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讀了《論語》有感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1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了《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了《論語》有感

讀了《論語》有感1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麼,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麼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着,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願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並且獲得信息後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藴,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隻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讀了《論語》有感2

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其意為:孔子説:“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在《憲問》中的這句話中,孔子很明確地提出了“古之學者”、“今之學者”的概念與區別。“古之學者”應該是距現在的遠古時代,最近也應該是夏朝、商朝;“今之學者”應該是孔子所處的周朝及春秋時期了。古代的學者認為做學問是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祕,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是有益於自身修為、有益於社會的,是純粹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的。今天的學者,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學問、學術的價值,認為學問是做給別人的,起碼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工具及過程,很少有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得其樂地做學問的。

對孔子的上述論斷,現代人都持認可態度,並能舉出很多現實社會中的例子。對此,意中同樣認同無異議。只是意中由此想到了其他,並有了些許感悟。

春秋時期的孔子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孔子是現在所言的真正意義上的古人,這是確定無疑的。從春秋時期往前數,只有“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朝了,按照孔子的劃分,古之不説,只説今之。在“今之”的春秋時期,已經不是純粹做學問了,學問變成了做給別人看的了。這是不是國人的悲哀,是不是受儒家“學以致用”思想影響而形成的“入世”觀念作祟?值得商榷。

可見,很多事情得以“傳承”,都有其歷史原因,有其思想承繼的,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二X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