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文章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

欄目: 勵志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2.2W

每個人應該找一些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來看看,那麼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要做大樹,不做繞樹的春藤

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首要之點在於獨立支撐。在物質生活上要能夠供養自己,經濟獨立;在精神生活上也要獨立支撐,不可依賴任何人,無論是他人的評價,他人的喜愛,還是他人的情感。

舊式的婦女只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被丈夫養起來,沒有自己的獨立收入,也就沒有完整的人格。要看丈夫的眼色活着,要受丈夫的欺負,不喜歡他也不得不忍受他,無法擺脱他。所以,物質生活的獨立支撐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人格的基礎。

按説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能夠獨立支撐後,精神生活就沒有絕對的理由不獨立,問題出在當愛情發生時,一旦對某人發生了愛情,就會對對方產生精神上的依賴,將喜怒哀樂緊緊附着在對方身上,過分看重對方的評價,對方的認可,對方的喜愛,從而忘記對方也是一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活生生的個人,而其生命的關注點不一定與自己協調一致。此時,如果過分依賴對方,也會喪失精神的獨立,喪失自由。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緒寄託於他人,就是最糟糕的自甘墜落。不一定是墮落,但卻是墜落,是從一個獨立支撐的人格的墜落。人應當永遠選擇獨立支撐,像高高山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大樹,而不做繞樹的春藤。人可以喪失一切,但是不可以喪失自己的自由,物質的精神的自由。而這自由只能來自人獨立於世的勇氣。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所謂天賦,就是你之前努力的結果

作者:慧慧

最近突然迷上了古箏。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老師看着我彈奏,略感驚訝地説:“一般人第一次彈古箏,手指都會非常僵硬,你怎麼這麼放鬆?之前有基礎吧?”

我之前的確從未碰過古箏,若説有音樂相關的基礎,可能是小時候草草學過兩年電子琴,上國小的時候跟着樂團玩過幾年長笛,後來偶爾吹吹竹笛罷了,但都只是業餘愛好。

老師更加驚訝了:“那你真的很有天賦,不學下去都可惜了!”我笑了。

剛學電子琴的時候,可從來沒人説過我有什麼“天賦”啊!那時我不過5歲,小小的我站在高大的哥哥姐姐們中間,如雞立鶴羣。老師説什麼聽不太懂,五線譜看得又慢,手還小得可憐。

“你這次是不是又忘剪指甲了?”“回家練了嗎?”每次看到老師迎面走來,我都緊張得心要從嗓子眼跳出來,扭扭捏捏像個被審的犯人。以至於後來,我對練琴都有了牴觸情緒。

考級的時候已經算是正常發揮了,也只獲得了一個“勉強通過”的證書。看着人家手裏鮮紅的絨面“優秀”證,再看看自己暗紅色的塑料套的“勉強通過”證,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同一個班上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我有音樂天賦嗎?至少那時,我覺得自己一點都沒有。

但後來,學長笛的時候,老師讚許有加,“你悟性很好!教別人好幾遍都説不明白,跟你説一遍,你就都明白了。考慮考音樂學院吧!”

學竹笛的時候,老師也很驚喜地説:“你音準很棒,聽着調都能把譜子寫個八九不離十,很有天賦!”

學習樂器是需要對音樂有感覺的。之前勉強學那兩年電子琴,雖然沒學出個什麼名堂,但至少給了我從小浸潤於音樂的機會:進了音像店直奔施特勞斯、柴科夫斯基和巴赫,新年看電視總是守着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的轉播,跳舞至少能踩着點,唱歌也基本不跑調……若非有那兩年,我對音準、節奏的把握想必並不會和其他初學者有什麼不同吧。

天賦這個東西是潛藏的,其所帶來的差別很容易就被努力掩蓋了。甚至它本身都可能是不存在的,有時候,所謂天賦,無非就是之前努力積澱的結果。

而且,比起天賦,努力也許更值得嘉許。曾看過一個故事,一箇中國人去一位北歐教授家裏做客,見小姑娘甜美可愛,忍不住誇了一句,你真漂亮!沒想到,這句讚揚竟惹怒了這位教授,他認真地和這個中國人講,請你以後不要誇她漂亮!你可以誇她對人都熱情微笑,誇她懂禮貌,誇她舉止得體,這些都是她自己後天的修煉,而漂亮與她無關。

有很多心理學實驗都證明,即便是隨機分為兩組的一批孩子,完成相同的一項任務,被誇讚“你真努力”的那組,要比被誇“你真聰明”的那組,在後續表現得更願意挑戰艱鉅的任務,且更不容易在困難面前中途放棄。

努力,會讓人對自己有更強的掌控感,更自信也更堅定;而被誇讚的天賦,有時候反而會成為讓你不敢挑戰更高目標的“絆腳石”:萬一搞不好,我就會被證明是個天賦不足的人。

知乎上有不只一個人問:努力是一種天賦嗎?有人回答:小時候總覺得“努力”是沒有“天賦”的人做的事情;長大了才明白,原來“努力”才是最珍貴的“天賦”。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這一路的經歷,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李尚龍(龍影部落編劇導演,原北京新東方老師)

