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歷史人物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人物作文

歷史人物作文1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智慧的化身,可謂是聰明絕頂。但是,也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首先,作為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具體事物的煩擾之中,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決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説:“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毒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説他聰明嗎?

其次,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的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就是既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是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後來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一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差點成了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宋歐陽修説:“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而諸葛亮表會用人和錯用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説法輕描淡寫地掩飾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納賢才。蜀國君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烈鋒”,便是一個明證。劉備死後,雖招了個姜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説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的人。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説吳蜀這時已重歸於好,諸葛亮口上説是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也要在漫長戰線上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如果一兩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麼三四五六次失敗只能説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天下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説:“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這是羣臣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為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一仗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誤,這能説諸葛亮聰明嗎?

歷史人物作文2

大家必須不陌生李世民這個名字吧!就是那個給初唐帶來繁榮景象的唐太宗;讓幾百萬受盡前朝殘酷虐待的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的唐太宗;減輕人民負擔,輕徭薄賦,疏緩刑法,受人民擁戴的唐太宗;虛心納諫,重用人才,任用賢良的唐太宗。他是一個聖明的國君。就這樣我們學習歷史,還口口聲聲的念道:“唐,開國之君者,李淵也。”但我們覺得只有智勇雙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説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聰慧過人。那裏還要提一下他的父親:李淵。李淵的祖上是隋朝的開國功臣。因此李淵的父親去世後,李淵襲承父位,成了一個皇戚貴族。李世民就是在這樣身世完美的環境下,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武將謀士的,這為他以後幫忙父親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礎。也為他以後同哥哥弟弟們爭奪皇位做了充分準備。

在長期的戎馬作戰中,李世民用心聽取謀士們的推薦,靈活運用,吸取經驗和教訓。一箭即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智取薛仁杲,北討劉武周,東平王世充、竇建德,退突厥,又在洺水打敗劉黑闥等人,幫忙父親建立起了前後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個早朝,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弟弟,齊王李元吉在朝上誣衊他,説他居心叵測,有反叛之心,李淵大吃一驚,連忙告訴李世民,李世民上奏章説:“我決沒有絲毫對不起哥哥弟弟的事,可他們卻整天想着骨肉相殘,真的是太可悲了!”李淵看了奏章,驚愕不已,便讓李世民私下裏調查此事。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等不及了。

又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一個早朝,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上奏李淵,罷免李世民。可剛到玄武門時被李世民設下的伏兵射死。於是,滿朝文武大臣最後説出了自己心中的話;“李元吉他早該如此!”“李建成他那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李淵順應廣大百姓的心聲,傳位給李世民。讓大唐的太陽更加温暖,温暖廣大百姓的心田。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糧更加豐滿了。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漢,再也看不見成羣結隊的強盜,甚至半路掉了錢包,也沒人去撿。小孩都能走進學堂上學,幾乎每家都有讀書的人了。家家的日常用具都繁多了。不再受到飢餓和寒冷的威脅。一斗米才三四錢。

雖然唐太宗去世了,我們還能感覺到他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給人民的好處,“讓人民過得更加充實!”這就應能表達唐太宗為人民着想的理念把!

唐太宗雖然去世了,躺在他以前統治過的土地上。但他還活在我們心中,離我們並不遙遠。正因他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更為大家所敬仰,正因他的那一箭射出了大唐王朝一片聖潔的天空!

歷史人物作文3

文天祥——這個響徹近八百年的民族英雄的名字,一直激勵着多少優秀中華兒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文天祥,兵敗被俘,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黎民百姓。我們中華民族需要這樣一種有血性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傑出代表,他的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元大都,文天祥拒絕了元世祖忽必烈和被擄的宋恭帝的親自勸降,放棄元朝的高官厚祿,痛斥元朝統治者的野心。元世祖一怒之下將他關入監牢,企圖用惡劣的環境征服他。但文天祥毫不動搖,寫下了留傳千古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我敬佩他視死如歸的精神,敬佩他錚錚的民族氣節,更敬佩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忠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為國捐軀的決心。這兩句説,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能長生不老呢?死要死的有價值,要把自己的赤膽忠心留下來,讓他載入史冊,光照千秋,這是廣為傳頌的名句,數百年來,曾鼓舞了不少英雄志士捨生取義。詩中所表達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他的行動所表現出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一樣,永垂千古!文天祥永遠不會低下他挺昂的頭顱,漫長的囚禁生涯,更加磨礪了他堅強的意志,更加堅定了他的愛國正義!

