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成功勵志

名人經歷孤獨成功事例

欄目: 成功勵志 / 發佈於: / 人氣:1.28W

能夠改變世界的絕妙主意往往來自於孤獨工作的人。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名人經歷孤獨成功事例,歡迎閲讀!

名人經歷孤獨成功事例

中國名人李嘉誠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1

李嘉誠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桌面上乾淨得一張紙都沒有,因為多年來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碼頭工潮中工人們把他畫成奸商和魔鬼,李嘉誠還開玩笑: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20xx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20xx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xx年11月22日,南方週末記者探祕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着,認真地看着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着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着大聲説,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牀。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xx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閲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説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瞭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着兩台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着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餘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彙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於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彙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歎,“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着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説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餘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説,這裏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週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着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説,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説,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xx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雲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於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國小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着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説,“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祕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説:“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週在這裏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着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説,“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説,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説,“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閲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鍊,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峯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於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xx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髮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紮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奸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説,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祕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座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祕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佈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祕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着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着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台,我一定會跟着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數年的,這裏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説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國小生;回答時,一定會看着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闆,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着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座標”上。

比如説,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説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長實20xx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與重視定座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説“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錶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着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説,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説,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了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裏。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於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説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説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説,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與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xx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樑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後,有人勸他與樑重歸於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説。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説,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户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xx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xx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國小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道,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説。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裏,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呆。李説,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説,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xx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着他要他坐在牀邊,後來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裏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説,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對這個項目很上心,甚至還專門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藥和他們進行過討論。據她透露,寧養計劃至今已經做了十多年,在內地以及香港已經有了42家寧養院。

對於另外一個支持兒童疝氣手術的項目,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在一個下午四點多時給李嘉誠看了一組患病兒童的照片,李當即表示支持在那個省份開展這一項目。一個小時後,李又跟羅説,擴展到旁邊兩個省份吧。

在過去的幾年中,李嘉誠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夠激起更廣泛的響應,將慈善業從個人的道德完善,轉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20xx年11月19日,在位於西安的大石頭村,李嘉誠為其基金會下屬的“展璞”計劃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領導以及村民座談,幾乎每個人發言時都要稱讚一番李嘉誠的善舉,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每一次,李都雙手抱拳,站起來,然後彎腰,連聲説,“謝謝”。

面對宂長的發言,李嘉誠坐在北方微涼的硬靠椅上,始終面帶微笑。座談進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員拿進來一個坐墊,但被他拒絕了。

“展璞”這個致力於培訓內地女村官的項目,此前已經在廣東、廣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羣中,從廣西專程趕來的潘德英欣喜不已,這位來自桂林大寨村的民選女村官,在李嘉誠基金會的資助下,於20xx年到廣西大學接受培訓,回去後,就向當地婦聯提出,能否給村裏的婦女們培訓一下婦科保健知識。“以前談起這,臉都紅;上了課之後,覺得沒什麼,也想幫鄉親們一把。”而今,潘解釋這些,沒有絲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滿陽光,自認為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她還從基金會中爭取了2萬的種子鼓勵基金,拿回去修建村裏的演藝樓。這個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獲得了額外32萬元的資助。而今,演藝樓已經開業,成為鄉親們的另一個創收去處。

中國名人劉同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2

在很多人眼裏,“孤獨”可能與劉同無關:劉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話説“長得還比較清秀”,出了書,33歲任職光線傳媒事業部副總裁,工作上頗為成功,是標準的“高帥富”。但與大多數80後一樣,他也經歷過青春的迷惘、選擇工作時的彷徨。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假裝瀟灑,內心卻總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時光,劉同説那是一段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學們有阿迪、耐克的運動服運動鞋,他沒有。在男生們打籃球時,他幫忙買好水放在一旁。“那時我想加入同學們的討論,試着插話,可沒人理,特失落。”劉同曾經做過一件最“二百五”的事,為了交到朋友,他寫小紙條給班上的體育委員:你好,我可以成為你這輩子最好的朋友嗎?對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沒有友情,高中時的劉同和父親也幾乎沒有任何溝通。對父親而言,劉同是一個整天盯着電視看,看到連電視節目都沒有了可仍然還在看的人。相反,對劉同而言,自己是一個每天晚上8點半寫完作業為了等父親回來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電視看到半夜12點的孩子。

有一天,劉同在紙上寫下命題:誰的17歲比我慘。他為此還一一列出“最慘”的幾件事:永遠沒有零花錢;永遠穿一樣的衣服;男生不把我當男生;女生不把我當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師不理我。

他看着這6件事,忽然找到關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因為自己成績差,所以老師、父母、同學都不理他,也沒有零花錢。“那時我真是醍醐灌頂,彷彿看穿了人生的本質。”

