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寫景散文

歷史,不應從這裏遺忘……

欄目: 寫景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21W
歷史,不應從這裏遺忘……

我迷戀斷磚殘瓦,像迷戀那些撲塑迷離的歷史。我相信這座城市裏面有許多無聲的歷史等待着人們去發掘,譬如靈光寺、圍龍屋、土樓、人境廬……那些曾經存在於歷史而又消失了人影的舊宅使我相信,那些故事、那些人、那些歷史仍然在她曾經的地方漂浮着,打開緊鎖的門窗,那些舊宅裏的人聲、氣息、思想甚至形象,仍可以感覺到屋內的靈魂像博物館裏的雕塑,等待着我們向着她們飛奔而來。

——————————————題記

下午三點多的太陽很毒辣,穿過梅州特有的幽深小巷,飛車到城西國小的時候卻覓見了太陽底下的熱鬧景象:在樑伯聰紀念館面前兩大隊網球少年正在熱火朝天地練習球技。 高大的新建築和茂盛的樹木,時時傳來震耳欲聾的建房子的聲音,每一處細微的聲響都顯示着這塊土地蓬勃的生命力。老師指着迎面的那座硃紅宇樓,説那就是梅州最古老的文物建築,一千三百多年前(齊朝)的大覺寺!

我朝這古建築走去,像是走向一個朝代的歷史,急迫又滿懷崇敬。一座有着硃紅門樓的寺廟。我可以想象得到當時建這座廟宇的時候,那個時代正處於動亂的分割天下的時代,人們或者有些流離失所又或者在家中也會整天燒香拜佛地祈禱天下太平。大覺寺的成立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一處可以將自身性命與幸福和國家聯繫起來的地方,當時香火正盛,無論貧窮富貴、尊貴或低微的人們都可以到那裏祈福。那時天下的人都有一種信仰,他們可以不相信君主但他們一定會相信有神靈,會相信只要有神的地方一定是最太平的地方。你可以想象在一個小縣城的城西郊,有一處民生來往如流,朝代改變如流而香火依然興盛的寺廟可以給老百姓一種怎樣的精神寄託。

而今天,迷信的破除,許多的有關於迷信的標誌也正在剷除。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可以,但用改變歷史的痕跡來表面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迷信那就是可恥。

距離才是美,就像我們遙望歷史,看到那些精美的紀念品總會把一個朝代想象得很完美。而眼前,剝落的硃紅牆壁,破爛無人修護的樑柱,一大塊一大灘隨便塗上塗鴉的牆壁。樑上的守護神不見影蹤,在陋隙飛揚着柔軟的蜘蛛絲.廟堂內全部神像與當年的神物已不知道流落何方,只有蜘蛛網和學校裏那些爛課桌成為這曾經是萬人神往不敢隨便踏進一步的聖地的主人。正門的大門隨便地用一把鎖頭鎖着,左面的牆壁有一個破爛的宣傳櫥窗在那裏老氣橫秋地張貼着幾長快要風乾了的不知哪一時期的剪報。轉到正堂背後的二堂,抬頭可以看到深嚴的廟宇輪廓,而前探,大門上亂釘着的牌子令人感到氣憤“請講普通話”、“不準隨便吐痰”、“此處不準隨便放自行車”……一語道出了,人們對這座歷史建築的心態。門依然是鎖着,沒有人去參觀,也跟沒有人去想着要把它當作文物那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前幾年,為了得到更寬廣的地方建寬大的教學樓,有人建議把這一座在風雨飄搖中堅持了一千多年的建築文物給拆除了改建樓房。一個學校,一個教育孩子認識歷、探索歷史、改造歷史的地方,卻自己本身要銷燬自身的歷史。只應了那一句話:“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走訪了當年的曾井。歷史是:在明清時代,當地發生瘟疫和天災,人們連最根本需要的生活用水也給天災斷了源頭。有一富貴人家,曾老爺命人在自家門打了一口深井,將清冽的井水向遭受災難的老百姓開放,救活了當地很多人。人們為了紀念曾老爺,在水井旁也建了一座廟來紀念他。

從大覺寺到曾井,只經過一條古老的街。老街兩旁還保持着明清時代的建築。古老的房屋裏面住着新時代的人們。斑斑古蹟的檐前樑下掛着許多具有獨家特色的飾物,有些房子已經更該為老字號的商店,門楣前招搖着標誌性的招牌廣告。腳下的路,水泥修補過的青石板,有着石頭雕琢的痕跡,凹凸不平。小巷深深深深,一不小心的一步腳下踏着的就是不知道那一個朝代的青石板,身邊路過的不知是哪一個時代的樓房。換老師的一句話,我們走進了歷史的隧道,餘秋雨到此也必將一歎。這些街景絕對可以做張藝謀影片中的背景!