我坐在酒吧,聽姑娘講故事。

畢業那天,姑娘把眼睛哭腫了。她住在一個合租的單間,行李堆滿地,她焦急地跺着腳,因為廁所正被一個大漢佔着,他不出來,自己就進不去。

第一晚,她失眠了,因為她剛看完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電影裏那句台詞深深地扎入她的心:生活總是這麼痛苦嗎?是的。

她看着偌大的城市,無能為力地迷茫着,父母催她回家工作結婚,説女孩子拼什麼命,回家什麼都有。她咬緊牙關跟媽媽説,“媽,就讓我拼這半年,年底我還找不到工作,就回家。”

父母心疼她一個姑娘在北京打拼,每個月給她打錢,她看着卡里的錢,眼淚刷刷地掉。她立志不花父母的錢,可是到了交房租的時候,還是扛不住了,狠狠地刷了一筆。

她到處碰壁,投了太多簡歷,全部石沉大海;面試許多公司,全都讓回家等信。

慢慢地,她開始懷疑自己,我這樣是何必,我一個女生,幹嘛要這麼苦?我為了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作死?如果我回家,現在已經開着車逛商場了,説不定,已經有了一個穩定的男朋友,開始計劃結婚的事情了。

想到這裏,她看着燈火輝煌的北京,更加迷茫了。畢竟,無依無靠,無牽無掛,眼淚不聽話地在眼眶裏打轉。

這時,電話響了。她拿出手機,看着來電顯示,上面寫着兩個字:媽媽。

她立刻擦乾眼淚,深吸一口氣。

接了電話,她想把這幾個月遇到的痛苦全部跟媽媽説,她想回家,不想呆了,可是,脱口而出的竟然是:媽,我很好,今天又收到面試的電話啦,你們放心,我過得很開心。

寒暄了幾句,她掛了電話,擦乾眼淚,跑回家,繼續投簡歷。

幾天後,她收到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的offer,月薪5000,實習期間3000,年底會有提成,創業公司。

別人問她:經常加班,是否能忍?

她欣喜若狂,説,“能,我能吃苦,能每天加班。”

就這樣,她在這家公司幹了兩年。

這兩年,她每天上午9點到公司,晚上9點多回家。兩年,她沒去過電影院,很少參加社交,沒看過電視,沒去過酒吧,沒睡過懶覺。

她每天早起學英語,晚上自學ps和新媒體,累了就去跑步去讀書。這種日子,持續了兩年,七百多天。

同事勸她別太累,她只是笑笑,什麼也沒説。兩年後,她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因為做微信排版漂亮,很快晉升為新媒體主編,月薪8000加,還有提成和年終獎。

一年後,她成為了那家公司的營銷總監。別人很好奇,她是如何懂這些的。後來,在她搬工位的時候,大家看到了幾本厚厚的關於文案和宣傳的書。

一年後,她再次跳槽,成為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此時此刻,她月薪已經過萬,有了一輛車,找了一個男朋友,彼此恩愛,正準備談婚論嫁,至少,她在北京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她跟我講到這裏時,安靜地説:你知道嗎,我花了四年,才過上了大家眼裏的體面生活。這一路很難,但我從來沒後悔。

我問她,如果當年畢業你就回家,父母也會給你安排這一切,你能在第一年開上車,第一年穩定下來,第一年找到男朋友,跟你現在的生活一模一樣。這樣想,你不覺得浪費了四年嗎?

她搖搖頭,説,“不啊,這四年,我從一無所有到自給自足,現在有的生活,不是誰給的,是我用雙手打拼出來的。這些年,我明白瞭如何奮鬥,我知道該怎麼自學,我更看到不同的風景,認識了不一樣的人,這一路的經歷,比什麼都重要啊。”

我摸着頭,可是,這樣累啊?

她喝完面前的咖啡,説,“但我年輕啊,不想讓這輩子就這麼過了,我想讓青春大汗淋漓。何況,天天在家呆着並不比到處闖蕩要舒服,我愛這樣的熱血,這樣才是最好的青春。”

她的話很感動我,這是一個姑娘用最直接的語言,告訴我努力的含義。

她也講出了青春的意義:去大汗淋漓地拼,去義無反顧地搏。她説,青春不是去閒暇懶惰,不是去舒適穩定,相反,是要在一無所有時厚積薄發,是要保持隨時學習的能力,要敢於闖蕩,敢於冒險。

或許這樣不舒服,但誰又説了,追夢的過程,會舒服呢?