找到困擾自己的根源後,劉同開始嘗試着改變,“我想感受成績好是什麼滋味”。

嘗試中改變

那時劉同已經上高三了,重新開始學習從高一起就沒有學過的數學。跟着老師的複習節奏,他買了三本習題集,每當複習完一個小節,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習題做完。一段時間後,劉同在數學小結考試中位列前三名。

對於語文及其他學科,劉同同樣認真對待。語文成績從原來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沒低於120分。當老師對劉同説“你以後有什麼問題就來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過這樣的嘗試改變,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懷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轉變思維方式,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大一的時候,劉同每天都會寫篇日誌,每一篇日誌都會探討一個自己想不通的問題,當他把所有的問題都寫成日誌之後,日誌裏也會形成一個結論——以後遇見這些事情應該這樣去處理。每一天解決一個問題,一年300多個問題,大學四年就是1000多個問題。年輕人哪有那麼多問題,頂多就是親情、友情、愛情、未來,大概四五個方面的問題,每個類別可能也就100個問題。“大學四年當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決問題,大學四年之後很多問題就已經被你解決過一遍、兩遍了。當你面對人生很多困惑,包括面試官刁難你的時候,你都可以很快回答他。”

此後隨着閲歷的增加,劉同才明白種種孤獨感實際都是無形的忘我成長。正如新書所寫,孤獨是劉同在所有情緒中最為認可的一種,經歷過孤獨,才能有新的力量。他解釋:“孤獨的感覺太棒了。那不是失敗,而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最好時光。”

寫作的魅力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講述的33個故事覆蓋了包括情感在內的人生多個截面,不僅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學前夜一個人的輾轉反側,以及畢業當天假裝瀟灑,結果卻在拿起行李箱的轉身瞬間情感噴湧,更誠意述説了自己在職場上既堅持又妥協的經歷……劉同説,自己寫書不是賣弄隱私,而是給讀者另外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給予答案”。

在他看來,寫書更多的是為了總結觀點,告訴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對有些事情的發展脈絡可能之前不夠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自我對話後,能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決出口:“最後的結論可能是‘對啊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我會擁有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寫作對劉同的工作幫助很大。早年他參與制作的節目多與娛樂有關,偶爾也會覺得無聊,對他而言,寫書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只有每天寫點東西,最後集結成書,或者發發專欄才知道過去的一年留下了什麼。他總結道:“做電視是遺憾的藝術,寫作則能留下很多珍貴的東西。”

新書名字的選定過程也頗費一番周折。“自己開始時認為現在的名字是很有些矯情的。最初,他們為這本書設計了200多個名字,討論時間長到參與人員幾近崩潰,我想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感慨起來就在微博上寫了一些有關孤獨的感悟,恰逢世界盃,幾乎每場比賽結束,都有人提到‘雖敗猶榮’四字,後來乾脆取名‘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他看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適合在一個人獨處的狀態下看,“比如想跟自己對話、感到迷惘或有問題難以想清楚的時候。因為書中的一些句子易與讀者的情感發生共鳴”。

平和的心態

就劉同來講,融入一個新環境的前幾年都是孤獨的,比如讀大學的前兩年、參加工作前五年,“那個時候不知道會不會合羣,也不知道哪個羣體你才喜歡”。

“每一個人成長中都會面臨孤獨。”劉同説,自己的排解方式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比如工作與寫作。這兩件事能讓他很快沉澱下來。此外,還會健身、聽歌或到處逛,即便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我在光線已有20xx年時間,在這之前幾乎從來沒有外出旅行。30歲到33歲這三年中才可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有機會出去。”劉同略有遺憾地説。

由於英語太差,劉同獨自旅行的次數並不多,去的也都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所以,他只好把每次出差都當成旅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就到一個地方待一天,第二天離開。在這段時間內,會去小巷子裏行走,專門吃大排檔,哪裏人多往哪裏擠,他説:“那樣我會覺得自己像當地人,而非路過的觀光客。”

或許正是能夠藉機放鬆的原因,劉同聽到出差的通知便會“很high”。為了養精神,他在飛機上一般以睡覺為主,登機時會隨身帶很多在飛機上睡覺的裝備,其中必備三樣:耳塞、眼罩和靠枕,有時還會帶上一瓶水。他説,基本把這四樣東西擺好,飛機上的旅程就可以很快度過,然後醒來寫東西聽歌。

如果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倆小時,劉同還會利用這段時間來寫作或改稿。每次要出書,出版社就會將初始稿件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供他在飛機上修改。不過,劉同説,自己寫稿的工作主要還是在家裏完成,“一般在晚上12點以後,會寫一個小時左右”。

