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1.52W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所塑造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要撥開歷史的塵埃向我們走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那麼,在羣雄逐鹿的亂世中,誰堪稱真正的英雄呢?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回體小説,是歷史演義小説的經典之作。小説描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那個時代尖鋭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矛盾衝突。談起“三國”,即使沒讀過書的村婦也知道諸葛亮的大名。在民間傳説中,他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三分,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無不體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可以説,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被作為偶像來頂禮膜拜了。然而,我對他的評價惟有“可惜”二字。劉備曾説諸葛亮“才十倍於曹丕”,而為何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姑且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聰明蓋世,他為何要把自己的命運綁在一個平庸王朝的戰車上呢?知阿斗不可扶而扶之,不過是愚忠而已,到頭來只落得五丈原瑟瑟秋風,錦官城片片降幡。書中所推崇的另一個人物是劉備。當年青梅煮酒,曹公稱其為英雄。依我之見,這杯英雄酒,這位劉皇叔怕是沒有資格喝的。書中的劉備大仁大義,至孝至親,一副忠厚之相,可以説集古至今聖主之德於一身。可是透過書中文字細看,這些只是羅貫中為這位劉姓皇叔蒼白的臉上搽的胭脂而已。劉備可謂“臉皮厚,黑”。其臉皮厚,厚在好哭會哭,哭的山崩地裂,日月無華,哭的涕淚齊流,石人傷心,於惺惺作態之中收買人心。諸葛亮被他哭出了隆中,趙雲被他哭得死心塌地跟他拜把子,魯肅被他哭的心動神搖。其黑,黑在會利用人。白帝城孤時,他對諸葛亮説:“臣敢不竭股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皇叔這才放心地瞑目而去。可見劉備不過是個臉皮厚黑的“忠厚長者。”其他人呢?呂布乃背信棄義的三姓家奴,張飛英勇有餘而智謀不足,周瑜倒是年少有為,可惜意氣用事,氣量狹小,孫權不過依靠父兄基業,無大建樹……那麼,到底誰稱得上真正的英雄呢?惟有曹操。儘管在書中他“狹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我卻認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為何只許劉姓稱帝?曹操作為一位政治家,有遠卓識,有膽略,他抓住“天子”這個有力籌碼,於亂世中握天下之樞紐,真是棋高一招。作為軍事家,在決定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戰中,從五百輕騎,一鼓而勝,何其勇也!他北驅匈奴,闢地千里,南瞰吳越,飲馬長江,更難能可貴的是,于軍旅之中,獨創一格,成為建安文學的代表。

長片短什,豪情萬丈,臉炙人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後人傳之千古。當然,曹操生性多疑,且剛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戰必將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金無足赤,瑕不掩瑜,曹操不愧為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真豪傑。掩卷長思,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但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卻縈繞在我心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2

談到《三國演義》恐怕是盡人皆知,我談不上通曉全書,可其中一些經典性的故事還是知道的,像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割須挨袍等等可以説是滾瓜爛熟,可大多人關注的只是故事的情節,究竟又有多少人看到這些故事背後反映的事情呢?

以我的淺見,從全書看來,其中反映出的都是人前人後的兩張臉。有人認為劉備應當稱王,而魏吳二國,都認為孫權是犯上作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可我們為何不仔細想一劉備究竟好在哪兒?

他仁慈,的確我認可,可是除此以外呢?還有什麼?他是虛偽的,打着復興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廣收人才,利用他的仁慈使天下人認為他是一個值得投靠的明主,可實際上在他的西蜀之後便進位為漢中王,然後皆是打着滅曹旗幟向當時的北部發兵,挑起戰事,你劉備既然仁慈為何不為天下蒼生着想,戰亂一起遭殃的便是百姓。可你劉備還是北伐了。在臨終時他還是顯出他原本的嘴臉,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來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的替他輔佐劉禪,也就是那位扶不起的阿斗。他的目有不就是要讓他的基業不落入他人之手嗎?為何臨終前還是不肯現出他的'本色直接表明呢?因為他虛偽、因為他已經慣於用他的第二張臉面對世人,不願顯示出你本來的面貌罷了!

