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心得體會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W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閲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名叫《順着一條土路尋找父親》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作家鐵馬,原名曹濱,江西湖口人。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少年時期印象中的人和事,注重對事物的挖掘,也融入了一些小説和戲劇的元素,使他的散文與傳統的散文相比更具特色。

在這本散文集中,有很明顯的一類是寫人物命運的,如:《細爺爺》、《半個叔叔》、《何會計》、《女理髮師》、《樓下的女人》等等。從這些散文中,我瞭解了人物曲折的命運路線。他們都是很平凡的人物,是草根,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但就是從這些平凡的人物中,我讀出了人性的光輝,而這卻是不平凡的。在這些散文中,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但更多的是人性的温暖。如在《甫枝》一文中,甫枝悲慘的命運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文章最後,作者寫道:我不知道那暖暖的陽光裏,有哪一縷是屬於甫枝的。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從這些散文中,我並沒有感受到作者對命運的`憤恨,作者注重描寫人性的光芒。如《帶着鄉情上路》一文中,鄉親們那樸實無華的特點,在那送行的熱情中可被發現。使讀者麻木的心靈感受到一縷温暖的陽光。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記敍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文章,如《順着一條土路尋找父親》、《時光裏的父親》等。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刻畫了父親的慈愛、嚴格、苛刻、堅強。酷暑時節在田間勞作、拾起孫子掉落的飯粒、接兵車啟動時眼裏噙滿了淚水……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中國父親的形象嗎?讓我感受到了一個樸實善良的父親對後代們深深的愛。“這個深秋的早晨,我的父親和母親對兒子的思念和牽掛,被那濃重的塵埃和秋霜打濕!”這是《秋霜打濕的牽掛》的結尾。也讓我感受到一對平凡的父母對兒子的不平凡的愛。

在每一篇散文中,鐵馬先生的語言質樸而易懂,平實而簡潔。他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抒發的都是日常生活的情感。還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家鄉的方言,如:“釘鋼”、“捨己”等,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在整本書中,作者的心痛、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喜悦都被清晰的表現出來。作者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讓我熱淚盈眶。

鐵馬先生的這本散文集深深打動了我,他嘹亮的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我也領悟到了許多。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2

一個不平凡的老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這是《我們仨》給我的最大的感受。

楊絳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覺得自己就是塵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個俗人,她把三個人共處的歲月,用樸實無華的文字一一記錄了下來,彷彿那就是我們的日常:嬉笑打鬧又不失温暖,處處充滿了歡喜和温馨,以及分離之後孤獨的老人化不去的憂傷。但是即便是老伴錢鍾書和唯一的愛女錢瑗一個接一個與她生死別離,他們仨失散了,她一個人思念着他們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記錄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傷,沒有用力,沒有彷徨無助,沒有矯情,我只見得委婉温暖又堅韌的光流暢於字裏行間。

楊絳先生説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三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爭,與事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仨在小小的書房翻譯、備課、寫作,互不干涉互不影響,然而錢鍾書天性調皮,乘女兒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臉上作畫,而楊絳是縱容他的,錢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經。這樣温馨動容又平凡熟悉的畫面在書中是常見的,讀來,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揚,不禁憶起某一個暑假,孩子他爸貪杯,肚皮日漸隆起,玩興起來,用毛筆在肚皮上畫了一個哭臉:“兒啊,這如何是好?”把我們娘倆惹得哭笑不得。

錢鍾書不會燒菜,總是手忙腳亂,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揮灑在筆墨上,楊絳先生就一點點照着菜譜漸漸學會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時病倒的.時候,她一個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時兩個醫院奔波勞碌着,那時她已經八十出頭,每次帶去親自做的一點小菜,看着他們吃下,心中的滿足,與我們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類似的,每每讀來,便是見字如面,淚眼婆娑。

一個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動人,恰恰是正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當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敍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簡單生活,他們以知識分子的尊嚴活着,我們仨,就沒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進不來,我們各自安好即是極好。

日日柴米油鹽醬醋,生活本就沒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學會和他們仨一般,隱忍低調,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夠相聚,能夠相守,能夠相愛,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説20xx的天災,讓我們困宅為牢,但是福禍相依,我們一睜眼就看見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語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簡單或隆重,皆同食共賞。“媽媽,我的花又開了一朵!”少年驚呼着讓我過去,我的小狗饜足於瞌睡,不為所動,因為我們一直在,不像往日它聽着樓下傳來的腳步聲,早已雀躍,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來了。

