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的讀後感【薦】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讀後感【薦】

論語的讀後感1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説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的讀後感2

學習好需要養成三個好習慣——不懂就要問;勤奮;其次就是有一個能使自己努力,有帶動性的座右銘。

座右銘非常關鍵!一個好的座右銘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淺,可使人終身奮發向上,我非常喜歡我的座右銘——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學習而時常温習,不也快樂 麼?孔子説的多好呀,不足十個字的反問句,卻詳細的説了要如何學習。

實際上我的座右銘出自的書——《論語》裏面還有很多的名言,這本書的字裏行間都教育人們如何為人處事,影響了千萬人。舉一個事實: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鄉。

讓我們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銘上,它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自從我讀了《論語》,知道了這句話,使用它當我的座右銘後,我就把這句話牢記在心,從而養成了良好 的複習習慣,因此今年我的成績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論語》中找一句自己喜歡的話當你的座右銘。只要你用心去讀,座右銘就會發出“神奇的力量”。

論語的讀後感3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要感到厭煩;教育別人,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特別適用於我們學生。孔子還説,“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説明孔子很愛學習。可是,我們有些學生,成天只想着打電腦,玩遊戲,不願意多讀書,有的甚至連作業都不想做,真實非常錯誤啊!我們作為祖國的花朵,將來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我們肩上,這樣不學無術可以嗎?所以,我們要學習古人“學而不厭”的精神,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人師表的人,能夠做到誨人不倦是很重要的。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教師做好了,對學生的影響就好,學生們才能“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和恆心。可是我們的老師沒有真正理解和做到這一點,他們常常在課堂上發火,感情衝動,有的甚至還打罵學生。這些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它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思想感情,對人對己都不利。所以,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誨人不倦,做好學生們的典範。

論語的讀後感4

林老師講,孔門三樂中學習的快樂來源於實踐。我認為,除了實踐的快樂,還有獲得知識的怡悦。當我們,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了任務時,內心會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們學有所用了。這樣也讓我們把自己在背後因為努力所付出的那些痛苦,都給忘記了。

孔門三樂中的第二樂,是與朋友交流分享的快樂,我認為那種快樂是更高層次的快樂,是長時間且不留遺憾的。初級的快樂一般都是短時間的,很快就會離我們而去,被我們拋諸腦後,隨之而來的呢,是跟友人分離的那些痛苦。學校最近講的《滕王閣序》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王勃在經歷了非常宏大的場面,會見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後,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為他知道勝景在下一刻就會成為往昔的回憶,那不可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東西。所以説,在酒宴上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快樂,並不是孔子所説的高級的快樂,那應該是與人分享後的不留遺憾,是一種知識,是認識上的傳遞,這不會因為與人的分別而減少。

論語的讀後感5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率性而為、追尋自我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於直言不誨,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間自由馳騁,他將小我融入大千世界,於是他明白了“修身,齊家,治國,方平天下“的道理。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屬於孔子的時代,孔子該是驕傲的,他有一個民族的追隨者,這世間不會有一個明星可以做到如此。

論語的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説:學習好像生怕趕不上,又害怕把學到的東西丟掉了。“

配的啟蒙故事是《映雪讀書》,講的是孫康小時很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很想夜以繼日地攻書,可家時貧窮,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就沒辦法學習了 ,特別是到了冬日,漫長的黑夜他有時很難入睡,實在沒辦法,他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牀上默默背誦。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窗外透進幾絲白光, 他開門一看,原來是下了一場大雪,到處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借着雪光讀書呢?他急忙回屋拿來書,藉着雪光一看,字跡很清楚,比一盞小油燈 還強。從此以後,孫康經常夜裏蹲在雪地裏映着雪光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書裏,不覺得寒冷和疲倦,孫康刻苦攻讀,終於成了著名的學者。

我想孔子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放鬆,一放鬆就要退步,必須有危機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努力地學習,新東西學的更快,學過的東西記得更牢。啟蒙 故事裏的孫康就是這樣做的,在那樣苦的情況下攻讀,所以能成為著名的學者。我們做為學生就更應該向他學習,何況我們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根本不用受那樣的苦 ,沒有理由不好好地學習。

論語的讀後感7

今天我學習了《論語》學而篇中的這句話: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行事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 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這段話表明了孔子的思想:君子應當莊嚴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嚴,只有莊重威嚴才能認真學習而所學牢固。君子還要謹慎交友,還要有過則勿憚改的對待錯 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這一思想把君子從內到外的修養聯繫,對世人的內外在修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個人內心端正莊嚴,會反映到氣質容顏上來,神態莊重威 嚴、大方得體,就會使人感到穩重可靠,人們自然就會加以敬重、信賴;反之,一個人倘若儀容不修,散漫隨意,舉止輕浮,人們也就會隨意帶他。故人必自重而後 人重之,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要重視學習,善於結交朋友,着眼於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錯誤的時候,要正確對待 ,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這就是我學完這句話後的感受!