還有我們一向崇敬的諸葛武候,他同樣也有兩張臉,他既然決定要隱居於南陽卧龍岡上,為何後來又出世了。我看不一定全是因為劉備的誠意吧!恐怕還因為他想要藉此機會一展才能從而名垂青史吧,可他諸葛亮這樣想並不錯,畢竟諸葛這不是聖人,可在後來他就沒有醒過嗎?或許他在火燒藤甲兵時感歎過必會損陰壽。可後來呢,恐怕沒有了吧!當他利用山勢風勢燒死曹操追兵的時候,當他告訴周瑜必有東風,當他五次北閥時就沒有想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成千上萬的士兵的生命嗎?難道不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嗎?在他諸葛亮身後不知又有多少枯骨呢?他難道就不能放棄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去替千萬的士兵着想嗎?替那士兵的家屬着想嗎?你知道那喪父之痛喪夫之痛喪子之痛嗎?恐怕不是真不知道罷。諸葛先生,不要用將士的生命作為你名垂青史的代價了,拿掉那張臉你照樣夠名垂青史!因為他早有卧龍之稱號了。

反觀大家所謂的奸雄——曹操,他都一直以真面目示人,儘管世人唾罵他,可他卻從不掩藏自己的真實面目,終究成就非凡的霸業,我説曹操是位大英雄大人物!

在三國之中擁有兩張臉的遠不止劉備、諸葛亮二人,在現實世界中同樣有,但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你露出的第二張臉與你藏在下面的面目是否相同,拿掉那張臉後的真面目是否還是那樣,在那張臉下面的心是否是一顆真誠善良美麗的心。只要擁有這一顆心,那你儘管有“兩張臉”但還是會被世人所認可認同。

總而言之,擁有或擁第二張臉並沒有差別,關鍵是你那顆跳動着的心是否是那樣真誠、純潔、善良。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為人所熟知。這本書上學的時候我也早已看過許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電視台播放《三國演義》的電視劇,興致上來,於是便重讀了此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次也不例外。

《三國演義》刻畫了大大小小數百個武將,有些武將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記憶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羅貫中的深厚功力。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時代,是一個英才集結、豪傑輩出的年代,文爭武鬥,好不精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演義類歷史小説,更是一部蕩氣迴腸的中華兒女英雄史。諸侯紛爭,依舊不忘禮義。兵戎相見,依舊不忘忠孝。劉備入主西川,為大業不忍加害同族劉璋,是為禮;赤壁之戰,關羽鎮守華容道,面對落魄而逃的北方梟雄曹操,卻念及恩情,寧違背軍令狀,放走曹操,是為義;徐庶接到母親病危的書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險離開劉備,是為孝;諸葛亮一生天縱奇才,卻依然盡心盡力,輔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為忠;趙子龍長阪坡挺槍在敵營幾進幾齣,百萬軍中浴血拼殺,是為勇。《三國演義》全書中,貫徹始終的是忠孝禮義勇的中華傳統道德觀。以致數百年來,人們品析《三國演義》依舊會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置身於那個年代,這便是這本書內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暫且不談,倒是每次讀都會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這些人物雖然筆墨不多,但是他們卻是這本書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説,三國紛爭這個主線是這本書的骨架,劉關張、曹操孫權等豪強是血肉的話,那麼這些個小人物便是毛髮、指甲,豐滿了三國曆史。後人讀三國,不應該只關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環固然閃耀,那些配角同樣值得尊敬和喝彩。許多小人物不經意間就改變了歷史。一位偉人也説過,歷史並不是屬於那些英雄,而是屬於人民。我們每個人更應充分認識到個體的作用,端正自己的價值觀,為社會增加正能量。無數細微的'正能量匯聚在一起,將推動歷史的巨輪走向進步。

《三國演義》中,曹魏實力最強,一統天下也是大勢所趨。魏國的人才體系相當健全,人才層出不窮。反觀吳國、蜀國,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國國力本不及魏國,奈何劉備復興漢室心切,屢屢出兵,甚至因義弟關羽之死而對吳國大動干戈。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本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剛剛建立,卻又偏向了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國。可以説,這是一場根本沒有盈利的賭博。無論吳蜀相爭誰是勝者,都免不了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被曹魏所吞。劉備的個人領導力也在當時得到了充分表現。一個依靠漢代皇室光環憑藉仁義起家的領導人,在面臨真正決斷時,個人素質往往就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我個人是酷愛蜀國的,每當讀到五虎上將如何驍勇善戰,都會不禁嗟歎,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將,又豈會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國一統。