無法預測生活的變數何時來臨,即便一個人面對最黑暗的時刻,亦內心安定,和楊絳先生一樣,我們仨尤其是我們摯愛的少年,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3

聽窗外雨的聲音,時而如微風拂過輕揚的柳樹,時而如暴雨掠過水麪。一種節奏,一種韻律,一種閒適,更有一絲愁緒!讓我想起了《史記》,感受到了美,一種莊嚴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説:“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一直在想這是怎樣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書香讓我無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簡的堅韌,但那不虛美,不隱惡的文字仍向我展開歷史的長卷.那些封沉的記憶在搖曳的光影下若隱若現,跨越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我看見了英雄項羽的懦弱,瞧見了小人劉邦的偉業,瞭解了將軍的`小肚雞腸,傾聽了易水的蕭蕭哀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記憶中那些閃耀的光芒,在此處早已褪去了聖潔.這裏沒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歷史浪尖上的偉人。“人”一個多麼難得的稱呼.向所有的人呈現“君權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記》裏,沒有皇帝,沒有將軍,有的只是劉邦,李廣。或許剛才的話錯了,這《史記》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無懈可擊。因為它有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因為它有司馬遷的堅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長信燈旁緊緊抱着孤單用心寫下文字的身影。

聽説人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顆會是司馬遷的眼睛嗎?我抱着《史記》走進兩千年後的歷史。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4

花了整整幾天的時間,終於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裏保持着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説身體有些不適後就和家裏失去了聯絡。家裏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裏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

終於,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並不遜於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於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於重逢了……讀到這裏,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是太不應該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歡迎登錄訪問公文有約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朋友們、請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5

“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被戰火燒的已經殘破不堪可看上去卻依舊鮮豔的紅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峯頂。山下,一片歡聲雷動,士兵們高舉着槍桿,慶祝着戰爭的勝利。”

腦海中的畫面最終定格在了那裏,看完了《紅日》,心境久久不能恢復平靜,心中彷彿有一團熊熊的火焰,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而燃燒,在為那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而燃燒!

《紅日》是一部以解放戰爭為背景,堪稱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的書籍。書中由我軍軍長沈振新率領的一支英雄部隊串起,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孟良崮之戰。在這場戰役中,號稱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之一、五大主力之首、虎賁御林的第七十四師幾乎全軍覆滅!“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從中,我體會到了解放軍們的勇敢,也感受到了共產黨人捨生取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無論在過去、此刻、還是將來,她永遠是中國人民最堅強的後盾,永遠是最閃亮的那顆星星。

看我這本書,我覺得我們這一代該做次好好地反省。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是偉大的共產黨人出生入死換來的,流了那麼多血,犧牲了那麼多生命,我們難道不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嗎?反觀此刻的學生們,上了大學之後,似乎只記得吃喝玩樂,完全沒有高三時那種拼搏的精神。應對挫折,也少了份勇氣。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選擇自殺。革命先輩們那種堅強、拼搏的精神去了哪裏?還有此刻瀰漫全國的考公務員熱,多少人擠破了腦袋要往裏鑽。為什麼?因為公務員待遇好,工作又簡便。這正好對上了此刻年輕人的胃口。此刻的年輕人怕吃苦,都期望過上好的日子。他們真應當好好學習學習共產黨人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從新中國成立到此刻,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有過勝利,但也同時面臨着更多的挑戰。作為接班人的我們,我們怎能以這樣的面貌去接過前輩手上的旗幟。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努力學習,樹立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同學們,我們的肩膀上抗着的,是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使命,我們必須不能辜負了前輩們對我們的期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6

《別和自我過不去》一看書名,便有一股想一口氣將這本書看完的想法。於是便用了幾天的時光,好好讀了下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是李可欣寫的,這本書書從88個方面分析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是某些你所不能或者不願意意識到的人生側面的反應機制。它們囚禁了你,使你感到恐懼。它們實際上是虛假人生的僱傭軍。你所有的信仰、感覺、思想、觀念和恐懼都透過形形色色的行為表現出來。然而,這些普通的行為能夠揭示出最不一般的動機。透過傾聽自我行為的迴音,你就減緩了反應機器的運行,從而幫忙你深刻的理解自我。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為這些事煩惱:我為什麼總是幹蠢事?我為什麼如此偏執多疑?我為什麼這樣容易喪失信心?我為什麼總是懷疑自我的潛力?我為什麼個性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我為什麼在平靜的生活中也感到心力交瘁?