“我還有一些專欄要寫,但工作太忙,出書頻率不會太快。”劉同很忙,但仍樂此不疲地把工作與寫作分得一清二楚。

哥倫比亞名人西亞·馬爾克斯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3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這部名著享譽世界,他曾被瑞士《週刊》1996年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博爾赫斯也稱“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為《一千零一夜》着迷的“大學問家”

1920xx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一個名為阿拉卡塔卡的小鎮,由於父母忙於生孩子,10歲以前,馬爾克斯基本都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為上校的外祖父不但有至少19個私生子,還參加並指揮過哥倫比亞著名的“千日戰爭”。酷愛占卜算命的外祖母,經常講那些充滿死人的鬼怪故事,經常唬得馬爾克斯大氣也不敢出。

9歲的一天,馬爾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裏發現了一本殘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讀到一個人開了瓶蓋,冒出一股煙,煙又變成妖怪之時,馬爾克斯不由叫道“真神了”。此後,鄰居們經常看到只有八九歲大的馬爾克斯,在常人難以忍耐的酷暑中,對《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他們斷言:“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大學問家”。

1947年2月,馬爾克斯在哥倫比亞圈立大學報名學了法律。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學校清冷的學生公寓裏,馬爾克斯坐在牀上,翻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受到了啟發馬爾克斯幾乎跳了起來大聲嚷着道:“真他媽絕了!我的天,小説怎麼可以這樣寫?這樣,我也能寫……外婆就是這樣講故事的。”

第二天,依據從卡夫卡那裏獲得的啟示,馬爾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説《第三次無奈》。自此以後,馬爾克斯立志要成為一位小説大家,從《聖經》到古希臘羅馬神話,從卡夫卡到托爾斯泰,他不斷汲取着世界文壇巨匠的養料,準備在世界文壇上實現噴發。

淪落巴黎,街頭邂逅海明威

1955年,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任記者的馬爾克斯被派往歐洲。1956年,報社被封,馬爾克斯一下子沒有了固定經濟收入,生活陷入全面困境。

淪落巴黎期間,馬爾克斯有一次邂逅了自己的偶像——美國作家海明威。一天,馬爾克斯看見海明威夫婦在聖米歇爾大街散步.馬爾克斯因為激動或者靦腆,站在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動不動,只是兩手卷做喇叭筒狀喊道:“老師——”,海明威瀟灑地轉身揚揚手回答説:“朋友,再見——”。當時,馬爾克斯正痴迷於《老人與海》,海明威一定沒有想到,這個陌生人有朝一日將與他在世界文壇比肩而立。

付不起寄文稿的郵費

此後多年,馬爾克斯輾轉於委內瑞拉、哥倫比砸等地,繼續從事新聞和寫作工作,並一度效力於卡斯特羅領導下的拉丁美洲通訊社。

1965年,馬爾克斯辭去了在廣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當——5000美元交給了妻子梅賽德斯,開始閉關寫作《百年孤獨》。

在長達18個月的寫作期間,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籌款維持生計的。當小説才寫到一半時,馬爾克斯交給梅塞德斯的5000美元已經花光,他們只好當了汽車。不久又沒錢了,梅塞德斯開始當首飾、當電視機、當收音機,唯獨給丈夫寫作用的新聞紙從未短缺過。

好不容易等到文稿殺青,馬爾克斯和妻子來到郵局,準備把《百年孤獨》的紙質稿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700頁的書稿被稱完重量後,他們被告知需要83比索的郵費,山窮水盡的馬爾克斯當時只有45比索。夫妻倆不得已只能先郵寄一部分書稿。隨後,梅賽德斯又把僅剩的家當——自己吹頭髮的吹風機以及為孩子們榨果汁的榨汁機典當後,才換回50比索,用以支付郵寄剩下半部書稿的費用。

哥倫比亞名人莎士比亞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4

《百年孤獨》出版後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評論家説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學名著《堂吉訶德》相媲美。1982年12月,馬爾克斯折桂諾貝爾獎,因為他的“小説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的象徵。”一時間,馬爾克斯成了“哥倫比亞的莎上比亞”。

獲得諾貝爾獎後,馬爾克斯依然對創作孜孜以求,先後出版了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小説力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新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譯者楊玲認為,《百年孤獨》大氣磅礴,紛繁複雜,一如《聖經》,着眼於整個人類社會;《霍亂時期的愛情》更為腳踏實地,更富有人情味着眼於人的內心和情感。《百年孤獨》的譯者范曄也開玩笑説,凡是看《百年孤獨》看不下去的都可以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因為這裏沒有人名的重複而且確實非常好看。

