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演講稿

精選記者演講稿模板五篇

欄目: 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7.18K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演講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者演講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記者演講稿模板五篇

記者演講稿 篇1

夢想是什麼?夢想好似在冬季的土地上,種子生長出的一棵小芽,它晶瑩透亮,薄薄的,嫩嫩的,這顆小芽,就在這一直長啊!長啊!經過風風雨雨最終長成一棵高大而美麗的大樹……

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在心中悄悄地生長,我也是。小時候的我,每天都會做着各種各樣的夢:當一名妙手回春的醫生、一位為人師表的教師、一名才華橫溢的作家等等,圍繞着這些夢想,我快樂地生活着,幸福的憧憬着……

可就在這一天,一個新的夢想誕生了,並堅定了我的決心。

一天放學後,我打開電視,新聞聯播正在播放震驚世界的汶川地震,央視頭牌記者張泉靈,在餘震不斷的廢墟中,鎮定自若地報道着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那動人的場面、別樣的勇敢與美麗,深深地打動了我。張泉靈,她,成了我心目中最高大的人物,最魅力的記者。從此,我幼小的心田裏便植下了當記者的種子,而張泉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心中的英雄。

漸漸地,我長大了,知道了當記者是一項無尙光榮的職業,不但能與各國的大人物面對面的交談,還可以周遊世界呢!可是我當記者不奢求這些,只奔着一個目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後來,我發現當記者還要有一種愛憎分明、不屈不撓的堅定品格。因為一名正直的記者總會用手中的筆桿子去報道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這往往會引來當事人的不滿或謾罵。每當我看到那些記者為了尊重事實,毫不畏懼,堅定立場的時候,這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更加敬佩和嚮往。當記者還要有一種吃苦耐勞、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當記者辛苦,不僅僅是每天工作到很晚才下班,而且在地震、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或在槍林彈雨的殘酷戰爭中,都是這些可愛的記者冒着生命的危險去進行採訪,第一時間向人們報道,以讓掛念的人們瞭解真實,得以安心。儘管這樣,卻絲毫沒有動搖我要作記者的信念。

我知道作一名記者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所以我拼了勁的讀書寫作。現在,我已經是校廣播站的一名優秀的小記者了,但我並不因此自滿,我要更加努力,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個有心人,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提高對新鮮事的敏感性,當好這個小記者。

作一名記者。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執着的追求。我相信:通過我的不懈努力,總會有一天夢想的幼苗會長成參天的大樹:那時,站在這裏的將是一位大名鼎鼎、一身正氣、漂亮可愛的盧記者。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固始電視台的新聞記者蔡兆科,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帶着使命一路前行”。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這個季節雖然不會春暖花開,但我依然想面朝大海,堅定的追尋我的記者夢。我一直堅信,天空之外的天空,山巒背後的山巒,總有一片土地,一片足以讓我為之匍匐,為之欣喜的土地。這片土地就是我的新聞理想。因為這份理想,我一直幹勁十足,勇敢前行。也是因為這份理想,使我決定踏上記者這個工作崗位。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於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大學時期到現在的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對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而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的全過程。無論雨雪風霜,還是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我們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或許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我們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 今年年6月,固始縣南部山區發生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採製現場抗洪救災的新聞。我們在泥濘的道路上步行了三個多小時,滿身泥漿的進入到各個受災的村莊。大雨當中的山區,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危險。當時很多村莊都被半淹在洪水當中,我們只能坐在臨時找的兩條小船進入到受災羣眾的家中。狂風暴雨有好幾次我們的船都差點被水浪掀翻。這其中的艱辛和危險,現在想來都有些後怕。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卻絲毫沒有退縮。因為我看到我們的領導幹部都衝在救援的第一線、因為有很多受災家庭等着我們去齊力解救和現場報道,因為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和堅定的.信念在支撐着我前行。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就是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

20xx年8月,我在郭陸灘鎮孫橋村村部採訪時,看到兩位年近70歲的村民找村書記尋求幫助。經過了解才知道。他們有一個4歲的孫女叫馬若瑄,不幸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白血病的一種。小若瑄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在家務農,家裏的收入非常有限。為了治病他們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可以説是傾家蕩產。但病情還是沒有太大的好轉。身邊能借錢的親戚朋友都早已被他們借了一遍。此時若是再籌不到錢,孩子就要停止治療,病情就有惡化的危險,病魔隨時都有可能奪走到這個年僅四歲的生命。村支部書記李國強跟我説:他們的情況確實十分困難。我們也早已盡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的力量畢竟有限,該做的,能做的我們也都已經做了。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村裏的採訪結束後,我去了小若萱的家裏。將他們家的情況都記錄了下來。當天下午回到縣裏,我便通過台裏的領導找到了縣義工協會,把我掌握的情況向他們做了説明,請求他們的幫助。他們聽完後當即表示,一定盡力去幫助這個孩子。經過三天馬不停蹄的商討,最終我們和固始縣龍飲台茶廠達成共識。以賣“愛心茶”的方式為小若瑄籌集善款。義工協會的人員和我們的記者都全體出動,到茶廠幫忙。我縣各大媒體也都連續做了較大篇幅的宣傳報道。最後經過五天的努力,我們共籌集善款4萬多元。小若瑄得以立即轉院到最近的安徽省省立醫院治療。可是,這時候離孩子治病的總體預算還差兩萬多元。情急之中,我決定用現場募捐的方式來試一試。我用一天的時間找好了縣裏的一個演藝公司,三個演藝團體。在縣陳元光廣場舉辦了三天的義演募捐,最終我們又籌集了