遺憾成就歷史,也成就了這部三國。天下歸魏,三個當世梟雄,最後誰也沒有站到歷史的制高點。這首《臨江仙》恰到好處地描寫了歷史變遷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今天我閲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卻説袁紹欲斬玄德。玄德從容進曰:“明公只聽一面之詞,而絕向日之情耶?備自徐州失散,二弟雲長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面長鬚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是個沒主張的人,聞玄德之言,責沮授曰:“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帳下一人應聲而進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文丑也。袁紹大喜曰:“非汝不能報顏良之仇。吾與十萬軍兵,便渡黃河,追殺曹賊!”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為上策。若輕舉渡河,設或有變,眾皆不能還矣。”

紹怒曰:“皆是汝等遲緩軍心,遷延日月,有妨大事!豈不聞兵貴神速乎?”沮授出,歎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遂託疾不出議事。玄德曰:“備蒙大恩,無可報效,意欲與文將軍同行:一者報明公之德,二者就探雲長的實信。”紹喜,喚文丑與玄德同領前部。文丑曰:“劉玄德屢敗之將,于軍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時,某分三萬軍,教他為後部。”於是文丑自領七萬軍先行,令玄德引三萬軍隨後。且説曹操見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侯,鑄印送關公。忽報袁紹又使大將文丑渡黃河,已據延津之上。操乃先使人移徙居民於西河,然後自領兵迎之;

傳下將令:以後軍為前軍,以前軍為後軍;糧草先行,軍兵在後。呂虔曰:“糧草在先,軍兵在後,何意也?”操曰:“糧草在後,多被剽掠,故令在前。”虔曰:“倘遇敵軍劫去,如之奈何?”操曰:“且待敵軍到時,卻又理會。”虛心疑未決。操令糧食輜重沿河塹至延津。操在後軍,聽得前軍發喊,急教人看時,報説:“河北大將文丑兵至,我軍皆棄糧草,四散奔走。後軍又遠,將如之何?”操以鞭指南阜曰:“此可暫避。”人馬急奔土阜。操令軍士皆解衣卸甲少歇,盡放其馬。文丑軍掩至。眾將曰:“賊至矣!可急收馬匹,退回白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餌敵,何故反退?”操急以目視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復言。文丑軍既得糧草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雜亂。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在生活中: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有自信心,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自信心的話,就永遠別想幹好任何一件事情。高爾基曾經説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認識自己的意志。”所以,無論幹什麼事情自信心是不可以缺少的。

在學習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和困哪都不可以想着放棄,而要堅持不懈,要有堅定的信念,這樣才有可能把這個難題和困哪克服,羅曼·羅蘭曾經説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所以,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國,這片神聖的土地經歷了什麼呢?三國時期。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蹟、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着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鑽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日記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羣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後,終於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雲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後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雲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後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隻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麼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説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着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麼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雲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鑑,以史為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着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麼認為。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説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説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説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後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為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為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最優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裏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説,他比劉備更佔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説曹操佔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後才懂,因為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而且北方人口眾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佔盡了天時。

再説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優勢在於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眾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為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為“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佔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為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後説説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佔領益州後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着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着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為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後,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為此奮鬥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麼完了!成為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裏藴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户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為軍事教材,我以後還要不斷翻看、不斷髮現他的價值。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可謂是家喻户曉,老少皆知,並且,根據它改編的遊戲也有很多。例如:《三國志》、《三國策》、《三國羣英傳》。

在《三國演義》中,我比較欣賞曹操。對於曹操這個人,爭議非常多,有人説他是小人、奸賊;有人説他是英雄;有人説他是梟雄;有人説他是奸雄。我認為,曹操是個實實在在的英雄

對於曹操,敬佩他的人們在某一方面對他的評價很高,比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等等。他做過許多詩,比如説:有名的《觀滄海》、《龜雖壽》等等。

説曹操是軍事家,一是有一定依據的,他不止有略,並且有很高的勇氣。我舉一個例子吧:

有一次,曹操派兵去收麥子,呂布率兵來攻城,曹操大驚,後又鎮定下來。城門前有一片樹林,呂布就認為曹操把兵埋伏在樹林裏,等着他呢,就退兵了。當天晚上,曹操的'兵收完麥子回來了,曹操説:“明日呂布定會來燒樹林,我們可以將兵馬埋伏在城門外,包圍呂布。”結果第二天,呂布果然來燒樹林,曹操的兵馬便在城外包圍呂布,且打敗了他。