英國名人牛頓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5

有人説,因為有了牛頓,全世界所有的獨身者,都將不再孤單。信哉斯言!和克林頓一樣,他們都是父親的遺腹子(廢話啊,有母親的遺腹子一説嗎,呵呵),他的出生,毫不誇張地説,改變了整個世界。 不要再説上帝砸他的蘋果了,還有他煮熟的手錶,以及給大小貓各開一洞的美談,反正歷史總是越傳越懸乎,只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是:他是現代力學的奠基人,萬有引力的發現者,分析過白色光的組成,與萊布尼茲同步發現了微積分...... ,MS他曾喜歡他表妹,差點就求婚了,不過後來他還是放棄了。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紀錄,他孤獨的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有一點應該強調:科學與宗教是可以並存的),1720xx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美國名人約翰·納什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6

1920xx年,約翰·納什出生在美國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雖然家庭充滿了親情的温暖,但納什天生內向孤僻,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早慧並不是判斷天才的標準,納什國小時學習成績並不好,尤其是數學,他經常採用非常規的方法解題。社交障礙、特立獨行與不良的學習習慣讓納什成為老師眼裏的“問題學生”。高中時,納什便可以用簡單的步驟取代老師寫滿黑板的推導和證明。

21歲的博士

1945年6月,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並非常幸運地獲得了喬治·威斯汀豪斯的全額獎學金。但一學期後,他就對機械製圖等課程的死板相當反感,加上數學系的老師一再鼓勵他轉攻數學,因此他改變了主修方向,正式成為一名數學系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他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而普林斯頓大學以豐厚的獎學金及與家鄉較近的地理位置成為納什的首選。當時的普林斯頓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大師雲集於此。在普林斯頓自由的學術空氣裏,納什如魚得水,21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獨立思想

雖然在納什的青年時代,他的身邊就已經出現20世紀的科學泰斗——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和維納,但是他沒有加入任何一個學派,不是任何人的門徒,基本上是在沒有引導者的狀況下前進。在他所做的從博弈論到幾何學等多個科學工作中,他對廣為接受的知識、公認的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規律都抱有懷疑態度。納什掌握的數學知識,主要並非來源於學習其他數學家已經取得的成果,而是自己重新發現這些成果中藴藏的真理。他迫切希望取得一鳴驚人的成就,因此從不鬆懈,隨時準備捕捉真正重大的問題。他從來不認為自己已經精通某個領域。在學生時代,他對旁人的懷疑、疑慮和嘲笑的漠視就已經到了令人畏懼的地步。

愛情比諾貝爾獎更重要

1952年,24歲的納什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那時的納什非常英俊,身高1.85米,有一張英國貴族的容貌,深受女孩子歡迎。在此期間,他在一家醫院做腿部手術時遇到了一位叫埃莉諾·斯蒂爾的姑娘,並在1953年與她有了一個私生子,但二人並沒有因此步入婚姻殿堂。兩年後,他遇到了艾裏西亞,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們結婚了,這也許是納什一生中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

去南極洲當皇帝

婚後不久,正當艾裏西亞驚喜地發現自己已懷孕時,納什卻為自己的未來滿懷心事,系主任馬丁答應在那年冬天給他永久教職,但是納什卻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他擔心被徵兵入伍而毀了自己的數學創造力;他夢想成立一個世界政府;他認為《紐約時報》裏邊暗藏玄機,上面只有他才懂的外星人政府同他聯絡的密碼;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把自己過期的駕駛執照換上一個學生的綽號,告訴學生説這是“星系際駕照”,他自己是某個委員會的委員,任命該學生為亞洲地區負責人。因為納什平日很喜歡搞惡作劇,起初大家都以為他在開玩笑。直到後來,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給他送去聘書時,納什寫了一封謝絕信,説他無法赴任,因為他已經另有高就——要去當“南極洲皇帝”。這時大家才意識到納什的精神出了問題。

普林斯頓大學的“幽靈”

1959年4月,在孩子還沒出生前,納什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教職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斷。幾年後,因為艾裏西亞無法忍受在納什的陰影下生活,他們離了婚。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納什,朋友和同事們也沒有拋棄他,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納什的身邊,他們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並在美國數學會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基金的設立人寫到:“如果在幫助納什返回數學領域方面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不僅對他,而且對數學都很有好處。”

艾裏西亞堅持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在這個廣納天才的地方,人們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於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裏總能看見一個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爾在黑板上寫下數字命理學的論題。他們稱他為“幽靈”,他們知道這個“幽靈”是一個數學天才,只是突然發瘋了。

天才的“美麗心靈”

關於天才,數學家哈爾莫斯寫道,“天才有兩種類型,一種就像我們大家一樣,只不過更加卓越,而另一種就明顯具有非同尋常的智慧的靈光。我們都能跑,其中一些人可以在五分鐘內跑完兩千米,但我們中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足以和偉大的G小調賦格曲媲美的成就。”納什的天才就屬於那種神祕的類型,更容易使人聯想到音樂和藝術,而不是全部科學的老祖宗。其實,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具有相似的古怪而孤僻的個性。心理學家們也早已注意到,感情冷漠、性格內向特別有助於科學創造力,就像急劇變化的情緒有時可能造就藝術傑作一樣。法國哲學家薩特也將天才稱為“正在尋找出路者的一個偉大發明”。

