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讀後感(12篇)

欄目: 詩經名句 / 發佈於: / 人氣:2.2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經讀後感(12篇)

詩經讀後感1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築。”在《詩經》產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為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繫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並且,由於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為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為儒家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於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敍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敍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敍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説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讀後感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食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試想,陽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鳥鳴聲給新鮮的空氣裏撒上清脆而歡快的調子,真讓人覺得風景可餐.這景,美的沁人心脾.誰不會渴望身處這樣一個鬱鬱葱葱的田野,盡情享受那美的讓人無法不神往的陽光、水、空氣以及質樸的民風?再試想,一個年輕的少女手執一個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採摘他們的辛勤和汗水,你不會去説她沒有淑女姿態,而是覺得既和諧又寧靜.她低頭,柔軟的長髮不小心觸到那嫩嫩的桑葉,把露水沾在黑絲上,好美.她們嫻熟的動作會舞亂你的眼神,不到預料的時間,她便會滿載而歸了.也許她會憂鬱,你好奇嗎?請細聽,她再唱“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説,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説.這個傳説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脱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讀後感3

如初

————讀《詩經》有感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為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為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淨,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於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着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説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並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彷彿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於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為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温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於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於歷史的長流,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澱。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為現在的人們,由於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於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為《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着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為這就是它的本質,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為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着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着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願這一切美好如初。

詩經讀後感4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這兩個字就好,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探求,透着沁人心脾的詩意。

雖然古人都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我覺得,好的詩,也是碩果僅存。吟詩對賦的成百上千,但我卻鍾愛《詩經》,它如同彼岸花,一直存活於心。

但是,遺憾的是,在這個繁華的新世紀,卻沒有幾個人記得它。其實它只是民歌,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在歷史的鴻溝中,被我們無聲地遺落在另一個時代。當我們返身去找時,它已經投入歷史的洪流之中。於是,我們漸漸習慣唱着“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而不是“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但我尤其偏愛《詩經》。

——也許《詩經》更暗合了塵喧中隱逸着的青青翠色。

《詩經》也許是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經唱過的歌謠。

你以為寥寥幾言便能鑄就《詩經》嗎?世間的詩甚多,或因發泄太盡而流於刻薄;或因隨波逐流而流於淺俗。《詩經》是心,一顆古色古香又温潤如春的少女心,明媚,帶着煙花綻放的絢爛,很迷人,很美好;是雨過天晴時的彩虹,是青色藤蔓上開出的雪白的花;《詩經》出自憂傷,縱然糾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豔。

在某種意義上,《詩經》就是心的追求與寄託,是一種哲學意味上的詩意與纏綿,是大愛無聲的震撼與感傷!

《詩經》就是為絕美存在而詮釋的。言語,就像《詩經·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試問能與之媲美的能有幾何?只是讀起頭一句,已教人心頭蕩起漣漪,迷亂朦朧中分辨不清,這豔得難捨難收的是桃花,還是那豔若桃花的女子。

最迷戀的一句,當屬《詩經·鄭風》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四個疊字有聲有色,情真意切,像一抹春光瀉下樹梢般明亮生機,彷彿把思念拉至海角天涯穿成情思,寄掛在他身上,綿綿無絕期。

他一襲青衣,將她的思念也瑩然染成了青色。思念之情在澄澈溪水上久久繚繞不散,青青的樹綴下幾點廕庇。思念如水渙渙,女心似影悠悠。這是怎樣豔羨的絕美,尤其是“悠悠”二字,道盡的,是思念若汩汩清泉流淌心上,源源不斷,讓後來的人無不心有慼慼。因為世間星星點點誘惑太多,我們很難對一個人保持如此心無厭倦而思念至誠,所以,這二字恰好圓滿了抽象情感的形象,也圓滿了人心的憧憬——希冀着與有緣人緣定三生,在三生石上留下一個完美的'笑容,那樣誘惑,又那樣甜蜜。像這樣駐入心房的詩,《詩經》中若瀑布一樣一瀉千里,洋洋灑灑,很多。我幾乎就是在它的薰陶下長大。我像初睡乍醒的人兒,一伸手就捉到牀頭新鮮得能泛出清香的陽光——讀到《詩經》,這樣心意甜美,卻不是韶光一現,彷彿千年古蓮盛開在心田,時時有清香繾倦繚繞,這種感覺,很平淡,但很幸福。雖然這是憂傷的詩,字字句句如同伸展着花刺的憂傷就像大風裏的玫瑰,一不小心就刺傷人。可它也是脆弱豔麗的詩,就像大風裏的芍藥花,脆弱與豔麗散落一地,卻留下永恆的芬芳。

