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作文

兼濟天下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兼濟天下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兼濟天下作文

兼濟天下作文1

對於東方文化而言,孔子、老子無疑是聖人般的存在,他們是偉大精神的直接締造者,而被後人捧讀頌揚千年的《論語》《道德經》則是他們思想的結晶,從古至今,無論是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之間,都是中國人的兩部不可逾越的經典。

孔子,他以修身治國為訴求,以仁為根本,以善為指向,以學為方法,為人們構建出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這一道德之都至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是思想上的巨人,他的智慧像太陽一樣普照人心,為國泰民安提供了道德上的保障。

老子,用“道”來解釋世間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天下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道德經》一書包攬了修身養性、寫詩作文、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等各方智慧,藴含着老子一生的'終極感悟。

儒道這兩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共生共存,相互交錯,也相互分離。它們都認同人性本善,都以道德作為治國理念的基礎,“獨與天下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它們更希望統治者認識“民”的力量,讓道德仁義禮法引領君主治國而非激進變革。同時,兩學派也存在分歧,儒家講求仁道,講的是入世的有為而治,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歷史上政治家多受這兩大學派影響,明朝心學創始人王陽明便是受儒學薰陶,修身正心,致良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有着儒家家國天下的胸襟與情懷。而秦末漢初謀臣張良傳奇的一生則都與道家思想息息相關,他通過“天道”找到了政治依靠劉邦,並運用“以弱制強”及辯證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為劉邦贏得了爭霸天下的有利條件,並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完成建國大業後毅然選擇歸隱,完成了對道家思想完整的詮釋。

儒道思想的踐行不止於治國理政,在新時代青年人學習、人際交往中同樣可以應用,儒家思想告訴我們,作為高中生應當立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為人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值得我們深思。而道家思想也啟迪我們,人生有起有落,一時失意,只需端正心態,不沉迷於過往,不向命運低頭。同樣,反過來,一時騰達也不要沉浸於榮華,世間萬物皆有度,道法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瑰寶,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兼濟天下作文2

古語云:“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兼濟天下。小到社區,大到國家,都和我們有關。

古人曾説過,“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誠然,管好自己的事務是必要的,然而,我們是否應該對周圍的人不聞不問?

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不要多管閒事。這顯然藴含着一種不想惹禍上身,明哲保身的思想。試想,當一個人力所不能及,他對別人的好意最終只會招來禍患。

俗話説,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當我們用自己的短板去幫助別人時,往往會幫倒忙;而當我們用自己的長處去為他人,為社會出一份力,這才是實現自身價值正確的道路,也是“兼濟天下”真正的要義所在。

魯迅説過:“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作為一代偉人,魯迅棄醫從文,投入救國的戰爭中去,用他的長處——筆,去書寫一頁又一頁的`振聾發聵的吶喊;美國十二歲小女孩向政府寫信,請求批准建立慈善機構去資助貧困地區的人們。我們的社會正因為有這些“兼濟天下”的人們,才能穩定發展,人類才會走向共同繁榮與昌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也作為這個社會的產物,對我們來説,社會如同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的有序運轉,需要每一個個體貢獻出自己一份力,為整個社會添磚加瓦。固然,我們不是“達者”,我們不是偉人,我們沒有魯迅那犀利的文筆,我們也沒有韓信那能改變時局的智慧,更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才能與霸氣。但至少,我們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自己能夠付出的一份努力和能造福人們的一份貢獻,我們也能“兼濟天下”。比如在“地球一小時”關燈節能活動中,我們可以積極響應,減少一分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在社區公共場合中,我們與他人友好交往,也能為社區增添一份和諧。“兼濟天下”沒有大小之分,“達者”也沒有明確的界定,但發揮自己的長處去為社會做貢獻,就不再是“多管閒事”,而是真正的兼濟天下。有如此胸懷的人,何嘗不是達者?何嘗不偉大?

相比之下,當今社會道德正走向低谷,十八個路人匆匆走過,置可憐的小悦悦於身旁而不理,眼睜睜地看着又一個幼小的生命離去。有人説:“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冷漠。”這就是不懂兼濟天下的結果啊!

展示我們兼濟天下的胸懷吧,我們也該成為“達者”!

兼濟天下作文3

佛學中認為,芥子雖小,卻能容納須彌。而渺小個人也當包納世界,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為人,當有悲憫之心而兼濟天下。

人的悲憫情懷就是一顆悲天憫人的向善之心。《沉思》的作者約翰·唐尼説過:“請不要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這便是悲憫之心,任何人的死亡都與我有關,誰都不是一座孤島,在這世界的羈絆中人性得以發展。

悲憫情懷也是一顆敞然豁達之心。為何佛能治心?在佛教的每日背誦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日已過,命以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人的日數已過,命也隨之減少,唯一能做的便是勤奮當下,救濟世人。如此通達之心孕育了悲憫之心。

生為人,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繫,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才會激發悲憫之心,從而突破狹隘侷限的生命意義。作家劉亮程紮根於新疆木壘菜籽溝,延續那裏的文明燈火,他創立的木壘菜籽溝文學藝術獎雖小,卻折射出中國鄉村文化的希望。劉亮程身為一名鄉村題材作家,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並不侷限於著作等身,更在於對中國鄉村文明保護與傳承的使命。獨善其身的同時兼濟天下,他的生命意義與生命價值也由此突破。

然而,即便魯迅“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樣的悲憫觀點已被多數人接受,但真正要做到言行一致時卻不盡人意。社區養老院的“鄰避”現象,手足相殘,烏合起鬨等無一不是割斷了個人與社會的紐帶,以底層百姓為藉口,將“獨善其身”往變態方向發展,冷漠的局外人思維徒增社會的齒冷,最終,人為建起的孤島一座座浮現。

人性需要悲憫的滋養,世界需要人性的`哺育。劉亮程曾言:“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不知土深處的事,人埋在自己的世界裏埋得暗無天日。”人不妨抬起頭來看看,見見除自己以外的他物,思考與他們的聯繫。少些功利心,就會做到見與思,才會知曉自己並非獨成一體,根系而是伸向了無窮的遠方,或許那時就會明白為何有人會觸景傷情而兼濟天下了,這些無一不是自我與萬物的聯繫激發了他們的悲憫情懷。

先者有弘一法師的“以儒濟世”,後者也當有我們的悲憫須彌,即使我們小如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