文天祥,用自己的錚錚鐵骨奏響一首正氣之歌,你是一尊山嶽,你捨生取義,死而不懼,元人的先禮後兵不能將你打倒,你永遠一身正氣,挺直站立!

文天祥大半時間在囚禁中度過,但他的心一直沒有被囚禁過,你他的心一直在跳動,為着祖國而跳動,為祖國而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文天祥雖然死去,他的高尚品格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不倒!

文天祥堅韌不撥的愛國情操令人敬佩,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獨立、富強前赴後繼,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如今有的人,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自私、狹隘,心中沒有祖國、沒有他人、沒有集體,試想沒有國,哪有家呢?

一個人唯有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個人的發展才會有強大的後盾,廣闊的空間。少年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的而讀書”的理想志向造就了一位人民敬愛的好總理。

我們這些莘莘學子應當學他們,永遠一身正氣,挺直站立!

歷史人物作文4

月兒躲在梧桐樹後,偷瞧着這宮牆中,那隻未眠的海棠。

我立在牀邊,看着端坐窗邊的小姐。此時已至槐序,小姐依然披着厚重的狐裘,不時輕咳。自越王將小姐獻給吳王后,她便時常在夜裏這樣靜坐,對着天上半新半舊的月兒發呆。

我看了看疏桐後的缺月,恍然失了神。

那月兒照着的地方,也有一舊處,曾是草滿鶯花渡,藕絲傍江菱;那南風帶來的訊息,也有故人幾許,曾一起閒追柳花,偷採白蓮,荷蓑出林,蘆管卧吹。那時,小姐還是浣紗的貧女,我是她的閨中密。那半蹙眉心的容貌,像一隻珠子,怎會蒙塵呢?於是,那朵含苞欲放的海棠,被越王掐下,包裝成復仇的利劍,送入吳王宮中。我還記得那個敗了的王,那天和顏悦色地問小姐,是否願意幫他完成復國大業。猶記得小姐蒼白的臉,半垂的目光,輕抖的雙肩。良久,她輕咬玉牙,點了點頭。

她踏上馬車時,滿身綾羅,滿頭珠翠,環珮輕搖,蓮步輕移,步步留香,像這人間底部一顆被遺忘的硃砂。我換了身份,作為陪嫁婢女,坐在她身旁。馬車待啟,宮中的公公來了。“且慢,施姑娘,”他目光冷漠,“請姑娘先飲下此湯。”他招了招手,宦者令送上藥盞。小姐的臉刷地白了。

我知道,那是絕子藥。為防止小姐在吳國得寵後有了孩子,會起二心。我心涼透!小姐啊,你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服下那盞浸着寒意的藥的呢!你心寒嗎?無助嗎?但你又為何那樣決然地一飲而盡呢!

我打開車窗,這個季節的天空總是很高,清透遼遠,帶着淺淺的涼意,順着一縷長雲直落天邊。

入宮,吳王好色的眼睛落在小姐身上,便再也移不開。

“你叫什麼名字?”“回大王,民女施夷光。”

從此,榮寵至極。那一笑傾人國的面頰上,再也沒有真心的`笑容。可這一切,吳王不會去管,因為他要的是良辰美景;越王顧不得去管,因為他要的是復國大業。

我恍然回神,看見小姐月光下的影子,又失了神。她很茫然吧!被困孤城之中,空對四面朱牆,身在異鄉,盛寵又有何用?

每年秋天,看着宮中盛放的厚重的芙蓉,我的小姐啊,你會想起那座茅屋旁輕飄的木樨嗎?春天暖風徐徐,桃花輕搖,像月光下起伏的海浪,停留在時光的背後。我的小姐啊,你會想起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嗎?夏天陽光熾烈,樹葉上的鳴蟬昏昏欲睡。當天上那朵盛開的雲,像曾經的誓言,緩緩滑過天邊時,我的小姐啊,你是否會想起,年少時,也曾“曲有誤,周郎顧”嗎?我不知道,只知道你略帶憂傷的目光常常向南而望。只知道你喜歡聞風的味道,彷彿它能帶來故鄉的氣息。