在經受了30年毀滅性的精神疾病的困擾後,納什幾乎被世界所遺忘——直到他奇蹟般地從癲狂中甦醒,並因年輕時在博弈論方面的奠基性工作,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xx年,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艾裏西亞與約翰·納什復婚了,事實上,艾裏西亞在心靈上從來沒有離開過納什。而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為他做的一切,納什在清醒後表示:“我在這裏得到庇護,因此沒有變得無家可歸。”

納什均衡

1950年,納什的研究成果“非合作博弈”在美國全國科學院每月公報上發表,這篇僅有27頁的博士論文立即引起了轟動,這就是後來廣泛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並以納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理論,它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基。能簡要詮釋這一理論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嫌疑犯A、B兩人私入民宅聯手作案,被警方逮捕但未獲證據。於是警方將二人分開審訊,分別告訴A和B:如果你招供,而對方不招供,則你將被判刑三個月,對方將被判刑20xx年;若兩人都不招供則因未獲證據但私入民宅將各拘留一年;如果兩人都招供,每人將被判刑五年。於是,兩人同時陷入招供還是不招供的兩難處境。關於結果,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假如對方坦白,我抵賴,得坐20xx年牢,如果我也坦白最多才坐五年牢;假如對方抵賴,而我也抵賴,我會被判刑一年,如果我坦白才被判三個月,而他會坐20xx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對方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划算。最終,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刑五年的結局就是“納什均衡”。

德國名人叔本華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7

不得不承認,叔本華的髮型真的很前衞,就是放在今天,也是酷斃的要死。他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最痛恨女人),過着孤獨,憂鬱和憤世嫉俗的生活。

叔本華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認為女人狡詐,虛偽,沒有理性。他一輩子最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那麼多愚蠢的男人會喜歡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醜陋女人,他説,愛情是騙人的,婚姻即墳墓,一個人不快樂,多個人也不會快樂,我們就像是擠在一起的刺蝟,不能太近,因為會扎人,也不能太遠,因為怕冷。

情人節到了,要送女人鮮花嗎?不!叔本華説,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無知的女人還在聞着它們,説着,香啊香叔本華的八卦我也在書上看過,(《哲學的慰藉》裏提過很多位哲學家的八卦)他曾經喜歡過個年輕姑娘,結果被人家羞辱,再也不願意接近女人了《哲學的慰藉》找出來翻了翻,是個叫阿蘭。德波頓寫的,專愛八卦別人。

我來詳細總結叔本華的戀愛史:

1。33歲時和一個19歲的女歌手談戀愛,他們的關係持續20xx年左右,但由於當時叔本華十分嚮往一夫多妻制,他們的關係最終告吹。

2。43歲,他再次想到結婚,看上了個17歲的姑娘,一次他在船上向姑娘獻殷勤,遞給了她一串白葡萄。後來這個MM在日記中寫道:我並我想要那串葡萄,因為老叔本華接觸過它,我感到噁心,就悄悄地在身後讓它滑到水裏。

3。約莫在他50歲時,他終於成名了。他的眾多FANS都給他來信,其中有女士的情詩。搞笑的是有個波西米亞男人寫信告訴他説,他每天都要在他的肖像上放一圈花環。

4。最後的愛情。他的一位女崇拜者,是個雕塑家,來給他做半身雕塑,他描述:“和她在一起的感覺好象結婚了一樣。”

德國名人康德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8

康德是個固執的小老頭,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就在他那一畝三分地裏,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然後全世界的哲學家都開始仔細研讀。他真的不是個可愛的男人,生活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後的散步是如此準時,以至於哥尼斯堡人都拿他來調對掛鐘的時間。他就這麼按部就班的生活,沒有妻 子,沒有兒女,直到生命的花兒萎謝。叔本華説,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這個悖論,想必康德也深諳其中味吧?

荷蘭名人文森特.梵高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9

無論梵高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還是肚子?)...... 1888年,他屈指可數的朋友高更來訪,不久兩人起了爭執,氣憤之餘,梵高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高更被嚇跑了,或者是為了一個妓女?他則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四周瀰漫的都是 迷茫,和無人能解的憤怒......半年後,一直照顧他的弟弟拉奧.梵高因悲傷過度,精神亦失常(遺傳?),不久去世,他葬在了哥哥的墓旁。

