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精】三字經讀後感10篇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1.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三字經讀後感10篇

三字經讀後感1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紓。”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生活在一個經常舉辦喪事的地方,所以孟子就經常學人哭哭啼啼,孟母看見兒子這個樣子,就對孟子説:“快點收拾傢俱搬家,不然,你長大了就只會幫人辦喪事”。於是,他們就搬到一個集市,集市裏經常有人殺豬。於是,孟子便學着別人的樣子殺豬,孟母看見了就對孟子説:“我們趕緊收拾東西再搬家吧,不然,你在這兒長大就只會殺豬”。最後,他們搬到了一個學堂附近,於是孟子便學別人的.樣子開始學習了,後來經過努力學習,孟子成為一代聖人,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這個故事一方面告訴我們學習的環境對我們的學習多麼重要啊,另一方面告訴我們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多麼大的心血。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回報社會、回報父母。

我還要讀更多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2

三字經這本書內容豐富,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本書裏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説、故事鏈接。我們先解識一下吧,如第一句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説: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長大後,每個人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於是原來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來越遠,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場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學校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師讓我更加聰明起來。

三字經讀後感3

樂樂同學讀《三字經》,看到“孟子者,七篇止”這幾個字後,馬上指着孟子這兩個字説,媽媽我知道這個人,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他媽媽就搬家了,還不好好學習,他媽媽就把織布機摔了,説他要再不好好學習,就得使勁懲罰他,象打織布機一樣”。

樂樂同學的理解雖然淺顯,但現在看孟母的教育方法也和我們這些凡夫俗女差不多:擇鄰處和擇校大同小異,都是人為的干預孩子的.生長環境,只不過孟母連鄰居都要重新選擇,比我們更加嚴格。斷機杼嘛,就和樂樂不願意多練琴,我憤而折斷她的鉛筆異曲同工。

三字經讀後感4

未經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裏和散落在各處的小石子是沒有區別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對《三字經》裏的這句話印象最深,因為我的名字裏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舉世無雙。雄心萬丈的秦始皇曾經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價值有多麼高。在這之前,楚人卞和因為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獻給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兩隻腳。如果卞和將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獻給楚王,我想他不僅不會受到傷害,或許會得到楚王的賞賜。未經雕琢的璞玉在人們眼裏只不過是塊石頭,只有經過精心的雕琢,人們才能認識到它的美麗和價值。孟母三遷及斷機杼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國歷史上或許會多一位鉅商大賈或風水大師;而將失去一位與孔子齊名的聖人,那我們國家的文化與歷史肯定會被改寫。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師都是技藝高超的玉雕大師。

三字經讀後感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是中華典故,主要是偏重於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生活常識的'傳授。三字一句,文字淺明,句子短小易懂,每兩句押韻,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鞏固記憶。

我認為《三字經》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説“教”和“學”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封建倫常的一些話;第三部分介紹時目、四時、五行、六穀、六畜;第四部分介紹歷史;第五部分則説了一大串歷史上勤學發奮的人物故事。

我認為《三字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讀了《三字經》後,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經磨練不會成功;由“人不學,不如物”得知一個人不學習,沒有知識就連一個物品都比不上;由“古聖賢,尚勤學”得知即使是古代聖人孔子也勤學好問,何況我們呢?由“幼不學,老何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學習,到老就不會有什麼出息。

總之,《三字經》是一本好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讀後感6

這個學期通過讀背《三學經》這本書我知道了: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這句話的含意是:只要勤勉積極就會成功,嬉戲懶惰是沒有好處的。好好記住,積極上進。

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叫《鐵杵成針》。內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傳説他小時候讀書並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到外面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奶奶在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在幹什麼,老奶奶説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不理解,這麼大的鐵棒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針呢?可老奶奶卻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深受啟發,從此以後開始發奮學習,終於成為天下著名的詩人。

我成到:讀書必須勤奮,千萬不能因為貧玩而荒廢了學業。

三字經讀後感7

我在假期裏讀了《三字經》,雖然字數不過上千字,其內容卻博大精深,有些句子我能明白,有些道理我卻一知半解。

其中有兩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深深地打動了我。東漢時間的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順自己的父親,天冷的時候用身體幫父親暖輩子;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而自己挑最小的梨。

這兩個故事教育我們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的小王子,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們一起時,要懂得禮讓,互相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8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字經讀後感9

今天,我和小叔去雄城大廈看書。我看見書架上一本《三字經》,覺得好奇就取下來看。裏面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忽然發現下面有它的解釋,原來是説“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雖然相近,但由於日後的習慣不同而相差很遠。”我還是一知半解,於是就去問小叔。小叔説:“每個人出生時都很純真,但後天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可以改變他的品行。”

聽了小叔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是啊,環境的確能改變一個人。想想我在一、二年級時各方面表現都不錯,愛學習,愛勞動,人人誇我是個好孩子。今年暑假由於奶奶身體不好,我去老家呆了幾十天。因為爸爸媽媽白天都忙於工作,可以説是無人管教,所以我整天和電視打交道,脾氣也變得沒有以前温和,人也逐漸變得懶散,大家都説我像換了個人似的。

其實我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我想以後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變回原來的我。我相信我能行!

三字經讀後感10

以前,我調皮、不守紀律,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媽媽的斥責;現在,我懂事、能認真學習了,老師和媽媽都微笑了,這都要感謝《三字經》呀!

那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一看有圖有文的,來了興趣,有時自己讀,有時讓爸爸給我講。可沒過幾天,三分鐘熱度過了,就把書隨手一扔,玩別的去了。

這個月,學校裏掀起了讀經典書的熱潮。一次,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起了《三字經》中“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 自勤苦”的'故事,我深深地被孫敬、蘇秦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爸爸媽媽無微不至地關愛我,老師辛勤地教育我,我,我太不懂事了!

那天放學後,我悄悄跑進小書房,重新讀起《三字經》來。漸漸地,我變得愛學習了。小夥伴們,我們一起來讀它,一起做個好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