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心的距離作文3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23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的距離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的距離作文3篇

心的距離作文1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人類的工作:“人類在工作中得到樂趣,樂趣來自於工作的結果以及工作時人類世界觀的體現。”人類是時代的創造者,人類的情與思帶動着社會發展,而人工智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人工智能高效、便捷的特點倍受青睞,但即使是這樣,人工智能與人類仍隔着一顆心的距離。

那一顆心的距離指的便是人工智能和人類之間那不可逾越的世界觀與同情心。

20xx年的圍棋峯會,棋壇聖手柯潔與AlphaGo的對戰可謂是沸沸揚揚,AlphaGo最終取得全勝的結果,讓人工智能就此轟轟烈烈地闖入人們的視線,在這個被科技包攬的21世紀,其實人工智能也不再像昔日那樣遙不可及:Apple的Siri智能服務,淘寶“猜你喜歡”項目,以及安全監控攝像頭等等都是人工智能的載體,它們不單單融入了醫療軍事等領域,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説,人工智能實實在在地優化了我們的生活,它們與人類一起共建着一個和諧無憂的時代。但是,人工智能畢竟只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系統,他們不能創造思想,亦不能代替人性之善,只是千篇一律運作的世界,又談何價值,談何發展呢?

世界的發展需要新的思想而並非簡單的邏輯運算。

害怕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是因為害怕人類就此失去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人性之善的堅持。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像孔子孟子、莊子那樣的教育家相繼而出,他們雖秉持着稍有出入的理念,但事實上,無論哪種理念都是在傳授人們思想以及對世界的認識。他們授人以“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的差異,亦授人以何為善惡、何為仁德。這是為人處世的基本之道,也是世界發展的必須品。這些乃至今日都被人尊重和研讀的世界觀,是中華民族延續的結晶,是不可被創造的靈魂產物。人工智能可以仿製已有的世界觀,但做不到加以創造。

世界的發展也需要對人性之善的堅守。

人工智能可以變得熾熱,而人心不可變得冰冷。近期發生的醫療糾紛,又再次將“獻血”、“器官捐獻”等社會話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紀錄片《人間世》中曾有這樣一個事例讓我刻骨銘心:20xx年10月25日,因腦腫瘤,患者焦俞從成都緊急轉往上海華山醫院。11月2日晚,病情惡化,被確診為腦死亡,這是一個年僅25歲的生命,應當是最繁盛的年華,卻遭遇如此不幸,父母在手術室外幾近失聲,但還是伴着悲痛,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將焦俞體內所有無病器官全部捐出。這是沒辦法外物來衡量的大愛,除了焦俞外,仍有很多像這樣被無情奪取生命的人,以器官捐獻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善意,他們用生命延續生命的'奇蹟,用鮮活的熱血讓世界不斷流淌。若沒了這些向善之情,只有科技橫行的世界,又將如何延續呢?也許那些炙熱,就將永遠封存於嚴寒之中,發展驟然而止。

科技之父喬布斯先生曾説:“我願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的確,當代社會,我們不可以否認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種種積極影響,但人類是從自我實踐中收穫真理與價值觀,也正是這收穫的情與思,引領世界的不斷髮展。

人工智能可以高效的模仿人類從事的事物,卻不可複製人類的思想。人工智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因人類渴望在有“善”的世界中變得更高效而創造出的新科技。

人類用心中長存的良知與思想來堆砌對時代發展的渴望,他們高瞻於科技前沿,走在金色的科技之上,但人類與科技需相伴亦需相離,在使用人工智能之時,也應時刻保持着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性之善的堅持。19世紀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認為“當代青年,應該用新的思想,準備更替舊的思想。這也是人類進步和人類進程的條件。”所以作為青年人的我們,更應懂得衡量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那一顆心的距離。讓人心不竭地跳動,讓人類一起在時代的長河中準尋科技與情思並存的未來。