如果你正在因為這樣的行為、習慣和想法的困擾而得不到你理想的生活,那麼我推薦你看看這本書。

一旦你認識並理解了自我人格中的某個方面,你就有潛力擺脱桎梏來看自我了——將“真實的自我”同虛假外表進行比較。正是這種自覺想楔子一樣插入你行為的機制中。一旦發現了真實的自我,罩在你身上的那層虛假的外殼就變得沒有好處了,因為它惟一的目的就是防止你看見自我。

透過審視自我的各個方面,你逐漸除去虛假的外衣。每當一個反應分析曝光後,你就向真實的自我走近了一步,直到清除所有的屏障。當你逐漸感到真實的自我時,罩在外面的殼開始出現裂縫。然後整個外殼消融殆盡,一個無所畏懼、充滿信心的真實自我最終顯現出來。你會開始理解自我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思考或者這樣感受。

對自我行為的全面理解使你到達了心理上的自覺。這也許並不足以將你從機械行動中立刻解脱出來。但是,你不舒適的感覺會在你的生命年齡中加上一個心理鈍齒。即使你沒有自覺地下決心去立刻改變這種行為,但對此類危害性行為的繼續感知會最終導致變化。在任何狀況下,打破行為反應的機械性後,你的生命就會進入一種新的感知水平。儘管你還有同樣的行為反應,但它們已經不再是機械自動的了。你每次要自覺地決定去做出某種具體行為。即使最頑固的習慣行為也能夠在慢慢消解,直到完全消失。當你的生活不再是機械運動的時候,你就開始看到真實的自我,你就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本書中的88個案例就是讓你能夠獲得一種內省潛力——客觀地看待自我。一旦你有了這種潛力,你就能夠停止生活中的各種機械行為。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7

《紅日》的作者是吳強,我非常感謝他寫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主要內容:在1946年的時候,蔣介石向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而我們卻主動北撤到了山東……

這部書展開了我軍全殲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宏偉畫面!

而我對這本書瞭解不怎麼多,但是,我看過了這本書後,我被震撼了,吳強這樣説道:“記住昨天的'戰鬥生活,對於我,是永遠的!!”

這本書,讓我受益無窮,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他象徵的革命的精神。

那場戰役勝利結束的第二天上午,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作者的村口頭,他看見了從山上抬下來的張靈普的屍體,想想這屍體啊!

這象徵着革命的精神啊!

我把這本書合上後,心中出現了一種説不出了震撼!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8

假期參加了教師培訓,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文本細讀,使我深深地受到震撼,感到“文本細讀”才是一名語文教師解讀教材的重要路徑和平台。

文本細讀,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對言語存在的一個發現過程,也是對言語細讀的體驗過程。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材解讀倡導經驗共享,提倡集體備課,合作探究。例如在我校上學期舉行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我們語文組老師共同執教了《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每位老師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設計,文中有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我們授課的時候都抓住了這一點,但這句話的深刻寓意我們並沒有挖掘出來。今天再次閲讀王崧舟老師對這一課的文本細讀,對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三次的不同寓意,我們對這篇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本細讀原來與普通的鑽研教材不太一樣。好的課來源於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而好的教學設計又來源於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反思一下我的語文教學,經常匆匆看課文,匆匆看教案,沒有經過文本細讀,根本沒有自己的閲讀感受,又拿什麼和學生去交流和對話呢?曾幾何時自己能沉下心來,潛心研讀文本呢?

從王崧舟、竇桂梅老師身上我們受到了激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語文教師去細讀文本,去潛心備課,做好孩子們的引路人,讓孩子們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應該拋棄一切藉口,所謂的“忙”的藉口。王崧舟老師的博學多才,豐厚的文化底藴無不感染激勵着我們要去學習,只有自身的素養提高了,才會讓自己在有意無意之間都能影響孩子們,營造無處不在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文本細讀,語文教師應練就的基本功。只有有了對文本的細讀,我們的課才會上得輕鬆自如,也才會有深度。通過這次學習,我想我會試着去做,並盡最大努力堅持下去。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9

英語閲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言輸入的主要環節之一,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主要教學目標之一。