丹麥名人安徒生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10

哥本哈根的海濱公園坐落着一尊“美人魚”銅像,那是丹麥的標誌,是海的女兒,更是安徒生的女兒。 這位世界上最出名的童話作家,一輩子煢煢孑立,經歷了他醜小鴨似的一生。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他曾有過青梅竹馬的初戀,那個漂亮的女孩叫作波兒,直到去世,70歲的安徒生依然保留着波兒寫給她的信箋,發黃的紙上映着她娟秀的字跡:世事如煙。關於安徒生還有一個版本,他一生愛上的人很多,基本都是貴族小姐,限於身份地位,好像沒有一個人喜歡上他,我想這種無望的愛才更加強烈吧安徒生只是個內向的人,沒辦法和女人相處罷了,他寫過一篇很悽慘的老單身漢的睡帽 據説有個啥米夫人傾慕他的才華向他示好,他出於怯懦沒有接受,估計是一次令他懊悔終生的豔遇。

能夠改變世界的絕妙主意往往來自於孤獨工作的人。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名人經歷孤獨成功事例,歡迎閲讀!

中國名人李嘉誠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1

李嘉誠的辦公室陳設非常簡單,桌面上乾淨得一張紙都沒有,因為多年來他堅持“今日事今日畢”。

碼頭工潮中工人們把他畫成奸商和魔鬼,李嘉誠還開玩笑: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20xx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20xx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xx年11月22日,南方週末記者探祕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着,認真地看着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着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着大聲説,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牀。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xx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閲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説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瞭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着兩台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着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餘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彙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於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彙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歎,“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着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説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餘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説,這裏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週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着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説,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説,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xx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雲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於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國小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着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説,“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祕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説:“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週在這裏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着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説,“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説,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説,“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閲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鍊,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峯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於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xx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髮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紮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奸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説,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祕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座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祕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佈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祕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着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着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台,我一定會跟着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數年的,這裏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説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國小生;回答時,一定會看着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闆,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着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座標”上。

比如説,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説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長實20xx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與重視定座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説“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錶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着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説,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説,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了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裏。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於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説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説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説,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與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xx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樑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後,有人勸他與樑重歸於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説。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説,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户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xx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xx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國小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道,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説。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裏,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呆。李説,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説,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xx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着他要他坐在牀邊,後來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裏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説,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李嘉誠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對這個項目很上心,甚至還專門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藥和他們進行過討論。據她透露,寧養計劃至今已經做了十多年,在內地以及香港已經有了42家寧養院。

對於另外一個支持兒童疝氣手術的項目,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在一個下午四點多時給李嘉誠看了一組患病兒童的照片,李當即表示支持在那個省份開展這一項目。一個小時後,李又跟羅説,擴展到旁邊兩個省份吧。

在過去的幾年中,李嘉誠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夠激起更廣泛的響應,將慈善業從個人的道德完善,轉變成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20xx年11月19日,在位於西安的大石頭村,李嘉誠為其基金會下屬的“展璞”計劃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領導以及村民座談,幾乎每個人發言時都要稱讚一番李嘉誠的善舉,對他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每一次,李都雙手抱拳,站起來,然後彎腰,連聲説,“謝謝”。

面對宂長的發言,李嘉誠坐在北方微涼的硬靠椅上,始終面帶微笑。座談進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員拿進來一個坐墊,但被他拒絕了。

“展璞”這個致力於培訓內地女村官的項目,此前已經在廣東、廣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羣中,從廣西專程趕來的潘德英欣喜不已,這位來自桂林大寨村的民選女村官,在李嘉誠基金會的資助下,於20xx年到廣西大學接受培訓,回去後,就向當地婦聯提出,能否給村裏的婦女們培訓一下婦科保健知識。“以前談起這,臉都紅;上了課之後,覺得沒什麼,也想幫鄉親們一把。”而今,潘解釋這些,沒有絲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滿陽光,自認為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她還從基金會中爭取了2萬的種子鼓勵基金,拿回去修建村裏的演藝樓。這個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獲得了額外32萬元的資助。而今,演藝樓已經開業,成為鄉親們的另一個創收去處。

中國名人劉同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2

在很多人眼裏,“孤獨”可能與劉同無關:劉同,身高1.78米,用他自己的話説“長得還比較清秀”,出了書,33歲任職光線傳媒事業部副總裁,工作上頗為成功,是標準的“高帥富”。但與大多數80後一樣,他也經歷過青春的迷惘、選擇工作時的彷徨。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假裝瀟灑,內心卻總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提起高中時光,劉同説那是一段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男同學們有阿迪、耐克的運動服運動鞋,他沒有。在男生們打籃球時,他幫忙買好水放在一旁。“那時我想加入同學們的討論,試着插話,可沒人理,特失落。”劉同曾經做過一件最“二百五”的事,為了交到朋友,他寫小紙條給班上的體育委員:你好,我可以成為你這輩子最好的朋友嗎?對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除了沒有友情,高中時的劉同和父親也幾乎沒有任何溝通。對父親而言,劉同是一個整天盯着電視看,看到連電視節目都沒有了可仍然還在看的人。相反,對劉同而言,自己是一個每天晚上8點半寫完作業為了等父親回來跟他聊聊天,而昏昏欲睡地看電視看到半夜12點的孩子。