漸漸的,我發現自己並不是迷戀《詩經》,而是迷戀在《詩經》中漫漾的一種女子特有的情調。天氣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黃了,秋水已瘦,而思念,日夕不收……這種翩翩氣質,只屬於《詩經》中的女子,只屬於那些“在水一方”伊人的靈魂。

詩經讀後感5

晨時的陽光甚是熹微,穿過輕輕搖擺着的枝葉,映在桌上的大小光斑,倒也織成了別具一般的錦衣。我便在這小花園裏,拜讀了《詩經》——竟像是夢迴千年,我也隨着《詩經》悟了回生死離別,震了番氣勢洶湧,奏了曲怦然心動,歎了首國破家亡。

若我提起詩,人人心中必定叨唸着冰心的《繁星春水》呀,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啊諸如此類的。但孰能想到《詩經》呢——這可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古代詩歌的開端呀,還是一部儒家經典。《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所謂“風”,則為各地的民歌,“雅”為宮廷正樂,“頌”為宗廟祭祀的詩歌。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風有兩首——《子衿》和《無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女子用戀人的衣飾子衿子佩,來借代自己的戀人。而“挑兮達兮,在城闕兮”,描繪的則是女子在城牆上等候戀人歸來的焦灼與思念。“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大量的心理描寫,恍惚間彷彿使我踏續回到千年前,目睹了女子在城牆上的張望與守候,愛戀與埋怨。我亦聽着那想念倒也傳了千里,叫她夫君聽見。

不同於《子衿》綿延敍述思念,《無衣》則為一首先秦時代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是首多麼慷慨激昂、同仇敵愾的戰歌啊!士兵團結互助,共同抵抗外來的入侵。難道説沒有長袍?沒有內衣?沒有下裳?我與你同穿長袍,同穿內衣,同穿下裳!周王發動xx,修理我的戈矛、矛戟、甲兵,與你同對一個仇、與你一起有所作、與你一起前往沙場!這般的高昂士氣,愛國主義精神躍然紙上!説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也引起了我的共鳴。“8。12”天津重大火災爆炸事件,羣眾們齊心協力互幫互助,獻血的預約竟早已排滿,各地人民也紛紛捐贈祈福。這就是與子同袍啊!

在《詩經》的雅中,我最愛的則是《白駒》了。這是首別友思緊的曲——“皎皎白駒,食我場苗”潔白有光的白馬呀,正在吃我農場裏的豆苗。全詩由描寫友人的`白駒開始引出下文。“縶之維之,以詠今朝”。主人熱情好客,對着這位過路的友客很是相見恨晚,渴望挽留他。若在現世,也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聯繫方式——手機號、微信諸如此類。可在古時,友客則為隱世之人,不可寫信與他。殷勤好客的主人則想拴住他的白駒,留馬為留人。“所謂伊人,於焉逍遙。”“所謂伊人,於焉嘉客。”所説的那個人呀,在這兒可以逍遙。所説的那個人呀,在這兒可是好客人呢。這兩句,倒也體現了主人的熱情好客,對友客細心的照顧;以及客人與主人的相見甚歡。可是友客終究是婉拒了主人的挽留,騎着白駒而去。已去成相憶,主人唯有依依不捨的遺憾。“慎爾優遊,勉爾遁思”“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謹慎您的遊樂,可別隱遁不來啊!別愛心你像金玉似的聲音,而對我有疏遠的心啊!依依不捨之情躍然紙上,飄緒至明年畢業之際,我們同學間也會不會像繫住白駒般不捨對方離去呵。

讀了《詩經》,倒也有了些小感悟,當了回千年前的古人,聽了回青青子衿的焦灼思念,感了回沙場上的情同兄弟高昂士氣,看了回望留馬為留人的不捨之情,可謂幸哉!