我想起和一個朋友的對話,他告訴我:反正人終究一死,既然結局一樣,為什麼我要拼搏,有什麼意義?還不如看看電視,睡睡懶覺,就這麼過一輩子多好。

一開始,我無法辯解。

後來,聽完這個姑娘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

就因為人終究一死,所以更應該去拼搏。如果説人的結局一樣,出生又不能改變,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看你怎麼活。這一路,你經歷了什麼,體驗過什麼,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麼人,在哪跌倒,又在哪爬起。

走過哪些彎路不要緊,重要的,是這一路的風景。這些,能創造出最好的你。

每個人應該找一些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來看看,那麼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要做大樹,不做繞樹的春藤

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首要之點在於獨立支撐。在物質生活上要能夠供養自己,經濟獨立;在精神生活上也要獨立支撐,不可依賴任何人,無論是他人的評價,他人的喜愛,還是他人的情感。

舊式的婦女只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被丈夫養起來,沒有自己的獨立收入,也就沒有完整的人格。要看丈夫的眼色活着,要受丈夫的欺負,不喜歡他也不得不忍受他,無法擺脱他。所以,物質生活的獨立支撐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人格的基礎。

按説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能夠獨立支撐後,精神生活就沒有絕對的理由不獨立,問題出在當愛情發生時,一旦對某人發生了愛情,就會對對方產生精神上的依賴,將喜怒哀樂緊緊附着在對方身上,過分看重對方的評價,對方的認可,對方的喜愛,從而忘記對方也是一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活生生的個人,而其生命的關注點不一定與自己協調一致。此時,如果過分依賴對方,也會喪失精神的獨立,喪失自由。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緒寄託於他人,就是最糟糕的自甘墜落。不一定是墮落,但卻是墜落,是從一個獨立支撐的人格的墜落。人應當永遠選擇獨立支撐,像高高山上傲然挺立的一棵大樹,而不做繞樹的春藤。人可以喪失一切,但是不可以喪失自己的自由,物質的精神的自由。而這自由只能來自人獨立於世的勇氣。

有關個人勵志的文章:所謂天賦,就是你之前努力的結果

作者:慧慧

最近突然迷上了古箏。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老師看着我彈奏,略感驚訝地説:“一般人第一次彈古箏,手指都會非常僵硬,你怎麼這麼放鬆?之前有基礎吧?”

我之前的確從未碰過古箏,若説有音樂相關的基礎,可能是小時候草草學過兩年電子琴,上國小的時候跟着樂團玩過幾年長笛,後來偶爾吹吹竹笛罷了,但都只是業餘愛好。

老師更加驚訝了:“那你真的很有天賦,不學下去都可惜了!”我笑了。

剛學電子琴的時候,可從來沒人説過我有什麼“天賦”啊!那時我不過5歲,小小的我站在高大的哥哥姐姐們中間,如雞立鶴羣。老師説什麼聽不太懂,五線譜看得又慢,手還小得可憐。

“你這次是不是又忘剪指甲了?”“回家練了嗎?”每次看到老師迎面走來,我都緊張得心要從嗓子眼跳出來,扭扭捏捏像個被審的犯人。以至於後來,我對練琴都有了牴觸情緒。

考級的時候已經算是正常發揮了,也只獲得了一個“勉強通過”的證書。看着人家手裏鮮紅的絨面“優秀”證,再看看自己暗紅色的塑料套的“勉強通過”證,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同一個班上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我有音樂天賦嗎?至少那時,我覺得自己一點都沒有。

但後來,學長笛的時候,老師讚許有加,“你悟性很好!教別人好幾遍都説不明白,跟你説一遍,你就都明白了。考慮考音樂學院吧!”

學竹笛的時候,老師也很驚喜地説:“你音準很棒,聽着調都能把譜子寫個八九不離十,很有天賦!”

學習樂器是需要對音樂有感覺的。之前勉強學那兩年電子琴,雖然沒學出個什麼名堂,但至少給了我從小浸潤於音樂的機會:進了音像店直奔施特勞斯、柴科夫斯基和巴赫,新年看電視總是守着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的轉播,跳舞至少能踩着點,唱歌也基本不跑調……若非有那兩年,我對音準、節奏的把握想必並不會和其他初學者有什麼不同吧。

天賦這個東西是潛藏的,其所帶來的差別很容易就被努力掩蓋了。甚至它本身都可能是不存在的,有時候,所謂天賦,無非就是之前努力積澱的結果。

而且,比起天賦,努力也許更值得嘉許。曾看過一個故事,一箇中國人去一位北歐教授家裏做客,見小姑娘甜美可愛,忍不住誇了一句,你真漂亮!沒想到,這句讚揚竟惹怒了這位教授,他認真地和這個中國人講,請你以後不要誇她漂亮!你可以誇她對人都熱情微笑,誇她懂禮貌,誇她舉止得體,這些都是她自己後天的修煉,而漂亮與她無關。

有很多心理學實驗都證明,即便是隨機分為兩組的一批孩子,完成相同的一項任務,被誇讚“你真努力”的那組,要比被誇“你真聰明”的那組,在後續表現得更願意挑戰艱鉅的任務,且更不容易在困難面前中途放棄。

努力,會讓人對自己有更強的掌控感,更自信也更堅定;而被誇讚的天賦,有時候反而會成為讓你不敢挑戰更高目標的“絆腳石”:萬一搞不好,我就會被證明是個天賦不足的人。

知乎上有不只一個人問:努力是一種天賦嗎?有人回答:小時候總覺得“努力”是沒有“天賦”的人做的事情;長大了才明白,原來“努力”才是最珍貴的“天賦”。

Tags:勵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