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薦]

欄目: 歷史演義 / 發佈於: / 人氣:1.0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讀後感[薦]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也許大家都聽説過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漢的故事,這段故事不僅此後各朝各代的文人知道,就連現在的人們也不忘那分漢壯觀場面-----這就是“三國”

説起《三國演義》,大家便會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懷大志、仁義之至的劉備;想到智謀超羣、神機妙算,為蜀漢大業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義重如山的`漢壽亭侯關羽;想起藝高勇猛、正氣凌然、堅不可催的莽張飛;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義、居心不良的曹操;忘恩負義、陽奉陰違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勝。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還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拍手稱快。就連我也被書中人物的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氣概所打動、所吸引。

.其中,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瑾;聯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而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區區小計費盡機關,諸葛孔明之謀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

孔明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為蜀漢基業奉獻出了多少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便“大漢丞相歸天“了。想到這,我的心隱隱作痛。唉!諸葛孔明先生一生坎坷,不顧身體虛弱,為蜀漢日夜操勞,真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呀!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學習嗎?我們雖然沒有諸葛先生那樣聰明的頭腦,但也應該效仿古人,好好學習,不然,怎麼對得起英雄呢?

多麼難得的一位丞相啊!正如司馬徽説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我願立諸葛武侯之志,為國為民盡我全部力量,振興中華!

三國演義讀後感2

在我看過的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了,它裏面描述了不少個性鮮明的英雄,讓人佩服不已,做為經典的中國名著,果然名不虛傳。

劉備忠厚仁德,體恤百姓、愛惜人才;關羽忠心赤膽,誓死追隨大哥;曹操自私奸詐,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孔明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三日內借得十餘萬箭。作者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一本好書的精彩之處就在這吧!

曹操剛出現在內容時,讓我一度把他想成了英雄。特別是他刺殺董卓時,我認為他是為民除害。直到他與陳宮一起出逃時,誤殺了呂伯奢一家,還不在意的對陳宮説:“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就是這一句話,千古流傳,也顛覆了他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水鏡先生曾説過:卧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從這説明他們的才華不同於一般人。書中,孔明的聰明才智處處流露出來:借東風、觀天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龐統最有名的是為曹操獻了一條連環計,讓曹操大敗赤壁之戰,他卻英年早逝,被亂箭射死,讓我歎息不已。他們之所以能夠千古留名,都是因為有了劉備這個伯樂才得以才華施展吧!

劉備的二弟關羽生來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為人知恩圖報、公正不阿,與眾不同的面貌和蓋世的武功,讓人聞風喪膽和無盡的佩服。讀後感·在假降曹操時,約定三章:一、只降漢不降曹;二、要求善待劉備的`夫人;三、一旦有大哥劉備的消息,馬上就要去找大哥。在曹營,他把曹操賞的美女、金絲銀布全部交給大嫂,可見他的光明磊落和清廉;當真的得到劉備的消息時,過五關斬六將,去追隨。雖然關羽最終大意失荊州,但絲毫不損害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劉備,他是一個具有人格魅力和領導能力的人,他文武平平,卻引來關羽、張飛、孔明、趙雲等無數英雄的輔助。

書中還有心胸狹窄的周瑜、驕傲輕敵的袁紹、深謀遠慮的孫權、魯莽的張飛,但是最讓我喜歡的還是孔明。他的足智多謀、通天文、識地理,無不讓人驚奇,敬佩。

《三國演義》是一本讓人終身受益的書。歌德曾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這話説的沒錯,與關羽、劉備、孔明等人物交談,讓我懂得做人要謙遜有禮、寬容大度、知恩圖報。

三國演義讀後感3

閒暇時總是喜歡看幾頁《三國演義》,我深深的被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吸引,讀到精彩時,心裏有所感慨,不由的揮筆寫下這篇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小説描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讓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和關羽。作者賦予諸葛亮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

