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中國味作文(精選22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4.05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味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中國味作文(精選22篇)

中國味作文 篇1

與我們同行的有三位新疆老師。兩位女老師,一個棕色微卷的頭髮,一個是烏黑油亮的長辮子;一位男老師,微微有點胖;他們都是高鼻樑大眼睛,深深的雙眼皮。他們的到來,使課堂氣氛熱烈起來。他們將親自下廚,為我們呈現新疆特色手抓飯!

全場歡呼,我也激動又好奇。手抓飯?從我記事起,飯都是使用筷子或勺子的,用兩隻手抓?還有菜呢,難道只吃乾飯?

在我的疑惑中,老師們笑眯眯地開工了。一邊是淘米加水燜蒸,一邊是把羊肉切成小塊,洋葱切條,胡蘿蔔切絲,他們的手臂快速地上上下下,身體微微晃動,彷彿是舞蹈;噠噠噠噠噠,聲音細密輕快,那是伴奏。

油下鍋,菜翻炒,手臂來回擺動。同學們目不轉睛!一會兒功夫,洋葱羊肉濃烈的香還有米飯的清香,吊足了我們的胃口。

一手抓飯一手抓菜?我的疑惑終於解開了。老師們舀出米飯,攪拌均勻,然後入鍋與菜一起翻炒,再放入調料,火開到了最大,手臂高揚又落下,飯菜融合,滋滋作響,香味撲鼻,同學們手早已洗淨,個個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想抓一把入口啊!

老師們將飯裝盤,然後示範,先用手抓一把,吹幾下,然後揉成一個小團,再張嘴吃。同學中性子急的,早已抓了幾把,桌上臉上滿是飯粒了。手抓飯原來並不是胡亂抓,而是有技巧的啊!洋肉的肥嫩嫩,洋葱的濃香,胡蘿蔔的鮮美,都融在米飯中,化在舌尖上,那滋味美絕!即便都看到了老師的示範,很多同學依然任性而為,有的甚至兩手抓,左手一口右手一口,全然就是搶飯!一盤不夠,兩盤三盤,簡直就是小餓狼!老師們看我們吃得歡喜,也都開心地笑了。當然,桌上灑下的飯粒,我們是好不容易才撿乾淨的。

我只在新疆舞裏認識新疆人的.活潑奔放,今天,新疆老師的手抓飯,留給我的不僅是味覺的記憶,還有做飯時的有條不紊和手抓飯時的智慧:吹一下,入口不燙;捏成團,入口不掉,還將好滋味融成一體。

這是一種民族範,更是地道的中國味。

中國味作文 篇2

在江南霪霪的細雨中,撐一把油紙傘,看柳下打馬徐行的過客。在長安精雕的窗櫺旁,引一壺杜康,賞一輪不及故鄉明的玉盤。在漠北僕僕的黃沙中,滿上一張彎弓,聽金戈鐵馬裏隱約的《梅花落》。

中國味總是這樣不經意地展示他傲人的風采,小至一方刻印,大至一方水土,“中國味”這三個字濃縮了從海島到平原,又從平原到高原的一切,濃郁得口齒留香,意猶未盡。但這美味正被全球化的浪潮一點點稀釋,變成紛繁雜燴裏的一道調味菜,中國味,你還嘗得出嗎?“良辰美景都付於,奈何天。”一曲《牡丹亭》唱絕了那個且聽且吟的.腔調。《遊園驚夢》驚不醒紙醉金迷的人們。多美的中國藝術瑰寶,卻只能從視頻模糊的光影中尋找杜麗娘的倩影。于丹教授曾做過專題節目,一出出摺子戲被解讀被透析,但這些過眼雲煙的一幕幕在閃爍的熒光屏上一晃,留給我更多的卻是對文化的歎息。

你脱下鳳冠霞帔,將油彩擦去,大紅的帷幔結束了這齣戲。崑曲所處的尷尬局面也是許多傳統藝術所正面臨的,希望這大紅的幔布在緩緩閉上之後還能再度拉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最具中國味的真情告白,比起直譯的“我愛你”更有中國人骨子裏的含蓄雋永。“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這是一格格的方塊字才可能擁有的魅力。而今,充斥着現代味的詩歌,可以輕易地換上“字母裝”,流傳於世界每個角落,卻再也回不去盛唐時素胚韻腳的中國味了。那些絕版的李白、蘇軾、無名氏,在櫃子的頂格發出灰濛濛的光,照得人心寒。

中國味中又一道美味叫“劍”。那個血雨腥風的江湖,那個快意恩仇的江湖,那個俠骨柔情的江湖都離不開一把好劍。鑄一支名劍花費多少功夫還有多少人知道?只有深山裏的師徒二人還在緬懷那個熱血飛揚的年頭,而我們,全身的熱血已在逐代的平和中變得循規蹈矩,早忘了祖先們的激情。

中國味還有多少正在溶解,多少已被替代?我們還有多少尚來不及品味就已被一碗雜燴取代?請大聲呼喊:“給我來碗中國味!”

中國味作文 篇3

那一抹熱情似火,是燃燒在華夏大地的千年風骨,不變情結。

每每年關將至,街頭巷尾的紅,便星子一般漸次亮起,歲末的冷空氣中洋溢着濃郁的年味,温馨、美好。

紅,自古便是節日喜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年的元素。中國人似乎偏愛紅色,一如熱烈的性格,對燦爛生活的嚮往,所以正紅,又名中國紅。

在年節中,紅,無處不在。

家家户户最少不了的便是大紅的春聯。無論是古色古香,潑墨揮毫,自家人親自用毛筆提寫,抑或買來裝飾精美的成品,寫下的都是華夏大地流傳千年的文學精華,短短几個字,獨具詩韻美,貼上的是人們對新一年的憧憬。墨韻飛揚,或豪壯或別緻,襯着大紅底色,更添風情,總是年味。

屋檐下隨風輕搖的',是紅彤彤的燈籠。扁圓的燈籠敦厚,樸實,像一輪初升的太陽,在新春微涼的風中搖曳,流蘇劃出靈動的弧度,看上一眼,心中便湧入温暖,隱隱還有節日的雀躍。燈籠火紅的顏色,抹去冬的蕭條,帶來春日的温和親切。

