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優美文章

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

欄目: 優美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愛情是一個永恆不滅的恆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了許許多多感人而又悽美的愛情。愛情在時間當中,越久越美,古代的愛情是今天的借鑑,今天的愛情是明天的思考,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之中,愛情會變得越來越美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

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篇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奇,是中國人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裏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它是千古傳佈的戀愛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戀愛傳奇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弗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天上銀河,地下沂河”—“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户曉。出在哪裏,卻幾乎無人知道。顛末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覺察“牛郎織女”故事本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也許“牛郎織女”確有其人,也許可能是“牛郎織女”的真人故事動聽至深,在歷代相傳中不停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奇版本。

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篇2:梁祝化蝶

這一個美麗、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説之一(其餘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説:"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

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鬆書院,拜師入學。

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

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悽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

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古代民間悽美的愛情文章篇3:白蛇傳

《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河南湯陰(今河南鶴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眾多,茂盛)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餘脈之一。這裏峯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裏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説:“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衍變為白蛇。

“白蛇鬧許仙”裏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婚後,她經常用草藥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於死地。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麟。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峯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峯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20xx年後,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祐禪寺創建於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