心的距離作文2

他是我們小區的看門人。花白凌亂的頭髮,乾枯褶皺的皮膚,渾濁無神的雙眼,“千溝萬壑”的臉龐,這就是他的一幅速寫,充滿了滄桑的味道。

他約莫七十上下的年紀,總愛穿着深藍色的布褂,陳舊的黑布褲,還有一雙“亙古不變”的老布鞋。每天,他都騎着那輛“古董級”自行車,在小區裏悠閒自得地晃來晃去,此情此景,和周圍的豪華轎車,時男潮女,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出奇出格的是,有天中午,我放學回家,看見他正坐在一張枯舊發黴的藤椅上,戴着老花鏡,津津有味地看着什麼。走近一瞧,原來是一本已經發黃卷頁的《毛主席語錄》!而他腳邊的方凳上,那台“風塵僕僕”的小收音機裏,正起勁地放着《東方紅》《十送紅軍》《映山紅》等老歌。目睹着眼前這滑稽的一切,我真是哭笑不得!

他亦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小區裏,每天人來人往,歡聲笑語不斷,而他,卻始終是陪襯,是一片灰白的底色。每次看見他,都是一個孤寂單薄的身影,微微佝僂着背,伸着頭,賣力地做着分內的事,神情平靜而淡然。有幾次,與他短暫的目光相接中,我似乎從中看見了,深深的落寞和自卑。他,像是從舊畫裏走出來的人,古舊、沉默而又卑微,與我們之間,隔着一段長長的、飄渺的距離。

平平淡淡地相處了幾年,我和他早已面熟,卻不曾説過話。然而,一個月前的中午,我正準備去公交站台坐車上學,他卻在身後急急地叫住了我:“嘿,小傢伙!”我有些吃驚,遲疑地轉過頭。只見他的臉上,洋溢着一種少有的柔和的神情,深深的皺紋也微微舒展着,原先無神的目光也清亮了許多。我疑惑地注視着他,有些不知所措。好在他並沒讓我等多久,便簡潔乾脆地問道:“這幾天,你好像晚上十點多才回家呀?”“嗯。”我點了點頭,解釋道:“今年上高中了,學習緊,每天都要上三晚上到十點十分呢。”“那你不就得每天都從小區的大門繞道回家了嗎?”(小區的小門,就在我家所在的單元樓門口,但是按規定,每晚九點半就關了)“是啊,路挺長,天又黑,真像走迷宮似的。”我稍稍調侃地答道。他聽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那天晚上,下起了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雨。秋風瑟瑟地掛着,卷席得枯葉紛飛,夾雜着細密的冷雨,蕭蕭而下。我拉了拉毛衣的領子,走下顛簸的校車,走進了蒼茫的雨幕。突然,我愣住了——他穿着破舊暗淡的軍大衣,撐着一把黑色的老布傘,在那悽風苦雨裏,好似站成了一尊雕塑。看見了我,他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彷彿一朵盛開的菊花,一疊聲地説道:“好好好,總算等回來了。從今天起,別從大門繞道了,爺爺每晚準時給你開小門。”一邊説着,一邊慈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他手上厚厚的老繭刮疼了我,但是我卻沒有躲開。一股暖流在我的心裏,潺潺地流淌。

從那以後,他每晚十點半都來為我開小門,從未間斷,風雨無阻。每次,漆黑的夜幕中,遠遠地看見小門邊,那抹昏黃柔和的光亮,我的心便會被暖暖的感動填滿。

漸漸地,在日復一日的微笑和閒談中,我發現了他的善良,他的真誠,他那顆金子般的助人之心。他低下的社會地位,寒酸古舊的穿着,自卑孤僻的性格,似乎不再那麼刺眼突出了。我們之間,心靈的距離在不斷縮短、縮短……

然而,不久之前,他卻突然不告而別。但是,新來的看門人卻因為他的.叮嚀,仍舊延續着那温馨的“夜晚的守候”。新來的看門人告訴我:“老人的腿在插隊時烙下病根,舊病復發,回家靜養去了。”我又問:“他那麼老的年紀,該享享清福了,怎麼還出來做事?”新來的看門人又説:“老人的兩個子女都下崗了,他一心想給子女減輕點負擔,於是就自己到小區物管來找事做了。”我聽後,良久不言。

