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3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2.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1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最近,我在廣州買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因為一時興起,再加上此書內容豐富多彩、翔實可信,所以經過兩天“奮鬥”,我就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在一代小説大師——羅貫中的筆下,《三國演義》可謂是妙筆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國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張飛、關羽;雄才大略的劉備等。圍繞這些人物,羅貫中記錄下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如三國之初時的《桃園三結義》;吳蜀聯合時的《火燒赤壁》;三國末期的《七擒孟獲》等。

全書過目後,我大有感想。人春風得意、粗心大意過後都會出問題。如果一時大意便會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如果一時驕傲便會像董卓那樣招人算計;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樣諸葛亮謙虛謹慎;曹操那樣三思而行便會驅災降福。不信,我這還有例子:以前,每次數學考試都是寫完後就閒着沒事幹,一會兒東看看,一會兒西看看,而不是認真地檢查,結果每次都因為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而今年的期末考試,我吸取往日的教訓,寫完後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試卷“掃描”一遍,再把“偵察”出來的錯誤答案修改一番,結果自然是我考了個100分。

總而言之,一個人要謙虛而不傲慢,謹慎而不魯莽,才能在當今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最近我在讀羅貫中寫的長篇小説《三國演義》,這部小説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周公瑾火燒赤壁。

它的主要內容是:龐統用連環計讓曹操把戰船連在一起,,然後周瑜把一隻船點燃了火向曹軍的戰船開去。因為曹操的戰船連在了一起就無法逃走,因此傷亡慘重。

曹操毫不容易跑了出來,想讓合肥兵救援,可合肥兵被孫權,陸遜,太史慈一行給擋住了,曹操只好向彝陵方向逃去。

當夜的這一陣風,一場火再加上週瑜的水路兩軍,殺得曹軍慘敗。曹操損失了上千只戰船和幾十萬士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這場大火讓我見識了諸葛亮的.才華。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對天氣的研究知道了三天後有東風,所以讓周瑜三天後借東風火燒赤壁。

這場大火我還看到了龐統的才華,是他先想到了用連環計讓曹操把戰船連在一起的。人們都説諸葛亮和龐統是伏龍和鳳雛先生,誰得到這兩人就如魚得水,可以平定天下。真是名不虛傳。

《三國演義》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你讀了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大家一定都知道四大名著吧!今天,我就讀了其中一本——《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有很多章節,其中《三請諸葛亮》這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

劉備聽説諸葛亮是個天才,便想請他做自己的軍師。於是就和張飛、關羽一起去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可他正好不在家,劉備只好回去。第二次,天上下着大雪,劉備他們又來了,這次,劉備看見茅廬裏有個人正在讀書,心想此人必是諸葛亮無疑!結果一問,這個人是諸葛亮的弟弟!劉備再次掃興而歸。冬去春來,劉備他們第三次來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次諸葛亮終於在家了可卻在睡覺。於是他們就在外面等。他們一直等到太陽快落山時,諸葛亮才請他們進去。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做事要有耐心、有誠意、堅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劉備就是因為有耐心、有誠意、堅持不懈所以才請到諸葛亮的`。大家想一想,你們每做好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是因為有耐心、堅持不懈,所以才做好的呢?大家再想想,你們沒做好一件事時,是不是因為沒有耐心、沒有努力。試想如果當時劉備沒有耐心,諸葛亮會為他出山嗎?劉備之所以能成就魏國霸業,在三國時期與曹操、孫權抗衡,難道不是因為他具備了耐心,求賢若渴的王者品質?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有耐心、有誠意、堅持不懈。這樣我們做事就能做的更好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可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之後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

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小説家羅貫中老先生寫的《三國演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一部流傳至今的文學名著。讀了《三國演義》,我覺得小説主要寫了人物之間鬥志鬥勇、使用人才以及戰場上的隨機應變,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三方面的理解。

在戰場上,有一身好的武藝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學富五車的知識也不行。有時我們需要分析是否有埋伏,推測敵人使用什麼戰術……就像諸葛孔明,他憑着自己滿腹的經綸,在出徵北伐時説了一番大道理,竟然活活把王朗氣死了。雖然這件事有點不切實際,但從中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才學,所以我們要好讀書,讀好書。

我還十分敬佩諸葛亮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分辨賢士。當時北伐時,曹睿命夏侯帶兵出征,諸葛亮慧眼發現姜維是個難得的人才,就用計收了姜維。過程中不去追夏侯,眾將很不解。孔明哈哈大笑:“我放走夏侯,好比放走了一隻鴨子,得到姜維才是得到了一隻真正的鳳凰啊。”這件事説明諸葛孔明懂得丟了芝麻,撿了西瓜的道理。

在戰場上,敵人用計有可能自己想不到,以至於自己有可能被逼入困境,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隨機應變。記得有一次記者叔叔來採訪我們,可是採訪的內容跟我們準備的完全不一樣,這就要我們不要緊張,冷靜地去思考,沉着地去面對。

