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歷史成語故事:四面楚歌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59K

四面楚歌

歷史成語故事:四面楚歌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秦王朝留下的遺蹟。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規模的。

由於秦朝統治者好大喜功,尤其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皇宮和陵墓,宮廷的花銷巨大,所以對百姓的剝削十分殘酷,全國各地接連不斷地爆發農民起義。結果,秦王朝僅僅統治了20xx年,便滅亡了。秦朝滅亡後,主要有兩支勢力爭奪新的國家統治權,一支由項羽率領,一支是由劉邦率領。

項羽是來自楚地的一名將軍,性格剛烈、高傲,英勇善戰。劉邦在秦朝被消滅前是一名低級官僚,性格有些狡詐,但是知人善任。在反對秦王朝的戰爭中,兩人曾結拜為兄弟,互相聲援。秦朝滅亡後,兩人逐漸反目成仇了。

最初項羽佔絕對優勢。他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的角兒,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只相當於諸侯王。劉邦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認項羽的統治地位,暗地裏卻招攬人才,發展軍事力量。漸漸地,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了。

後來,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但胃口漸大的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規勸下,改變了“分而治之”的思維,認為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於是,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前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一番激烈的交戰,劉邦的軍隊把項羽和他的軍隊緊緊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境內)。此時,項羽雖已處於劣勢,但仍有十萬軍隊,劉邦也不能一下把項羽消滅。

一天夜裏,被包圍的項羽和他的士兵聽見四周響起熟悉的歌聲。仔細一聽,竟然是自己家鄉楚地的民歌。歌聲是從劉邦的軍營裏傳來的。項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驚,以為劉邦早已攻下他們的家鄉,抓來了許多家鄉的親人當俘虜,而這熟悉的歌聲也引起了士兵們的思鄉之情。一時項羽軍中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趁夜色逃亡,十萬人逃得只剩下幾百人。

原來啊,這是劉邦使的計謀。劉邦組織自己軍隊的士兵唱那些感傷的楚地民歌,正是為了擾亂項羽軍隊的穩定。在這種處境下,項羽喪失了鬥志,便在營帳裏面喝酒,還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過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着僅剩的八百名騎兵,決定從南突圍,邊逃邊打。項羽行到烏江畔,只餘下28人,他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自刎而死。劉邦獨攬天下。

由於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着又兵敗自殺的情節,所以後來人們便用“四面楚歌”來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以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人頭地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着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 歉。老者也沒説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裏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讚歎不已。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説:“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説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後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後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後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有兩個著名的將領,分別叫樂毅和田單。兩個人各侍其主,都很會佈陣打仗。

有一次,兩人碰巧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這個地方打仗。田單帶領的是齊國的軍隊,樂毅帶領的是燕國的軍隊。樂毅將田單牢牢地困在城中,為了減少傷亡,所以沒有攻打。田單也沒有半點放鬆,為了鼓舞士氣,他和士兵們同吃同睡。

三年時間過去了,田單快要支持不住了。正在這時,燕國的國王去世了,新國王即位。於是田單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轉敗為勝的好辦法。

田單先讓人去燕國散佈謠言,説樂毅的壞話,新國王聽到傳言後不問青紅皂白,很快就把樂毅的將領之職撤了。樂毅知道撤職後凶多吉少,就動身逃到趙國去了。

田單見第一個目的已經達到,便再次派人到燕軍中去散佈謠言説:“即墨人最怕被別人挖祖墳。祖墳一挖,他們就會軍心大亂。”田單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他看出燕軍現在的將領是個無能的小人。果然不出所料,聽到這樣説,燕軍的新將領真的派人去挖即墨人的祖墳。結果即墨的軍民非常氣憤,非跟燕軍拼命不可。如此一來,燕軍打仗的士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

田單看到打仗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假裝向燕軍投降的樣子。燕軍的新將領居然真的以為是挖祖墳有效,高興地疏於防範。受降時,田單命令士兵們在牛角上綁上刀子,在牛尾上綁上鞭炮,用彩色的綢緞包住牛的全身。當齊軍走到燕軍的附近時,田單下令點燃鞭炮,牛聽到鞭炮聲,嚇得六神無主,發瘋似地衝向燕軍。燕軍見此勢態,四處逃跑。

就這樣,燕軍很快被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