這樣一盞顯眼的燈似乎為歸來的遊子指明家的方向,是温暖喜悦的氣息。

最有人情味的,卻是中國結。

古時,中國結是翩翩公子的佩飾,現今是年節的主角。鮮豔的紅色長繩,被巧手上下翻飛一陣,結成一個個緊密相聯、密密麻麻挨擠在一方小小的中國結上,織就了年節最華美也最質樸的飾物。

曾聽説那緊密相連的十字結象徵團圓、團結。

原來,那高貴又大方的顏色,亦是對親人的企盼。年關將至,家中父母早已備好熱騰騰的家鄉菜,等待親人歸來的訊息,一家團聚的温馨時刻。

這,是中國年獨有的力量,獨有的親情味。

細細想來海峽兩岸不也正是連結一處的?漂泊多年的遊子,隨時可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正是因為中華文明中血濃於水的情緣。

紅,是中國味,是這片大地亙古不變的樸素與熱烈,血濃於水的情結,更是華夏文明璀璨又温暖的魅力。年味中,滲透出中國味。

中國味作文 篇4

綠竹山花把春報,歡天喜地迎春到。春節,在冬陽的照耀下來到了我們身邊,年的味道,也隨之降臨,年的味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煙花爆竹火藥味

迎接新年,這是多麼重大的事呀!通常,人們會“噼裏啪啦”地放上一通爆竹,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激動與喜悦。煙花的種類很多,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甩炮、十里紅、星星火、都是大家喜歡的。不過,這些還算不上好看。好看的是“火樹銀花”。點燃引線,三,二,一,隨着“轟”的一聲巨響,一串串火花四處飛濺。天空起初是綻出一兩朵七彩的花,隨之出現一條巨大的紫金色瀑布,一瀉千里。緊接着,幾束亮光圍成一圈,自外圍一點一點擴散,忽然“轟”地炸開,把夜晚照得亮如白晝。最後,像變魔術似的,一朵朵降落傘噴着彩色的煙霧,夾帶着閃光紙帶飄落下來,引來陣陣興奮得尖叫。

年畫對聯水墨味

年夜,家家户户的大門上都貼着大紅的對聯,以及倒貼的“福”,祈求新的一年能夠平安幸福,喜氣盈門。有的人還買了年畫,掛在牆上作為點綴。生活中年畫的內容各式各樣,有舞獅,有放煙花,有吃團圓飯,還有采購年貨,相互拜年,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神采飛揚,每一幅都是令人叫絕的藝術珍品。

年夜飄香菜餚味

在長輩們眼裏,新年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這頓年夜飯了。先擺上十二道菜,祭祖先,祈求他們的保佑。接着,大家入座,一邊品着飯菜,一邊談笑風生,大多是些憧憬來年的話。正吃着,隨着廚師的一聲聲吆喝,一樣樣美味珍饈,一碗碗瓊漿玉液不停地往擠滿菜品的大圓桌上擂着。紅燒豬肘,芋艿煲,箘菇拼盤小雞燉蘑菇……好似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大家盡情地享用美味,而我的目光則掃着這一桌菜,不知道第一筷該下在哪裏好。嗯……糖醋排骨,就是你了!我的手一伸,在一縮,一塊糖汁欲滴,絲絲飽滿的排骨就到了嘴邊,我吞口水了。用餓虎撲食之勢消滅它後,我心情大好,胃口大開,竟一連吃了三碗飯。據媽媽説,我吃相不雅觀,活像餓了三天的獅子,在肉店“掃蕩”。

新年,究竟是什麼味道?現在,我可以告訴你,新年的味道,就是幸福,平安、和諧、安定的味道!

中國味作文 篇5

傳説

關於過年有一個神奇的傳説: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禮炮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禮炮,户户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去

媽媽説她小時候過年可好玩了,因為平常吃不到好東西,於是村裏的小孩都盼望着過年,盼望着吃肉、吃餃子、穿新衣服、看煙花,別提有多開心了!

當外婆煮餃子時,外婆的孩子們就坐在旁邊看着,眼睛像是被外婆控制一樣一直盯着外婆。餃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餃子,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守夜便更是歡樂。吃完飯就開始放煙花了------“轟”隨着一聲巨響,一顆煙花衝上了天空,霎時漆黑的夜空變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紅色球狀的`煙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紅豔,慢慢地紅點四面散開了,人們的驚呼聲還未完,另一顆煙花帶着嘯叫又急急地飛昇入夜空,把紅色的夜空變成了明亮的綠色、眩麗多彩。

現在

可是現在呢?放假只為了休息,也不盼望春節了,連新衣服、好吃的都構不成誘惑。

我問媽媽為什麼,媽媽説:“打個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過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開心、幸福;而你們呢,舌頭一直泡在蜜罐裏,早已麻木。你們平常就買新衣服,到了過年自然不顯得珍貴了!”

如今,網絡上已經傳瘋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經濟進步了,還是人心變了……

中國味作文 篇6

春節前往往是繁雜,喧鬧的。倘若此時的你身臨在大山深處的鄂西南土家古寨中,聞流水潺潺,品鳥語花香,你或許會忘掉時鐘滴答,深深沉醉其間。

南方的冬天是不大下雪的,但這神聖的古寨卻偷偷摸摸的披上了這銀白的外衣。這漫天紛紛揚揚的雪花,像鵝毛,像柳絮,像棉團,悄無聲息地飛舞着。踏一條幽徑,尋一處芳香。在這兒,你永遠也不用擔心迷路,紅玉蘭為你指路,杜鵑花扮靚山崗,就連路邊一叢不知名的野花,也能叩動你的心房。

到了這兒,可不能錯過殺年豬吃抬格子。看,那幾個身材魁梧的大漢,頭戴白巾帕,身穿對襟衣,腳蹬白底鞋,架着一頭幾百斤的大肥豬,只見為首的殺豬佬手中的殺豬刀捅進了豬的咽喉,這隻可憐的豬便開始了發瘋般的`嚎叫,沙啞而又驚悚。隨着殺豬佬手中的刀從豬脖子裏拔出,豬脖子裏的血便飛速地迸了出來,源源不斷地注入了豬頭下的大盆裏。這血可不能浪費,新鮮的豬血色澤鮮豔,有一股特有的甜腥味。這時,灶屋裏等待已久的人們便會迅速跑出來,把這一盆沉重的豬血抬進灶屋裏加工,製成香糯爽滑的豬血糕,給那些勞累了的男人們送去,增強體力。

