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1.11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日記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着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説的: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簡評:文章是一篇不錯的讀後感,不僅概況書中的內容和人物,並對其人物性格進行歸納,得出自己的結論並發表感想。語言方面也很好,選詞恰當,短句使文章簡煉。

不足之處:倒數第二段得出結論:性格關係着成功,那麼最後一段應就此稍展開。現在的議論尤其是後一句話與冰心的詩,好象與《三國》關係不大吧?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2

説到漢朝末年,漢靈帝愈加殘暴,致使爆發了強大的農民起義,自己逃到北岸的哪兒去都不知曉了。後來,冒出來不少英雄,也有幾個奸雄。下面我慢慢給你們介紹。

有一人,他姓劉名備字玄德,結拜兄弟有張飛、關羽。那張飛,字翼德,只有個長子張苞。那關羽,字雲長,有義子關平,兒子關興、關索。軍師有孔明、龐統。別的人麼,還有孫堅將軍、曹操奸賊等。

當時天下大亂,曹操到了北岸,做了漢獻帝丞相;劉備到了荊州,投奔劉表;孫堅來到江東,開創了東吳。後來,劉表、袁紹等幾個人都被曹操奸賊給殺了,再伴隨周瑜火燒赤壁,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分別是蜀漢、曹魏、東吳。

後來,司馬昭滅了蜀漢,司馬炎滅了東吳。三國歸晉,整個三國年代就如此結束了。

有一次,我對我父親説:“父親,你知曉我三國年代我最恨的是哪件事情嗎?”“任何事情?”父親問。“那我就對你説吧。”我笑呵呵地説,“關羽把曹操放了!不然的話,北方就平定了!”父親聽了,哭笑不能。

《七步詩》大夥都熟知了吧?其實呢,曹操也是個詩人,寫過一首《短歌行》。

三國時期,我最喜歡的國是“蜀國。”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再是姜維,再是劉備。我先説明一下,我為什麼喜歡孔明。

那是由於,諸葛亮幾乎每次都打勝仗,我非常佩服他的知識。單幅和司馬微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單幅説:“用我和他相比,就彷彿烏鴉比鳳凰一樣。”司馬微説“在我看來,可能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可以和他比一比。

剛開始,關、張二人都不相信諸葛亮的才華,還開玩笑説:“先生為何不請‘水’去?”後來在大敗夏侯惇時,才相信孔明的才華,説:“先生真了不起!”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戰爭是“馬謖大意失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上山紮寨,結果被圍的水泄不通,士兵紛紛投降。諸葛亮由於自已用人不當悔恨不已,後來揮淚斬了馬謖。

假如要問我三國年代我最討厭的人,那就是劉阿斗了。

三國年代,我只有一個不知道:為何司馬懿能活那樣長期?

還好目前沒戰爭,不然,大家要受多少苦難啊!

戰鬥時期,成敗主要靠計謀,當然也要武將勇猛,能“文武雙全”。在東吳,孫堅是“武,”孫策是“武,”孫權“‘文武雙無’,”孫皓是殘暴的君主。周瑜是“文,”魯肅是“文,”呂蒙是“文,”陸遜是“文。”在蜀漢,張飛是“武,”關羽是“武,”黃忠是“武,”馬超是“武,”趙雲是“武,”孔明是“文,”龐統是“文,”姜維呢,卻是“文武雙全。”曹操那裏,司馬懿是“文,”武呢多看了《三國演義》後,我最想成為三國裏的諸葛亮。我也期望我將來能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3

三國,是羅貫中所著。一個暑假,默默的翻完了這一本書。想起哪一首歌;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腦中一幅幅各地混戰的局面,死傷無數,不禁長歎一聲,多少英雄人物,永遠的倒在了那片土地。