有一天,劉同在紙上寫下命題:誰的17歲比我慘。他為此還一一列出“最慘”的幾件事:永遠沒有零花錢;永遠穿一樣的衣服;男生不把我當男生;女生不把我當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師不理我。

他看着這6件事,忽然找到關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因為自己成績差,所以老師、父母、同學都不理他,也沒有零花錢。“那時我真是醍醐灌頂,彷彿看穿了人生的本質。”

找到困擾自己的根源後,劉同開始嘗試着改變,“我想感受成績好是什麼滋味”。

嘗試中改變

那時劉同已經上高三了,重新開始學習從高一起就沒有學過的數學。跟着老師的複習節奏,他買了三本習題集,每當複習完一個小節,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習題做完。一段時間後,劉同在數學小結考試中位列前三名。

對於語文及其他學科,劉同同樣認真對待。語文成績從原來的80多分提高到最好的137分,最差也沒低於120分。當老師對劉同説“你以後有什麼問題就來找我吧”,他感到了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過這樣的嘗試改變,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若懷疑自己的能力,就稍稍轉變思維方式,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大一的時候,劉同每天都會寫篇日誌,每一篇日誌都會探討一個自己想不通的問題,當他把所有的問題都寫成日誌之後,日誌裏也會形成一個結論——以後遇見這些事情應該這樣去處理。每一天解決一個問題,一年300多個問題,大學四年就是1000多個問題。年輕人哪有那麼多問題,頂多就是親情、友情、愛情、未來,大概四五個方面的問題,每個類別可能也就100個問題。“大學四年當中,只要你把目光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決問題,大學四年之後很多問題就已經被你解決過一遍、兩遍了。當你面對人生很多困惑,包括面試官刁難你的時候,你都可以很快回答他。”

此後隨着閲歷的增加,劉同才明白種種孤獨感實際都是無形的忘我成長。正如新書所寫,孤獨是劉同在所有情緒中最為認可的一種,經歷過孤獨,才能有新的力量。他解釋:“孤獨的感覺太棒了。那不是失敗,而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最好時光。”

寫作的魅力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講述的33個故事覆蓋了包括情感在內的人生多個截面,不僅回憶起自己大學開學前夜一個人的輾轉反側,以及畢業當天假裝瀟灑,結果卻在拿起行李箱的轉身瞬間情感噴湧,更誠意述説了自己在職場上既堅持又妥協的經歷……劉同説,自己寫書不是賣弄隱私,而是給讀者另外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只負責剖析,不負責給予答案”。

在他看來,寫書更多的是為了總結觀點,告訴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對有些事情的發展脈絡可能之前不夠明晰,但通過寫作達成自我對話後,能讓自己慢慢找到一個解決出口:“最後的結論可能是‘對啊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我會擁有處事準則,不會浪費更多時間。”

寫作對劉同的工作幫助很大。早年他參與制作的節目多與娛樂有關,偶爾也會覺得無聊,對他而言,寫書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只有每天寫點東西,最後集結成書,或者發發專欄才知道過去的一年留下了什麼。他總結道:“做電視是遺憾的藝術,寫作則能留下很多珍貴的東西。”

新書名字的選定過程也頗費一番周折。“自己開始時認為現在的名字是很有些矯情的。最初,他們為這本書設計了200多個名字,討論時間長到參與人員幾近崩潰,我想命名為‘一個人,你還好嗎?’之類。感慨起來就在微博上寫了一些有關孤獨的感悟,恰逢世界盃,幾乎每場比賽結束,都有人提到‘雖敗猶榮’四字,後來乾脆取名‘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他看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適合在一個人獨處的狀態下看,“比如想跟自己對話、感到迷惘或有問題難以想清楚的時候。因為書中的一些句子易與讀者的情感發生共鳴”。

平和的心態

就劉同來講,融入一個新環境的前幾年都是孤獨的,比如讀大學的前兩年、參加工作前五年,“那個時候不知道會不會合羣,也不知道哪個羣體你才喜歡”。

“每一個人成長中都會面臨孤獨。”劉同説,自己的排解方式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去,比如工作與寫作。這兩件事能讓他很快沉澱下來。此外,還會健身、聽歌或到處逛,即便在出差旅行途中也不例外。

“我在光線已有20xx年時間,在這之前幾乎從來沒有外出旅行。30歲到33歲這三年中才可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有機會出去。”劉同略有遺憾地説。