論語的讀後感8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論語十則》讀後感400字。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複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瞭“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的讀後感9

所以,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麼兩種理解:

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歎。

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後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後文很容易發現,這裏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説到這裏,應該把“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説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説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説明一下。

論語的讀後感10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脱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閲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閲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閲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論語的讀後感11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三字經》、《弟子規》、《論語》……我現在是四年級的國小生,學的'是《論語》。

剛開始,我覺得《論語》和其他書沒什麼兩樣,到現在,我知道我錯了。在現在,我覺得《論語》比我之前説得要好的多。它給我帶來了很多很多的知識和樂趣 。

比如説《温故而知新》吧!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不樂意學,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把功課在複習一遍,當時我以為只是讓我是再看看幾遍,但,我在復 習的時候卻有了意外發現:原來這道題還有一種有趣的做法。我才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原來把功課 重新複習幾遍,就會發現還有全新的做法在書中等着你去 思考。比如温習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可以由此獲得的新的認識和體會。新的知識的獲得與原有的知識是有關係的,温習舊的知識有助於獲得更高的道理。

看完了這本論語書,讓我知道了裏面的很多文章都有許多大道理,比如孝敬長輩、尊師愛友……等。我希望《論語》這本書能夠在全世界留傳。

論語的讀後感12

我從三年級開始讀論語,到現在會背好多了。裏面的每一章都使我有新的感悟,但是讓我最受益非淺的還是那句話,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意思是學完新東西后一定要去温習,每次温習就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會,説是這麼説,可日常生活裏的我並不是那麼做的。記得有一 次,我去上奧數課,在課堂上老師講的一個新知識我聽的不是太懂,下課時也沒有去問老師。一回到家就跑去和妹妹玩了,早就把這件事情拋到九霄雲外了。現在想 想的確不應該這樣,從此以後遇到不懂的就問,有時間的話我還會把三年級地題拿來複習,每一次我都會更深地理解,偶爾還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從 這一點,我就認識到了複習的重要性。

論語中不單是這一條,還有許多其它對我有益的知識,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要去克服它。

論語的讀後感1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的讀後感14

今天我讀了《論語通解》中的一則,使我感觸很深。“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孔子談到公冶長時説:“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雖然他曾經蹲過監獄,但那並不是他的罪過。”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冶長做妻子。

一次我們班的某某好學生沒有帶作業,她給老師説了一聲,老師就説“沒關係,下次帶來就行了。”

可是我們班的某某壞學生壞學生沒帶作業,給老師説後,老師大發雷霆的説:“你怎麼沒帶作業,沒帶就是沒寫,去把作業抄xx遍”。

從這件事來看,我開始覺得老師太偏心了,對好學生對好學生不但不讓她罰寫還用那麼親切的語氣説,可是對壞學生又吵又罰簡直是兩個極端啊!

可是反回來好好想想老師這樣做也有她的原因,壞學生每次都不寫作業到學校説他們沒帶作業,就算他們寫了老師也不會相信的。

好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每天按時按點完成作業,就算他們真的沒寫也不會有人説他們。

這就説明你想從壞人變成好人是不容易的,你做一件好事別人還以為你有什麼大的陰謀呢。

論語的讀後感15

我正在學背《論語》。在《為政篇》裏有這樣一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説,子游問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説:“如今説的孝子,有人認為僅僅養活父母就算孝,可養狗和馬也要做到這些,如果不孝敬,那麼就和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我聽了奶奶的講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怎麼能把父母和犬馬放在一起比呢?可我細細一想,就笑不出來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今天看來,有的人已把它丟棄了。例如有些養小狗小貓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們對寵物關懷備至,人吃饅頭,貓狗吃火腿腸;人吃火腿腸,貓狗吃海鮮,寵物比人吃得還要好。有些貓狗的主人,無微不至地設法滿足貓狗的需要,卻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饅頭,貓狗在吃肉;父母在勞作,主人卻殷勤地陪貓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罵父母。這些人連父母都不愛,何談愛祖國、愛人民!想到這裏,我真想大喊一聲:“貓狗比父母還強嗎?”

道德建設,從小事做起,從孝敬父母做起。讓我們共同呼喚:中華美德快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