關羽“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他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着心與血的生死決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湧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着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着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鬆……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裏,還註定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説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藴含着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説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裏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在我讀過《三國演義》之後感受頗深。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著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説,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三國鼎立,最後由晉統一華夏的戰爭過程。

讀三國時,我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我挺喜歡的人物,其中有郭嘉,孫策,周瑜,劉備,關羽,趙雲……但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諸葛亮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蜀軍在諸葛亮的調遣下,無人能亂,即使戰敗了,也可以反敗為勝。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着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真正的英雄當數曹操。曹操是個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慾的`人,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狡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儘管書中説他大逆不道,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漢將,實為漢賊。”但是,他也有不同常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得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變得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他統一了北方,為最終平蜀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他還是一個文學家,他寫的詩詞匠心獨具,奔放灑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全都膾炙人口,為人所爭誦。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雖然《三國演義》的歷史環境不好,但這本書給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不拘小節,胸懷大志,深謀遠慮。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懷着激動的心緒,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出名著作《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嚐,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部實質意義是以智和勇來順次展開的,不過我覺得智永恆是勝過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徒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承擔不了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合適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阿斗,整日飲酒取樂,不理朝政,甘心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至演出了讓天僕人恥笑的事物,樂而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度的統治者能做出這麼的'時移俗易的事物來呢? 暴虎馮河,大敵現時,只能抵死出征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呂布在白城門上的樓服從謀臣的計謀,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假如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物和關羽申説白,哪裏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度,魏,以前煊赫一時;蜀,以前功成不居;吳,以前名震江東。這樣來看,從國度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情。曹操,欺負壓迫老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雄霸江東。 假如説魏國在魏蜀吳裏計謀最強,一點兒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可以稱作舉世無雙,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過兩私人都有自個兒致命的弱項:曹操多心,司徒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一準是伏龍諸葛亮。他那傲人的機靈,熟練的兵陣,無不讓後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點人物,不過我覺得都還不如孔明。吳,一個佔領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做上是有計謀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時間的周瑜就記誦兵書,洞曉佈陣。通過一番刻苦的盡力儘量,終於當上了水上作戰部隊大都督,總統艦艇兵。然而他太過於忌妒,死正當中年時。從這些個人物和國度我們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關緊性。性情關係着成功。 每私人都有自個兒的目的,只要踏塌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尋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信任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鉅著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其中令我敬佩的的人物是諸葛亮與曹操,他們都是小説中鮮明的人物,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謂是才智出眾,後來更是輔佐劉皇叔打天下。曹操則是出了明的亂世之梟雄,可謂奸詐至極。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人,劉備得知有如此才能之人,費勁心思三顧茅廬,最終才請的先生出山,成為了蜀國的丞相。因為在這件事能看出諸葛亮的聰明和機智。因為在當時孫劉聯合對付曹操周瑜因為妒忌諸葛亮就設下陷阱説;''讓諸葛亮在10天之內製造十萬多隻箭否則就把諸葛亮殺了''。但是,諸葛亮好不慌張,巧妙的借用了東風,在迷霧茫茫中設下全圈套,於是就向曹操借箭因為河上有霧所以曹操就命令將士放箭。最後諸葛亮在規定期限內接到了足夠的剪,將周瑜氣的直接倒下.

這就是諸葛亮機智、勇敢、非常聰明,不為小事而計較所以我敬佩他以後我也要像他一樣機智、勇敢部位小事而計較。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曹操先是設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人控制了天子後用詔書限制諸侯們,可謂是奸詐至極。後來也是用各種計謀從盧布手中奪取荊州。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兩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合上《三國演義》,這首雄渾有力的開篇詞仍然在我腦中迴響,久久不能散去。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以東漢末年到晉朝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從黃巾之亂開始,到劉關張桃園結義,再到晉武帝統一三國的故事。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神機妙算。未出茅廬便已知天下事,出山後更是一展其雄才大略:舌戰羣儒,巧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仲達。

