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詞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1.81W

北宋詩人王安石詩詞篇一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詞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繞花身,

花影妖嬈各佔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譯文:

圍繞着杏花的是滿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麼地鮮豔動人。

即使被無情的東風吹落,飄飄似雪,也應飛入清澈的水中,勝過那路旁的花,落了,還被車馬碾作灰塵。

註釋:

⑴陂:池塘。

⑵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⑶縱:即使。

⑷絕勝:遠遠勝過。南陌:指道路邊上。

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後,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後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敍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藴有味。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繞着杏樹,預示着勃發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説:“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又在《鐘山即事》中説“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於寫人,這裏移用於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鬥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豔、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説:“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雲:‘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於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着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鍾。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説:“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託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悽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説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於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説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慾橫陳的名利之場。“南陌”繁華,“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麼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麼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説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徵。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後退居江寧,寄情於半山。罷相之後,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於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句,用“絕勝”作呼應,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於曲折變化。這樣佈局,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詞篇二

《江上》

宋·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脱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註釋:

1、漾:吹過。

2、脱:脱下。

3、被:讓。

4、橫笛:橫吹的笛子,這裏指笛聲。

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脱下了紅粧,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望不到了。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的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説:“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彷彿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願追隨這種風格,他一定要把“離情”寫成是一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着走的。這正是注意了鍛鍊,讓句子顯出不尋常的曲拆。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詞篇三

《菩薩蠻·數間茅屋閒臨水》

宋·王安石

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譯文:

幾間茅草屋悠閒地面臨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裏邊。要説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豔豔。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麼東西最關係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裏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註釋:

(1)閒:悠閒,閒適。

(2)窄袖短帽:指便裝衣帽。

(3)梢梢:樹梢。

(4)新月:農曆月初形狀如鈎的月亮。

(5)偃:息卧。

(6)關情:使人動情;關,牽動,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