所以,世人啊,莫要笑那效顰的東施女,因為她仿的是一個為國付出青黛年華的女子,人們叫她——西施。

歷史人物作文5

他尋求着精神的自由與快樂,然他的人生終是偏離了預定的軌道;他無意於那個人人爭搶的高位,然而命運的齒輪終無情地將他推上了他眼中的地獄。那裏,於他是穿腸毒藥,而他,別無選擇地嚥下……世人皆歎他無能,我卻獨獨痴迷於他——南唐後主,李煜。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我喜歡他的痴情。他迷戀於周後,他將他的靈魂寄託於她。我以為他不似商紂王,他有心中的摯愛。或許於他人眼中,他是昏庸的,可他依然“愛美人不愛江山”。周後生病,他衣不解帶地照顧周後,藥非親嘗不進,日夜守候;周後病逝,他如失去靈魂的軀殼,留下“穠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我似乎能看到他的傷悲,他的痴情。

“心事莫將和淚説,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我喜歡他的戀國。別歎他的無能,他已內疚,他何嘗不想當一位治理國家的好君王,讓百姓過着幸福安樂的生活?可是他的天性優柔寡斷,他不願殺生,卻又殺了不該殺的人,做着一件件錯事。入宋以後,他,一名亡國君主,放盡自己的尊嚴。他在軟禁生涯中,夙夜感歎南唐的遠去、自己的無能。昔日繁華夢中重現,他悲吟:“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繁華一夜殆盡,歸於一場夢,誰能讀懂他的故國之思?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喜歡他的大膽。這“亡國之音”是他生命的絕唱,他隨着他的愁,不顧一切,甚至是他的生命,抒發着他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儘管他知道,他將付出血的代價。他淡然地服下宋太宗賜的毒藥,在絕望中睡去,眼淚,依然在流淌……

或許,在他死後,還有人在唾罵他吧。他的靈魂,是該永遠不安寧的。我也想為他鳴不平,他想做的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隱士,過着“一壺酒,一竿綸”的生活,偏偏他做了君主,葬送了他的國家。我有時會聽見他在笑,笑的是自己,也笑別人,政權奪勢的那些人,他們都是一樣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剩下一腔苦澀……

我喜歡着他,迷戀着他——李煜。我想,他並不喜歡“南唐後主”,他只想做“李煜”,做個平民,做個隱士,享受“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和自己愛的人一起,與世無爭……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南唐雜詠》

歷史人物作文6

去的已經去了,該留下的也駐足在世人心中。曾幾何時,我又回到了那個羣雄割據的動盪時代;曾幾何時,我又自由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他攜手並肩,心神相會……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我躲在廬外,靜靜陪伴他。他相貌清秀,手搖羽扇,從卧榻上慢慢起來,伸了一個懶腰,然後踱步走向南門,看着廬內懸着的地圖,手搖羽扇,在上東西幾指,南北三分,嘴角輕挑,自語到“天下大勢,不過如此”。然後望着廬外,看了看手中的羽扇説“可憐天下之大,卻無你施展才華之地,哀哉”卻又大笑起來,如此豁然灑脱!我在廬外輕笑,自語“誰知道你説的是不是羽扇?”不一會,廬外下馬三人,彷彿前來會見,可如此三次,才見你一面。我不知道你們談了什麼,但我從此與你離開草廬,踏進那亂世之中。

曾幾何時,我坐在劉皇叔殿中,見你左手提寶劍,右手持虎符,發號施令,你出初茅廬卻立下如此豐功偉績,令三軍欽佩不已。我知道你的自信,你的泰然,穩坐軍中,靜待佳音的樣子,古今難覓。我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

曾幾何時,我見你和子敬坐卧船中,暢飲美酒,各舒其志。在大霧繚繞的朦朧中。只傳來你倜儻的笑談聲,你笑着望着敵人的劍拔弩張,你笑着望着敵將的手足無措。你只輕搖羽扇,指揮三軍,酒過三巡,你得意地乘船而去,只見船的兩邊都插着慢慢的羽箭,你高聲謝道:“多謝曹丞相美意”然後立於船頭,搖扇而歸。那個歸途中,我望着滿船的箭,心中燃起滿腔烈火,它們都是我對你的欽佩,你的智慧謀略,乘着船一直漂流到世人心中。草船借箭成為智慧的化身,在歷史中被人們永遠銘記。

曾幾何時,一場漫天大火燃燒出了你三分天下的理想,你又巧用天時,借得東風,奪南郡,據荊州,一手托起蜀國。一心報效國家,周郎小兒心胸狹隘,終不及你,而死於非命。你江東大殿舌戰羣儒,你借雲長之手義釋曹操的美談廣傳天下。你諸葛孔明,從此,你就是蜀國的丞相,擔起統一天下之大任。人非神明,終有一老。那潔白的羽扇已變得暗淡,步伐也顯得遲緩。你用心專注地製造着木牛流馬,你垂老的身軀懷着一顆年輕的心,六出祁山,征服南蠻。你怕自己一生所學白白失去,你討收姜維,傳授畢生所學。我知道這樣你才安心。