我相信閲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講的是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到後來三國鼎立,最後三國歸晉的故事。

這本書裏面描寫了上百個著名人物的形象,如吳國的周瑜,蜀國的諸葛亮,劉備,魏國的曹操,司馬懿等。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蜀國的'大將關羽。這本書裏面講了許多與他有關的故事,《水淹七軍》寫出了關羽的才智,《千里走單騎》寫出了關羽的忠心,《單刀赴會》寫出了關羽的勇敢,《華容道義釋曹操》寫出了關羽的知恩圖報,他的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佩服關羽的勇敢,有時候老師上課提問時,我因為膽小總不敢把小手舉起來,雖然老師總是鼓勵我們上課要積極發言,説發言是每個同學的義務,回答錯誤是每個人的權利,説錯了也不會批評,但我卻始終不敢主動、大膽的發言,總是瞻前顧後。以後,我要像關羽那樣,不懂就問,做一個有勇氣的孩子。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關雲長最後敗走麥城的故事,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能粗心大意,驕傲自滿,不然,就會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了。

《三國演義》這本書,值得我學習,值得我去思考,更值得千千萬萬的人們去品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這不僅僅是一句歌詞,更是對《三國演義》的讚美。一部《三國演義》,留下了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的美談;有隆中對,定分天下,助劉皇叔成就帝業的智謀;有借東風,火燒赤壁,大破曹軍的巧用天時;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忠”和“義”;有呂布愛貂蟬,衝冠一怒為紅顏,斬殺義父董卓的痴情……在這麼多英雄人物之中,我最喜歡關羽。

關羽有忠、有義、有勇、有謀。“千里走單騎”,“華容道釋曹操”,“過五單斬六將”,“水淹七軍”……將他的忠義勇謀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羽更是被稱為“義絕”,不管曹操給他再多金銀財寶,讓他吃再多山珍海味,他都不肯歸順曹操、背叛他大哥劉備。這不正是現代人缺少的“忠”和“義”嗎?想到這裏,我自己也感到很慚愧。

我們班的班長很愛幫助人,他也幫了我不少忙。一次,班裏同學都在吵鬧,班長讓我幫他管理一下,可那天語文老師下午因為有事便把當天的家庭作業提前佈置了,我為了回家早點寫完作業出去玩,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想到這裏,我真的感覺很慚愧。關羽沒有為了金銀財寶而背叛劉備,而我卻因為自己的`利益拒絕了幫助過我很多次的班長,實乃不“義”啊!

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古代人的“忠”和“義”了,所謂“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只有對朋友有“忠”有“義”,才能覓得知己。

讀《三國演義》,得友人相處之道。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我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小時候還讀過《三國演義》的小人書。今年寒假,我又一次閲讀了小説版《三國演義》,我一邊一邊想,有時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問問父母和弟弟:三國裏誰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嗎?爸爸説他雄才大略,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媽媽更是把他的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壯心不已”常掛嘴邊,説他是個大詩人。可我認為曹操並不是一個好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的行為是一個好人的行為嗎?他常説:“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應該出自一個好人之口麼?

周瑜心胸狹窄,幾次要加害諸葛亮;孫權今天和劉備要好,明天又與曹操聯手去攻打劉備……

弟弟説:“劉備有婦人之仁,是個好人。”是個好人。我説不見得。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第一”,在當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馬中赤兔的俗話,他曾經救過劉備一命,當時劉備對他十分感激。後來,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愛惜他的'才能,不像殺他,回頭問劉備怎麼辦。呂布聽見,心中暗喜,以為劉備會為他説情。可劉備卻冷冷地拋下一句話:“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曹操一聽,抱着腦袋大聲喊道:“快推出去斬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塑造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令我百讀不厭,但裏面多數人物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賣朋友,濫殺無辜。看來,《三國演義》中的好人真是稀少!!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次一聽到這首歌曲,我腦海中彷彿就呈現出一幕士兵吶喊着、奔殺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獨特場面。這些,都來自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寫了劉備、孫權、曹操之間的三國戰爭,並塑造出了形象生動的人物,如:莽撞的`張飛,智慧的諸葛亮,忠義化身的關羽,胸懷大志的劉備……

在無數的英雄之間,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説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讓天下人恥笑的卑鄙小人。而我並不這麼認為,曹操應是一個真君子!