此後的一段時間,我總會習慣性地,尋找那個騎着老車的身影;每次路過他曾經值班的小屋,我也會停下匆匆的腳步,投去我敬意的一瞥。

原本以為,人與人之間,隔着萬水千山的距離。

不曾想,因為有愛,距離便不復存在。

時下,已是晚秋,小區裏的菊花,盛開得絢爛而忘情,我相信那定是張張燦爛的愛的笑臉……

心的距離作文3

科學家問:“假如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麼呢?”

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

出生在百餘年前的愛迪生,當然買沒有機會見到現代人幾乎人手一部的手機,但是誰又能知道,他是否早已設想過未來有一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意的溝通呢?

明代的萬虎雖然不曾見過火箭升空,但是他卻想象過那樣的場景。他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物體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後安裝了當時最大的47支火箭,同時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把47支火箭同時點燃,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和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個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升空飛行的人。為了紀念萬虎,人們已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月球背面東方海附近的環形山。

科技的發展往往來源於科學家們的想象力。百年之後的我們,自然無法瞭解古人的想法,但是這並妨礙我們享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如同一部方便的掌中電腦,輕觸屏幕,我們便可以和親人朋友取得聯繫,動動手指,國事天下事便可盡入眼簾,無需讀萬卷書,也不必走上萬里路,藉助手機與網絡,遠方的世界,彷彿就在眼前。然而,手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麼?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閉塞貧瘠的山村裏,有這樣一户人家。父母終日辛苦勞作,只為了供養唯一的兒子讀書上學。和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們雖然不善言辭,卻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兒子,堅信兒子是這個家庭,甚至是這個家族未來的希望,更相信,憑藉兒子的聰慧與勤奮,一定可以走出這座小山村,去遠方的城市裏,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樣的愛與相信,讓他們從來不在意家裏的日子過得辛苦困頓,每天早出晚歸,精心照料着自家的農田,以此換來家裏的生活來源,和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

三年的時間轉瞬而過,那一年,兒子順利地考入了大學。四年的大學時間裏,兒子並沒有像那些同學一樣,肆意揮霍青春時光,因為他深知父母為了能讓自己讀書,付出了怎樣的辛苦。刻苦學習讓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大公司。上班第一年,他拼了命地加班工作,只為多取得一點成績,讓父母可以少辛苦一點。

春節回家探親,他想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生活,哪怕是擠在租來的簡陋居室裏,也好過分割兩地的惦念。然而父母最終還是拒絕了他的提議,只是搪塞着説,自己年紀大了,習慣了故鄉的生活,無法適應城市的一切。無奈之下,兒子只好留給了父母更多的生活費,和自己的手機。臨走之前,他教會了父母接打電話和發短信。

工作總是忙碌的,日復一日,他習慣了一天天加班,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他給父母寄去了更多的錢,也習慣了從手機裏聽到父母的鼓勵,感受家的'温暖。

幾年後,他在城市裏終於有了自己的家,父母也更加年老。那一年,他把父母接來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可是依然習慣了中午在公司午休的時候,給他們撥去一個電話,或是發上一條信息。

朋友取笑他説,距離這麼近,每天回家都能見到爸媽,怎麼中午午休時候,還要不放心地打電話回去,難道就這麼執着地要給移動事業做貢獻呢?

他坦然一笑説,只是想給父母報個平安,並且知道他們也都好好的。

的確,手機也好,電話也好,或者是未來的任何一種發明創造都好,它們的意義,無非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它或許會改變我們的給生活方式,改變我們表達情感的方法。只要我們心中至純至美的那份牽掛和感情不曾改變,人與人之間,又怎會因為手機而漸行漸遠呢?如果愛迪生真的穿越而來,或許手機會帶給他更多的想象力,而他留給我們的,或許會是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