很坦然,住在這些歷史古蹟中生活的人們很平靜地做着他們想做的事情,想當然的生活。屋前擺着茶具,有老人正一邊品工夫茶一邊下象棋;房前的走廊上曬着花花綠綠的衣裳,有婦女正在台風過後的陽光底下翻動着舊衣物;街上時而走過幾個嬉笑的小孩,天真的笑容銀鈴般的笑聲滾落身後長長的深巷中,令人想起一曲黃梅戲:“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沒有感受到我對他們崇敬與探求的目光,只覺得能在這平靜的午後享受陽光,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午後生活。而再繼續地走下去,發現很多老房子正在拆除。那些曾經是經過木匠精心鏤刻的畫棟被當作了柴草,曾經是經過石匠巧手雕刻的石柱已成了地上坑窪的填補品。泥石灰不見了,青磚瓦不見了,只見得那些鋼筋冷漠的高樓大廈在取代着這些滄桑的歷史遺樓。記得上《客家傳統建築》一課的時候,我們對着屏幕上那些老房子發出嘩嘩的驚歎的時候,老師説:“你們會覺得能住在歷史中人們很幸福,而住在那些老房子裏面的人們巴不得能走出這種老房子,因為他們必須要為颳風下雨帶來的不便而擔憂!”。

幾經打聽探訪到曾井的遺址--梅州市印刷廠。一腳踏進去,站在幾塊鐵皮板上張望着曾經那個能救活方圓幾百里人口的聖井,眼前只有幾座高大的廠房車間建築,令人無法將有井的地方聯繫起來。鋼筋建築旁有一座保安住的瓦房,也跟紀念曾老爺的廟宇對不上號。向保安一打聽,我腳下的那塊鐵皮板蓋住的就是當年的曾井!我心下一驚,連忙跳到了一旁,踐踏了歷史讓我感覺到罪過。而鐵皮蓋住的地方就是印刷廠的大門口,每天幾十輛不同牌子的車從它上面輾過,千千百百的員工從它上面進進出出,或者他們壓根兒沒想到自己腳下踩的是一方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老師説起了他上次到江西的採訪,在瑞金的一個地方,毛澤東曾經命人打了一口井給當地的老百姓。現在那口井已經列為文物保護,井邊豎着“喝水不忘挖井人 時刻紀念毛澤東”井的周圍幾米之內都圈上了防護線。而這一口老百姓為老百姓挖的井,經過幾個世紀,到如今它只能被塵封住歷史。或者,這就是改朝換代的,一代蓋住一代的歷史,看到的表層就是我們的今天吧。


到了梅縣歷史博物館參觀。梅縣博物館始建於1935年,七十年代末分為兩館,一為梅縣博物館,一為梅縣圖書館現為葉劍英圖書館。當時的縣長彭精一和司令官黃永華拆古城牆和變賣古文物而建起梅縣圖書館,館內古藉善本20多萬冊。梅縣博物館是梅州博物館中建館時間最長、收藏國家文物最多的博物館,館內珍藏着從明代至現當代的一千多件珍貴歷史文物,唐代的水車搖、青瓷,宋代饒上鎮的印花瓷,現當代著名畫家林逢棉的《鷺汀圖》……這些極具客家傳統特色的歷史文物,終年沉默在博物館內沉澱着歷史。

外表尊嚴肅穆的博物館,讓人不由興奮地期待能在梅州這個文化之鄉的博物館裏面能一飽眼福。而眼前的景象總人失望。一進門就發現這裏的“與眾不同 ”,值班室兩旁居然是乒乓球室,有很多人正在裏面打球打得起勁。再抬眼,一座雄偉的古老建築矗立在我們面前,教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它裏面的內涵。經過博物館,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到右側的“賢景”尋找古城牆,雜草雜藤叢生中古城牆尋不到,卻覓見古城牆遺址下的一個新樓房基地,機器正在轟隆隆地昭示一棟新房子的即將崛起。轉身,發現了一座小亭子,沒有牌匾沒有題字的亭子。側旁的碑文,紅漆落盡的碑文上迷糊地顯示:七賢亭是為紀念程旻、張九齡、韓愈、劉元城、狹青、文天祥、蔡蒙吉7位與梅城歷史有關人物而建……