曾幾何時,我又聽到“問鼎三足怎落腳?隆中見分曉,只盼來登蜀道,再續出師表!我又回到了那個時代,又與你攜手並肩,心神交匯……

歷史人物作文7

清冷的月光給萬物抹上一縷銀輝,我漫步走進幽寂叢林深處的一個古亭裏。只見李白一襲白衣,坐在石凳上,輕抿着小酒。李白是我最愛的詩人。

我走上前,禮貌地説:“久仰您李太白之名,今日我有幸與您交流真是三生之幸,有勞您在百忙之中指教。我從小拜讀您的大作,您的大作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歎為觀止、敬佩不已?我深深地為您那‘安能摧眉折腰’;深深地為您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折服。”

“幸會,幸會,如此之讚揚我乃愧不敢當啊!”

我連忙作揖:“您言重了,何來愧不敢當?我可是您忠實的‘粉絲’啊!”

“粉絲?”李白疑惑了。

“噢,這是我們現代人的語言,有崇拜、崇敬之意。我和您一樣,喜愛賞月,再次之前我特地作了一首關於月的現代詩。晚輩想請您指點指點,不是您是否願意?”

“這是自然,我必洗耳恭聽!請!”

“那晚輩便獻醜了!月兒緩緩升起,有雕歸巢的聲音,魚兒躍出碧潭;有琴聲演繹的美麗傳説,浪兒輕怕海岸。清亮的心曲繪成河上的倒影,激動的心絃匯成詩的情緣。虔誠仰望月之清亮,感悟月之風韻。”

一陣掌聲響起,李白捋了捋鬍子:“好好!好一首月之詩!完全不拘尼格式和韻律,頗有風範啊!那我也即興來一首!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

“多謝您的讚揚,我與您乃是差之甚遠!至今,我有一事不明。我聽説了您辭官之事,試問,酒,乃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皆愛之物。蘇軾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吟頌,曹孟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寫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歎。您也可謂詩壇中以愛酒而著名的人。您是否亦是為了逃避政治的黑暗而用酒來麻痺自己的心靈,用酒為自己的處境訴不平,用酒為自己的靈魂療傷呢?為何不學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何不像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與其一味地四海遊走,不如去與那污濁的社會一搏,哪怕是以卵擊石,也可留得千古美名啊!”

“蓮,好啊!蓮可以淨化我愁怨之心靈;梅,好啊!梅可以陶冶我不屈的心志;酒,好啊!可以忘卻亂我之今日,可以找回棄我之昨日。奸臣當道,政治黑暗。即便滿腹經論也是無用功,我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我胸中的大志未得以實現。我李白傲視權貴,最後縱酒山水,我李白直言相諫,最後流落他鄉;這一切,又未嘗不是一種宿命?寧可辭官不做,四處遊走,享得清閒,我也不願阿諛權貴。我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那如炬的雙眼異常明亮。

“原來如此,晚輩之前未能明白,真是慚愧啊!”

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幕。

李白,這個如詩如謎、才華橫溢、心懷壯志的浪漫主義詩人,實在令人折服!

歷史人物作文8

"跨過歷史,轉身回望,浮華散盡,漢宵蒼茫,一切沉寂。——題記

曾經,歷史被時光的細沙掩埋,當我們回首時,一切依舊。抹去覆蓋在上的細沙,抖落飄落在上的塵埃,再一次翻開這本放置許久的史書,這個熟悉的名字仍在。

縱身歷史,孰能無過。他的功與過,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答案。他六國,他是我國第一位封建帝王,他是上的天才,他名垂青史。他,就是爭議的帝王——贏政。

他年僅三十就已登基即位,他嫪氏叛亂,掃除呂不韋,連殺帶流放上萬人!有人説他,沒錯,可是這也顯示出了他果斷的大略。

他僅僅花了九年的時間將戰國六雄打敗,他的豐功偉績無人能超越。由此可見,他非常有才智和策略。

在六國後,他又了文字、貨幣,這些成就,又有誰可以超越?