新英語課程標準把閲讀技能目標描述為:朗讀課文並理解大意,找出或獲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圖、觀點和態度的相關信息。根據情景、上下文、構詞法、句子結構來猜測生詞或詞組的意思,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理順事件發生順序,人物行為,預測事件情節發展和可能的結局。通過推理、提取篩選、重組加工信息,解決各種問題。進而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策略,形成閲讀興趣,最終提高閲讀能力。通過今天聽了三節閲讀教學的診斷示範課,談談我的認知和想法。

1、教學觀念上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閲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信息、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意義。因而對它的研究不夠重視。

2、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在閲讀教學中,大多數時候把閲讀當精讀;教學過程就是講解生詞、補充詞組、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有時候把閲讀當作課外閲讀上,劃詞組,對對答案。學生自讀後僅瞭解一下故事情節。由於教學方法單、陳舊,學生感到乏味,沒有閲讀興趣,很能鍛鍊他們的閲讀能力。

3、教學方法上的問題: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體現新英語課程標準、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形成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教學方法。對英語閲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不多,忽視了對教學方法的研究。

4、在課程設計上的問題: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閲讀雖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但學生閲讀量和閲讀時間得不到保證,閲讀僅是體現於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訓練。上課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問題的設置過於單一和簡單。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師,要重新理清思路,加大對閲讀理解教學的重視程度。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合理運用已有的課本閲讀教學資源組織好閲讀教學,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0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文章的閲讀。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説:“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可見,閲讀對於語文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説又不能迴避這樣一個現實:國中三年時間,學生學到的課文不下150篇,然而學生的閲讀能力卻不見提高。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感到困惑,深思。筆者覺得其根源在於語文教學的急功近利,過分強調了應試訓練,忽視了一些只做閲讀題目以外的重要因素。筆者以為語文閲讀教學中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郭沫若先生曾説:“培養國中生寫好字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這對閲讀很有幫助。語文教師平時要強調書寫的審美功能,讓學生明白字跡清楚,書寫工整、漂亮的好處。佈置練字作業,堅持每天進行,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老師要把好關,練的字不在多少,貴在追求練字的質量、效果。定期舉行硬筆書法比賽,鼓勵每位同學都參加,從中選出優勝者公佈張貼,鼓勵大家。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語文老師擁有一手好字,將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巨大影響。

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看報的習慣。要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讀語文課本和自讀課本。因為語文課本是傳授語文知識,訓練學生閲讀能力的主要載體,而自讀課本是課內的補充,是語文閲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橋樑。所以,這兩本書我們應讓學生天天讀,認真讀。要組織學生充分利用閲讀課進行閲讀,閲讀面要寬,上之天文,下之地理,都可成為學生閲讀的內容,以此幫助學生豐富社會閲歷,成熟思想,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組織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讀成語、名句、名言等。堅持每天讀,持之以恆,既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又提高了自身修養。

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閲讀積累的習慣。“厚積才能薄發”,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習慣。沒有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閲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本之木。語文教師應當在精心選擇的基礎上,增加課文中要求學生必須會讀、會寫、會用的詞語的數量,指導學生長期不斷收集課內外詞彙。要注重培養學生勤摘抄、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摘抄是閲讀積累的一種有效方法,持之以恆地做好這個工作,會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閲讀的效果。而做讀書筆記有一點難度,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先從簡單的做起,如寫批註,寫心得,作評價等。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閲讀理解文章。

二、要轉變閲讀教學中的一些觀念。

語文老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不是簡單的換個面孔,如果老師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那麼無論教材怎樣改革也是不會有好效果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老師。新課程也要求老師擴大自己的閲讀量,需要了解許多非本專業及眾多邊緣學科的知識。這樣的老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旁徵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切實提高語文閲讀教學的效果。

學生必須要正確認識“什麼是閲讀”。提到閲讀,學生往往會有錯誤的認識,以為只要自由讀書就叫閲讀。其實,閲讀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和交流的動態過程,其間相關的知識、情感、態度、價值取向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而構成閲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作品。課外閲讀是課內閲讀非常必要的延伸和補充,它可以彌補我們在課內閲讀教學中的不足。所以我們要讓學生觀念上明確,既要注重對教材的閲讀欣賞,又要放開視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時文,讓學生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景及風土人情有所瞭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閲讀”,從而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三、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宜的閲讀環境。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這個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才能煥發生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説過要讓學生在圖書世界裏生活。現在的學生課外閲讀量少得可憐,很多同學都沒有課外閲讀的習慣。所以提到名著,不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學生大有人在;讀到散文,巴金、郁達夫、周作人等名家學生一無所知;學習詩歌,徐志摩、聞一多、臧克家等的詩篇一點都不瞭解。真是可悲!正因為如此,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宜的閲讀環境更顯重要。