這剩下的功夫,可就要交給廚藝高超的土家姑娘了。她們頭戴青絲帕,身着滾邊裙,腳穿繡花鞋,熱火朝天地在廚房裏忙活着。將剛殺好的鮮豬肉、老南瓜、蘿蔔、土豆等拌以玉米麪用大蒸籠蒸熟。隨着沁人的肉香透過蒸籠,鑽進了我們的鼻孔,繚繞着我們的心尖,那就可以進行“抬格子”的步驟了。只見幾個彪形大漢把這個大“格子”用力“抬”起來,唱着淳樸的山歌,從廚房“抬”到餐桌上,供大家食用。再上來咱們土家族特有的“十碗八扣”,酌上我們土法祕釀的“包穀燒”,一頓正宗的土家大餐就準備開動了。

吃飽喝足,漫步在這詩情畫意之中,觸摸濃濃山鄉情,感悟巴土獵獵風,心有所動,魂有所依……

中國味作文 篇7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出門購物的爸爸人還沒進門,歌聲就飄了進來,奶奶和媽媽正在廚房忙碌着,看京戲的爺爺也關了電視機説:買可樂了嗎?給思思做雞翅用明天我就要上中學了,家人們正在張羅一桌像樣的飯菜為我祝賀。

爺爺又坐在電視機前看他的京戲了。爺爺是一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我呀呀學語時,爺爺就教我人之初,性本善泛愛眾,而親仁,我再大一點兒,爺爺就教我誦唐詩背宋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怒髮衝冠,憑欄處奶聲奶氣地背誦常常引來長輩們的誇讚。上國小時,爺爺就引領我讀四大名著,黛玉的葬花詞我揹着揹着眼睛就濕潤了,我對不會武功的宋江做水泊梁山的統領總是心生疑問,爺爺告訴我,宋江做人做到了極致,當時我似懂非懂。我多麼感謝我的爺爺,在我的心田裏播下了經典的種子。

透過玻璃看見奶奶正在面板上包餃子,奶奶包的餃子,中間彎、兩頭尖,活脱脱的一個大元寶。奶奶總是笑眯眯地説:這樣的餃子吃了福氣多,財運多。奶奶最大的愛好就是看爺爺和爸爸下象棋,每次他們下棋,奶奶就會煮上一壺茶端上來。一會兒看看爺爺,一會兒看看爸爸,一會兒看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滿眼滿心的笑意。奶奶愛看棋,其實她不懂棋。

飯菜好豐盛啊,有一種過年的味道。飯後,媽媽照例煮了一鍋洗腳水,爺爺、奶奶開始泡腳,奶奶的腰不好,每次都是媽媽幫着她洗腳。記得小時候我問奶奶,媽媽幫你洗腳,那誰給媽媽洗呢?奶奶指着我的頭説:當然是你這個小不點兒了。然後我就端一盆洗腳水,搖搖晃晃地走來,我用手指撓媽媽的'腳趾丫,媽媽咯咯笑,我也咯咯笑,奶奶也咯咯笑今天我給媽媽洗腳卻異常的温柔。

爺爺和爸爸又開始對弈了,我這個候補隊員也躍躍欲試,奶奶又端來一壺茶水。

我們家的中國味,在爺爺的唐詩宋詞裏,在奶奶的餃子裏,在媽媽燒的洗腳水裏,在爸爸的歌聲裏,在北方,在寒冷的冬天裏,透露出濃濃的春意。

中國味作文 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將至,我坐窗前靜品《中國味》一書,總會有一陣細微的喜悦和淺淺的愁緒湧過心頭。

這本書,用清新自然的筆調,攜我們乘上文化的“衝鋒舟”,去領略各式各樣的中國節日傳統習俗:春節,要掃塵,貼門神,吃餃子,守歲;元宵節,要猜燈謎,看花燈;中秋節,要賞月,品月餅……這些點點滴滴的節日風情,共同組成了我們中國頗具特色的傳統文化。

今天,已是年二十八,按照我們家鄉的年俗,這一天是要做“籺”吃的,一大早,我們家便會傳出奶奶做“籺”發出的“噹噹……”聲。“籺”是一種類似糯米餈的食品,做這“籺”並不簡單。首先用精磨的糯米粉搓好皮,接着放入香味撲鼻的餡料,再放在木模具定型後,一番敲打使其脱落,貼上洗淨的樹葉,最後點上紅印,一個個造型精美的“籺”便呈現眼前。煮好後,迫不急待地咬上一口,一陣香濃的蝦仁味便久久迴盪在嘴角。奶奶則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我,只言:“慢點吃,別燙着。”

在奶奶眼角的魚尾紋裏,在她那早已被歲月染白的銀絲裏,我彷彿看見了傳統習俗那長長的腳印。這習俗,實際上是藴藏着中國人對苦難往事的紀念,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就拿我們家年年都做的“籺”來説吧,單靠奶奶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在短時間裏做好100個“籺”的。每到這天,我們家就來個家庭總動員,媽媽早早洗好樹葉,我幫忙搓好麪皮,爸爸洗刷好鍋爐,爺爺準備好紅紙水,最後只等奶奶大展身手。一整天裏,空氣中都瀰漫着喜慶的氣息。在濃濃的年味裏,我領悟到了什麼叫團結,什麼叫和睦,什麼叫愛!傳統節日,拉近了親人間的距離,安撫了思鄉的愁緒,實現了團圓的企盼。年復一年,循環往復,愛的種子,便在此生根發芽。

合上書扉,腦海裏還感受着中國習俗的多姿多彩,嘴邊還回味着香濃的“籺”餅香,眼前搖曳着嶄新的中國結,靈魂卻已沉浸在那充滿喜悦的年俗裏……

中國味作文 篇9

很多人認為,現在中國在時代的潮流中選擇了融合,而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拋之腦後,在國際的大交匯中迷失了自己五千年的優秀精粹。例如韓國的端午祭就是國人不珍惜尊重自己文化的表現,隨之而來的是質疑:作為中國最傳統節日的春節,是否也在漸行漸遠呢?

