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峨眉山的民間傳説故事簡短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9.52K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那你們知道有關於峨眉山的傳説故事嗎?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峨眉山的民間傳説故事簡短

  峨眉山的傳説故事一

相傳,很久以前,有位雲遊和尚來峨眉山拜佛。他進寺廟後,只是叩拜,連香也不燒一柱,更不用説捐功德錢了。他上山以後,每座寺廟都要住上一兩天,臨走連感謝也不説一句。

一天,他走到雷洞坪,見這裏山林幽靜,便穿得很整齊,用的缽盂也是銀質的,象個有錢的和尚,但在菩薩面前連香也不燒一柱,有一位和尚覺得他太吝嗇了,便對他説:“大師,據老衲所知,凡來朝山拜佛的和尚,都要進香,有的還捐功德錢,不知大師有何捐助?”

雲遊和尚回答説:“我看這殿堂裏面,什麼也不缺,如果有一束束鮮花,供於佛前就好了。”

“大師所言極是,不過我們這峨眉山上,到處是林木,特別是半山以上,天氣寒冷,有花木也種不活啊。”和尚回答。

雲遊和尚説:“這好辦,明天早齋後,我們一道到林裏去採。”

這時正是暮春三月,春寒料峭,有的峽谷裏還積雪覆蓋。那位雲遊和尚來到寺外,口中念動真言,不一會兒,林子裏便長出一種樹木來,枝頭上掛滿了花朵,有白的,紅的,黃的,紫的,如一片雲彩,把山林裝點得美麗而清雅。

第二天,廟裏的和尚見雲遊和尚不見了,也沒有去找他。一個和尚出廟去挑水,忽地看到林子裏有許多花樹,他驚喜極了,水也不挑了,連忙摘了一大把,拿去供在佛像面前。同雲遊和尚交談過的那個和尚,這才明白,原來那位雲遊和尚是位羅漢所化。花朵供在佛堂裏,氣氛肅穆莊重,和尚們就從此叫它桫欏花。

  峨眉山傳説故事二

峨眉山頂有座古剎,名我卧雲庵。傳説很久以前,廟中有一小和尚叫無緣。無緣命褰,身體矮小且貌醜,又患一頑疾狐臭病。常年臭氣燻人。師兄弟嫌他,都不願理他,廟裏方丈怕他的狐臭穢了神靈,平時不讓他跨佛堂一步,只讓他為廟裏幹些挑水、劈柴,上山打柴等重活。

一日,無緣上山打柴,不意來到一神奇山凹,凹內白霧縈繞,瑞氣氤氲。他感怪異,便走近一看,見是一異樹,這異樹參天似傘,枝如虯龍,葉茂成蔭,熠熠閃光,向下散發出無窮無盡的鬱香。透過濃蔭,他見上面有不少乾柴,心中一喜,忙備斧上樹,動手砍柴。

不料這異樹幹柴十分堅硬,累得他大汗淋漓,斧刃也砍缺。好不容易才砍下一截乾柴。他看看天色不待,便放棄異樹,攀其它樹上砍柴去了……

第二天,無緣挑水巧遇方丈,方丈為之一楞,把他叫住,連聲稱奇道:“怪哉!怪哉,你身上狐臭已去,可聞芳香。”説着忙把他喚到一邊,驚喜地問道:“無緣,你近日可遇啥奇事?”無緣一向誠實,不敢隱瞞,就把打柴遇那異樹之事講了一遍。方丈是個世故深通的老和尚,聽有這等奇事,心中頓時明白了兩分。忙要無緣去柴房把那截乾柴取來。

無緣不敢怠慢,取過那截乾柴,方丈一看,果然這乾柴非同一般,黑中透紅,濃香撲鼻,當即斷定是一截珍貴的沉香木,方丈又驚又喜,心裏盤算:“聽人云,仙山沉香價值連城,若把沉香樹砍掉賣給藥商,我白雲庵豈不發跡?”如意盤算打定,決定前去伐樹。

第二天,方丈率眾徒一行,讓無緣帶路直徑那神奇山凹。

然而,當他們一行來到那道山凹,只聞撲鼻鬱香,不見神奇異樹。方丈不甘心,便帶領眾人走近一看,倏地白霧陡生,霧中躺着一條吊睛白額大虎,虎目圓睜,張牙舞爪,頓時嚇得眾和尚面作土色,渾身哆嗦,方丈嚇得額上直沁汗珠,恍然大悟地想:“仙山寶地,菩薩道場,神仙給醜和尚治病本是功德,我人雖然出家但六根未除,儘想貪財,神靈能不怪麼?”想到這裏,他羞愧不已,忙帶着眾弟子回去了……

