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精選】讀論語有感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3.78K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1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説,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説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讀了《論語》,一直都沒有完整過,其中讀過的一些語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沒下多少功夫。直到我來北關國小後,才得以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一回。説到這兒,還得感謝我們的孫常青校長,他在校園裏積極推行書禮文化、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青年教師中成立了讀書學習社,並撥出專門經費用於購買書籍,我榮幸地成為其中的一員。孫校長髮給我們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

時值寒假,身邊又沒有多少瑣事,正是讀書的好機會。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

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讀論語有感2

我讀《論語》的故事,要從去年説起了。

去年那次期末考試,我的語文成績真是慘不忍睹。爸爸對此既生氣又失望。於是,他決定讓我開始閲讀《論語》,培養語感,增加積累。爸爸很快給我買了一本。我懷着愧疚的心情翻開了第一頁。

讀第一篇《學而》,我感覺又難懂又枯燥,一點意思都沒有。在爸爸的督促下,堅持讀了一個星期,我漸漸地進入了狀態。我忽然覺得孔子這個人挺有趣的,比如説他對飲食很講究,大概是個“吃貨”。《鄉黨》篇裏一連用了七個“不食”,連肉割得不方正他都不吃。

當然,更重要的是,《論語》裏許多話很有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些話不僅讓我明白了要如何為人處事,也讓我的作文素材庫更加豐富。

我慢慢地喜歡上《論語》,每天讀一篇新的,再複習一篇看過的,就像孔子説的“温故而知新”。不知不覺,我已經把《論語》全部讀完了,還會背誦不少句子。現在,我對目錄裏的“某某篇第幾”比老爸還熟呢,了不起吧!

通過讀《論語》,我還“認識”了孔子的.一些學生。比如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惜好學的顏淵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子路也是孔子很喜歡的學生,但他有時會忘乎所以,孔子經常訓斥他。

爸爸要求我用一年時間通讀《論語》,沒想到我竟然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務,爸爸非常高興。他又讓我讀《詩經》。雖然只讀了兩個多月,但我每天都讀,已經背了三十多首,足足有整本《詩經》的十分之一了。

這些古代的典籍,雖然有些拗口,不太好讀,但能讓我們瞭解古代的人是怎樣學習和生活的,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也能增加我們知識的積累,提高作文水平。我想,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讀論語有感3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讓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將此書奉為經典的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其中的許多話也成為格言流傳於世。《論語》有《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以及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道理。

在這20篇中,我最喜歡《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內容講“禮”,“禮”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

我最喜歡其中一句“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游問孝道。孔子説:“今天,人們把孝説成是能養活父母。就連狗、馬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又怎樣區別呢?”

這讓我想起了東漢時期的大孝子黃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頭和涼蓆;冬天,有用自己的身體捂熱被窩。他很值得我們學習。

知道了孔子告訴我們禮的學問之所在,我會更愛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嘮叨與操勞與嘮叨都是為我們好,不能讓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馬一樣。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好,我們要記得,長大之後,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父母。

讀論語有感4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寒假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孝敬長輩……

孔子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希望我們在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教育人們做人要講誠信,説到就要做到。

書中還有許多道理,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隨着自己不斷的長大,我會領會到其中的思想,對我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我還會繼續看這本書的。

讀論語有感5

有一本好書叫《論語》,有一種事業叫“治天下”,於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以前讀《論語》,是希望語文考試不失分。現在讀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於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貧窮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夾擊之下,孔子卻激發了生命的潛能,乃至成為“聖人”。孔子的言論及行為,並無神祕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恆,也會產生讓人滿意的效果。

孔子親自教導的學生,自然成為《論語》的第一代受益者。學生們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人格的轉化與提升可以達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誠服,且願意隨從孔子周遊列國。甚至到了孔子辭世之後,眾多弟子還在他的墓旁築屋而居,守喪三年,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於是也就有了傳世的《論語》。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進展。如果人生只是一個平面的過程,由生到死,那樣的人生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後都會消逝無蹤。人生惟一不會失去的,乃是由內而發的潛能,實現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潛能開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瞭解自己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這樣的人並不是神話,而是可以達到的具體表現。人生意義的重點不在於人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而要看個人是否能善用機緣所帶來的挑戰,讓自己成長。人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能讓自己的人格成長。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結束時,卻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不斷作出選擇。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麼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人的.價值在於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後,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交代什麼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後,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裏發展。自我選擇來自於瞭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裏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説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充分實現,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復雜,更混亂。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其實,外在的世界所藉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於內在自我的實現都沒有必然性。人活在兩個世界裏,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係中來衡量。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説,《論語》就堪稱一本好書,它讓我自省自律,讓我更好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4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讀論語有感6