他自誇自己是“始皇”,有人説他,驕傲,敢將自己的功績蓋過三皇五帝。然而,敢如此誇耀自己的,我想也只此贏政一人。正因為他的霸氣,成就了他在上無人可敵的地位。

他開始修築長城,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當時千里之地盡是屍骨,百姓生活並不如意。也反映出了當時贏政的。然而,若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當時沒有贏政這個,那麼哪裏來如今的歷史,哪裏來這世界獨一無二的長城?如果當時沒有修築長城,那麼之後的朝代又是如何抵抗外敵的?

他即位不久,便有人為他設計秦始皇陵。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今這世界的“兵馬俑”。

他曾經為了國民的思想,做出了的舉動。這又成了後人爭議他的功與過的依據。是的,他是曾經毀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可是又有誰理解他真正這麼做的目的?他也許只希望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也許只希望能夠國民的思想。你可以説他只是為了地位,可是又有哪位不這麼希望呢?

我説這些並不是要説秦始皇的功績有多偉大,只是秦始皇的功與過,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不同的定義,你可以説秦始皇是,就連當時的百姓也秦始皇,“秦始皇,奪俺糧,開吾户,據吾牀,飲吾酒,喝吾漿,食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這些足以證明他的“過”。

但是人無,秦始皇贏政也是如此。我們無法用好與壞去斷定一個人。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虎視何雄哉!”,也曾評論贏政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他為中國屹立於古代東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若是沒有他,中國的史書上將會有多大的一片空白。

沒有人可以完全地詮釋他的好與壞,那麼就用每個中的答案來回答他的功與過吧。"

歷史人物作文9

那些過返的人跟事歷閲歷史的醖釀,越發醇臭,歸味悠久······——題記

皓月該空,是誰在月下伏舞弄清影?大江東去,是誰領沒山河如繪的低歎?瀰瀰淺浪,隱現層壤,又是誰醉眠芳草······子規啼亮月瓊瑤映杜宇,不應有恨的嬋娟仍舊美妙。昔日的事還在,昔日的己無蹤。風又拂功赤壁,在這裏感歎我生如夢的你去了哪面?

密州出獵的狂抬,牽黃擎蒼;錦帽貂裘的虛華,千騎舒平岡。虛無的貨色果然不會多留片刻,便刻即煙散雲銷,被逮進獄。暗無天日的103個日夜,你的心在發抖。獄中的日子,你過的還惡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看着獄吏端着的盤子裏的一條魚,你懷着怎樣的心境揮筆撒下二首盡命詩?103個日夜行將停止,而你又怎樣的惴惴不安,亦或是豪放哀壯?你乏了嗎?看着那些可憐的嘴臉,你恨他們嗎?是他們錯了嗎?亦或是,你錯了?仍是你初末執拗着,迴避着,不想去想?你累了,實的累了。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黑台詩案之後,你從京鄉到杭州,到稀州,到疾州,到湖州到黃州,甚至到了荒漠的海南。也不知你的心坎有過怎麼的抗爭?那顆替庶民着想的心有不結束跳動?你給了眾人一個快慰的謎底:我試着去轉變,我的口還沒有失去方向!“簌簌衣巾降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瞅到徐州亢旱遇苦霖,你啼了嗎?興許吧。這顆憂邦愁官的心,從未平息。

多年般的無故喟歎匆匆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背地,那103個日夜你無法忘記。對此,我無奈指責誰對誰錯。你責備積窮積弱的朝廷;你渴看“致臣堯舜”,盼望有晨一日“會挽雕弓如謙月,東北望,射地狼。”;你探聽“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你輕狂“誰怕?一蓑煙雨免平生!”然而,“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多少度秋涼。”這些,你沒錯。可那103個晝夜······畢竟,誰對誰錯?

在幽山靜林之間,你恍然大悟;“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亙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耐客念野。”你不再執着於“奮力有過後志世”,而是“小船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你飄然而破,只願息一隻孤鴻“揀絕冷枝不肯棲,寂寞沙洲憐。”我當怎麼對你?你幹得所有皆沒錯可一切又都錯了。你從心頂裏發出了最實在的感慨“惆悵東南一隻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赤壁山旁,爾靠在樹上望着東往的大江覓找你的身影······

歷史人物作文10

我常常在想,李易安究竟是怎樣的女子,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細緻善感,是“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的婉約輕愁,還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灑脱酣然。亦或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東江。”的豪邁沉靜……