讓我影響最深刻的,就莫過於蜀國了,劉關張三兄弟的桃園結義,劉備的三顧茅廬,趙雲的加入,五虎上將張飛,關羽,馬超,黃忠,趙雲的存在,造就了那一番令人熱血沸騰的蜀國。劉備,乃是當時社會的仁義之君,受到了當時人民的愛戴。他乃是漢室後裔,一生的願望就是振興漢室,消滅其它的軍閥,招納天下賢士為自己所用。但手下畢竟是武將為首,文官為輔。軍隊太過於魯莽,紀律也沒有其它國家那麼嚴明。及時有十分遵守紀律的趙雲,但是關羽張飛過於自大,最終也無濟於事,軍隊紀律仍然不行。雖有南陽諸葛亮的存在,但也不能挽回局面。最終導致了蜀國的覆滅。

最能讓我熱血沸騰的是東吳,孫權小小年紀就擔任起了為父報仇的責任,是三國中最年輕的統治者。在他的影響下,就連魯莽的吳下阿蒙都開始認真讀書,最終文武雙全。東吳不得不提一下週公瑾。既生瑜何生亮,最終被諸葛亮給活生生氣死。導致蜀國與東吳結下了不解之仇。魯肅,也是東吳一大才子,一向一大局為重,曾經不惜一切代價的保持孫劉聯盟不破裂,避免造成大隱患。是一個明實務的'人。有了他,也是東吳一大福氣啊。東吳有着良好的地理優勢,如果要攻取,必須要水路取勝,而北方軍隊沒有水軍,士兵水土不服,即便是路陸上戰鬥力也會減半,可以説是易守難攻。

魏國曹操,雖不曾當上皇帝,但也體會了皇帝般的待遇。陰險狡詐,還和董卓一般好色。為達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價,他曾經説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邊是他的真實寫照。甚至想殺了手下一位重要大臣荀彧。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都是他的作風。但手下還是有不少衷心大將的。如曹仁,典韋等。造就了曹操的'一番大業,身為魏王,雖然官職遠不如漢獻帝,但是實權全部都掌握在魏王的手中。雖然沒有名義上的皇帝,但其實就等於是皇帝了。不過最終,他在臨死時還沒有廢漢自立,反而將這個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他最終還是因為頭疼而死,曾經他完全可以讓華佗救治,但還是因為多疑而殺了華佗,他的多疑害了他,但曾經就是因為他的多疑而救了他,唉,簡直就是有利有弊啊!

三國時期,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多少英雄好漢都戰死沙場。那,真是一個殘酷的時代。真是應證了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4

我最喜歡的小説就是《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不但講述了桃園結義,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鮮明的歷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謀,有的狡猾奸詐,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義勇敢。為了追尋歷史的真相,我甚至還買了本白話《三國志》作為印證,以便探尋更多的真相。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有許多各具特點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卻在小説中被稱為奸雄的“白臉”曹操,也許是作者羅貫中的“尊劉”的傳統思想,他寧可歌頌漢室外系子孫-劉備,而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也是三國(魏、蜀、吳)中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曹操説成反面角色。但我覺得曹操的經歷是最豐富的,關於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説曹操,曹操到,火燒連環船,割發代首,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温酒斬華雄,周瑜打黃蓋,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等。

在東漢末年,如果何進、袁紹聽從曹操的勸説,也不會有什麼後面的董卓之亂、三國鼎立,恐怕也不會有那麼多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了。在各方諸侯都害怕迎接漢帝,擔心自己權利受限,不能獨霸一方時,果斷接收漢獻帝,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力局面,説明曹操有明鋭的政治嗅覺。在劉備還未獨霸一方之時,就慧眼識英雄,説:“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收留關羽,義放關羽,給自己赤壁之敗後留有生路,真是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與袁紹的官渡之爭中,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軍事才能盡顯出來。同時他的詩也是大氣磅礴,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許曹操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過人的膽識、做事的氣概,卻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總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一想到《三國演義》,耳邊就能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嚮往的歷史……。而這一切都緣自《三國演義》——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

我喜歡《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5

奉先屢信讒言,吾當引以為戒。《三國演義》的前十回,是故事的開張,亂世的始端。自古以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本書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裏面的人物也是描繪得十分傳神。

曹操、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趙子龍、張飛、關雲長……各有各的特點,都是亂世之爭中抹不去的歷史,戰爭的年代每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可是有一人我最為惋惜:貂嬋。自古紅顏多薄命,真是説對了,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又有誰會為這位弱女子考慮,歷史結就的這紫色精魂,在那一汪湖水中顯得清澈,在那一柄長刀上顯得透亮,在那三尺白綾上顯得蒼白,是否有人知道有人在湖畔的黃昏,留一雙布鞋,任湖水淹沒她紅顏的無奈,有人在帳外的月下,流一滴清淚,任刀光割破她閉月的悲憐,有人在馬嵬坡外的夜半,留三尺白綾,任秋風吹散她傾城的笑靨……唉!