有人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奸賊。那麼,我就要説,曹操如果是個奸賊,那怎麼能説他是“治世之能臣”呢?所以説,曹操還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當初要冒着生命危險殺董卓,救活漢室;也是他,搬大兵救援漢獻帝,大敗李傕、郭汜、李樂三賊,匡扶漢室,並且他沒有篡漢之心,只是稱王罷了,他的“魏武帝”的名諱是他的兒子曹丕追封的。

我們説曹操是政治家,是因為他是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出兵,使各地響應,他本人也是稱自己為漢朝丞相,結果使許多當時的有名的人物響應,比如:司馬懿、司馬昭、張遼、徐晃、李典、樂進、典偉、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等等。

曹操他惜才,比如説官渡之戰過後,沮授成為了階下囚,按照常規,應該殺了的,但曹操卻勸降,並且要以淚水打動沮授,雖然説後來沒有成功,但是這還是能體現出曹操惜才。

曹操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官渡之戰時,袁紹的手下寫了一篇侮辱曹操以及曹操祖上的檄文,袁紹在官渡被打敗後,那個人就被曹操抓了,曹操怒氣衝衝地説:“你侮辱我,我不介意,但是,你憑什麼要侮辱我的祖宗!”我本以為曹操要殺了那個人,但是曹操卻讓那個人當着大家獲的面,讀那篇檄文,曹操的手下都勸曹操:“丞相,這不可呀!”可曹操卻偏讓那個人讀,這便是曹操的獨特之處了。

曹操他還惜才。在官渡之戰中,原本袁紹的謀士的許攸來投降曹操,曹操卻不計前嫌,且赤腳相迎。曹操堂堂一個丞相,卻要赤腳相迎區區一個謀士,這曲不是惜才嗎?豈不是尊重遊謀略的人嗎?

對於曹操,易中天教授還對他有一個評價,那就是:勝利歸功於他人,失敗歸責於自己。這樣的人,不值得尊重嗎?不值得讚賞嗎?所以,我們應對曹操這個人另眼相看。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旋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

小説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説説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裏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裏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

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

這裏有一個故事,宛城的張繡,就是差一點將曹操擺平的那個,他的軍師賈詡同時收到了來自袁紹和曹操的結盟請求,但是張繡並不在,是賈詡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趕走了袁紹的使者。張繡知道此事後,疑惑地問:“賈詡,你是怎麼想的?我並沒有説要趕走袁紹的使者啊!況且袁紹的實力比曹操要強大啊?”

賈詡説:“現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後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説,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讀罷《三國演義》,我認識了書中太多獨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寬仁好施,識人善用,堅忍不拔的劉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驍勇善戰的關羽,勇武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但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曹操……一個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在我腦海中栩栩如生地鮮活着,但最為清晰的是“三絕”人物:“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和“奸絕”曹操。

首先來説一説諸葛亮吧。對於他,“智絕”兩字太恰當不過了。他巧借東風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巧對刁難他的周瑜、七擒孟獲從內心上折服對手,巧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蜀國有了他後連打勝仗,國力也日漸強盛,三國鼎立才能真正地形成。我佩服他的才智,羨慕他的聰明,想着若自己也有他這樣博學多才又多謀就好了。但我知道,所謂的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想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智慧,唯一的途徑就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克服萬難去學習!想自己平時為一點點的成績而沾沾自喜,被稱為“學霸”就飄飄然的,真是太不應該了。往後,我一定要更努力去學習,更用心去積累更多的知識,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再説“義絕”關羽,他“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三國英雄人物裏,能擔“義絕”二字的,舍他其誰呢?他自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後,就一直忠心耿耿,忠肝義膽地對待着兩位兄弟。特別是對劉備,在與其失散暫居曹營時,一得知劉備的下落,就不顧曹操的百般收服誘惑,拋下所有金銀財寶,只為能儘快找到劉備而收下赤兔馬,護送着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投奔漢營來找劉備。華容道上,他又為了顧念舊情而放走了曹操。這幾件事足以體現關羽的忠義。但是,他也有驕傲自大,大意失荊州的一面。看來,人無完人,忠義化身的.關羽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們真沒有必要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喪氣,也沒有理由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指責不休。我們只要認認真真去做事,以平常心對待結果就行!