可是諸葛亮又不是天才,為何這麼聰明呢?我猜想肯定是靠着勤學苦練,熟讀兵法達成的。細細一想,這和我們學習知識不是一樣的嗎,只要我們勤學苦練,認真上課,做好筆記,説不定也能成為像諸葛亮一樣聰明的人。

趙雲是“勇敢”的化身,他為救少主劉禪,單騎敵曹操百萬大軍。趙雲懷抱劉禪,手持青釭劍,四處砍殺。他所到之處,力不可擋,最終殺退曹軍。後人有詩稱讚“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當然,做人不僅要有智慧,還要勇敢,敢於嘗試。記得有一次,班上一名同學生病請假,他是一名執勤員,執勤工作沒人來做。結果這份任務就落到了我手上。我從來沒當過執勤員。現在突然就要做,感到非常害怕:如果做不好怎麼辦?會不會被老師批評呢?一系列問題湧上心頭,使我更加急躁不安,我突然想把這份任務交給別的同學,可是沒人願意,我只好自己鼓勵自己:沒事,肯定能做的很好的。於是,我按照執勤表上的流程,一步一步認真地做,終於完成了任務。我不禁想:看來只要敢於嘗試,沒有什麼是做不好的`啊。

《三國演義》讓我看到了巧妙的連環計,也看到了具有各種特點的英雄人物。我還明白了許多道理:袁紹官渡之戰戰敗告訴我們:要聽取他人意見。關羽大意失荊州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謙虛,不能驕傲……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為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説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並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9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就是這麼一段話,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無限遐想,之前都是通過電視來了解這個亂世紛爭的故事,這次通過假期的時間我讀完了這麼一部名著,不得不説,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是非常有特點的,如關羽的義薄雲天、如曹操的奸滑狡詐,再如諸葛亮足智多謀,劉備虛懷若谷等等,一個個人物的形象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讓我對書中的故事百看不厭。

這本書,從大的角度來講,是演義了亂世的爭紛,各路英雄豪傑爭霸天下,把中國朝代的更新換代演義的淋漓盡致。從小的角度來講很多故事情節都能教會我們一些人生道理,這也是十分寶貴的,比如做人不能如呂布那般背信棄義,沒有底線,也不能像張飛那般魯莽,對下屬苛刻,生活當中我們更加應該要以此為戒,學習他人的'長處用來為自己所用,這本書裏面每個人身上都有優缺點,比如關羽的義薄雲天有原則有底線的,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待朋友應該要真心,應該要堅持自己的底線,但是關羽後期的驕傲膨脹,也導致了他的悲劇,我們應該以此為戒,在取得一定的成績之後不要驕傲自滿,要學會把控一個度。

這本書裏面,我尤其是比較欣賞趙雲,他對自己的主公劉備,忠心不二,尤其是長阪坡的三進三出,入曹營救阿斗,更加讓我對他欽佩不已,那般勇氣絕對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趙雲為人謙遜忠厚,卻又英勇頑強,重朋友講義氣,作為五虎上將的他確實能夠擔當得起“有勇有謀”這幾個字,是我們學習的正面典範。除了趙雲這位武將之外,我對這本書當中的一些謀士也是尤其欣賞,就拿司馬懿來説吧,司馬懿這個人最後能夠取得天下是有道理的,他知人善用,善於隱藏自己,對大局的考慮很有先見,用“老謀深算”這個詞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沉穩,還有低調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為人算計太深,在生活當中這樣的話反而適得其反的,所以我們應該要有自己判斷。

總的來説,這本書看完之後,讓我對亂世的爭紛唏噓不已,為自己能夠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感到非常的幸運,讀完之後對自己的缺點也是有了更加客觀的看待,也更加清楚自己要如何對待朋友,還有自己社交應該要如何去安排,確實教會了我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開篇有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這個烽火滿地,狼煙遍起的年代,羣雄逐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諸葛亮使我三為歎服。