這本書中最吸人眼球的也莫過於諸葛亮了,他的風采也不是你等人用文字描繪得出來的.,他是一個傳奇卻也留有遺憾,未完成大業卻犧牲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他一生的寫照。魯迅曾説過:“狀諸葛之多智而邁妖。”倘若當初劉備沒有三顧茅廬,他恐怕還在茅草屋裏享受着清閒吧!怎耐上天給了他一身才華,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如若我是他,我也只願自耕自收,避開這亂世,倒也落得個清閒,怎奈他奈何不了命運,他明白他終將是逃脱不了的,被劉備的真心感動後,終生兢兢業業,為劉備打天下,倒也令人佩服。

周瑜,歷史上他的才華毫不遜色於諸葛亮,卻被諸葛亮氣了3次,吐血身亡,正如他所説:“既生瑜何生亮。”為何上天生了周瑜後卻又生了諸葛亮,終究是天妒英才啊!周瑜的老婆小喬也是一代美女,只是那麼年輕就守寡,就連一代英雄曹操也對她傾心,只是這戰爭讓她太苦了,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如何才能在那戰亂的年代生存,我不知道,命運為何要如此對他們,誰都想和心愛的人平安地過一生,他們的愛情讓我心痛。

這一切終究已經過去,但每一次翻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這種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歷史的章頁在歲月的洪流中,被盪滌得生脆,似乎一翻就會破裂,歷史成了昨天,現在的我們卻無法忘卻。那殘留的歷史,那破碎的紅顏,那輝煌的江山,那個三國鼎立,那個一代英雄,那個智慧的化身……都是那麼讓人無奈。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6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談起三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原來也非常崇拜諸葛亮,認為曹操是壞人,可是在看了陳壽寫的《三國志》後,我卻開始成了曹操的超級粉絲,三國志的讀後感。

因為他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還是一個很好的喜劇演員。他可稱得上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説到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屬。早期董卓作亂,是曹操先起義討伐,各地紛紛響應,後組成了一支盟軍,可大家誰也不願當先鋒,怕打戰會損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勢力。各官僚整天沉迷於聲色,甚至還在內部內訌,發生火併的醜事。此時,只有曹操膽識過人,帶着自己微弱的部隊追擊董卓,雖然因寡不敵眾而敗,但也不失大將風度。並使他由本“名微而眾寡”而逐漸 “名揚諸侯”。

曹操還具有遠見卓識。在其他軍閥都忙着打戰時,只有曹操採用謀士的建議開始命令軍隊屯田。因而後來袁紹軍在吃桑葚,袁術軍在吃河蚌,而更慘的是還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時,只有曹操的軍隊豐衣足食。我想:那些捱餓的士兵正想着怎麼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軍吧。這也是曹操軍能不滅的`原因。

曹操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漢獻帝出逃,狼狽之極,袁紹等拒絕迎接時,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這個好機會逢迎來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利用朝廷名義行事,不斷擴充地盤,壯大實力。後來,當袁紹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處,想與曹操共享這張王牌,你説袁紹天不天真,曹操怎麼可能答應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凡是謀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這是沒謀士時,他還能勝的原因。在延津,得勝的曹軍返回途中突然遇見文丑軍,部下都認為應拋棄輜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敵軍搶輜重時出擊,把輜重當誘餌,結果袁軍敗,文丑陣亡。

據記載,就連赤壁大戰,功勞也不全歸周瑜、諸葛亮。主要還是曹操軍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損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燒了撤退。

曹操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有許多詩作大氣磅礴,流傳千古。如《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激勵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個很好的戲劇演員,他有一個招牌——“笑”!不管遇到什麼難事,都大笑面對,不管悲傷還是高興,可見他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這也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地方。