語文老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快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閲讀教學更是如此,因為現實生活中,一提及閲讀,學生的感受大多是“老師要我讀”“父母要我讀”,所以,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師和學生來共同努力。

語文老師要傳授學生閲讀的方法。古人説得好:“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只有掌握了閲讀方法,學生才能盡情欣賞語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寶。在閲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自己來閲讀,其實質是變重教為重學,變獲得為獲取,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就等於獲得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語文老師要讓閲讀教學走向生活化。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説過:“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隨帶的説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課堂、校園、家庭、社會都有閲讀的空間。拓寬學生的閲讀範圍,報紙、雜誌、電視、廣告、標語,無所不包;中外名著、唐詩宋詞、節目串詞、廣告用語,無所不讀;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中都有語文。讓各種活生生的信息走入學生的生活,這才是學生閲讀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閲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天空。對於閲讀教學而言,老師應給每個學生多留一點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同樣,閲讀教學需要創新,讓我們一起努力挖掘語文閲讀教學中的“亮點”,使語文閲讀教學之花永遠開得鮮豔、燦爛。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1

10月17日,我有幸作為片區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競賽的評委,聽取了三個教師的三堂語文閲讀教學課。應該説,三位教師,都盡心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所授課文,進行了用心解讀,精心設計。其中,《羚羊木雕》的執教者順應時代要求,精心設計了“導學案”:字詞教學、文章感知、角色朗讀與表演、人物性格的體會、文章主題探究、達成效果檢測等環節。但就課堂教學的實施看,需要強調一句:讓國中語文閲讀教學課堂迴歸語文。

葉聖陶先生説:“平時説的話叫口頭語言, 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語文課程標準》(XX年版)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該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語文閲讀課堂應該着眼於學生的語文能力(聽、説、讀、寫的能力),着手於文本的“示範”。

首先從採取“導學案”的執教方式上看,明顯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整個課堂,學生根據“導學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並且各個環節內容的相互印證,讓學生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想就知道説什麼,怎麼説。其次,就教學的內容看,學生的字詞學習,應該是該學段(七年級年級)的一個重點,要對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們的`教師,只是讓學生讀正確(況且如“樹杈”之類的翹舌音、“逮”這樣的上升字還沒有讀正確),忘卻了書寫與意義的教學。角色朗讀與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結合文章去感悟,沒有教師的指導(語序、語調、語氣和節奏、重讀與輕讀),是達不到學生學習目的的。更不要説只是讓“分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幾個學生去“七嘴八舌”一陣了。至於文章主旨,是作者書寫本文的真實意圖。即使是要體現編者的意圖,也要有個度。本文的原標題是《反悔》,編入教材時,編者將標題改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顯:“行成於思毀於隨”。也就是“做事(處事)要動腦筋”。就編者意圖看,就是讓學生在“親情”與“友情”的矛盾衝突之中去感受親情、體驗友情,並懂得“行成於思毀於隨”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衝突的交流與溝通方法只能是指導學生的行為,而並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因此,文章開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寫法、插敍友情的寫法、通過貼切的語言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寫法等,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忽視不得!教學實踐中,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探究,課堂上的書寫訓練就失去了意義,也就讓“達不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要求成為必然。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2

適者生存,我以前沒有什麼感受,但是,看了“地理中國”以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適者生存”的道理。

翅鹼蓬是一種植物,長得像小樹一樣,它原本是綠色的。

翅鹼蓬自身具有抗鹽成分,由於鹽分破壞了葉綠素,使得被海水浸泡過的翅鹼蓬成為了紅色;且浸泡得時間越長,顏色越鮮豔;浸泡得時間短,則紅得就淡一些。

這翅鹼蓬原本是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當地的人們,會採摘翅鹼蓬作為青菜來食用;而紅色的翅鹼蓬,味道則又苦又鹹。

翅鹼蓬成就了盤錦市的紅海灘,這紅海灘成了盤錦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成了很著名的一個景點。

梭梭,被譽為“沙漠梅花”和“沙漠衞士”,它是我國荒漠區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也是亞洲荒漠分佈面積最大的一類植被。

梭梭,屬於灌木植物,一般只有三四米高,外形也不出眾。但是,梭梭樹叢頑強挺立,迎風擋沙,給沙漠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是戈壁沙漠最優良的防風固沙的植被之一。

梭梭為什麼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關鍵在於它的種子。梭梭的種子是世界上發芽時間最短,也就是種子發芽最快的,只要遇上雨水,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之內就能萌發新的生命。

梭梭這種獨特的種子,能抓住下雨的大好時機,而後迅速生根發芽,這是適者生存的有力佐證啊!