讀三國,不能不歎諸葛亮之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精通兵法,善於謀劃。初出茅廬諸葛亮火燒博望坡;長江之中諸葛亮草船借箭;華容道上,諸葛亮智算曹操……這些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着實令人歎服。連周瑜臨死之前也歎曰:“既生瑜,何生亮!”。然而,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智——在華容道上,諸葛亮若不派關羽而是派趙雲或張飛等勇將便可一舉除掉曹操。也許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若早早除掉曹操的話,孫權一方必會獨霸天下,吳國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勢力弱小的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才是對劉備集團有利的格局;而且也可以增加關羽對諸葛亮的好感從而死心塌地追誰他。

二歎諸葛亮忠貞不二,效死知已,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大特色。諸葛亮本來隱居在南陽的卧龍岡中,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其誠而出山相助。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忠誠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呢?再來看看所謂的“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呂布本是先認丁原為義父,受金珠赤兔馬的誘惑殺了丁原投奔董卓,後又認董卓為義父,最後又因迷戀美色與王充合夥除掉了董卓。呂布為人朝三暮四,難怪被人稱為三姓家奴,而呂布與諸葛亮相比,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忠誠。

三歎諸葛亮不僅聰明、忠誠,而且心胸寬懷,知人善用。諸葛亮重用的文武大臣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可謂知人善任。諸葛亮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説道:“侍中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暢通軍事”。其心胸實屬罕見。

諸葛亮哪充滿智慧,忠誠,心胸寬,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着人格的光芒,令後人仰歎不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明代作者羅貫中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關羽和諸葛亮。

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每每讀起有關關羽的故事,都讓我感慨萬千。關羽攻打樊城時,不慎被毒箭射中,毒侵入骨頭,據説後請來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刮骨療傷定要先去其肉,這種痛已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何況還要刮骨,每每想起都覺得寒顫。可關羽仍飲酒吃肉,還和別人下棋。周圍的人都嚇得捂住眼睛,血流了一盆,關羽依然從容不迫,一聲都沒叫出來,彷彿刮骨療傷的不是他,可見關羽的氣魄雄渾,威猛剛毅。想起我以前打針、輸水時,就好像要了我的命,“雨”嘩啦啦地流,真是太慚愧了,相比關羽刮骨療傷的痛,我的痛根本不值一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總是腿痛,嘴邊總掛着:“哎呦,痛死了。”之類的話,搞得家裏人個個擔心不已。哎,我真是太不堅強了,一點點小痛就呻吟,還搞得家裏人不安生。關羽的從容不迫值得我好好學習。

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因為有了諸葛亮出謀劃策,,劉備才能在那個混亂時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計要諸葛亮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諸葛亮。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難自己,但他沒有生氣。那時,只是東吳和蜀打算聯手打敗曹操。如果這時挑破周瑜的詭計,必定要傷了兩軍和氣,所以諸葛亮便答應了這屋裏要求。可十萬支箭,即使從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麼辦呢?這時,諸葛亮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耍個草船借箭,輕鬆拿到十萬支箭,周瑜的計謀沒能實現。諸葛亮的沉着冷靜,顧全大局真是無人能及。一次數學期會考試,我遇到一題不會寫的.,急得滿頭大汗,浪費了不少時間在那道題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後面的題做完了,再回過來做這道題,依然是整不出思緒,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不僅這道題錯了,還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如果,我能像諸葛亮一樣遇到問題是沉着冷靜,或許那道題還有些許希望;如果我能像諸葛亮一樣顧全大局,或許那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題目就不會錯了。

