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經典散文

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

欄目: 經典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陶淵明,我國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在經歷了八十一天的官場生活後,亦然決定擺脱官場的束縛,回到自己那魂牽夢繞的家,享受天倫之樂。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

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寂寞陶淵明

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這不光是對他所生活的時代而言,就是在現代社會,能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不多。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裏有閒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鬆賞菊,飲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幹青雲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中讓心中積鬱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裏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不妨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湧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

且讓我們想象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風,立於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態是那樣的幸福、輕鬆、安詳、超脱,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隻“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從繁華的官場抽身而退,誰能理解他的寂寞?作為晉大司馬陶侃之後,步入仕途、承續家風乃是社會的通常要求;而對一個少有高趣,心存不滅理想的熟讀儒家經書的知識分子來説,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也須得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即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實際上,自陶淵明四十一歲歸田到他六十三歲辭世,這漫長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他未嘗一日忘卻澄清天下的理想。魯迅曾經提醒人們注意沖淡平和的陶淵明,背後還有剛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們理解陶淵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時的抱負。而且,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統治者曾在他四十九歲和五十四歲時兩次徵召他為著作郎,他都毫不動心。江州刺史檀道濟上任後親自帶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禮賢下士了。但陶夫子不買帳,將其米肉揮而去之。

將自我從名利場中放逐,他走得這樣的徹底,沒有一點藕斷絲連。是什麼使得陶淵明意志如此堅決,再也不願將自己側身官場?從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表白,以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傾訴,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潔高傲的人格理想與污濁昏朽的社會現實的背道而馳。正是經歷了醜惡官場的歷練,感到深深厭倦之後,才有毅然背棄的舉動。“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是一個天性熱愛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場,無異於籠中之鳥,有何快意可言?“世與我而相違”,“門雖設而常關”,從寂靜的樹木草叢中,從袒露的石頭泥土中,從悠悠的空氣和風中,從“農人”“親戚”的“情話”中,陶淵明真正領受到了生命回覆本性的快樂和幸福。

棄絕浮華,返璞歸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靈魂,陶淵明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

亂世中,當我們見多了沽名釣譽、貪餌吞鈎、奴顏屈膝、背信棄義等等卑劣無恥的行徑之後,他這樣安守寂寞,獨善其身,則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執著地堅守着他的精神家園,將種豆、採菊、飲酒、讀書、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飛鳥、片雲、雞鳴、狗吠等日常景物詩化,甚至於將死亡也詩化,“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有什麼能夠和這詩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聖價值發生衝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代人,請與千年詩魂一道,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粗略品讀陶淵明

中國文脈,行至魏晉,又出現了一座時代的高峯——陶淵明。

魏晉文壇,辭藻華麗,文風虛浮,競尚浮誕,清談玄理,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重形輕質,內容空泛。

就在這樣一個文學虛浮低迷的時代,陶淵明橫空出世,獨闢蹊徑,大放異彩。陶淵明以其戒色彩,戒誇飾,戒繁複,戒深奧,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滯的清新詩文,文以氣為先,一掃虛浮文風,為魏晉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氣血,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文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樸素自然、潔淨淡遠之文氣。

陶淵明其人,少壯時,“嫻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少時即有熱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萬丈長虹”的壯志。其詩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勾勒出了一個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少年俊傑的英姿。致仕時,三度出仕,三度歸隱,三起三落,終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山林,躬耕幽居。歸田後,徹底放下仕途經濟的思想包袱,徹底得到精神解放的陶淵明,從此縱情山水,情繫田園,讀書寫作,吟詩作賦,彈琴吟唱,解憂明志。開始了田園詩人的後半生。

田園牧歌般的隱居生活,使得陶淵明深入地瞭解到了山水田園和風土民情,深切地體會到了人事人文和人理人情,幫助他創作出了大量清新雋永的山水田園詩,幫助他創造出了中國文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人”的人生境界,幫助他創造出了中國的“烏托邦”,一個虛無縹緲而又令人無比神往的美麗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陶淵明的詩,現存125首,以五言居多(116首),大略可分為田園詩、詠懷詩兩大類。