由於英語太差,劉同獨自旅行的次數並不多,去的也都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所以,他只好把每次出差都當成旅行,處理完手頭的工作,就到一個地方待一天,第二天離開。在這段時間內,會去小巷子裏行走,專門吃大排檔,哪裏人多往哪裏擠,他説:“那樣我會覺得自己像當地人,而非路過的觀光客。”

或許正是能夠藉機放鬆的原因,劉同聽到出差的通知便會“很high”。為了養精神,他在飛機上一般以睡覺為主,登機時會隨身帶很多在飛機上睡覺的裝備,其中必備三樣:耳塞、眼罩和靠枕,有時還會帶上一瓶水。他説,基本把這四樣東西擺好,飛機上的旅程就可以很快度過,然後醒來寫東西聽歌。

如果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倆小時,劉同還會利用這段時間來寫作或改稿。每次要出書,出版社就會將初始稿件打印成厚厚的一本供他在飛機上修改。不過,劉同説,自己寫稿的工作主要還是在家裏完成,“一般在晚上12點以後,會寫一個小時左右”。

“我還有一些專欄要寫,但工作太忙,出書頻率不會太快。”劉同很忙,但仍樂此不疲地把工作與寫作分得一清二楚。

哥倫比亞名人西亞·馬爾克斯經歷孤獨成功事例篇3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這部名著享譽世界,他曾被瑞士《週刊》1996年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博爾赫斯也稱“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為《一千零一夜》着迷的“大學問家”

1920xx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一個名為阿拉卡塔卡的小鎮,由於父母忙於生孩子,10歲以前,馬爾克斯基本都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為上校的外祖父不但有至少19個私生子,還參加並指揮過哥倫比亞著名的“千日戰爭”。酷愛占卜算命的外祖母,經常講那些充滿死人的鬼怪故事,經常唬得馬爾克斯大氣也不敢出。

9歲的一天,馬爾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裏發現了一本殘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讀到一個人開了瓶蓋,冒出一股煙,煙又變成妖怪之時,馬爾克斯不由叫道“真神了”。此後,鄰居們經常看到只有八九歲大的馬爾克斯,在常人難以忍耐的酷暑中,對《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他們斷言:“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大學問家”。

1947年2月,馬爾克斯在哥倫比亞圈立大學報名學了法律。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學校清冷的學生公寓裏,馬爾克斯坐在牀上,翻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受到了啟發馬爾克斯幾乎跳了起來大聲嚷着道:“真他媽絕了!我的天,小説怎麼可以這樣寫?這樣,我也能寫……外婆就是這樣講故事的。”

第二天,依據從卡夫卡那裏獲得的啟示,馬爾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説《第三次無奈》。自此以後,馬爾克斯立志要成為一位小説大家,從《聖經》到古希臘羅馬神話,從卡夫卡到托爾斯泰,他不斷汲取着世界文壇巨匠的養料,準備在世界文壇上實現噴發。

淪落巴黎,街頭邂逅海明威

1955年,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任記者的馬爾克斯被派往歐洲。1956年,報社被封,馬爾克斯一下子沒有了固定經濟收入,生活陷入全面困境。

淪落巴黎期間,馬爾克斯有一次邂逅了自己的偶像——美國作家海明威。一天,馬爾克斯看見海明威夫婦在聖米歇爾大街散步.馬爾克斯因為激動或者靦腆,站在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動不動,只是兩手卷做喇叭筒狀喊道:“老師——”,海明威瀟灑地轉身揚揚手回答説:“朋友,再見——”。當時,馬爾克斯正痴迷於《老人與海》,海明威一定沒有想到,這個陌生人有朝一日將與他在世界文壇比肩而立。

付不起寄文稿的郵費

此後多年,馬爾克斯輾轉於委內瑞拉、哥倫比砸等地,繼續從事新聞和寫作工作,並一度效力於卡斯特羅領導下的拉丁美洲通訊社。

1965年,馬爾克斯辭去了在廣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當——5000美元交給了妻子梅賽德斯,開始閉關寫作《百年孤獨》。

在長達18個月的寫作期間,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籌款維持生計的。當小説才寫到一半時,馬爾克斯交給梅塞德斯的5000美元已經花光,他們只好當了汽車。不久又沒錢了,梅塞德斯開始當首飾、當電視機、當收音機,唯獨給丈夫寫作用的新聞紙從未短缺過。

好不容易等到文稿殺青,馬爾克斯和妻子來到郵局,準備把《百年孤獨》的紙質稿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700頁的書稿被稱完重量後,他們被告知需要83比索的郵費,山窮水盡的馬爾克斯當時只有45比索。夫妻倆不得已只能先郵寄一部分書稿。隨後,梅賽德斯又把僅剩的家當——自己吹頭髮的吹風機以及為孩子們榨果汁的榨汁機典當後,才換回50比索,用以支付郵寄剩下半部書稿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