兜轉了一圈,無意走到一片樹蔭下,觸目驚心地發現潮濕的地上橫七豎八地躺着幾大塊苔跡青青的石碑。“熱心興學”、“重修梅州書院記”、“黃遵憲墓碑”、“學前西界”、“鐵漢樓”……殘缺不堪地堆放着。不知道何處的碑坊的四根柱子隨處擺放在樹底作為遊人的坐凳,河碑、石龜、水槽……那些從大老遠處收藏回來的石雕品被亂扔在一旁。碑文上的記載已經被苔蘚侵蝕得不見文字,能見到文字的也被風化的不可辨認字跡。立在黃遵憲墓碑前,頓感悲涼。缺了一角的墓碑,像是被人摸黑了一張臉。而此時,絡繹不絕的遊客正在不斷地湧向聞名的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參觀。在他們瞻仰那位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的時候,內心充滿着對偉人的崇敬與讚美之情,或者沒有誰想到他們所尊敬的前人的墓碑正被隨便地遺棄在博物館的庭院裏等待着風吹雨淋。那銘記着一個人一生的事蹟的碑文,一個碑身就代表着一個人的形象代表着他本身,憑着碑石上的墓誌銘人們會銘記着偉人的功績,銘記着他的一生。而這生了苔蘚且被磕碎了稜角的石碑,在一個冷角里遙望着它陽光下的故居。雖則黃遵憲故居屹立不倒,但黃遵憲的墓碑卻倒了下來,倒了下來且將它與其他亂七八糟的界碑雜放在一起,分不清哪塊斷石是哪個墓碑上的紋絡,像是看不清的歷史演進。

採訪了博物館館長,這位在博物館內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館長。辦公桌很簡陋,是我見所未見的乒乓球枱做成的辦公桌,桌面上堆滿了橫七豎八的文件和筆記本。“高級廢品倉庫!”,館長石破天驚地道出了博物館的生存現狀,館內珍藏的一千多件文物就像埋葬在地下不能重見天日的珍貴葬品等待人們去發掘它的內涵。由於設備不足、安全係數不高,一些不那麼貴重的藏品都隨處放到了館內空閒地地方,因為館內又不對外開放,城裏的人們壓根兒也沒想過要來這裏參觀,所以整個館內像堆放了一大堆高級廢物那樣,扔不得但又珍藏不好,只能像高級廢品一樣管理。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門對這方面的不重視,要想把博物館裏的珍貴藏品展示出來顯示梅州,政府應把梅州各縣博物館的文物清點出來,開一個大的展覽會,把梅州從古到今的主要歷史文化展示出來,讓羣眾對自身歷史有個深刻了解,外加強管理,內加強教育,讓人們意識到保護文物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去愛國、愛家,這才是我們每年花費一大筆資金去保護這些文物的最終目的。

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已經是黃昏,我們又走進那條長長的幽深的甬巷。長長的,將歷史博物館拋在身後遠遠的歷史背影中;幽深的,將歷史博物拋在一個黯淡的角落中。這樣離開使我悵然若失且胸口沉悶,雖則我們走向的是一條明亮的充滿生機的街道,而身後那些無聲消失了的歷史甬道像在黃昏的夕陽底下等待遠遊的人向她們飛奔而來,而我們的對她們的驚鴻一瞥只是加速了我們的離開。離開,我們是歷史的過客……

  

歷史,不應從這裏遺忘……
歷史,不應從這裏遺忘……

我迷戀斷磚殘瓦,像迷戀那些撲塑迷離的歷史。我相信這座城市裏面有許多無聲的歷史等待着人們去發掘,譬如靈光寺、圍龍屋、土樓、人境廬……那些曾經存在於歷史而又消失了人影的舊宅使我相信,那些故事、那些人、那些歷史仍然在她曾經的地方漂浮着,打開緊鎖的門窗,那些舊宅裏的人聲、氣息、思想甚至形象,仍可以感覺到屋內的靈魂像博物館裏的雕塑,等待着我們向着她們飛奔而來。