紅柳又名:檉柳,多枝檉柳,檉柳科、檉柳屬植物,灌木或小喬木,葉綠花紅,枝葉可供藥用,為沙漠鹽鹼地造林樹種。

紅柳,耐旱、耐熱,尤對沙漠地區的乾旱和高温有很強的適應力。紅柳多生於河漫灘、河谷階地上,沙質和粘土質鹽鹼化的平原上,沙丘上,每集沙成為風植沙灘。紅柳廣泛分佈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吐魯番盆地、甘肅河西走廊鹽鹼地、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等。

紅柳根系發達,直根深入土中,接地下水,最深者可達10餘米。側根多水平分佈,甚廣闊,且多細根。根株萌發力強,耐沙埋,沙埋後可於根頸處萌發大量纖細的不定根,枝條亦迅速向上生長。由於這種特性,在沙區往往形成高大的檉柳沙堆,成為獨特的景觀。

紅柳遍地生根、開花、結果。沙丘下的紅柳,根扎得更深,把觸鬚伸得很長,最深、最長的可達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紅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幹變成根鬚,再從沙層的表面冒出來,伸出一叢叢細枝,頑強地開出淡紅色的小花。紅柳,生長較快,壽命可達百年以上。春天紅柳火紅色的老枝上,發出鵝黃的嫩芽,接着會長出一片片綠葉。藏族老百姓又親切地稱她為“觀音柳”和“菩薩樹”。

無論是‘翅鹼蓬’,還是‘梭梭’或者‘紅柳’,它們無不詮釋了“適者生存”的道理啊!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3

彷彿走進了一個神祕的世界,帶給你笑,帶給你淚,帶給你成長,帶給你收穫,帶給你一個個五彩繽紛的夢。像是乘載着期望,夢想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上,引領你前進,渡過任何一塊阻擋前行的礁石。給予內心一雙神奇的翅膀,飛往心中最美的地方。這就是——書。

莎士比亞以往説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書,為我們開啟了智慧的大門。我從小就喜歡與書為伴,與書為友,因為書能夠帶給我很多。書籍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自然界的神奇奧妙,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為心靈找到了蔚籍,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從書籍中獲得的太多了,給予勇氣,給予信心,給予力量。不僅僅如此,好讀書更讓我的寫作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從一本本書中,積累了好詞好句,學習了寫作手法,寫起好作文來更加得心應手。並且對於想象力的增長也是可見一斑的,在寫作上更加簡便自如。

如果説生活中的不安、煩躁的負面情緒是一扇門,那麼有益身心的書就是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一本好書猶如一位知心的朋友,能夠為你送去安慰,突破陰霾。書不僅僅能教我們知識,教我們成長,還能夠教我們學會生活,從書中所學到的會成為人生前進路上的一盞明燈。我最喜歡小公主裏的主角薩拉。布魯克,當她應對自我從眾星拱月的千金小姐變成被人呼來喚去的小女傭,應對身份的'大逆轉和最愛的父親過世,她依然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氣應對困難,以致最終她的生活變得歡樂。薩拉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有一次,我們正在做數學試卷,我遇到了一道難題。我反反覆覆一向思量,可是就是不明白究竟該怎樣做,看看其他同學,一個個也是絞盡腦汁。距離交卷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有些同學隨便就填了個答案進去,“怎樣辦啊要不我也隨便寫一個答案吧,反正一題分也不多。”正要下筆的時候,我又猶豫了,想到了薩拉。“可是薩拉遇到那麼大的困難都沒有退縮,勇敢應對,我僅僅只是一點難題而已,為什麼不能自我應對,堅持到底呢”這樣想着,我的大腦飛速旋轉,仔仔細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半響,最終寫完了,我頓時鬆了口氣,滿意地交了試卷。我心中些許得意,也慶幸在應對困難之時,薩拉給予了我應對的勇氣,所以,比起隨意寫個答案的同學們,我更是收穫眾多。感激書帶給我的,淨化了我的內心,擁有應對困難的勇氣。