詩經讀後感6

“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

——題記

有一種情感依託於時間的醖釀,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遊,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觴,是月出皓兮的閒數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會辛香交融,時間發酵的不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還有平頭百姓的生活勞作,達官貴人的讚頌謳歌。風情逸志雅而頌,賦敍鋪陳比起興。在詩經裏賞花賞月賞秋風,快意恩仇任平生。

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雲遊四海志八方。隨風而停,以地為席,不知何處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隨着北斗星的指引馳騁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驚鴻,有一美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緣,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開也躲不掉。從此過客般的停留也變為了温柔鄉的永駐。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勞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將深情錯付,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嬌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從,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貼身之佩回贈之,意為交心。願永以為好也。

小窗幽閣,從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渾,憑欄遠眺,玉階久佇而温潤。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卻平靜到空洞,唯有握緊那手心的眷戀,才有一絲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轉。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顧得什麼封建倫常。情之一字,總叫人亂了方寸,失了禮節。終究,抑制不住內心的悸動,夜幕降,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襲白衣,兩袖清風。無奈佳人調皮,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看着玉冠少年,盡染凡塵,為愛而羞,不知所措之舉。佳人忍俊不禁,幾日無處排解的相思苦悶亦盡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見君子誤終生,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戲謔中卻見情深,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願,愛中的寵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日光透過滿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細碎,伴着漫天芳華,忽明忽暗,搖搖晃晃,但它卻承載着生命的燦爛與綻放。大紅轎子紅蓋頭,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男兒的英雄抱負,或許只有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擊鼓其鏜,我獨南行,我心有忡。家藏於心,天下在懷。漫漫征途,渺無歸期。一瞬觸及內心深處的柔軟,新婚燕爾,豈有不思。伴着更鳴,誓言在耳,無心睡眠。生死契闊,與子成説。執指之手,與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這是思婦的愁緒,你可知我也時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無心勞作,為了撐起這個你給我的家,為了等到見你的那一天,我也會拼命活下去。可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轉星移。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未知來生相見否,陌上逢卻再少年。風雨如晦,將空氣壓制得膠着黏稠。一種深沉到化不開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過彼此無數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沉醉於詩的悠揚,在經的奧義中領悟。讀一本《詩經》,應帶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鑑。因為經典的文學是生活的昇華,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將詩意融入生活。詩經裏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卻也是最真實的一生。

詩經讀後感7

析之風頗為流行,但我認為這類文章並不好作。尤其是講《詩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須通訓詁,其次還要明詩旨。因為風、雅、頌距今已遠,其可賞析處往往即在字、詞的訓詁之中。加以舊時奉三百篇為經典,古人説詩每多附會;不明詩旨便如皓天白日為雲霾籠罩,必須撥雲見日,始能領會詩情。這裏姑以《關雎》為例而申説之,惟不免貽人以老生常談之譏耳。

時至今日,大約沒有人再相信《毛詩序》所謂“《關雎》,后妃之德也”一類的話了。説《關雎》大約是經過加工的一首民間戀歌,恐怕不會去事實太遠。但《齊》、《魯》、《韓》三家(包括司馬遷、劉向)説此詩,都以為它意存諷刺。這又該作何解釋?另外,古人很強調“四始”説(即《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認為把《關雎》列為十五國風的第一篇,是有意義的,並非編排上偶然形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作出説明。

我以為,無論今文學派的`《齊》、《魯》、《韓》三家詩也好,古文學派的《毛詩》也好,他們解詩,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絕大多數“國風”是民歌,把每一首詩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國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詩的本意和後來的引申意混同起來。三家詩看到《關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話,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説詩意是諷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所説:“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而後來的《毛詩》為了同三家詩唱對台戲,於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講“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於説它不是刺詩而是讚美之辭。如果我們認識到十五國風中確有不少民歌,並排除了斷章取義的方式方法,則三家詩也好,《毛詩》也好,他們人為地加給此詩的迷霧都可一掃而空,詩的真面目也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至於把《關雎》列為“國風”之始,我以為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這樣的説法,認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來,乃由於它們是能歌唱的樂章而於詩義無涉,故有些諷刺詩或大膽潑辣的愛情詩也沒有被統治階級刪除淘汰。我則以為,從《三百篇》的內容看,總還是先把各地的詩歌蒐集起來然後為它們配樂,所配之樂,必不能絲毫不關涉詩的內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樂譜去牽合。《關雎》之所以為“風”之始,恐怕同內容仍有關聯。由於詩中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詞句,很適合結婚時歌唱,於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纏綿悱惻、終則喜氣洋洋的樂調,而沿用為結婚時的奏鳴曲。蓋因戀愛而“寤寐思服”、“展轉反側”乃人之常情,故雖哀而不傷(“哀”有動聽感人的意思);夫婦結婚原屬正理,君子淑女相配並不違反封建倫常,故雖樂而不淫。這樣,自然就把它列為“國風”之首了。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喜慶節日,也還是要唱一些歡快熱鬧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順心如意。這並不是什麼迷信,而是同喜慶節日的氣氛相適應。如果辦喜事時奏哀樂唱悼亡詩,撇開吉利與否的迷信觀點不談,至少產生敗興和殺風景的反效果,總是招人憎厭的。《三百篇》的樂章既為統治階級所制定,當然要圖個吉利,把體現喜慶氣氛的作品列於篇首。這不僅符合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即從人情之常來講,也是理當如此。