《論語》是我國的“天縱之聖”——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給華夏等地區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夫子的一句話:“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作為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認為“温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因為他覺得只有不斷温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在教育界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是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温故而知新,那是為了讓我們瞭解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在能力範圍以內,只要廣泛閲讀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瞭解的知識,也要定期地進行鞏固複習,就能有與第一次閲讀時不同的心得、領悟。並且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舊知識中隱藏的新知識。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讓生活中充滿知識的存在。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温習舊知識,才能從中領悟到新知識。只有把舊知識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隱藏的新知識。只要能做到以上兩點,那麼,成為老師也不難了。

只有多學習《論語》才能從中學習孔子交給世人的學習、道德、禮儀、做人之道。《論語》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讓我明白了學習新知識固然重要,可鞏固舊知識也不能忘記,只要多多鞏固舊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知識。

讀論語有感7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係,卻常常適得其反。

為什麼會這樣?

怎樣的關係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麼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説:“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數”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讀論語有感8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裏,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歎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説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説是何等重要。

曾經聽我老師説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9

不久前,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書中講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後再温習一遍,温習了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領悟了這句話後,每到課間或回家後,我都會複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複習後,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時常掛在嘴邊。“三個人一起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借鑑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裏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夾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後,我再也沒有偷偷地把不吃的東西給爸爸。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習要講究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生活中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輔導老師:張新)

讀論語有感10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麼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麼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為,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裏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閲了很多資料,並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讚,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裏“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湧上心頭。看着別的同學拿着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鬱悶,也非常想不通:為什麼我這麼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為什麼?而後,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麼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裏很慚愧,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為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後,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為傳頌的偉人,被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後,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於成為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為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着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着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後的勸説時所説的話讓我頗為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蜕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11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湧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裏,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禦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禦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蹟!為什麼這樣的奇蹟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説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説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麼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説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説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於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於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樑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於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於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於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於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於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説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嚮往並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後,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温、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後,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併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衝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並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説與其説是一種學説,不如説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於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後世,予以為一切並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12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説古之學為已,今之説為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眾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成長。

裏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眾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説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13

有句俗語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大學生找工作問題的專題節目,上面也提到了《論語》,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麼人們對《論語》都這麼重視呢?以前上課也學過一些《論語》裏斷斷續續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聽人們説起《論語》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麼魅力讓人們如此稱讚!於是,這次,我認真地看了一遍《論語》。

由於論語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有一些我還是看不懂的,這裏僅對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內容闡發我的觀點。我覺得論語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可以説給我幫助最大,以前學習時,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很差,每次記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記,這樣反反覆覆真的是很煩人!心裏有這種壓力,總感覺學的東西反正都是會忘的,還學什麼呢?每次這樣渾渾噩噩的學習,學習就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論語裏這句話還是給了我一點信心,至少我每次重複一次,那麼我每次都會加深一點理解,這樣日積月累,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那麼我所做的就不是無用功!但是這句話也帶給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複已學的東西,然而我每天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説我每天要複習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將不堪重負,到時候該怎麼辦呢?我也想每天都複習,然後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感悟,但這樣下來似乎已經變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學習新的知識,怎樣才能平衡呢?

論語中比較著名的論斷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比較欣賞的處事方法,這其實就是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為別人考慮,換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該怎麼做。仁者愛人,這大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覺得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車將被撞的`老人送到醫院,結果居然被老人的兒女誣陷成肇事者,這樣好人反被誣陷成壞人的情況數不勝數啊,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在現實社會中可能還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個仁義的人,不管現實世界是怎樣的,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是做好事的時候要看清楚情況,即使被人誣陷了也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我們不可以因噎廢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世界才會有希望。

論語中還有一種關於艱苦學習的語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崇高的學習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孔子能這樣艱苦學習,想必他學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也曾經為一道數學題整整思考了兩三個小時卻並不感到疲憊,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是讓我看一秒鐘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現在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就忍不住想説:拿點兒我感興趣的事情來讓我學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就像體育一樣,我寧願打兩節課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鐘的步,這大概就是興趣的原因吧!

雖然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有一點誇張,但其中的一些治學及做人的道理卻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能不是個政治家,論語中執政的道理可能對我們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治學和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鑑的。薄薄的一本論語,卻道盡瞭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的道理,用最簡單的言語概括了世間最複雜的事情。也許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貫徹實施還要再等很多年,或許他的理想在現實世界中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對於個人的修養卻有很大的幫助,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這個世界才會有希望!

讀論語有感14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假期裏,媽媽買來一本《論語》讓我學習。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徒弟寫的,寫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書中主要寫了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孝順父母。

我還記得孔子有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一天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爭吵不休。

他們看見了孔子,就讓孔子評理。

着個問題把孔子也難住了。

就向兩個小孩承認自己不會這個問題。

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怕別人嘲笑。

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不會的問題,不會就問。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15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點濺落在窗台上,風吹着雨絲穿過窗户,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裏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着《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裏,簡陋的國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悦?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着頭皮讀了一遍。説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説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裏。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