最後説“奸絕”曹操,對於這個説法,我其實不是很贊同。他雖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錯殺呂伯奢的奸邪一面,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一面。但他雄才大略,消滅了各方割據勢力,使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趨於穩定。他愛惜將才,曾極力想留住關羽,又在他堅決離去時放他走。他死前還將手下的生活安排得很妥當。這樣的人,又怎是一個字“奸”字能概括得了呢?我覺得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一評價更確切些。

三國亂世,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看了三遍《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大浪淘出的“三絕”英雄。再看《三國演義》我相信自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體會和感悟。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一、桃園三結義

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英雄偶然相遇,就惺惺相惜,意氣相投,以天下為己任,在桃花紛飛的園林裏,舉酒結義,對天盟誓,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開始了他們的英雄之旅,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這説明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至少要二人、三人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但也是個有義之人。他敢殺董卓,但在殺呂伯奢一家時,無不顯示出他多疑的特點,連縣令陳宮也棄他而去、投奔他人了。

在這裏我對曹操與劉備做一個比較:劉備心胸寬廣,曹操心胸狹窄;劉備信任他人,曹操性格多疑。我還有個想法:如果劉備沒有結義,他能建國嗎?如果陳宮把曹操送到京城去,他還有命嗎?

我覺得,歷史有時候是個巧合,有時候是個奇蹟。

二、三英戰呂布

讀了這一回合後,我首先要説説我的感想。

劉備滅黃巾軍,卻只當上個縣令,我有些抱打不平。可公孫瓚路過那裏,順便帶了他們,在此又是一次巧合。要是華雄殺了兩員大將後又帶兵衝入諸侯營中,恐怕或者的只有關羽和張飛了吧。董卓這個人陰險無比,我最不喜歡,打不過就殺人掠財,倉皇逃跑,真是卑鄙無恥。

在這一回閤中司徒王允用貂蟬使離間計,迫使呂布殺死了董卓,拯救了老百姓。在此我想説明一點,這計應該是美人離間計,因為離間也是分男女的。

我還有兩點疑問:要是關羽不是因為殺華雄消耗精力,或許就有可能直接把呂布給殺了;呂布在紀靈打劉備時的勸和,説明呂布也不是那麼小人。所以,歷史中的人是最好不要輕易去評判的。

三、煮酒論英雄

讀了這一回合,我覺得曹操借別人的'命以定軍心,雖軍心定了,但曹操的行為不禁讓人指責。雖然打敗了袁術,佔了壽春,但他的行為讓人心驚膽寒。

佔了壽春,他又攻打徐州呂布。這時呂布不聽陳宮的勸告,整日飲酒作樂,濫殺無辜,仗着自己武藝高強,還有赤兔寶馬,自以為是,結果被手下抓了送給曹操。呂布這個人可以説並不完全是壞人,但也不能説是個好人。所以一些人我們很斷定他是好是壞,就像秦朝丞相李斯,也是難以分辨出來的。

這回我要講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稱王條件,只有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什麼是天時?天時就是你的運氣,比如劉備和曹操論英雄時的打雷,讓劉備掩飾了自己,藉機逃離了許都,才有機會成就蜀國偉業,這就是天時。什麼是地利?那就是根據地的優勢。比如曹操的老巢就在許都,他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和就是,人心所向,上下一心。例如劉備除了有關羽和張飛,還有諸葛亮、趙雲、黃蓋等人的相助,有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才有可能建國建業。

這短短六個字的背後,隱藏了太多玄機。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户曉的著名的歷史名著,也是作家羅貫中智慧的結晶。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三國期間發生的故事。有人喜歡裏面驚心動魄的激烈的戰鬥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有人喜歡裏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書中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有求賢若渴的劉備。而《三國演義》吸引我的正是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傑。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諸葛亮。他不僅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還有過人的機智和才幹,正因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難。可是諸葛亮不僅完成了這些不可能的任務,還讓周瑜撲了個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説,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他把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都交給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給我們後人樹立起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

我還十分佩服劉備。他從一個賣草蓆的,一步一步艱難的奮鬥才有了今天這等輝煌的成就,才能在亂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漢中王,與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這些得力的手下,劉備也不能走到現在。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多人為他四處征戰,就是因為他為人謙和。他的身份高貴,卻還能做到三顧茅廬,實在是難得!功夫不負有心人,卧龍先生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打動了,一心一意為他謀劃。