詩經讀後感8

我拿起一本《詩經》,翻開那微微泛黃的書頁,耳畔邊彷彿聽見了一陣幽幽的歎息,讓人的心底也微微發顫。

我聽到了遠在他鄉的遊子的歎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離鄉多年的旅人對家鄉的思念。時間就如白駒過隙,他回憶起離家遠遊時,河邊的嫩柳才剛剛抽出嫩綠的枝條,猶如少女纖細柔軟的秀髮,讓人讓人的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憐惜。光陰似箭,轉眼已是寒冬。他艱難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肆虐的風雪不斷的敲打着他急切的心情。舉目遠眺,家鄉還是那麼遙不可及,他不禁朝着家鄉的方向歎息着。在風雪中,唯一讓他依戀的,便是家的温暖。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我聽到了即將離開家鄉的旅人的歎息。離開家鄉時,呼嘯的冷風彷彿要將人間的温暖吹散。馬車飛一般的疾馳着,不一會兒,就已經看不到家的影子了。他不禁想起了他的母親那滄桑的臉與滿頭的銀絲。母親此刻一定還站在屋前目送着他的離開吧,想到這兒,淚水已奪眶而出。他將頭從車窗裏伸出,想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家鄉,可飛快的馬車早已載着他駛出了很遠。他只能看着離開時的道路,悲傷地歎息着,從此,望故鄉,已是路遠山高。

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聽到了妻子在擔心在外服役的丈夫時發出的歎息。在黃昏時,牛羊和雞都回到了自己的窩裏。妻子忙碌了一天,知道現在才休息了一會。她看着牛羊都回到了棚子裏,不禁想到自己遠在他鄉的丈夫不知何時才能歸來。她朝着丈夫離去的方向眺望着,彷彿這樣就能見到自己的丈夫一樣。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妻子不禁幽幽地歎息着問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可回答她的卻只有陣陣風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是對佳人求之不得的幽幽歎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那是感慨蒼天,對世事盛衰興廢的歎息;“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那是對隨時將暮的歎息;“之子於徵,劬勞於野”,那是服役人悲歎自己的辛勞時發出的歎息……

那悠悠的愁呀,才下心頭,卻上眉頭。

那悽婉哀怨的`歎息,藴含着妻子對親人的思念,飽含了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承載了詩人對國家的擔憂。那悽婉哀怨的歎息,一如慈母綿長的絮語,一如嬌妻幽咽的抽泣,又如撥動心絃的手。忘不了的愁,展不開的眉頭,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放下《詩經》,斜倚着欄杆,我的心中一片悵然。《詩經》中那幽幽的歎息,恰如一杯咖啡,雖然帶着苦澀,卻令人回味無窮。歷史的車輪碾過,一切已成為過去。在歷史的洪流中,《詩經》就如一架通往過去的橋樑。閲讀《詩經》,我們就如透過車輪碾過時揚起的塵埃,窺探着過去的繁華,傾聽塵封在歷史的角落裏那聲幽幽的歎息。

在《詩經》中,那些夕陽飛燕,香花美草,流水樓閣,紅顏倩影,細雨梧桐,皓月紅梅,都化作一聲幽幽的歎息,如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撥動着我的心絃,讓心中泛起微微的漣漪…