總之,《三國志》向我們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曹操,我們一定要看哦!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7

三國無雙,裏面的英雄任務特別吸引我。不知道為什麼一讀這本書就感覺自己置身於三國曆史之中,讓我欲罷不能。它的名字叫《三國演義》。説到《三國演義》這本書,你們應該知道吧,它可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的主要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司馬炎、諸葛亮等,他們都是智慧的化身、不朽的英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1xxx到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為奪權而展開了較量。

裏面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桃園結義的三兄弟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三兄弟中的關羽“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耍一把青龍偃月刀,騎着一匹赤兔馬,他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天下無敵。而且他很講義氣,孫權要他投降,要是不投降就殺了他,可是關羽還是不肯投降,結果英勇就義了。他是一個多麼難能可貴的忠臣啊!劉備也很重情義,但操之過急。他一看自己的兵力強大了,就一心幫關羽報仇,不料中了孫遜的計謀。張飛有些魯莽,而且沒有防人之心,在為關羽報仇的途中,因為喝多了酒,就被範疆和張達這兩個小人殺害了。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是世上難得的人才。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個忠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正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了輔佑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操勞過度,年僅五十四歲就病逝了。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只要有毅力,做好成功過程中的每一件事,相信成功一定會離不遠的。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8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紛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相爭,又併入於漢;自漢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光武帝中興,傳至獻帝,遂分三國,也就有了今日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

觀三國英豪,不外乎孫權、劉備、曹操、關羽、張飛、諸葛亮最為人所深知,也由此六人展開了那個戰亂年代的悽美畫卷: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平定黃巾起義,而因西涼賊首董卓被殺遂生叛亂。後有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孫權繼父兄基業據守江東稱霸一方。因張飛怒鞭督郵,兄弟三人以劉備為首結以鄉勇奔戰各地,又三請諸葛亮,再與江東結盟,戰曹於赤壁,引出了三國鼎立數十年的征戰……

在我看來,這三國的霸主中,只有孫權是成功的,而劉備卻是淒涼的,曹操是悲慘的。吳主孫權十八統領江東,廣招賢士深藏不露,坐守江東笑看各霸主離世。蜀主劉備既讓人同情又讓人惋惜。同為漢室宗親,勝劉表、劉璋,終得蜀地,卻臨死將位錯傳阿斗,以致蜀國早亡,若傳於那哭祖廟的劉諶,我想也不會誤了諸葛亮的攻魏大計。曹操更是讓人不禁發笑,自封魏王,欲留帝位與子,卻怎麼也想不到司馬昭在數十年後以同樣的方式讓司馬炎將自己沙場上的心血吞沒。

論謀士,無非諸葛亮、司馬懿與龐統。龐統是一個悲劇,智比卧龍卻大意死於落鳳坡。司馬懿從結局看應是成功的,但也是一個孤獨者。對魏主,他或許只為諸葛亮而存在,對自己,他為了孔明這個對手,這個朋友而存在。而孔明不存,他也只能獨歎空虛。諸葛亮,每當我想到他,唯獨歎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論戰將,趙雲、關羽、張飛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趙雲讓我想到了“忠”,長阪坡單騎救主,不懼上萬敵軍,一刀一槍殺出重圍;截江救阿斗,為幼主,殺退江東羣雄,何等英勇。關羽、張飛讓我想到了“義”,關羽傲氣,張飛重情,雖遭殺害,我想他們不後悔。

《三國演義》完美詮釋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年代,雖然其中的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並不適用,但三國的精神應留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回首長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點評:作者慧心慧眼,對《三國》進行了透闢而辯證的理解,整篇文章讀來深刻、雋永,具有較濃的哲理色彩和思辨味道。作者以嚴謹平實的語言,哲人的眼光給三國人物量體裁衣。整篇文章博大而沉厚,雄強而剛健,質樸而自然,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厚實的心智和敏鋭的靈光。歷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晰的思路、深刻的思辨、廣博的見識,無不令人賞心悦目。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9

