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九年級論語讀後感2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九年級論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論語讀後感2篇

九年級論語讀後感1

什麼?《論語》。這麼深奧的`書,看一眼就想暈。但總要讀下去吧,於是,我準備繼續努力,但怎麼讀都沒意思,沒小説書好玩。“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麼呀,看都看不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倒還看得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看不懂,“説”這個字還要讀yu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但古人還真了不起誒,能寫出這麼難的文章。孔子真是悟性高深,能悟到平常人不能悟到別人不能悟到的東西。

我現在看不懂,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看動懂它。

九年級論語讀後感2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繫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裏還説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説,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為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對象,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