讀《三國演義》,讓人收穫萬千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就在書中。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又怎麼會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哪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殺呢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算得上是最強了,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是劉備、曹操、孫權,以及他們手下的一羣文臣武將。故事講的是,劉、曹、孫之間進行的爭鬥。一開始,曹操的勢力最大,在火燒赤壁那一戰,孫劉聯盟以少勝多,讓曹操損失了不少兵馬,改變了三方的力量。劉備成立了蜀國,孫權成立了吳國,曹操成立了魏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三國演義》裏,我最喜歡的文官是諸葛亮。諸葛亮料事如神,精通兵法,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比如,火燒赤壁之前,周瑜一直想為難諸葛亮,讓他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立下軍令狀,承諾三天之內完成任務。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萬支箭。火燒赤壁之後,諸葛亮料到曹操會走華容道,便讓關羽帶一隊人馬攔截曹操,差一點要了曹操的命。在諸葛亮死之前,他精心排兵佈陣,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便率軍去攻,沒想到諸葛亮的軍隊後隊變前隊,進攻有序,司馬懿還以為諸葛亮沒死,只好退兵。等到諸葛亮的大軍全部撤退後,司馬懿才得知諸葛亮真的死了。司馬懿再去檢查諸葛亮的軍營,只見軍營撤退留下的痕跡整整齊齊,這説明諸葛亮的大軍不是慌亂地逃跑,而是有秩序地撤退。真是死諸葛嚇跑了活司馬。

我最喜歡的.武官是趙雲。趙雲武藝高強,可以一擋百,比如在單騎救主當中,他一個人殺退了曹操的十萬大軍,救出了阿斗。他不但打仗勇猛,而且足智多謀。比如空城計中,趙雲帶着一點人馬,就敢大開城門,放倒軍旗,疑惑司馬懿,嚇退了敵人的大軍。讀後感:

另外,我也很喜歡曹操,雖然大家都説他是個奸雄,可是我認為他是一個有謀略,有勇氣,有魄力的人。他能夠吸引人才。比如官渡之戰後,曹操發現很多手下跟袁紹通信,可是他果斷地一把火將所有的書信全燒了,徹底地消除了大家的恐慌,贏得了人心。曹操最終能夠成功與他的大度睿智是分不開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應該沒有人不認識它吧,這本書裏的人物,各個性格鮮明,情節一波三折,同時內容較為貼合曆史。或許有些人説:“三國演義不就是幾個國家之中在不斷打打殺殺的故事嗎?”沒錯,《三國演義》確實是幾個國家之中的故事,但是用“打打殺殺”這個詞來形容的話就不恰當了。我最佩服這本書中的一個人物便是諸葛亮了,他的智慧故事可是流傳至今都被人所讚歎呢!

説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三顧茅廬》和《草船借箭》這兩個故事了,不過今天,我想説的是諸葛亮的另一個故事《空城計》。《空城計》這個故事主要講了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着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這個故事中,諸葛亮的兩個優點是導致“空城計”成功實現的'因素。首先,諸葛亮再面對敵軍的蜂擁而至時,並不是急着逃跑,慌慌張張的,而是冷靜沉着的想對應方法,這便是諸葛亮的第一個優點:沉着冷靜。文中説諸葛亮當時讓20—30個老兵扮做百姓,打開城門,拿着掃帚打掃街道,魏兵到來時也不要驚慌。而諸葛亮自己則把鵝毛大衣一披,坐在城樓上滿臉笑容地彈琴。這裏,足以見諸葛亮的沉着冷靜與智慧了。

其次,諸葛亮清楚瞭解敵軍首領也就是司馬懿的性格特點,他料到司馬懿看到城內此方模樣,必會認為是諸葛亮會在城內埋伏重兵夾擊司馬懿一軍。而諸葛亮則是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讓魏軍自己就撤退了,這便説明了諸葛亮非常懂得揣摩敵軍的心裏想法,從而施計應對,正是應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這句話啊!

諸葛亮的做法可謂是非常的高明瞭,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諸葛亮遇事沉着冷靜地去應對,同時非常瞭解敵軍的弱點,當然,還有他那智慧的頭腦啦!最後,我想説,我們雖然可能沒有像諸葛亮一樣如此聰明智慧的頭腦,但是,我們遇到事情時一定不能慌張,要冷靜地去思考應對的策略,而不是抱怨與逃避。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如果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一定會覺得非常難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所以,我們要打開誠信的大門,要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説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説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