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傷感散文

魯迅的散文傷逝

欄目: 傷感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15W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説,也可以説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説。下面是有魯迅的散文傷逝,歡迎參閲。

魯迅的散文傷逝

魯迅的散文傷逝:傷逝

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説,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説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裏”,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説,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願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衞道士和“鐵屋子”裏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裏出現叛逆者!

在那間“鐵屋子”裏,人們永遠地維護着他們認為是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禮教精神。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烈、孝道。“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離了他們的準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於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裏。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衞道士的眼裏,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裏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脱離了這些準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裏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魯迅的《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説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麼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裏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説,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範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着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但是,同樣,她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傳統的“守節”,雖然她第二次結婚得到了幸福,但她還是怕人家説起,為啥?因為她不“守節”了啊!祥林嫂因為沒有守節而受苦,在祝福的聲中默默地死去。與其説祥林嫂死於無愛的人間,倒不如説她是死於封建的禮教下,死於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裏的單四嫂子受苦於守節,她的唯一願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就是退一步來説,假如單四嫂子沒有守節,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又可以照顧自己兩母子的男人,也許,她的寶兒就不要死掉,就不會那麼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長長的指甲”。總的來説,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説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着人們的思想,壓制着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衞道士”的眼裏,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説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衞道士”們在壓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麼謠言?那還不是説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託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麼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裏,她只能:“現在她知道,她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着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麼?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常”,那子君最後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麼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鬥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回顧魯迅先生的愛情,可以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傷害。他在1920xx年奉了母親的命,和朱安結婚,可以説,朱安是母親送給魯迅的一份禮物,一份他絕對不願意收的禮物,因為他對朱安一點都不瞭解,一點感情都沒有。但他為了不要傷害母親,同時,也可以説為了保護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為在那樣的社會裏,“嫁出的女,潑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沒有了退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被休了回來,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説生不如死了。魯迅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只有苦苦地維持着這段不是愛情的婚姻。

可以説社會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為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裏開,涓生和子君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裏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

在那沉滯的社會裏,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麼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説,就是:“在社會上嚴厲的戴着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裏四不配領略的人們,或者嫉恨於某一樁事,某一方面的,對愛的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的愛情必定是一個悲劇。

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後,他們的性格也隨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後走向了破裂。

剛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也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我愛子君,仗着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着,彼此依偎,準備逃脱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點,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流露出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着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着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3。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嗎?我想他沒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咋一看,好象還挺有道理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裏,我們看上去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會贊同。但是,我們想想,他們所生活是怎樣一個社會?是一個沉滯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裏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裏,她一定會死於那“無愛的世界”。最後子君死於那無愛的世界裏。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説句不好聽,是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裏,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

傷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兩次想到過,他離棄子君的結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離開子君的時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並且立即懺悔、自責。第二次,是他決定説出他不再愛子君之前,“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決心,説了下面的一段話: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説: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説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也許在他説:“人是不應該虛偽的”的時候,就是他最虛偽,最卑怯的時候。他所講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説的一樣嗎?子君真的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了”嗎?其實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對而已!

當然,我們不可以認為涓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沉痛地説出了自己悔恨:“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鬥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於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的要義”都忘卻了。舊思想的束縛使子君心甘情願地成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錮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裏,獨自負荷着虛空的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與“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麼顯著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轉變,從原來那個勇敢和堅強的子君變得如此的軟弱。一切都是因為她自身性格弱點和傳統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雞和阿隨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務,其他的事情都已經不再記得。隨後漸漸陷入了小市民的爭鬥中,為了那小油雞而和鄰居吵開了,為了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於懷,“她説,阿隨實在瘦得太可憐,房東太太還因此嗤笑我們了,她受不住這樣的奚落。”這樣的生活和傳統的那些小市民有什麼差別?人是會變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不再前進的話,那就變得消沉了很多,記得路遙説過這麼一句話:“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實”,那的確不錯,一個人要想活得充實,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樣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無謂的小市民爭鬥中,那樣只會磨滅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畢竟是那個沉滯的社會中的一個覺醒者,她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點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雖然涓生和子君他們的性格都被傳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們到底是當時極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成員。

最後,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鬆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是解決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其他奮鬥?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裏,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逼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我雖然不敢説沒有面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難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飲水飽”嗎?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鬆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裏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於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鬆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麼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戰鬥,首先你得不餓着肚子,“不至於餓着肚子戰鬥,減了鋭氣”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於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裏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着,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説是那麼的重要,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裏面説道:“但人不能餓着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得去解決一下自己的經濟問題才行啊。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就這樣説了出來,也可以説是對青年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正是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相約“分頭苦幹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於社會壓迫來了,餓着肚子戰鬥,減了鋭氣”6。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總的來説,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裏面,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要“餓着肚子戰鬥,減了鋭氣”。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