我與她時隔將近千年,本應是西風不相識的人。可每每讀到她的詞卻恍惚間能看到她從風花雪月中走出來,淡雅柔婉靜靜站立,含蓄而自然的笑容從她的嘴角氤氲開來,那樣淡雅脱俗。

她出身貴族,擁有美好的童年,受過良好的教育。十八歲嫁為人婦,與丈夫趙明誠又琴瑟和諧。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嫉妒了,還是非要給她個美好的開始,又扔給她一個國破家亡的淒涼收場。在他們成親二十六年後,丈夫去世,也是李清照流離顛沛的開始。

殘花落,幾人憐;聞人語,何處見?幽幽小舟泛漣漪,楚楚悽歌醉蠟顏。思君碧葉間,燭影淚連綿。亂世中,懷才不遇,顛沛流離的遭際,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我再不忍看,怕又想到她是如何悽苦的度日。

想必她晚年在讀到早年那些簡單快樂的詞也會不由自主的落淚吧,只有離別,才更令人憂傷。當年的餘花漫天舟清泛,一楫碧波水凌亂。最終卻也變成了香沉落絮人長歎,曲終人散終成憾。然而這兒女情長的離別之愁,怎能與她南渡後那些淒涼的詞作對比?

彼時的宋朝早已是搖搖欲墜,幾近滅亡。徽宗父子等人的決定卻更令大宋雪上加霜,他們的腐朽無能,令李清照的愛國感情最終落空,她主張收復中原的希望成為泡影。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將對宋王朝的憤恨表達的暢快淋漓,那些在燈紅酒綠中度日的統治者還不及一個弱女子。而為什麼易安身為女子卻又這樣勇敢。

難道就是為了讓她的詞變得雄渾奔放,憂國憂民,就一定要讓這個女人,隨着朝廷南渡,在人間顛沛流離,流徙飄泊,直至孤老死去?我不解

然而雖然丈夫故去,親人離散;即使國破山河破,任是自身窮困潦倒,仍念念不忘國恨。寫下《永遇樂。元宵》一面懷念昔日風光,一面因末世繁華感到悲傷。塵世的驚濤駭浪沒有將她湮滅,國破家亡的哀痛不會將她摧毀;浮生浮世,終是還要踏碎這場盛事煙花,待到枯藤長出枝椏,她最終也拔節而出。這樣出色的女文人,再沒第二個了。

楊柳依依依幾株?慘絮悽悽,只覺秋盡苦。冷風切切寒蟬噎,思愁迢迢梨花月。羣芳過後空笙歌,簾卷窗攏,彼岸夕陽散。索飄蓬蓬不止,留雲不住雲已換。

時光依舊,任思緒穿越千年。亂世中,易安仿若有恨無人省,在蕭索飄蓬中黯然消逝,而今生今世希望她能做一個快樂自在的人,在江南的淡煙輕雨中,盛開如花。

歷史人物作文11

《水滸》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敢説敢做,有情有義,渾身黑,兩眼紅,猜猜他是誰?沒錯,他就是李逵。他闖過不少禍,惹過許多麻煩,還有些沒頭沒腦、毛毛躁躁地把娘給弄沒了,但他的心卻是梁山伯一百零八個好漢中最單純的,僅憑這一點,我都不禁要為他鼓掌。

大家還記得他第一次出現在書中的情形嗎?“這黑漢子是誰?”“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那時的他,完全就像一個不識體面的孩子,衝着他的義士哥哥叫黑漢子,還口無遮攔的直呼其名,這看似很不懂禮節,其實也不正是那份童言無忌嗎!從最初便好像已經奠定了基礎,他只拜宋公明,只服宋公明,正如他自己説的:“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都説宋江有義氣,李逵不也是一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嗎?

“武松打虎”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其實李逵也不比他差。“黑旋風沂嶺殺四虎”,一讀這標題,想必大家已經感受到了那磅礴的氣勢了吧。那舞動的朴刀僅僅是威猛嗎?他使盡“平生氣力”,這裏面有多少後悔和苦痛啊!他掘土將母親埋葬時大哭了一場,他的眼睛在流淚,心也在淌血啊!武松是醉後打虎,這説明酒的確能使人徒增信心,可它只是矇蔽了人的意識;只有李逵與他娘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才是真實、洶湧的。讀至這裏,我的心也彷彿在同他一起吶喊與流淚。

“李逵搶將入去,提起斧頭,便望羅真人腦門上劈將下來,砍到在雲牀上。李逵再仔細看時,連那道冠兒劈作兩半,一顆頭直砍到項下。”這便是讓我印象極深的“李逵斧劈羅真人”。在很多同學看來,這段中李逵的性子可以説是魯莽到了極點,但在我眼中,這些也都在情理之中。是李逵個人的過失,讓柴進失陷高唐州,他心無城府,只是單純的想請回公孫勝救出柴進,也正因為如此,他把敬重之人的性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為此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可在這同時,他就完全不把其他人乃至自己的生命放在眼裏了。不得不説,這真是一個可愛又可恨的人物啊!