自從三年級,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後,就對它愛不釋手。羅貫中根據三國史,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複雜、生動的人物形象。我對那些英雄人物的智謀、勇猛、忠誠讚歎不已,同時也為書裏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貪婪、驕傲、自私感到震撼和惋惜。從三國的一個個故事中,我學習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寬廣決定了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曹操在當初以較少的軍馬打敗了袁紹之後,搜查了袁紹的大本營,發現自己的部下和袁紹有過私下的溝通的信件。可是他沒有處罰自己的這些部下,而是一把火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他的`寬厚大量讓這些部下對他感激不盡,後來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他也因此獲得了軍心,在這個混亂的時期站穩了腳跟。

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並不信任他,認為他只是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對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很是不滿。沒多久,夏侯惇帶了幾萬大軍殺到了新野,諸葛亮神機妙算,預料到了敵人的每一步動向,調兵遣將,提前做好了埋伏,最終殺得敵人落荒而逃。他這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領讓一開始瞧不起他的關羽和張飛對他刮目相看、佩服至極,從此對他馬首是瞻。關羽和張飛沒有因為諸葛亮的本事大就嫉妒他,而是大家齊心協力地輔佐劉備成為一方諸侯。

然而周瑜心胸狹隘,在打赤壁之戰時,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能,屢次想殺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怎麼會想不到周瑜的這些心思呢,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還有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而周瑜最後也因為他始終容不下諸葛亮,認為既生瑜,何生亮,最終氣鬱而死。

再比如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不僅自己會敗得一蹋塗地,還會給其它人都帶來巨大的麻煩。

在諸葛亮北上伐魏時,需要守住漢中咽喉街亭,馬謖自告奮勇,立下軍令狀,擔此重任。然而馬謖到了街亭後,掉以輕心,剛愎自用,認為把營寨安在山頭,便可居高臨下,打退敵人。王平極力勸阻,認為敵人一旦把山圍住,斷了他們的取水之道,並用火攻,他們就不能逃脱了。可馬謖自認為自己飽讀兵書,想當然地認為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蜀兵將決一死戰,以一當百,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來,果不其然,蜀兵大敗。馬謖的驕傲自滿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兵失去了糧道,大勢已去,只能退回漢中,失去了繼續北上,討伐魏軍的絕好機會。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激發了我學習歷史知識的熱忱。唐太宗李世民有説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歷史這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通過前人的故事總結得失,明白是非善惡,從而做更好的自己。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讀到這首《臨江仙》,就情不自禁想起《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享譽盛世,不可謂不是一部鴻篇鉅作。《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記載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的歷史;更是一部小説,一部內容豐富藴涵深刻的小説,獨具匠心,妙筆生花地勾勒出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巧借東風等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中,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深意長的愛情。細細品讀後,我不由得震撼萬分,這獨具一格的筆墨,這令人臣服的筆風,當真無愧於“名著”二字。

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如張飛、趙雲的勇猛無畏,魯肅的憨傻真誠;再如“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陰險毒辣,“安居平五路”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降漢不降曹”的關公的忠義凜然,無一不描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三國演義》中最為千古傳誦的人物便是“智謀絕天下”的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羣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這一件件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無一不彰顯了諸葛亮的智謀雙全及忠肝義膽。白居易甚至稱讚諸葛亮:“託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身未升騰思卻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生叮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一代文臣,一位智者,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後主昏庸無能,也不取而代之,而是更竭心盡力地恢復漢室。他的忠心是顯而易見的,於他而言亦是理所當然的。

俗語説“忠義不分家”,《三國演義》中“義”者不在少數。劉玄德的'仁義之德,關雲長的義薄雲天、氣貫長虹,諸葛亮的情深意重……孟子曰:“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用現在的話來説,前者指物質生活,後者則是對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孟子認為精神生活的價值高於物質生活的價值,當二者不可兼得時,寧捨生取義。

《三國演義》中我較為欣賞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先生,一篇《出師表》讓人感慨不已;風流倜儻的俊俏少年周瑜,不僅一表人才,而且才智也與孔明不相上下;還有一代梟雄曹操,霸主孫權,直爽豪邁的張飛……這一位位形象鮮明的人物在羅貫中筆下構成了一副生動的三國“浮世繪”,也讓我們在這綿綿的歷史長河中感歎命運的無奈與多情。