——————————————題記

下午三點多的太陽很毒辣,穿過梅州特有的幽深小巷,飛車到城西國小的時候卻覓見了太陽底下的熱鬧景象:在樑伯聰紀念館面前兩大隊網球少年正在熱火朝天地練習球技。 高大的新建築和茂盛的樹木,時時傳來震耳欲聾的建房子的聲音,每一處細微的聲響都顯示着這塊土地蓬勃的生命力。老師指着迎面的那座硃紅宇樓,説那就是梅州最古老的文物建築,一千三百多年前(齊朝)的大覺寺!

我朝這古建築走去,像是走向一個朝代的歷史,急迫又滿懷崇敬。一座有着硃紅門樓的寺廟。我可以想象得到當時建這座廟宇的時候,那個時代正處於動亂的分割天下的時代,人們或者有些流離失所又或者在家中也會整天燒香拜佛地祈禱天下太平。大覺寺的成立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一處可以將自身性命與幸福和國家聯繫起來的地方,當時香火正盛,無論貧窮富貴、尊貴或低微的人們都可以到那裏祈福。那時天下的人都有一種信仰,他們可以不相信君主但他們一定會相信有神靈,會相信只要有神的地方一定是最太平的地方。你可以想象在一個小縣城的城西郊,有一處民生來往如流,朝代改變如流而香火依然興盛的寺廟可以給老百姓一種怎樣的精神寄託。

而今天,迷信的破除,許多的有關於迷信的標誌也正在剷除。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是可以,但用改變歷史的痕跡來表面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迷信那就是可恥。

距離才是美,就像我們遙望歷史,看到那些精美的紀念品總會把一個朝代想象得很完美。而眼前,剝落的硃紅牆壁,破爛無人修護的樑柱,一大塊一大灘隨便塗上塗鴉的牆壁。樑上的守護神不見影蹤,在陋隙飛揚着柔軟的蜘蛛絲.廟堂內全部神像與當年的神物已不知道流落何方,只有蜘蛛網和學校裏那些爛課桌成為這曾經是萬人神往不敢隨便踏進一步的聖地的主人。正門的大門隨便地用一把鎖頭鎖着,左面的牆壁有一個破爛的宣傳櫥窗在那裏老氣橫秋地張貼着幾長快要風乾了的不知哪一時期的剪報。轉到正堂背後的二堂,抬頭可以看到深嚴的廟宇輪廓,而前探,大門上亂釘着的牌子令人感到氣憤“請講普通話”、“不準隨便吐痰”、“此處不準隨便放自行車”……一語道出了,人們對這座歷史建築的心態。門依然是鎖着,沒有人去參觀,也跟沒有人去想着要把它當作文物那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前幾年,為了得到更寬廣的地方建寬大的教學樓,有人建議把這一座在風雨飄搖中堅持了一千多年的建築文物給拆除了改建樓房。一個學校,一個教育孩子認識歷、探索歷史、改造歷史的地方,卻自己本身要銷燬自身的歷史。只應了那一句話:“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走訪了當年的曾井。歷史是:在明清時代,當地發生瘟疫和天災,人們連最根本需要的生活用水也給天災斷了源頭。有一富貴人家,曾老爺命人在自家門打了一口深井,將清冽的井水向遭受災難的老百姓開放,救活了當地很多人。人們為了紀念曾老爺,在水井旁也建了一座廟來紀念他。

從大覺寺到曾井,只經過一條古老的街。老街兩旁還保持着明清時代的建築。古老的房屋裏面住着新時代的人們。斑斑古蹟的檐前樑下掛着許多具有獨家特色的飾物,有些房子已經更該為老字號的商店,門楣前招搖着標誌性的招牌廣告。腳下的路,水泥修補過的青石板,有着石頭雕琢的痕跡,凹凸不平。小巷深深深深,一不小心的一步腳下踏着的就是不知道那一個朝代的青石板,身邊路過的不知是哪一個時代的樓房。換老師的一句話,我們走進了歷史的隧道,餘秋雨到此也必將一歎。這些街景絕對可以做張藝謀影片中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