再來説説關羽,他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氣沖天、一身正氣。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脣若抹朱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將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賞識,曹操不惜使盡千方百計想把他招至門下。劉關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羽始終追隨劉備,忠於蜀國。即使兵敗被曹操俘虜,受盡恩惠,仍然心繫蜀國,無一日不思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外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對孫權,對吳國忠心不二,曾經多次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後來被自己的狹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實在是可惜。

讀《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學習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忠貞不渝;劉備的仁愛;關羽的大義凜然;周瑜的萬人之英。 有人説:“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感覺《三國演義》裏面的每一個人物也是一盞燈,一盞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寶蓮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樑!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為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極度熱愛。獵户劉安為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着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説劉備是小説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歎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雲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為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為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説,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説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説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後面。我認為這才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後,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後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於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譭了太子楊勇,最後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於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衝擊,品嚐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為“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評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滔滔長江東逝水…"這一類到處頌揚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全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士、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士,來論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沒有能力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宇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萬分態。這些個人士給了我很深的教誨。雖有這些個人士,但最令我有所感觸感染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士。

下印象最深的人士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厥後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動靜,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並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厥後加上"赤兔馬",又讀過《年齡》,刮骨療毒不憚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全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藎臣,需要一個可以或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藎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個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認為這類人應該相貌不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有多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氣量寬宏,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全國就承平了。厥後又發明劉備也不是一般人士,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全國也承平了。目光短淺,宇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謀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個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感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感慨自己能堅持讀完,但更讓我感慨的三國那種滄海橫流,英雄輩出的不凡。

打開《三國演義》就是一篇大氣磅礴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可以説只有這首詞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國,也只有三國才能配用這首詞。

這首詞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為可以説這首詞形象的體現了三國時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場面。

首先是“滾滾長江”,長江作為中國的象徵之一,它的'意義可以説是非比尋常,誰擁有長江誰就擁有天下!為了爭奪它,“英雄”就一個個登上歷史的舞台,而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則是英雄的大爆發。他們有的只是在歷史的舞台上匆匆走過,有的則是濃墨重彩!不管他們的結局怎樣,在我看來,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後鬱郁而死的袁紹、身死名裂的呂布、被曹操所殺的馬騰、還是最後稱王當想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因為他們都曾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過,而英雄是決不能按成敗來論的!當諸多英雄都想爭奪天下時,戰爭作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當然不可避免,有戰爭就有“是非成敗”“官渡之戰”曹操勝,袁紹敗,“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夷陵之戰”孫權勝,劉備敗、大大小小的戰陣一次次上演,將“三國”這幕歷史大劇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斷以其獨有的慘烈一次次成就着英雄!天下,英雄,戰爭這三件東西就是三國的標誌!

但時間從不會過多的留念任何時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在不斷東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盡”,隨着時間的流逝,英雄們的舞台一個個倒塌:白門樓呂布喪命,周瑜英年早逝,關雲長白走麥城,曹操遺恨隕落,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秋風五丈原、“是非成敗”“轉頭空”,“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一了中原廣大地區。當躊躇滿志的曹操揮鞭南征,飲馬長江,想要一腳踏平東吳時,“赤壁之戰”的一把火卻讓他丟盔棄甲,周郎則一戰成名。當劉備氣勢洶洶殺向東吳時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將會因為一個似乎弱不禁風的書生陸遜所付之東水。“夷陵之戰”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

當英雄隕落、成敗轉換,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蜀漢的滅亡帶給人們無盡的惋惜和心痛,想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當世人物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就這樣迅速敗亡,怎能不讓人遺憾?“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帶個人們無盡的疑惑,當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國為何會成為司馬炎的江山?“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東吳的易手讓人們跺足而歎,當年孫權、周瑜、陸遜等幾次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為什麼這次就不能呢?誰都在想這些問題,誰都想找到答案,但誰都不能回到三國。“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那就把這一切都歸與天命吧!而天數茫茫,豈是一部薄薄的《三國演義》所能道盡?於是,這段被天所安排的歷史,進入漁樵閒話!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該算是三國裏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説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裏,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説,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後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着魏延的面説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裏總憋着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