“負荊請罪”在李逵身上也上演過一回。軍令狀在上,他倒也絲毫不害怕,聽了燕青勸告,負着荊杖就在忠義堂上請罪。看到這裏時,我卻是忍俊不禁。即使是粗大的李逵,也會有害羞的一面,在眾人面前,“只見黑旋風脱得赤條條地,背上負着一把荊杖,跪在堂前,低着頭,口裏不做一聲。”真叫人哭笑不得啊!

魯莽行事也罷,直率天真也罷,相信黑旋風李逵這顆天殺星在璀璨的天空中將永遠散發出獨特的光芒!

歷史人物作文12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歷史的車輪依然滾滾前行,但我們回頭卻發現,歷史上的許多人物值得我們敬佩。就比如我最喜歡的這位歷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嬴政。

有人稱他為英雄,因為他滅六國、逐匈奴、平百越、築長城,推行了一系列對後市影響深淵的制度、有人説他是暴君,因為它造宮殿、修陵墓、焚詩書、坑儒生、求仙藥,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痛苦。

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否定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始皇登上王位。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三皇五帝,於是把“皇”與“帝”連接在一起,並自稱“始皇帝”。

不管後人對這位“千古一帝”的評價是褒是貶,我們都不能不敬仰他對中國統一所做出的貢獻:統一文字,廢封國,立羣縣,統一貨幣和廢量衡;車同軌,到同居,修築秦直道;修築靈渠,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開發南疆。

此時的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這時候的秦朝已經是世界上的大國了。

我想,後人在對秦始皇的貢獻上最不滿的一項,應該就是“焚書坑儒”。因為它不僅摧毀了書記,還使那蓬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打擊、但我認為,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要想鞏固國家的統一,只是採取的手段是野蠻的,殘暴的,鉗制了思想。

此外,秦始皇還很注重任用人才,他在用人上從不注重出身高低,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不下承認錯誤,所以想李斯、蒙恬、尉繚、王翦等人才能在他的統一大業中能夠各顯其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我們不能很斷定的去説,到底是他的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以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使在其之後1700年的中國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為中國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20xx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由此可見,秦始皇所帶給我們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萬世不易的祖龍。

我呷一口清茶,品茗着它似濃還淡的餘韻,把目光引向一碧如洗的天空。我彷彿看到二千二百年前的秦始皇,正坐在龍椅上,他的眼中,是安寧的中原大地,是統一的中國!

歷史人物作文13

自古便有句老話:“清官難斷家務事”,説的是無論多清廉的官,面對自家之人也難免要“放開一點”,但有一人物絕非如此,他就是我的偶像:包拯話説一日包拯接到報案,説有一人欺男霸女、橫行鄉里,包拯一聽立即叫人去查此人,但查出此人是包拯的親侄子,當別人都在以為此事會不了了之的時候,包公竟將自己的侄子斬了,此份清廉請問歷史上又有幾位官員可以做到?如果從上述讓您認為包公是個家庭觀念淡泊、不孝順父母之人,那可就錯了。

包公在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便辭職回家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出仕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其孝聞名於鄉里。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包拯在朝為官時,大多官員趨炎附勢,但包公絕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包拯任監察御史時,曾出現過一件怪事;轉運使王逵,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一事。但當時在人心目中任中師是個廉潔的清官,而王逵是個貪官。

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誣陷忠良呢?包拯派人去調查,但當時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勢,不願前往。包拯為了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正是王逵,包拯回到京都將真相報告皇帝,並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民。如此之事還有把貪贓枉法的商河縣令李瑤當眾打死;將貪官工將軍石廷祚砍頭;這樣的事舉不勝舉。包公這種不畏權貴,誓為百姓討公道的精神多麼讓人敬重,如果做官都如包公般,我們的社會將多麼的純潔向上。