紛紛世事無窮盡,無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1

這兩天,我讀完了一本《三國演義》,裏面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淺。 先介紹一下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裏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陰險的司馬懿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三英戰呂布、煮酒問英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 “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 況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很是英明神武,讓我不經想起了魯迅的:“多智而近妖”。劉備也是,的確讓人感覺有些虛偽。寫的比較好的,反倒是張飛,十分霸氣。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我認為曹操才是真英雄。不過《三國演義》把他往壞處寫。這應當與當時的時代有關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分有野心。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三國演義》裏的爾虞我詐諸類等等,寫的很好。也難怪有老不讀三國這種説法。

通過閲讀《三國演義》,我相信只要經過我們後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最後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遠會被一片爛燦的陽光所照亮。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2

近幾日應朋友的請求,接手了一個《赤壁之戰》的劇本,由於《三國演義》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現在要想寫好這個劇本,所以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次捧起《三國演義》。自從大三結束至現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經典的次數可謂少之又少,實在令我慚愧。

之前在噹噹購買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沒開封,這次借這個機會,終於動了這套經典。拿起書,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部分。還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有特別喜歡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鼎盛之時。從這個點就可以知曉我是一個不喜歡看悲劇的人,但是現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越發覺得人生當中好多戲份都是悲劇,那些不完美的,遺憾的,失敗的,傷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怪有人説,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喜歡看喜劇,喜歡看英雄,喜歡大團圓,喜歡完美主義,等到成年以後就喜歡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東西。等到在老了以後,對於一切看平淡的時候,就喜歡那些能讓人安靜下來的東西。年少時追求完美,成年後經歷挫折,人老後看破紅塵。

這讓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寫的是人在不同的三個時期聽雨所見所聞所聽所想,與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隨着時間的增加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如今我再讀《三國演義》,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更願意去讀《三國演義》前面的部分和後面蜀國衰敗、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的英雄,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趙雲,老將不老的黃忠,足智多謀的孔明……他們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樣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敵萬,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變得有血有肉。劉備稱帝前的落寞無助,關羽的自傲輕敵,張飛的魯莽殘暴,趙雲的愚忠耿直,甚至於諸葛亮也有其無可奈何的遺憾。

現在重讀《三國演義》,我漸漸地不再去迴避那些缺憾,漸漸地學會去面對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完美各種缺憾一樣。智勇雙全,忠義正直的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被殺,粗中有細的張飛被人砍頭,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五丈原隕落,這一切的失敗現在我都勇於接受了,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完美,而是在於追求的整個過程。

自己也好,親朋好友也罷,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別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這幾十年吧!

羅曼·羅蘭説過:"真正的英雄是在發現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此為終。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3

培根説:"書籍是思想的航船,它滿載着人類的智慧運送給一代又一代。"一本好的書籍就是一位智慧的長者,也是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深受感動。《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説: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説,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禮賢下士,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的大英雄。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説: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説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反間計,就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最後讓司馬家篡位一統了亂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我們現在看電視新聞中有的公司,工廠倒閉,不景氣,都是因為領導內部之間不團結,互相猜疑,勾心鬥角造成的!可想而知信任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4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起初我對他的影響也不是很好,覺得他是個小角色,野心卻不小。但從後來的讀書學習中我漸漸讀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他的有勇有謀。曹操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讓我漸漸改變了對曹操的看法,覺得他是一個正人君子。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

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赤壁之戰,孫劉兩軍聯合將曹操的百萬大軍全部殲滅,考靠的還不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能機智的草船借箭令周瑜啞口無言。曹操兵敗赤壁無奈敗走華容道,但又遭到重重埋伏,最好不得不得請關羽看在當初的面子饒了自己一命。周瑜一心想要殺掉諸葛亮,對諸葛亮耿耿於懷,最後卻死在諸葛亮的三氣之下。蜀漢王劉備了,作為漢室的後代,有着皇族的血統,自然免不了是氣宇軒昂的,“身當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真是一表人才。雖然他出身高貴,但處事謙恭、冷靜,為能求得賢才,他三顧茅廬,可謂“伯樂”。