三萬八千元零六百元的善款。我們又立即趕到合肥,把錢送到孩子父母手中。由於治療及時,小若瑄最終得以完全康復了。當我看到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時。我的心裏無比的欣喜和自豪。

這些年來,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新聞原則,深入到最基層的地方採訪拍攝。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在這些年的新聞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個個獲得領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更沒有想過要放棄。因為我發現我生活當中的很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都源於“我是一名新聞記者”。因為我此生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新聞記者”! 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3

時光如梭,轉眼間又到了金色鋪滿山野、碩果累累的季節。我們在宣傳系統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中迎來了第十二個記者節。今天在這裏,説説我對記者這個崇高職業的敬仰之情和對下基層採訪活動的感慨。

xx年4月,我有幸參加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非典期間基層採訪組”到朱陽、五畝、蘇村、尹莊等鄉鎮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基層採訪活動,距現在算起來已經整整八年了,可是,過去的事情卻歷歷在目。

八年中,我從記者到編輯,從下基層到固守陣地,雖然寸步不離新聞這兩個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時我也想:如今山區羣眾的變化如何?他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抽空能重回故里,聽聽犁牛河的水聲;看看紫石溝的風景;聞聞樑莊煙葉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閆家沱鬱鬱葱葱的中華杜仲那該多好。從新聞裏,聽我們的一線記者發來報道説:朱陽不再是種煙葉、栽杜仲、發展香菇、生產紫石硯。他們發現另一支柱產業——栽核桃,而且生產的核桃在全國是掛上號的名牌產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區朱陽的每一個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八年前的蘇村,一條條、一道道的村路幾乎都是不到三尺寬的土路。當時,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説:我們村修路了,架子車、摩托車可以進山了;段家窪的鄉親説:三門峽教體局駐村工作隊給村建學校了;衞家磨的老百姓指着河灘説:這裏要重修水庫了;董家溝的老百姓開始種大棚菜了。

10月26號,我和三門峽日報住靈寶記者站站長牛富江、新聞部主任周敏、金城靈寶記者屈建國一同去久別的蘇村原上,眼前寬闊的水泥路、佈局合理的店鋪、衞生整潔的街面和撲面而來的果香讓人心曠神怡。新農村建設樓房乾淨整齊,自來水、衞生間生活設施應有盡有。

當年的散户進了小區;7、8個學生,一個老師,三個年紀的複式學校取消了;衞家磨變成了以灌溉、供水和防洪為主的中型水庫;就連西紅柿也被香港麥當勞快餐店包了。記者、基層、羣眾,我不知道能不能説好三者之間的關係,可是我能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名記者,時刻都離不開基層,到基層就必須深入羣眾。

有句話説: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羣眾,是新聞工作者畢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我的同事們,也正是有這樣的毅力和信念,他們才能紮根基層,採來了老軍人義務修車的感人事蹟;採來了為村民建健康檔案揹着設備步行山路而摔傷腿的鄉村醫生王帥軍;採來了情繫社區羣眾,免費為貧困老人、軍烈屬上門服務的好警嫂孫曉萍;還有農村第一書記的榜樣張學恩、楊波、南嶽武、申佔軍;大學生村官張少壯等等一批優秀青年幹部和反映和諧社會風氣的好人好事。

我驕傲我有這份職業,我更佩服我有這麼好的一幫同行記者,在少數人才知道有記者這麼個節日的今天,我代表廣播電台的所有編輯記者説一聲:大家節日快樂!謝謝。

記者演講稿 篇4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為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着。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牀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台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説,“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着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採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説,甲板濕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鈎了。還有一次,一台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説,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採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數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國外最新數據,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説:“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據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説:“‘海六’為‘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説,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為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採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裏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着濕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裏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記者演講稿 篇5

5年前,當我第一次走進《今日大冶》報社,內心總有一股莫名的激動和不安,不敢相信自己竟真的成為了記者這個神聖職業中的一員!

然而,當我真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才發現,記者也只是一個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只是多了一股正氣,多了一絲責任,多了一份辛勞!

從業五年,我從天天趕稿的週刊記者到夜夜晚歸的新聞編輯再到日日走家串户的業務經理。不同的經歷讓我有了不同的成長,給了我相同的'精彩而充實的青春歲月!

回想五年來,身邊的面孔也隨着歲月的更迭而不停變化,有的人選擇了遠方,也有的人始終堅守!很慶幸,這五年的堅守,很感激所有通過報社這個平台所接觸過的每一個人,是你們,讓我這五年的青春不曾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