包公,這樣一位大清官,生於999年死於1062年,在世63年。包拯在家訓説道:“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不順從我的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也就是説,包氏如有貪官不得入祖墳,這話成了包氏永遠的祖訓。人家都説做人要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可我還是想説,我更喜歡包拯的剛正不阿,我們現在的國家社會同樣大力倡導“反腐倡廉”,像牛玉儒、任長霞一樣的好官也會像包拯一樣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包公我的偶像,我敬佩你的不徇私情,學習您的孝行,更加讚揚您的不慕權貴的精神!正因為您青年時期的努力刻苦的學習才能考中進士,我也要打好文化基礎,長大以後也一定要做一個像您一樣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精忠報國的好官。

歷史人物作文14

陳策,是宋時的建昌南城人。有一天,陳策去集市上買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亮,走起路來四隻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説,好騾好騾。他就只會説好騾好騾。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城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夥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躥下跳,連鞍都摔在地上,把幾個夥計嚇了一跳。

這騾怎麼了?夥計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只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一般暴躁地蹦跳。“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整的。”陳策説。騾不能負重,廢物。鄰居説:“怎麼來,怎麼去。”可陳策這個人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可他就這樣認了。他叫夥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閒置的老屋子裏,每天供給它草料。他説,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真是畜生!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怎麼來,怎麼去。誰都會這麼想。但這個念頭他不會跟父親説,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後來做的事他都是瞞着父親乾的。他找到平時極相熟的一個人——駔。駔就是市場經紀人。

他説,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賣了,二一添作五,錢分你一半。這個駔答應了。機會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駔瞄見了他,上前説,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着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隨他過去。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亮。官人連聲誇,好騾好騾。駔説,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一養就好了。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血痂,是陳策的兒子和駔叫人磨出來的。脱毛,破皮,見血,多痛苦。騾子悽傷,可它不會説話。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他説,我的行程寬裕,暫不用它,只與我隨行即可。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知道也已經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已經離開五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日夜兼程,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趕上了那匹騾子。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説什麼説不出來,只知道犟着不走。陳策向官人行禮,説,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官人疑心他捨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説,傷鞍的騾子我也要。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不信,你試試。官人説,我不試。

陳策歎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説完策馬回頭,原路歸來。又過了三天,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説,我來並非為討回銀兩,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小疑。哎,慚愧呀!陳策這個人就是這個樣子。

歷史人物作文15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佇立在窗前,看着夕陽西墜,紅豔的火燒雲。

我的思緒是穿越了今朝繁華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詞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個清脆亮麗的聲音傳了過來:“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清新淡雅的詞句令我心頭一陣喜悦,猛的想起,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有些淡淡哀傷的《一剪梅》。走進書堂,傳來孩子們稚嫩,純真的聲音:“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莫道不銷魂,席捲西風,人比黃花瘦。”孩子們的聲音,讓我想到了你當時作詞的樣子:陳舊的桌前擺着兩杯美酒,酒中稍稍帶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澀。此時,你不僅對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對國家的安危而擔憂着。酒,一壺壺地往下灌。醉了,碎了,你詩興大發寫下了《醉花陰》。走近一個官僚門前,一個女兒嬌滴滴地走着。我不禁想到了你的那句詩:“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兩句話,三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宦官少女的矝持與天真。

我的思緒又從遙遠的古代回到了現在。不僅因為你的詩使你成為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你對生活的執着與希冀也令我折服。那時,你憑着學富五車的才華成為了當時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漠的秋風吹落枝頭,依舊傲然的盡情綻放。但幸福卻隨着日暮漸漸閉合。相思之苦,逃亡之仇,離別之恨,漸漸成了你的生活主題。但你憑着男兒都未有的英雄氣概屹立在生活強者的巔峯。你是詩的淡淡憂傷的背後,又是何等的堅強。你從不放下手中的筆。歷代以來,古人手中用來潑文潵墨的筆到你這裏就成了反抗的工具。哪怕只有一口氣在,也要用犀利的語言呼籲人們反抗金的殘暴侵略,保住大宋的國土江山。你的詩也曾鼓舞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無處歸。你只能將這些苦難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獨自沉澱於腹中。你厭惡世俗的明爭暗鬥,淡泊名利,使你成為我一生最愛的典範。

李清照,我多想成為一名像你一樣的傳奇女子。一位愛國愛家,富有才華的女子。是你擎起了一盞燈,照耀了我那顆孤獨,敏感的心。鼓勵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

一眨眼,手中的清茶涼了。夜幕降臨了,我伸了個懶腰,坐到凳子上,閲讀着你意味深長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