詩經讀後感9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食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試想,陽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鳥鳴聲給新鮮的空氣裏撒上清脆而歡快的調子,真讓人覺得風景可餐。這景,美的沁人心脾。誰不會渴望身處這樣一個鬱鬱葱葱的田野,盡情享受那美的讓人無法不神往的陽光、水、空氣以及質樸的民風?再試想,一個年輕的少女手執一個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採摘他們的辛勤和汗水,你不會去説她沒有淑女姿態,而是覺得既和諧又寧靜。她低頭,柔軟的長髮不小心觸到那嫩嫩的桑葉,把露水沾在黑絲上,好美。她們嫻熟的動作會舞亂你的眼神,不到預料的時間,她便會滿載而歸了。也許她會憂鬱,你好奇嗎?請細聽,她再唱“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裏面的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説,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的傳言。看着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説。這個傳説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脱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着,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願吧,這是婦女們的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讀後感10

最好的時光是什麼?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後時小院中愜意的品茶,是在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中靜靜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我而言,最美好的莫過於在一個暖意、花香交織的清風中讀一個無傷人事、只關風月的老故事,就這麼猶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來,悠悠地走進你的夢,緩緩地打動你的心,直叫人憶起那些繾綣千年,氤氲萬世的舊時光。

初讀《詩經》,是在一個雨夜。淅淅瀝瀝的雨聲伴着若有若無的蛙聲,伴着沙沙的翻頁聲,時間彷彿靜止,又彷彿是不願打擾這樣美好的時光,所以故意輕着腳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詞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卻發現從不礙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彷彿看見,千年前的一羣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低語的話下來。時間一次次精簡又精簡它們,歲月一回迴流傳着又流傳着它們,它們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裏丟失着,散着,激盪出一層又一層漣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裏。傳到我們手裏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熱烈、共同的躁動、共同的思想。因為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千年的歷史中打磨掉了,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兜兜轉轉的歲月和細細密密的時光的推敲,都是人們心靈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這些詩歌從來沒有唐詩的慷慨激揚,沒有宋詞的婉約秀麗,也沒有元曲的清新動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感情罷了。它從來沒有華麗遲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可這些故事裏的情,又何嘗只是三言兩語講得請的?

讀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彷彿看到夜色闌珊,明月當窗,月光如水般悠悠灑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灑在女子美麗而憂傷的臉上。那雙幽深的眸子裏,一定不只是剛撫完琴卻無知音欣賞的遺憾,還有着深深刻進骨子裏的思念。思何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心裏都明白,這,是真摯的感情,是純粹而動人的,或許我想這就是詩經的`迷人之處吧。

讀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動了。這是多麼高尚的愛國精神啊!什麼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心念唸到極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時此刻,他一定正在騎着戰馬,馳騁在沙場上,那種氣勢令人震撼,那種精神令人感動!讀久了,會讓它享受豐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從容的面對世界,因為它,我變得更加優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詩經,就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條微博,曾經有一句這麼形容它—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着的翠色鮮亮。仔細回想起為什麼獨愛詩經?因為它有經歷時光風霜後的厚重,有經歷歲月滌盪後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長,內心澄靜,通情達理它會細膩到讓你感動到直掉眼淚。

這就是詩經,它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穿越了千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想緊緊的抱緊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糧,我最真摯的朋友,以至於我百轉尋之,只為以築固舊夢。

詩經讀後感11

須知今古事,棋秤勝負,翻覆如斯。歎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題記

指尖輕觸,感受那埋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曼珠沙華,回眸處淺吟,傾聽那悠揚宂長的聲聲呼喚,透過千年的塵煙,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氣凝神,撫動文化的根源——《詩經》。

愛,足以讓塵世的暖透過黃土的涼傳遞出一縷清風,一米陽光,一剪月色。《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恆的姿態——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見的開始,也不是一個秋風悲畫扇的結局。它可以忽視時間空間的界限,只為了不辜負而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滅,看過凡塵榮辱,知曉世情風霜。《詩經》用最簡單的語言成就了最偉大的愛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夕陽西下時,可以牽着你愛的人的手一起訴説着地老天荒,是那樣安心,那樣愜意。反觀現代社會,“閃婚、離婚”都好似家常便飯一般,人們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生活環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顆曾經單純無邪的心,他們的世界裏除了物質就是慾望。扭曲的愛情觀、價值觀讓中國這個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用金錢衡量愛情和友情,這樣的結局會幸福嗎?面對央視的“你幸福嗎”這個提問,國人大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細細想來,終究是幸福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棄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樣聖潔,不摻雜一絲雜質,讓人不忍心去打擾。《詩經》用它最本質,最樸素的文字傳遞着塵世間的真善美,讓三千年後的我們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憶裏。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釋然;那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感傷;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關雎,唱蒹葭,出東門,上壟丘的恬靜豁達,令人神往。