撫今追昔,當今很多領導者在這一點上不及劉備,如果,這些領導者都能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真做人民的公僕,而不是高高在上,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麼,我想這些人才必能發揮他們的`作用。袁紹自恃有十萬多大軍,並不把曹操那幾萬精兵放在眼裏,結果反被曹操反撲,痛失愛將。後來曹操軍隊缺糧,謀士許攸勸他偷襲許都,他不肯。最終許攸投靠曹操,袁紹的一萬車糧食被曹操一下子燒光。不出三天,袁紹不戰自敗。《三國演義》講解的不僅是一系列戰火硝煙,它更教會的我們一系列道理。

古人云“滿招損,謙得益”,在學習中也如此。有些同學,在考試中獲得了一次成功後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便開始驕傲起來。便變得不懂裝懂,不可一世,最終在最後的考驗中露了馬腳,不僅受到了老師、家長的批評,自己也得不到好處,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有什麼好的呢?還不如腳踏實地得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

三國演義名著讀後感15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張角兄弟揭竿而起,於是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在此形勢之下,各地豪強或為自保家園,或為稱雄一方,紛紛建立地方武裝,這就形成了各路豪強的割據之勢。中國大的地,羣雄逐鹿,各霸一方。

為鎮壓黃巾軍起義,東漢朝廷在全國招兵,在幽州地面也有了招兵公文,這就引來了一個大英雄劉備。這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算起來也是東漢王室的遠方直系子孫。他雖然目前淪落民間,以販麻鞋和織蓆為業,卻胸懷大志。他身長七尺五寸,頗有龍子風采。劉備擅使一對雙股劍,足智多謀,特別喜歡結交英雄豪傑,他見到招兵榜文,便與意氣相投的新教朋友張飛張翼德、關羽關雲長在桃園裏結拜成兄弟,(桃園三結義)劉備為長兄,關羽、飛依次為弟。三人決心投軍殺敵,報效國家。二弟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擅使一口重七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如巨雷,擅使一隻丈八蛇矛。兄弟三人勇武過人,有萬夫不擋之勇。他們投軍後立下許多戰功,還救出了被張角擊敗的董卓。但因劉備地位低下,只當了個小官,擊退黃巾軍後,他們棄官歸鄉。

宮廷內宦官專權日盛,朝政日亂,人民怨聲載道。各地戰亂又起,劉備又帶二人復出,因為平定漁陽之戰有功,劉備被封為平原縣令,有了一支自己的人馬。

不久之後,漢靈帝死,幼小的漢獻帝即位。幾番爭鬥之後,朝政大權又被奸相董卓把持,董卓驕狂殘暴,引起眾官的不滿。曹操是一位頗有心計的人物,他刺殺董卓未成,設計出逃。曹操在陳留帶起一支兵馬,推袁紹為盟主號召天下兵馬共討董卓。在曹操討卓檄文的號召下,十七鎮諸侯起兵響應,直逼洛陽,劉備兄弟也在其中。討董大軍兵臨城下,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出城迎戰,連殺盟軍數員大將。這時,關羽打發神威,温酒斬華雄,(關羽温酒斬華雄)即出戰時温好的酒都還未涼就提華雄的人頭而歸。

董卓見華雄被殺,親自領着十五萬大軍應戰,他的義子呂布驍勇善戰,武功天下第一,眾諸侯無人能敵。緊急時刻,張飛、關羽、劉備三英雄合戰呂布。(三英戰呂布)迫於形勢,董卓放棄洛陽,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各路豪強佔據洛陽後,長沙太守孫堅尋的一枚傳國玉璽,便心生異念,找個藉口返回江東,已圖霸業。袁紹聽説後大怒,聯合荊州刺史劉表半路截擊孫堅,從此孫堅與劉表結怨。各路諸侯也各懷異心,不久便各自散去。曹操投揚州,袁紹到關東。劉備仍回平原縣當縣令。此後割據一方的梟雄之間不斷髮生戰爭,多有梟雄戰死。此時董卓中了王允的美人計,因美女貂蟬與呂布發生衝突,呂布殺了董卓,但董卓的舊部殺回長安,呂布抵擋不住,逃出關外投奔袁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