,這個“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説小人喜歡鑽小空子、佔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夠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觀地處理問題;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總是對人求全責備。這個中間表現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裏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説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

首先,什麼是友偏闢?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壞朋友為什麼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後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第三種,所謂友便佞,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説,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10,“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意思是説:和君子相處有三點要注意。第一,話還沒説到那兒,你就出來説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第二,話題已經説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説,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説心裏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裏也會存有隔膜;第三,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説話,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別人希望説什麼,你能不能夠説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瞭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裏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説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裏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説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爭鬥。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鬥不如反觀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説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説的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説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衞靈公)

孔子説:“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責己從嚴,責人從寬,就會少招怨恨。)一個敢於承擔責任而又敢於作自我批評的人,將能贏得更多人的擁護與愛戴。相反,一個攬功推過的人,到頭來總是一個孤家寡人。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意思是説: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瞭解別人。這告訴我們必須懂得了解社會、瞭解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用內心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5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校長推薦給我們的《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簡單的一百多頁字卻足以讓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的心靈都有所觸動。我也不例外,讀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義,並試着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這一段。説實話,作為教師,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教一年的我面對這個稱號真覺得慚愧,想想我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做錯了事犯了錯誤,要麼指責要麼批評教育,很少用一種平和的、從容不迫的心態來和學生平心靜氣的談論,然後把道理給他們一一講清楚。我知道我的這種教學態度就像書中所説的“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

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我們這樣做也許是因為現代學生共有的特點讓教師改變了教學的態度。但是,在現代這樣一個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先賢“取經”。那麼,以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快樂的、緩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因為“人是值得(轉載需註明來源ww。hawod。co)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遠遠不止這一點,但它將會作為我從教之路上一本永遠的教育書籍教會我怎樣教育學生。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6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瞭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着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又讀了一遍,隨着閲讀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説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隻空杯子談起。“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隻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隻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麼?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在學校裏肯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就如同這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當我們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學生時,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調整心態,放正眼光,你就應該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個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他可能很關愛集體,可能在運動場上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可能動手製作的能力比

同齡人強,也可能正有一副嗓子??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後議論我們年輕人什麼都不懂時,心裏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如今想來,這種心態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有一個故事,説老和尚讓小和尚把一隻杯子填滿。小和尚先裝進了鵝卵石,老和尚説,不滿,還能裝;小和尚再裝進了小石塊,老和尚説,不滿,再裝;小和尚再裝入細沙,可老和尚還是説,不滿,説着倒入了清水??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幹部以後,我發現自己鑽研業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裏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裏也知道,忙併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後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還有三隻杯子,並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質樸渾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繪上雅緻的圖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瓏。當你要用時,你會選哪一隻?

三隻杯子取哪隻,關鍵看你派什麼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瞭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為什麼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7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本學期我校規定的必讀書目之一,全是用七大部分來解讀《論語》的,分別是“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同時為她的這種崇高的境界而感動。

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麼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麼啟示呢?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是《于丹〈論語〉心得之二——心靈之道》。“每個人一生中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説:“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有個敞亮的心懷。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飽滿、充盈,讓自己有一種大歡欣,讓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自己的每天進行着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于丹教授同時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人在社會上,要使自己做過的事都經得起推敲,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們對你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對自己嚴格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

于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同時讓我們領略到有這樣一種智慧,那就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對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于丹教授在書中提到“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想想也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孩子有個別差異,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只有七十二”,其餘那些學生也是孔子這位千古聖人的缺憾,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説的那樣要“愛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對發展慢的孩子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待,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于丹説,“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講求的是“恕”,是心靈上的一種平和。這一講給我心靈上極大的震撼,它像一劑良藥,清涼,讓我有一種直澈心肺的感覺,它告訴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對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後才能給孩子們指引方向,才能幫助他們成人、成材。

作為一名國小的教師,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並用自己良的素質去影響學生與家長。我們教師的整體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有着十分重要的關係。雖然家長對其子女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但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學校這個有力的教育陣地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來改變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學習方式。因此,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責任,首先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做師德的表率,以師風、師魂,堅決抵制一切有悖師德的行為。用自己良的師德,去感染和帶動周圍的教師,甚至學生與家長,做到一個教師就是一面旗幟。

“道不遠人,温暖人心”這是于丹教授對《論語》這部偉大著作的評價,在這裏我引用於丹教授的名言來表述我內心對《論語》所樹立精神的仰慕,同時對於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動卻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來對象我這樣的人進行思想上的洗禮表示尊重和感謝。以上這些是我讀了這本書,我的心靈產生了一些觸動,觸動着我不得不尋找自我的座標,觸動着我尋求快樂的生活,觸動着我做淡定從容、心平氣和的教師。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8

《于丹談論語心得》一書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雖然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批評大多是學術上的,我覺得於丹説《論語》,給我很大啟發。他圍繞各樣的心態問題,結合現實生活講了很多故事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使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面對遺憾

故事一:一個小女孩曾跟着媽媽去看牙醫。媽媽應牙病引發心臟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這個陰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從來不敢去看牙醫。後來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請來牙醫。正當醫生準備手術時,她卻死去了。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無論是誰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後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然後面對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為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結果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加重,長期耳鳴。

讀了這本書,豁然開朗,今後我要

1、接受這個事實。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課用具,少説話。

4、多學習,多動腦,提高自身競爭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鐘。

6、多鍛鍊。

生活中要多運用90/10法則,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選擇,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故事二: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內心就會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要想到捨得捨得,先舍才會得。

像這樣富有這裏的故事在於教授的<<論語>>心得裏比比皆是。,於教授用起來遊刃有餘。我們讀了受益匪淺。只要我們以平常心善待周圍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強人格修養。這樣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樣交友

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來自於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追求,來自於對未來的憧憬。也來自於同良師益友間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離不開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説為人要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的人格,為人誠懇,誠實,還要見聞廣博。我想這與其説是交友之道,不如説是為人之道。只有做這樣的自我才能交到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為人不正直,誠實,對別人無所幫助,只考慮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別人的甚多。給予別人的甚少,別人是不願與你為伍的。更談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時一事可以但決不會長久。要交上好的朋友還要有辨別能力,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則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順情説好話。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討你高興以便獲得個人私利。對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久而久之使人飄飄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當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悦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贊同你、支持你,在背後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中傷,甚至咒罵。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人前是人別後是鬼。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認識,前車之鑑後車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時悔之晚以。對這種我們決不姑息遷就,應該揭開其偽善的面目使其昭示無處容身。

“變佞”之人言過其實,誇大其談。巧舌如置卻不學無術脯內空空。我們能做到對其瞭解。敬而遠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朋友不是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麼?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難時能給你幫助,但不求回報。快樂能與你分享。痛苦時又能與你分擔;猶豫時能幫你選擇。衝動時又能及時制止;得意時能給你忠告。失意卻不會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時能給你堅強,委屈時能給你安慰。苦悶時能為你排解。寂寞時能聽你傾訴,煩惱時能為你開導,迷惑時能為你指點,失誤時又能直言規勸。人生能有這樣的朋友相知相識是一件幸事,會豐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使你得到一種心靈快樂。

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如: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讀一遍,就會有心的感悟,今後在與大家分享!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9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於是躍牀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湧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説,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後心裏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説:“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説,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説,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麼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後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裏,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夥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係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恆”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座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為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麼這個人的人生規劃才算成功。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0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