有一句話説得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確實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天才。他能領兵打仗,又能治國安民,不是真英雄還能是什麼?他的文學水平也達到了一個高度,他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寫過《短歌行》、《龜雖壽》……其中,《短歌行》飽含着曹操對人民的憐惜,以及自己對一時無法收復祖國山河的焦慮。

曹操這個我眼中的英雄,被人們説成是奸臣,我覺得,看一個人,不能人云亦云,這樣,不僅不尊重客觀實際,也不公平公正。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暑假閲讀了一篇古典名著,叫《三國演義》,雖然之前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初略的看過,但這次,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好好的把這本名著再一次品味了一遍。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中國被分成三個國家,分別是由孫權、曹操和劉備掌管的吳、魏、蜀。劉備從初始時在鄉村中召集而來的500人慢慢發展成文三國期間最強的一國,期間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可是在東吳派人暗殺劉備的二弟三弟之後,劉備悲憤交加,決定帶領軍隊討伐東吳,但復仇心切的劉備卻被東吳的軍師設計火燒軍營。雖然劉備一心為民,仁慈待人,可是卻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因為一個小小的決策失誤,導致了蜀國受到如此的重創。儘管諸葛亮獨樹一幟,聰穎無比,但還是無力迴天蜀國的滅亡。尤其是在孫權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他不但不理軍事,在曹軍來襲的時候懦弱地選擇了投降,把長安拱手相讓。讓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扶不起的`劉阿斗。蜀國的消亡是從一個小小的錯誤開始,但它對整個蜀國的發展起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得之前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們學習中也會碰到各種的小事,小到就一個公式沒有理解,一個單詞不會拼,一個詞語不會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只有把每一個公式都理解了,每一個單詞都會拼會讀了,每一個漢字都會寫了,才能積少成多,才能真正的學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想必人人都知道四大名著吧,在寒假中,我觀看了《三國演義》,有所感思。

從桃園結義到火燒赤壁到統一三國,我就不懂了,為什麼最後不是劉備統一三國,可能是因為劉備註重兄弟之情,太過急於報仇,最後剩下諸葛亮,諸葛亮也做錯了一次抉擇,他不應該讓馬謖去上戰場,因為劉備説過他不可重用!可能這就是劉備不能統一三國的原因吧!不過我不喜歡《三國演義》的結尾,怎麼説,我也是想讓劉備統一三國的嘛!可是歷史不能更改啊!老媽還説,那是他們的命數,雖然説命數什麼的'不可信,但我也沒辦法啊!不過我們終歸還是要學習他們的精神的嘛!不可能因為結局不好就放棄這本書!不過我有一點奇怪,當時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不是説他倆有其中一個能統一三國嗎?怎麼輪到司馬家了?我也不明白,可能是司馬昭比他倆智商高一等。

四大名著的話,除了《西遊記》的結局好一點,別的結局都不是很好,《三國演義》結局不是我想的那樣兒,但是他們身上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劉備的志向深遠,心繫天下,曹操的自大妄為可不要學!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貂蟬的為國為民!都知道我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在今年的寒假裏,我閲讀了許多的`書籍,其中就有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典人物。例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羽。

關羽從桃園三結義後就一直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後來戰敗被生擒,不得不投降曹操。而曹操十分賞識關羽,不僅好生相待,還封關羽為偏將軍。後來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率軍救援,並讓張遼和關羽做為前鋒。關羽勇猛殺敵,還斬殺了顏良。戰後,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賜予“赤兔馬”,但還是想要離去。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關羽卻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所以一路之上遭到了攔阻,但關羽憑藉一己之力,過五關,斬六將。我認為他的忠心十分感動我,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通過這本書,我還學到了許多。我們應該像書中的英雄人物一樣堅忍不拔,不怕困難,勇敢無畏,不自私自利、寬容大度······去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我們讀書才有價值,、有意義,如果只是隨便看看,打發時間,那就無用了。而且書中情節刻畫與描寫十分生動,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希望大家都可以閲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我看了《三國演義》,小説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儘管“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依然能讓讀者的心境時起時落。

《三國演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開始紛爭,於是便有了不斷的混戰,豪傑並起,發生了許多鬥智鬥勇的故事,最終構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分別由曹操、劉備、孫權統治,各種戰事又在他們三家之間上演。

三國中曹操勢力最強,孫權其次,而劉備的勢力最弱。但我卻最欽佩劉備,他從一開始的單槍匹馬到之後建立蜀國,靠的是他平易近人、禮賢下士與善於取得民心。他三顧茅廬的那種求賢之心,他拖着新野百姓逃難的那種仁慈之心都讓人敬佩。他既不想曹操那樣殘暴,也不像孫權那樣武斷。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戰役是“赤壁之戰”,這場著名戰役令許多人讚歎不已,稱讚周公瑾的智謀,稱讚老黃蓋的精忠報國;稱讚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稱讚龐統的巧獻計策;稱讚魯肅的.忠厚老實。這場戰役讓曹操吃盡了苦頭,是為他之前的驕傲自大付出的代價吧!關於在這一戰中又顯露了它重義的特點,居然在華容道放了曹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正如有人説的三國豪傑如此眾多,但已離我們遠去,此刻人們僅有在腦中想象他們當時在戰場上的英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