明白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地方在哪裏嗎那個地方不用搭宇宙飛船,不用搭火車,不用搭汽車,甚至不用兩隻腳行走。那個地方,只要輕輕打開,就能瞬間到達任何地方。我想答案很明顯了吧那就是書,書,具有震撼人心,感動人心的魔力,把我的心帶到任何一個地方……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4

課外閲讀是語文課堂的延伸,是“大語文觀”的集中體現,有機地將課內閲讀教學與課外閲讀教學結合起來,將有助於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下面,課外閲讀指導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課外閲讀以培養學生閲讀興趣為始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絕大多數學生對課外書籍充滿興趣,他們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瞭解古今中外的風俗人情。但也有不少學生沒有良好的閲讀習慣,不喜歡看書。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這一部分學生與喜歡讀書的學生搭配在一起,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切不可用強制、武斷的方法。為了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可以綜合採用多種方法。

1、資料交流法。可讓學生在看名著之前,通過各種渠道蒐集有關名著的資料,然後在班級交流所蒐集到的材料,從而主動對名著有所瞭解,激發學生的閲讀慾望。

2、觀看視頻法。讓學生觀看一些名著的影視作品,從而激發學生詳細瞭解名著的慾望。

3、故事梗概法。由老師先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述故事的大概內容,從而激發學生渴望瞭解名著的慾望。

二、良好的開始是閲讀課成功的一半

第一節閲讀課的成功開展往往會決定今後閲讀課的`質量,因而需要充分準備,以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氛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創設良好的閲讀氛圍。如:在教室看書,可以事先寫一些關於讀書的標語,可由學生自己動手寫;在閲讀的時候可以配一些輕音樂;還可以擺放一些盆景,用以裝點教室。

2、準備好必備的閲讀工具。如:筆記本、工具書等。

3、、做好小組的搭配。閲讀能力好、中、差的學生搭配在一起有助於相互之間取長補短。

4、閲讀後及時交流閲讀的成果,讓學生享受閲讀的成就。方式很多,如:寫讀後感、開展演講比賽、名著知識競猜,等等。

三、讓方法貫穿閲讀課的全過程

開展閲讀課,一方面,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性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從而為其終身閲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閲讀方法的教學一定要貫穿閲讀課的全部,可以嘗試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可以在閲讀的過程中進行批註,對一些優美的詞、句、段可以進行摘抄,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2、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對於一些中、長篇小説,應教給學生“跳讀”的一些技巧,在一些精彩的部分可適當作些停留,仔細研讀,作深一層次的思考。

3、將課內閲讀分析的方法遷移到課外閲讀中。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教師在指導閲讀的時候,可以將課內一些文學作品的分析方法運用到課外的作品中,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總之,閲讀課的教學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方法,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國中閲讀心得體會15

今日我獨自坐在安靜的教室裏,看起了名作《紅日》,感受着中共黨員那時的抗戰艱辛。

《紅日》這部小説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中心,講述了共產黨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的王牌軍74師之間展開的大規模戰役的故事。

1946年底張靈甫所率領的74師是蔣介石用全副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王牌部隊,他們發起了漣水戰役,與華東野戰軍交鋒。華東野戰軍的沈丁部隊在漣水與敵主力部隊二次交鋒後,實行戰略後撤,退到山東,休整訓練。經過修整後的人民解放軍在萊蕪戰役中,靈活運用,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五萬多人,活捉了敵軍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贏得了輝煌的勝利。

國民黨在各個戰場上連吃敗仗,途窮計拙。1947年4月,張靈甫又以他所率領的74師王牌軍,再一次向沂蒙山區的華東野戰軍大舉進攻。經過三天三夜激烈的戰鬥,華東野戰軍英勇的戰士們,攻上了孟良崮高地,把躲藏在山洞裏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他的殘兵敗卒,統統殲滅。華東野戰軍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的戰爭,經過了無數戰士的犧牲,最終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廣大人民羣眾的'無私支援,人民解放軍服從大局聽指揮,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用小米加步槍的簡單裝備打敗了用清一色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蔣介石軍隊。

今日,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當好好珍惜,努力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為祖國更加完美的明天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