陶淵明的田園詩,巧妙融合景、情、理,描繪優美清新的田園風光和樸實真摯的人際關係。把枯燥平淡的耕讀生活,寫得異常充實豐滿令人嚮往。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詩並記》、《懷古田舍》、《勸農》、《歸園田居》、《西田獲早稻》、《下饌田舍獲》。在詩人的筆下,田野的景物是清新的,“鳥弄歡新節,冷風送餘善”。田間的勞動是愉快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詩人筆下的美麗田園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田園生活呀?我們不難從他的田園詩中看到一個栩栩如生的、平淡沖和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優雅風采。

陶淵明的田園詩以《桃花源詩並記》為首,是其代表作。《桃花源詩並記》描寫了一個沒有帝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由平等的理想的彼岸世界——世外桃源。詩中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美麗景象,有“黃髮垂髫,怡然自得”的生活氛圍,有桃源百姓純樸真摯的精神世界。這是陶淵明探索人類美好未來的思想結晶。以這首詩為代表的陶淵明的三十餘首田園詩成了後世中國田園詩的基石。

陶淵明的詠懷詩,繼承發展了漢魏以來抒情言志的詩歌傳統,內容頗為豐富,既有中年宦遊時的行旅詩,又有晚年歸田以後的雜詩。陶淵明生逢亂世,懷才不遇,詩人雖經三仕三歸的痛苦,但仍無法熄滅心中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之火。其三仕三歸所經歷的痛苦與歡樂,都真實地寫進了詠懷詩中。主要作品有《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歸林》、《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詠荊軻》等。其中不乏“火氣十足”的“金剛怒目”式的詠懷詩,比如《讀山海經》和《詠荊軻》,表現出了詩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豪氣凌雲的豪放氣魄。

除了詩歌,陶淵明還著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雖不多,但水平很高,影響巨大。主要作品有《閒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兮辭》、《扇上畫贊》、《讀史述》、《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等,其中《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堪稱千古絕唱,歷久不衰。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與官場訣別的宣言。開篇從決計歸田敍起,起始就是激憤決絕之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吾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接着寫啟程舟行,抵家見聞,息交絕遊,扶策涉園,農事西疇,登臨東皋,也都是歸家之前的懸想預擬之辭。結以永不復仕之旨。環環相扣,剪裁取捨,恰到好處。

而詩序《桃花源記》,則是堪稱浪漫派文學鼻祖的絕好韻文,其思想藝術成就更是超過了其正文《桃花源詩》,成為中國古代散文中的上上珍品。

除了《桃花源記》以外,寄託陶淵明個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傳》也是人們千古吟誦的名篇。 陶淵明的詩歌,不廢人事人文,不離人理人情,志趣高遠,超然於境遇形骸之上,“以其乎平昔所行之事賦之於詩,無一點愧詞”,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眾多詩人。

陶淵明的辭賦,繼承了漢代辭賦結構恢弘、氣勢磅礴,與魏晉辭賦短小短小精悍、纖麗嚴密的優點,走上清新自然、樸素平淡的道路。

陶淵明的散文,無論敍事抒情,都以意盡而後快,行文如行雲流水,造語精到之至,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對後代散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陶淵明有着如此高超的文學水平,但在其有生之年和南北朝時期,他的詩文並未得到文壇應有的重視。《文心雕龍》沒提他,鍾嶸《詩品》只列為中品,直到蕭統蒐集陶淵明的詩歌、辭賦、散文,為之編集作序,陶淵明的名聲才漸漸興起,可是在蕭統的《文選》裏也只選了他8首詩1篇文。到了唐代,陶淵明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之後。名聲大震,唐代推崇他的文人很多,王維、李白、高適、孟浩然、顏真卿、杜甫、白居易、韋應物、柳宗元、都非常欣賞陶淵明的人品和才華。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推崇更是無以復加。歐陽修對陶淵明推崇備至,蘇軾“獨好淵明之詩。”陸游夜讀陶詩,樂以忘食。朱熹更是視陶淵明為古今第一流高士。從此以後,陶淵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直到今天。