《詩經》可以像佛一般,讓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惡,懂得慈悲,讓冷酷的心隨之柔軟;《詩經》彷彿一面魔法的鏡子,我們在《詩經》裏看到的不是容顏,而是我們內心的獨白;《詩經》彷彿一本情感字典,我們每個閲讀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節和語句;《詩經》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蓮,讓我們記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葉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動,每一絲細膩,每一種柔情。

三千年的輪迴,在回首的剎那,都只不過是此岸到彼岸的距離,春天到秋天的流轉,月圓到月缺的變幻。《詩經》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飄蕩,扣開了現代人的心門,帶我們走進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紅塵,讓我們可以披風驚月,認領天下,讓靈魂在那一刻昇華,然後綻放……只為看見,那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驚豔。

雲水生涯,不是夢;瀲灩人生,不成空。都説佛祖是慈悲的,他總是以拈花的姿態,微笑地看着世人。在無法拯救的時候,佛亦會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紅塵。用心去感受《詩經》,你會收穫一種別樣的風情,看着那被現代國人一點點遺失的純真和樸實,請平靜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詩經》的陪伴下釀一罈美酒,讓年華做一場徹底的宿醉。

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

詩經讀後感12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字詞解釋:

碩鼠:鼫鼠,又名田鼠,這裏用來比喻剝削無厭的統治者。

貫:侍奉。 “三歲貫女”就是説侍奉你多年。三歲言其久,女,同"汝",你,這裏指統治者。

莫我肯顧:此處為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翻譯時可轉為”莫肯顧我“,大意是你不顧我的生活。後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勞“均屬於此類情況。

顧:顧念,照顧。

逝:讀為“誓”。

去:離開。

女:同“汝”。是“你”的意思。

適:到...去。

樂土: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下兩章‘樂國’‘樂郊‘等也是同樣的意思。 按:這種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當時實際是不存在的。

爰(yuán):於是,在這裏。

所:指可以安居之處。

德:表示感謝。用如動詞,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説使我的勞動得到相應的代價。

勞:慰問。

“之”:猶其,表詰問語氣。“永號”猶長歎。末二句言既到樂郊,就再不 會有悲憤,誰還長吁短歎呢?

號:快活,逍遙。

在上古漢語裏,“麥”念mie,“德”念die,“國”念gue,“直”念tie。

莫我肯顧(德/勞):句式均為賓語前置。

原文翻譯: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糧食!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土。新樂土呀新樂土,才是安居好去處!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麥粒!多年辛苦養活你,拼死拼活誰感激。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安樂地。安樂地呀安樂地,勞動價值歸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養活你,流血流汗誰慰勞。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郊。新樂郊呀新樂郊,自由自在樂逍遙!

碩鼠賞析:

碩鼠全詩分為三章,意思相同。

頭兩句直呼剝削者為“碩鼠”,並以命令的語氣發出警告:“無食我黍(麥、苗)!”老鼠形象醜陋又狡黠,性喜竊食,借來比擬貪婪的剝削者十分恰當,也表現詩人對其憤恨之情。三四句進一步揭露剝削者貪得無厭而寡恩:“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德、勞)。”詩中以汝、我對照:我多年養活汝,汝卻不肯給我照顧,給予恩惠,甚至連一點安慰也沒有,從中揭示了汝、我關係的對立。這裏所説的汝、我,都不是單個的人,應擴大為你們、我們,所代表的是一個羣體或一個階層,提出的`是誰養活誰的大問題。

後四句更以雷霆萬鈞之力喊出了他們的心聲:“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詩人既認識到汝我關係的對立,便公開宣佈“逝將去女”,決計採取反抗,不再養活汝!一個“逝”字表現了詩人決斷的態度和堅定決心。儘管他們要尋找的安居樂業、不受剝削的人間樂土,只是一種幻想,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但卻代表着他們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們在長期生活和鬥爭中所產生的社會理想,更標誌着他們新的覺醒。正是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啟發和鼓舞着後世勞動人民為掙脱壓迫和剝削不斷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