在我這邊,農曆二十六至二十九,各家各户就將自己的門楣裝扮的紅紅火火,爭相邀請別人家來自家吃分歲酒,象徵着去年與今年的分界,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將攜手度過。到處都是一股過年的喜樂融融。大年三十,則要貼春聯,撕下去年的,讓今年遒勁的筆力來相伴一個春秋。漿糊,刷子的揮舞間,這家人的精氣神就得了完全的.體現。晚上一家人團坐在一起,看看春晚,嗑嗑瓜子,靜候着倒數的到來。

七年級全家出遊,徜徉於山水之樂,驚歎於鬼斧神工,這一天就歡快的流逝過去了。正月八年級九年級還是吃酒,不過改了個名兒,叫正月酒。紅包該收的收,在大人的不好意思間,孩子的臉上洋溢着歡樂的微笑。初四初五,我就被強行拉去劃龍船。這可不同於端午的龍船,而是更偏向於裝飾龍的一種。一長條扁木上固定着各種各樣的木刻人物,大多來自四大名著和隋唐演義,形態神色栩栩如生。那一個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木雕,飛揚的長髯,緊迫的神色,都彷彿讓人身臨其境感受三國亂世。過不多時,龍船開動了,主要由龍頭賣力,我在21號位只用象徵性的提着就行了。話雖如此,在早春的濛濛細雨下走路也是很難的事。間或着龍船被領跑了起來,後面跟着龍身,每個位置上掛着的鈴鐺叮叮作響,好不壯觀!每經過一家門前,那家人都會出來放鞭炮慶祝,並燃起一堆稻稈,名為“踏紅”,寄託新的一年如火焰般紅火。講究點的人家還會撒些糯米以示對劃龍船者的祝福。

跑到祖祠前,龍船還得停上一會祭祀祖先。虔誠的進祠跪一跪,拜一拜,祈福來年。當隊伍重新整裝待發,還要再劃一會兒龍船,直到指定人家後停下。接着專門的先生出來,陳列按順序的每一户人家的功績(當然事先付過錢的),對龍船一拜再拜,對祖宗祈福。

中國的年味難道真的越來越淡了嗎?我不這麼認為。試看這邊的龍船,春節、過年,這些與中華民族緊密聯繫的字眼兒,永遠鑲嵌在每人的心中。

中國味作文 篇10

泰戈爾有句話説得很好: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中國味被人們輕描淡寫地留在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的只是將它們發現,

古代仕人官場不如意,很多隱居山林,在借酒邀月的同時,瀟灑地將筆一揮,這書法道出了對世道的不滿,卻也道出了文人智士不一般的中國味,如果將這書法的“眼淚”蒸發回高高的天空,倒要問問,這天空除了墨汁的問題,是不是還有了酸甜苦辣?

最近流行樂壇似乎來了一壺中國味的杜康,也許是從“菊花殘,滿地殤……”《菊花台》開始湧出許多關於中國風的歌曲,不再一味地學習外國歌曲風格,更多地把中國味融入音樂中,配樂也從吉他、爵士鼓,向琵琶與二胡演奏,且不看歌曲的歌詞,聽樂器的演奏,油然而生,更多的是從中品出了的中國獨特的風味。音樂影響着我們的生活,這中國味的音樂更為我們的生活刻下了一筆重重的痕跡。

現代的年輕人,暫且不説他們穿着中國版的褲子、韓版上衣、日版帽子、加美式板鞋,有一種玩世不恭的表象,也許在經過某一條小路,被柵欄內古舊的磚塊屋子吸引,突然而發地對傳統的讚歎,似乎憶起久違中國的味道,卻又覺得血液在快速流動,也許血液也有了天空草地的顏色,在中國的土地上。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無論古人或今者,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凋零的世道上命運不堪,同是怎樣的悲愁!如香水一樣綿延向東流,卻帶不走我們沉澱的悲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古人或今者。我們的'慾望,把彩虹的顏色,借給了不過是雲霧的人生,高興了,不免高聲歡呼,受傷了,也不免以淚洗面,要有如此高尚的情景,在中國味中品出一杯淡酒,我們在花草樹木的掩蓋下,細數着眼淚,在生活中漸漸淡忘,再憶起時,也就忘了是何等滋味!

心臟的表面,像地圖紋路一般縱橫開闔,中國味在上面來回穿梭。讀着同等感受有着中國味的古詩詞,聽着感同身受有着中國味的音樂,思想在放肆,我唱着祖國的歌,媽媽叫我下樓吃飯,我沿着樓梯下去,那是一際清香,帶着媽媽的味道,有中國的味道……

中國味作文 篇11

説到中國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我覺得要説“中國味”自然不能不提到中國文化,因為“中國味”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早就和中國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割。

中國文化精彩紛呈,和而不同,我只願騎一匹快馬穿行其間。看元曲博大精深,觀明清小説跌宕起伏,品六朝駢文之工整精美。捧一卷唐詩宋詞,淺吟清唱,獨立高樓,彷彿聽到了千年前那在青石板路上悄然隱去的馬蹄聲。中國文化是那樣的風流儒雅,可在那羽扇綸巾、一襲青衫之下挺立的卻是不屈的傲骨與抗爭的精神。中國味是苦的,因為中國人總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國味是甜的,因為中國人總是在奮鬥中創造幸福。

崢嶸歲月,茫茫前路,中華民族走過的路坎坷又曲折。大禹治水的故事,轉眼已悠悠數千載,但是大禹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褪色。今天的我們,當讀到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不禁對他心生敬意。他面對滔天洪水,歷時十三年,三顧家門而不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想當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多少英雄兒女面對敵人的炮火,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將生死置之度外一路向前,十四年的抗戰最終換來的一個全新的中國。汶川大地震時,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同抗災。

中國味不只是抗爭,更是通過我們的奮鬥,用科技創造幸福。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當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發射,當中國第一位航天英雄楊利偉登上太空……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聚焦了世界的目光。現在,當墨子號發射,標誌着中國的量子通訊技術已經全球領先。當蛟龍號起航,代表着中國的深海潛水技術也在世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大禹治水,與天爭,汶川地震,與地鬥。中國在歷史的路上一路走過,披荊斬棘,何懼挑戰。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仰望星空,古今多少英雄人物標榜千秋,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國在歷史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從未停止追逐偉大復興夢的腳步。中國味是揉着“爭”的苦,更是揉着“鬥”的甜。假如非要這將這味道融為一體,我覺得中國味就是一杯濃茶,初入口是苦,細品卻透出了一絲甜。