陶淵明的作品,在國外也有廣泛的流傳。朝鮮文學家許筠、樸厚享深受陶淵明田園詩的影響,寫了許多與陶詩風格頗近的詩文。公元8世紀左右,陶淵明的作品流傳到日本,日本著名詩集《萬葉集》裏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詩的影響。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説:“長期以來,陶淵明的作品在日本一直有着重大的影響。日本各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極為推崇陶淵明清高、貞潔的人格,十分愛好他的作品,在藝術上接受過陶淵明的薰陶,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陶淵明作為一個典型的東方詩人,他的作品在日本也有着強大的生命力。”

品讀陶淵明的散文隨筆:仰慕陶淵明

陶淵明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位偉大的人,對於他我們知道那些呢?我們該仰慕哪些呢?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和總結一下關於學大散文欣賞-仰慕陶淵明的相關信息,希望同學們能夠好好的來學習和了解一下。

陶淵明絕對是一個智者和聖者,值得我們大家仰慕。

怎麼説他也是做過彭澤縣令的人,我不知道這樣一個職位在當時的社會中對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在今天,許多人寒窗苦讀、孜孜以求,為謀求一個公務員可以説是不擇手段。如果能夠做到一個縣令的職位,至少也可以説是光宗耀祖,給家族臉上添了光彩了。只要這個人不是因為政治原因(比如貪污受賄)被國家權力機關雙規甚至處理了,你讓他主動從縣令的職務上退下來,基本上不大可能(除了正常的工作調動或者離職)做出這種被別人看起來“二哥”的舉動。

可能有人會説,陶淵明之所以棄官歸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了,他太嚮往美好清新的田園生活了。

是的,陶淵明絕對熱愛田園生活,這從他虛構的那個世外桃源當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裏“落英繽紛,芳草鮮美”,那是與世隔絕的神仙世界,要找到這樣一個世界,其難度絕對比得上今天全世界搜救失去聯繫的馬航。但是,老陶最先並不是對那個官場完全不抱希望的,至少從《歸園田居》裏的那句“一去三十年”可以印證,他曾經多麼熱衷於官場,可以説這一點和今天的所有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老陶為什麼會歸隱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做官太不容易了,容易受到別人的牽制、排擠甚至打擊。仔細品讀“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兩句詩完全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可以想象,老陶當時把自己看做是“籠中鳥”“池中魚”,完全失去了自由,不能隨心所欲,和那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比較起來,自然少了幾分悠閒和愜意。我想,老陶當時一定是被上面多得數不清的沒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才做出“棄官歸隱”的打算並且付諸實施的。

第二是自己太清醒了,所以總是痛苦、無奈甚至絕望。他一定受到屈原的影響很深,“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絕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太清白,別人從你身上撈不到好處;太清廉,別人無法從你身上謀取利益;太清醒,別人無法往你身上潑污水。於是,老陶無法融入官場,適應黑暗的能力太差,只好半途而廢。

我説陶淵明是一個智者的原因,就是他明白“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並且死守清白,守得無法再守的時候,他可以全身而退。

那他為什麼又是一個聖者呢?

聖者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可以“飲清風”“抱明月”。陶淵明和我們不一樣的原因,就在於他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更不擔心歸隱後生活會沒有着落。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他還可以到鄉間開荒種地,雖然他種地常常是“草盛豆苗稀”,但他畢竟有“方宅十餘畝”,有“草屋八九間”,維持生計、棲身基本沒有什麼憂慮了。我們今天的人雖然對現實看得比老陶還要清楚,對有些人有些事比他更憤世嫉俗,但是肯定沒有放棄的勇氣。因為,我們每個月必須靠着有限的薪酬,用來撫養子女、贍養老人,還銀行遙遙無期的房貸。我們不可能有十餘畝土地耕種,有八九間草屋居住。即使有,我們基本上也沒有那個勇氣和力氣,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了。

所以老陶是一個聖者,他可以像神仙一樣,擺脱現實,迴歸田園,迴歸自然,迴歸自己“愛丘山”的本性。

從這一點來看,陶淵明絕對是一座遙不可及的山。

向高山致敬!

仰慕陶淵明。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