中國味作文 篇12

這世上,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如果和外國朋友談起中國,從“吃”開始一定沒錯,古有“民以食為天”,今有“吃貨遍地”,《舌尖上的中國》從竹筍挖出,火腿吊起,再到揭開白花花的蒸籠,還有那案板上摔打的脆響的拉麪……單是文字上的表達就讓人浮想聯翩了,不言而喻,中國的美食有重量,有温度,用真誠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特有的味道。

子曰:“食,色,性也”。中國人以美食會友,小到朋友聚餐,大到宴請賓客,在“吃”這件事上絕不怠慢,就看中餐的烹調技藝:燒、炸、烤、燴、爆、薰、滷、煎、蒸等近百種,千差萬別、風味各異。以清宮廷宴席菜餚"滿漢全席為代表的飲食文化,更是顯示出華麗與天朝氣派。同時,中餐菜餚造型別致、栩栩如生,無論是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珍禽異獸,盡收盤中,充滿了詩情畫意。其實光聽相聲演員報菜名就按耐不住,垂涎不已: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

美食,定會成為外國朋友迅速讀懂中國的最好方式。因為在脣指間,它跨越種族與膚色,用味蕾聯繫,以真誠交往。

但以現在的中國的速度,有一天我們會不會丟掉這些原始的用雙手去創造食物的文明而全部改用現代化技術?其實,從現今天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就不免令人揪心,美食變成了毒物,安全出現了危機,時代的圖景中多了類似於地溝油、蘇丹紅和毒奶粉這樣的新名詞。似乎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中的很多人,一時忘卻了本應該要有的對食物的尊重和熱忱。其實,每一種食物的背後,本不就該有一張迎接四方賓朋的`笑臉和一雙勤儉勞作的雙手嗎?一張食譜,一份飯菜,真正可稱得上饕餮美食的更多是美食背後的用心、珍惜和坦率。

而這樣的美食定無人辜負。

中國文化兼收幷蓄,博大寬容,一小小美食便可見大國文化全貌,其實無論是國寶大熊貓,還是國粹京劇,都偕同美食,成為了足以令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的中國特色和民族符號,但同時,時代的進步不僅只有過往和情懷,還應該有現在和未來。高鐵時代、移動支付,共享經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的關注,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擁抱情懷並與時俱進。

中國味作文 篇13

我喜歡音樂,但不太懂音樂。因為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音樂知識,既不識簡譜,更不懂五線譜。不過,積多年之經驗,我還是能分辨出不同國度和地域的音調。歐美的、非洲的、印巴次大陸的、日本的,等等。雖説不出個所以然,但做出判斷還不是太難的。

各國和各民族的音樂都有着自己的歷史淵緣,不僅曲調源於自己的'生活和特殊情感,而且也離不開特定樂器作為載體。因此,音樂世界的豐富多彩是顯而易見的。

正因為音樂具有歷史淵緣,人們首先都適應和接受本國和本民族普遍認同的音樂形式和音調,音樂家一般都在本國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提升和光大的問題。

魯迅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以為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隻有得到全民族的認同,才有資格成為世界大家庭的組成部分。二是世界本身就是由各具特點、豐富多彩的東西所構成的。沒有自己的特點,就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也就無法成為世界的組成部分。

音樂也是這樣。當我們閲盡琳琅滿目的世界尋找歸去的路,不由自主還是想起藴藏在國樂中讓人魂牽夢繞的味道,這是順理成章的。

儘管這個世界是相互包容的,但要有“中國味”才能站得住。西洋樂器固然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巨大,接受度劇增,但在中國至少在魂上還有着自己的堅持。交響曲我們有《北京喜訊到邊寨》、鋼琴曲我們有《黃河》、小提琴我們有《梁祝》,等等,不一而足。它們在形式上已突破了傳統國樂,因為其中用了西方的“器”,但誰又能説他們不是中國的呢?關鍵是其“體”還是我們的。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喜愛,這是共性。但因國家民族及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各異,音樂也就有了各自特點的多樣性,這體現了個性。共性即寓於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從這個意義上説,有意識地尋找“中國味”,正是為了在音樂上促進這個世界的和諧並向着大同邁進。

中國味作文 篇14

今年春天,我非常有幸地聆聽了一場,在上海音樂學院頂級音樂廳——賀綠汀音樂廳舉辦的音樂會。

這場有品質的音樂會,正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演出項目之一,由“上音”音樂教育系所演唱的合唱專場音樂會。

本次的音樂會學生們演唱的歌曲,主要由西洋音樂為主,他們的精彩演出,是在向觀眾分享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有使用英語演唱的歌曲,同時也有使用意大利語、法語等小語種的語言演唱的曲子。

在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作品以後,雖然使得我感到心靈深處很震撼,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從而也讓我產生了,要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的念頭與想法。

首先,來談談大氣磅礴的歐美西洋音樂,與我們中國這麼一個東方國家婉約而細膩的音樂,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世界上面有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地域,從而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

文化雖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風格,但是文化卻沒有高低之分,是各有千秋的。

專業的演唱家,在詮釋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曲子時,所採用的技巧與方式方法也就自然不同。

開放熱情的歐美西洋音樂,與我國這麼一個東方文明古國,所呈現出來的神祕、柔美的曲風,彼此之間是可以互相襯托的,展現出地球上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如果我們始終只在聽中國風的歌曲,反而不太容易更為深刻的感悟到“中國味”的音樂風格與特點。

正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所反映出來的,就正是這麼一則道理。

我通過接觸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也使我更加了解與欣賞“中國味”的曲子與音樂,從而,也使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而且一般來説演唱西洋音樂的表演藝術家,多數使用美聲唱法;而演唱中國古樸風的歌唱家,大多數使用民族唱法。

不同的音樂文化,碰撞出不同的火花,相互襯托當中,也使得我對“中國味”的音樂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因為民族的就是國際的!

當然,除了音樂以外,含有“中國味”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同為藝術類的美術,古樸國畫與大膽熱烈的西洋畫,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與韻味。

中國風的國畫,既能表現出青山綠水的灑脱與淡定,又能夠展現出人物的生動與靈氣。

而熱烈奔放的西洋畫,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異域風情的特色。

就是在如同火一般熱烈的歐美繪畫作品的`烘托之下,才更加反襯出“中國味”的國畫所表現出來的東方美。

這就是在藝術的啟發下面,從而讓人們知道應該如何去認識事物,仔細地觀察生活,從而體會到五味雜陳的人生。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還有一項“中國味”的東西,就是餐飲文化。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

中國的菜餚分為八大菜系,這些菜系與菜系之間,也是不相上下,各有千秋與特色。

上海本幫菜的清淡,川菜的辛辣,等等。

比起西方的單調烤肉、烤雞與漢堡,我更為喜歡品嚐我們中國的菜餚,而且,如今中國的餐飲文化已經普及到世界各地,讓國外的人民也能分享到我們中國菜餚的魅力與美味。

再舉例説明一個,就是我們中國的民族服裝,無論是古典婉約的漢服,還是民國時期的旗袍,都展現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尤其,是在觀看了西歐國家的服裝以後,使我瞭解到,其風格就是熱烈奔放,又不失高貴典雅,袒胸露背的拖尾修長款晚禮服,就是如此。

因此,歐美服裝與我國的傳統民族服裝,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相互之間的烘托。

中華的服裝,既唯美古典,又含蓄神祕,彰顯東方之美。

所以,無論是我國的服裝文化,還是餐飲文化,或者是藝術領域的音樂與美術,都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在世界各地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讓更多國外的朋友瞭解,並且喜愛上了“中國味”。

總而言之,人們只有在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以後,才會由此對我們“中國味”的各個領域的文化更加欣賞,並且會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受。

從而,激勵我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進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同時,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也要在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同時,瞭解與認知不同國家的文化,具有開闊的胸襟。

中國味作文 篇15

文言詩詞對於一位現代學生而言也並不陌生,語文書本,考試卷常常露出它們的身影,陌生卻又感到十分親近,似乎猜謎不透,又似乎略知一二,真像位隱居居士。

我喜歡古文文言,喜歡它的韻味,初識文言,懵懂地以為文言真簡便,無需過多的詞彙,甚至認為古人可以在文字上偷懶一把了,隨着內容的深入,我的觀念開始改變,我開始懷疑古人是否能讀清彼此的藴意,會不會有所誤解呢?文言繼承了中國獨有的`韻味,不同於外語,它不需與英語文本一樣長篇大論,文言詞句十分精練,將不需要的刪掉,將剩下的再壓縮,壓縮在竹簡上。陶器上。瓷器上。意”精”字”煉”。

文言像不朽的木舟,古色古香,先秦時期的口語奠定了文言的短棹,在浪濤中,文言文開始褪去短棹的木屑,”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古代並無”文言文”一説,文言文一詞是相對新文化運動後的白話文而論的,文言古文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它十分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我對文言傳統充滿好奇與敬意,像《論語》等古代作品,全文竟毫無標點,可以想象,古代科舉所要求的境界。

中國上下五千年,人無法長存,可文言把傳統的中國味傳承了下來。

中國味作文 篇16

來往的過路人都不由得停下了腳步。

臨街的一間屋舍吸引了他們。

門前,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往門上塗上漿糊,而他身旁的地上放着一副對聯和兩位門神的肖像。透過半掩的屋門,看見一位老婦人正在殺鵝,另一女子和其小兒正在包餃子。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屋內不斷傳出的箏鳴。

那時,我的父親正在用爺爺奶奶自制的“膠水”糊牆,並將一對大紅門聯貼在門旁。對聯中間,兩位門神,手握兵器怒目而瞪。兩位的嘴巴抿着,緊盯着前方。

奶奶正在殺鵝,爺爺正燒水,他們設酒殺鵝拜神。母親和妹妹正在包餃子,一個個白肚餃子在一片蒸汽中出爐。

而我正在屋中習箏。快到高潮部分,屋外來了舞獅隊。那時,箏鳴和鑼鼓聲交織成一片。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獅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愈來愈烈!使人想起:羣雄競技,同台共舞!

愈來愈烈!使人想起:雷霆閃電霹靂一頓閃!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是晦暗之後的.大徹大悟!

醒獅辭去之時,我已然忘懷。耳旁,只留逐漸走向平靜祥和的箏鳴,與一波接着一波的喝彩。鑼鼓聲逐漸渺遠,琴瑟和絃也停止振動。

晚上,我與家人們圍桌共聚,享受着食物帶來的極好味覺,聽着春節小品,享受着這天倫之樂。

桌上正中央是一盤還冒着熱氣的餃子,牆上掛着中國地圖和一個巨大的中國結,中國結是一張毛主席的圖片,配文:紅日初升。而在不遠處,一台箏正靜靜地倚在琴架上,似乎不曾響過。

尋,屋外鞭炮四起,細碎紅片紛飛。大人們的朗笑聲,孩童們的嬉戲聲不絕於耳。

新的一年,只願國泰民安,年年歲歲似今夕繁盛。

中國味作文 篇17

那一年的夏天,父親在美國的老友在回國遊玩,帶回了他從未來過中國的混血小公主,小公主叫潔西,比我小了五歲,褐發碧眼,可愛極了。

潔西一直想回中國瞧瞧。可惜我這趟來還得見好多老朋友,不如你帶潔西出去轉轉吧!父親的老友託付給我一個當“中國導遊”的任務,我欣然答應了。我們先打算在鬧區商業街逛逛再到廈門的標誌——鼓浪嶼轉轉。可在公車上剛開了十來分鐘,小潔西便抱怨了起來。

“怎麼都都是高樓大夏呀!和我家那的也差不多呀。姐姐,怎麼沒有衚衕呀四合院什麼的?”“那些是中國北方才有的呀!”“那廈門也總有些中國特色的建築吧!在哪呢?長什麼樣呀?”

“這……我竟一時語塞。長這麼大,我還真不知廈門的中國特色建築在哪。閩南特色古民居?好像也拆得差不多了吧……”到了中山路,面對“人頭攢動的豐貨商店,我以為愛熱鬧的小孩子潔西該開心了,怎知她卻一臉的沮喪。”

“肯德基麥當勞,又是一樣!姐姐,你們中國不都吃餃子啊麪條啊米飯的嗎?我也想嚐嚐特色菜!”

“好好好,我這就帶你去!”結果轉了一個小時,我們只經過了日本正宗拉麪店,“韓式”的欽板燒,“泰國風味”家常菜。原來那外“中華名小吃城”不知何時已掛上了鎖,蛛網都結滿了門檐。好不容易在一條隱蔽的小巷裏找到了家“中華的茶麪”。潔西盯着香噴噴的麪條,眼裏都射出了金光。

“這味道我沒嘗過,真好吃!”

我卻笑不出來。潔西想看的是賣旗袍的老店,擺滿青花瓷的'古董行,編中國結的地攤……可這些都在哪能兒?那些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紀念品,似乎只有在外國遊客扎推的景點,才會貴得離譜的價錢出售……

回家時開色已晚,我們選擇打車。司機是位熱情的中年大伯。

“喲!好漂亮的小姑娘嗬!不是中國人吧?潔西一上車!他便招呼。

“嗯!我從美國來玩!我爸爸是中國人!”“我第一次來中國!”

“嗬!那好!今天去哪玩啦?……

哎,可惜今天晚了,不然我就給你倆當一天嚮導!廈門呀……”

我真沒想到,大叔居然跟潔西聊得不亦樂乎,甚至在下車時,大叔慷慨地擺擺手説:“算我給你們當回免費車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

潔西興奮極了:“中國的司機真有趣,美國的司機才不會和你多説一句話呢。這就叫‘人情味’吧?”

我愣住了,原來我們的中國味一直都在,在現代化的包裝下,其實它還深深在中國人心中流動着。

中國味作文 篇18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在東方的地平線上探出頭,當屋檐上的公雞打起第一聲鳴響,當細碎的露珠還嬌滴滴地掛在草上;一雙纖纖細足落地,踩着纖纖細步,一身素服,纖纖細手,事事青絲,打開門扇,迎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裊裊青煙升起,開始講述關於中國的一段神話。

其實,中國味有一半是體現在女子身上。

中國古代的女子以賢淑、端莊為特徵。她們一裹素服,操持着家務,做着相夫教子的工作。她們都有着一手好手藝,似乎每個人都是織女,當户而織,古代的女子也是含蓄內斂的,她們的心裏藏着甜蜜的心事——“……和羞走。倚門回着,卻把青梅嗅”。中國古代的女子也是有中幗不讓鬚眉之勢的,花木蘭替父從軍,在漸漸流淌的'河水上策馬揮鞭,書寫下中國女子的堅強與豪情。

在近代的中國,我們也不能忽視女子的身影。在祖國被踐踏的屈辱下,在文化激盪的浪潮中,她們決然轉身。短髮、便服、讀書。在遊行的隊伍中,在學堂中,在報刊上,都有她們的身影。此時的她們如正午的太陽,是自信滿滿的,是在時代浪潮中的逐浪人。在反侵略的戰場上,中國女子更是顯示出了堅毅拔俗。最令我敬佩的是趙一曼,她在日偽的威逼利誘之下,仍顯示出驚人的毅力及“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愛國之情,使大野泰沾在精神上向她屈服。

而現在的中國女子,更是顯不出了時代的活力及魅力。她們在全球上光影閃現,全球的舞台因她們而更加光彩亮麗、自信、向上、拼搏、美麗……這些中國味,在她們身上是揮之不去的。

從中國的女子身上品味到中國的味道,傾聽那一縷縷裊裊炊回所講述的中華故事,中國之味,在浩浩蕩蕩五千多年的洗滌之下,更加精緻而意味深長。

優美的麗江唱起樸素的山歌,東北的沃土捧出一件件珍藏,浩蕩的長漲攜着歡樂奔湧入海,珠穆朗瑪峯頂起中國的脊樑。

新時代的逐浪人,我們用自己手中的筆,真城地寫下:

我愛中國味。

中國味作文 篇19

聽説過糖的甜菜,醋的酸,中藥的苦,但你聽説過一個國家也有它的味道麼?

我説,中國,有股辣味。

我説辣,面對日本的任意篡改歷史,面對國際上對中國商品的肆意控參與打擊,中國人走上街頭遊行,抵曲日債;以強硬的態度維護祖國的完整;利用國際法律法規維護自身利益。中國以其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國際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與運去不同,不容侵犯的發展中大國的形象。

中國“辣”,體現在它的民族精神上。

中國“辣”。誰也容不了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面對災難,無數子弟兵義無反顧地奔赴救災第一線,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無畏的風度;無數熱心人在慷慨解嚷。還有那災區的人民,以他們的堅強不屈向世人證明了他們的頑強。

中國的“辣”,體現在它的互助、無畏不屈與頑強上。

中國“辣”

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質疑,中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風味。宏大的場面,炫彩的燈光,精心的佈局,一場幾近宏彩的開幕式,中國又一次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它的地位,不容置疑。

中國的“辣”,體現了在它面對壓力時,那份不服輸,勇於證明自己的精神上。

之所以説中國是“辣”的,是因為辣總給了一種不易征服、令人敬畏一種辛、麻,火紅,讓人熱血淺騰的感覺。

中國正是這樣一個國家!

世界上許多國家害怕中國的倔起,想盡一切辦法打擊它,阻止它。然而越是艱難,中國就越是用它的“辣”向世界證明了它的實力與強大。

中國的“辣”,是一種不容侵犯的“辣”;也是一種紅紅火火,令人熱血沸騰的“辣”。

“辣”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品格,中國用它“辣”,彰顯了它的不容小視。

辣,中國味!

中國味作文 篇2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在一派生機中如約而至,走在回家的路上,才發現,如今的過年,早已今非昔比。

蠟梅花開,回家速度

雪落枝頭,銀裝素裹。蠟梅傲盛,佳節臨近。

高鐵站站台上的人們相互寒暄,各種方言夾雜在一起,透出一股兒濃濃的年味。談笑間,高鐵已駛來,穩穩當當地停在標誌線處。人們陸續上車,將行李安置妥當,尋一處坐下,一會兒就到家了。

以往回家,人們搭乘的是擁擠不堪的大巴或慢速火車,朝發夕至,身心俱疲。如今,你瞧啊,高鐵上行色匆匆的人正滿懷期待,風塵僕僕者正滿心歡喜。高鐵是中國飛速發展的代表之一,它穿過長長的隧道,向着遼闊的大地駛去,駛向心中温暖的港灣。

離家三日,刮目相看

剛到村口,就有一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覺,近些年美麗鄉村的建設很是“給力”。村頭的老年活動中心好不熱鬧,公園裏的健身器材煥然一新。暮色降臨,隨着音樂擺動的廣場舞大媽們,為鄉村增色不少。

新年新氣象,美麗鄉村,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風好景好地方,幸福掛在了村民的臉上。

其樂融融,家味濃濃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紅極一時,將全國各地的美食展示了個遍。年年除夕,家長裏短,炊煙裊裊,最重要的是年夜飯。

柔嫩多汁的'雞,紅燒獅子頭,鮮嫩肥美的魚,……一盤盤令人脣齒生香舌根生津的美味佳餚,迅速被“洗劫一空”,甚至於仍意猶未盡。廚房裏熱氣騰騰,餐桌上人聲鼎沸,那絲絲裊裊的人間煙火映着一張張如花的笑臉,直直吹到我心坎裏,回味無窮。

中國年,感受着濃濃的中國味。過着中國年,享受着中華盛世!

中國味作文 篇21

如果説經濟是物質財富的創造,那麼文化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對於每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説,文化是發展的延續。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人們在追求“文化”,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當建築師或設計師將其具體化的時候,我們才習慣於把眼光投向城市與場地的久遠歷史——百年、千年,甚至萬年。而創造這些事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體現腳下的文化:那些作為生活和城市的記憶,那些被遺忘、被湮沒、被鄙夷的文明。

土地與土地那麼不同,大城與小城那麼不同,過去與現在那麼不同,而人間的萬家燈火,小鎮裏的閭檐相望又堆砌了多少不同的絢爛奪目。而今我們最需要找尋的不是牆面的大字報,而是城市中、生活裏最本質的、也是最珍貴的風情。

民以食為天,汪曾祺先生對吃有獨到的研究。這位可愛的食客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吃的來歷説得頭頭是道,口腹之慾與高雅文學在其筆下美妙的融合在一起。作為一枚普通的吃貨,我雖不懂“吃”學,不過論及吃法也另有一番見解。

國人對吃飯很講究,一桌飯菜所用的器物各不相同。光是倒酒就有數種杯子裝盛。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葡萄美酒作豔紅之色,盛入夜光杯之後,酒色便與鮮血一般無異,飲酒如飲血,更增豪邁之氣。

再説飯食,與外國主打的西餐不同,國人更偏愛主食,米飯、麪條,比起優雅地在餐廳用銀白刀叉切牛排,更多人偏愛操着筷子,捧着碗飯蹲坐在電腦前追劇。提及筷子,定要好好談論一番其中的'奧妙了。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之意。圓象徵着天,方象徵着地;方形屬坤卦,圓形屬乾卦。用筷時,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代表着吉祥之意。人手在中間,這是天地人和。由於筷子總是成雙成對,所以還被當做重要的嫁粧,古人結婚時會將筷子作為定情之物,兩根筷子寓意白頭到老,十雙筷子寓意十全十美。看似普通的吃飯家伙,也藴藏着鮮為人知的大智慧。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作為生存的基本,衣服在我們生活中除了禦寒保暖,也有它的價值追求。

現代人潮流,日常穿着偏休閒。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因而國內被歐美酷炫風、日系、韓流所席捲。雖説文化發展要博採眾長,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無法阻擋。與日常打扮不同,重大場合之下的裝扮更突顯民族文化的內涵。女人愛美,愛衣更甚吃飯,對於穿上婚紗嫁給心裏的白馬王子更是每一個女子年少時朦朧的情愫。確實每個披上白紗的新娘都是聖潔的、冷然的,像是遙不可即的仙子,不過婚紗過於素淨繁瑣遠不及旗袍來的豔麗簡單,想必這也是新娘選擇在敬酒時換上旗袍的原因吧。

旗袍雅緻,穿着紅色旗袍的女子如同暖陽,如火般熱烈卻不失風雅,帶着幸福的光暈,感染了席間的每一個人。比起西方的精緻美,我更偏愛東方紅的大氣。雖説旗袍的顏色款式很多,但我見得最多也最美的就是紅色,不同於單色系的素雅,紅色濃烈,就像女子的愛情張揚而熱切,採擷了晚霞最絢麗迷人的光芒,凝聚着血液最濃稠活躍的成分,糅進了相思豆最細膩的情感。它凝聚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彰顯着東方的韻味,即使經過了幾百年,卻仍然以它強大的生命力佔據着一席之地,不僅在國內,也在國外的模特界掀起了一場時尚風潮,向世界展現着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

這些一直在我們生活存在的事物,微小到常常被我們忽略,卻承載着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散發着中國的傳統風味,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中國味作文 篇22

一首琵琶清脆靈動,一段古琴婉轉悠揚,簡約卻不枯燥,如徽州白牆黑瓦的馬頭牆,似宣紙上的幾點墨染,沒有斑斕色彩,卻意境深遠。

懂行的音樂人或許會説,在民樂的合奏中少不了一台西洋低音大提琴,以增加樂聲的音域。而民樂大家們卻依舊嚮往着單音古樂的旋律,嚮往着那一彈一和的極簡主義。

中國之味在於情。不同於西洋樂對金屬的磨礪,民族樂更注重木竹的本音,沒有那般恢弘的交響曲,卻是柔中生剛。淺淺的宮商角徵羽,不如七音複雜,卻能奏出豐富的旋律,曲中生情。

中國的文化早已和世界接軌,並且成為外國瞭解中國的一個基點。自外國傳教士來華之後,江南文化的温婉風流便被世界各地傳為佳話。布衣百姓精耕細作,小衫童子山林採藥,漁夫撒網,樵夫拾薪,自給自足,其樂融融,宛如世外桃源。而當下的中國,要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又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式。各地興辦孔子學院,讓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課程,講中國話,中華文化成為一個重要媒介。

但當我們穿上了異國的.衣裳,吃起了快餐,傾聽異國人談話時,卻驀然發現,他們所瞭解的中華文化似乎比我們更直接。而當我們再以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時,也確實能重新感受到它的美。被異鄉的新鮮事物吸引是人之常情,當海派文化遇上傳統文化,產生文化衝突是必然的,而傳統文化深埋在歷史深處,時常被忽略。

中華文化的繼承依舊是一條艱難的道路,既要對外交流融會,又要防備文化侵略,對內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學一門民族樂器,聽一曲黃梅戲,去一次古城遊歷,都是當下能實踐的方式,都可以培養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懷,讓我們更好地勝任中華文化的主人這一角色。“中國味”依舊在中國人的心中,只需要我們去更好地喚醒。

尋找“中國味”,是經歷了歲月淘洗,遊遍了異國他鄉後,一代新中國人的覺醒,如同《雪山春曉》中被黑夜覆蓋的白雪,重新被朝陽照耀一般。尋找“中國味”,重振民族風,喚醒中國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