後來,卧雲庵的方丈從此大徹大悟,廣積功德,用那截沉香木一直為居士治病,分文不取,至他六根除盡圓寂。

峨眉山民間傳説故事

財神修行九老洞

財神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終南山人氏。相傳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被后羿射下後,墜落於峨眉山,變成為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獨趙公明變為人,隱九老洞中修煉得道。明代小説《封神演義》雲:商朝末期,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伐紂。武王的姜子牙和紂王的聞太師,各事其主。搬動了天兵天將,許多神仙也參與了。出現了一幕幕驚險激烈人仙混戰的場面。在鬥陣鬥法中,聞太師被姜子牙攻破,損兵折將。正無計可施時,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趙公明,便親自來迎請趙公明出山相助。趙公明隨同前往,也未挽回局面,反受其害。後姜子牙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趙公明在峨眉山的修行洞府--九老洞,位於峨眉山中山區的仙峯巖,洞內有一石牀,傳為趙公明修煉時睡過。人們便在此建了一座神台,奉趙公明像,稱財神殿。許多到峨眉山的人,都要到財神前祭拜、祈禱或許願,想多點財氣、財運和好運。

白蛇修煉白龍洞

在峨眉山清音閣上行至萬年寺的遊山道上,有一座名叫“白龍洞”的寺廟,相傳這裏就是蛇仙白娘子修煉的洞府。很久以前,有一條白蛇,在峨眉山白龍洞修煉已久,已有幾分法力,遊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園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繼續修煉,終成蛇仙。青蛇則在黑龍灘修行。青蛇本是雄性,欲與白蛇相配,白蛇好勝,提出比試,取勝方可。青蛇也對天發誓,如果敗了,願變女身,侍候終生。兩人隨即在清音閣前的寶現溪展開惡鬥。只見溪水猛漲,翻波逐浪,昏天蔽日。畢竟白蛇偷過吃王母娘娘的蟠桃,道行功力大過青蛇,青蛇功虧一籌,敗落下來。頓時,從雷洞坪發出一道閃電,霹靂一聲巨響,青蛇變為青衣秀女,稱青兒。白蛇變為一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天仙美女,稱白素貞白娘子。人們把白蛇和青蛇相鬥的地方稱為“鬥龍壩”.而白黑二水相傳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化身。

後來蛇仙白娘子,十分眷戀人間美景,聽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便與青兒結伴同遊。在杭州西湖,遇到來峨眉山採過藥的許仙,動了芳心,締結良緣,成為佳話。

神水通楚

峨眉山神水閣前,有一水池,一股清泉從石縫中流出。這股清泉,傳説是軒轅黃帝問道峨眉山時,特地從東海龍宮引來的瑤池玉液,稱“玉液泉”.泉水終年不涸,清澈明淨,味甘可口,沁人心脾。長期飲用此水,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能治療“眼疾”等多種病痛,又稱“神水”或“聖水”.

隋朝時,我國佛教天台宗的創立者智者大師雲遊到峨眉山中峯寺修持。常取附近的玉液泉飲用。喝了以後,身心清爽,精力充沛。後來智者到湖北玉泉山建造玉泉寺,常常感到口乾舌燥,食不甘味,身體也漸漸消瘦下來。一日,東海龍王的女兒到玉泉山閒遊,見大師這般情景,上前問道:“大師為何悶悶不樂,那裏不適?”智者見這位年青女子十分友善,便問施主尊姓,從哪裏來?女子具實相告。大師得知“龍女”親臨,便説:“我在峨眉山中峯寺修持時,常飲玉液泉,來到這裏以後,總想喝到此水,日夜思念,憂鬱成疾。”龍女説:“大師稍安勿燥,待我與你取來。”智者半信半疑,峨眉山與玉泉山,相隔千里,談何容易,便説:“我在峨眉山時,尚留有禪杖、缽盂在中峯寺,如將這兩件東西一併取來,可見是真。”龍女作法,飄然而去。不一會,只見一股清泉從玉泉山乾涸的玉泉洞裏流出,並浮來大師寄放在峨眉山中峯寺的缽盂、禪杖。大師十分驚喜和興奮,立即取泉水飲用,身體得到了康復。

峨眉山的玉液神水,通到湖北玉泉寺。湖北古稱楚,故有“神水通楚”之説。峨眉山神水閣前,尚有智者大師衣缽塔。神水池旁,還立有蘇東坡題寫的“神水通楚”碑。

詩仙聽琴

唐開元年間“詩仙”李白遊歷到峨眉山,在白水寺(今萬年寺)住了半年時間,與寺僧廣浚和尚結為知己。廣俊不但佛學造詣很高,而且琴藝也十分高超。常在寺內的白水池邊為李白彈琴,琴聲清越優美,李白為琴聲所感寫下了《聽蜀僧廣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相傳,當時廣浚優美的琴聲令天上的仙女們陶醉不已,她們變成青蛙躲藏在白水池中偷聽,久之,競能模仿琴聲“呱呱”叫了起來,成了峨眉山獨有的仙姬琴蛙(俗稱彈琴蛙)。逢着夏季,遊人在池邊擊掌,池中的彈琴蛙便會發出琴聲般的叫聲。

峨眉山的主要山峯

大峨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峯,海拔3099米,山脈峯巒起伏,重巖疊翠,山麓至峯頂50餘公里,石徑盤旋,直上雲霄。在金頂有大面積抗風化強的玄武巖覆蓋,構成了傾角在10~15度間的平坦山頂面。而在金頂的東側為古生代碳酸巖,由於流水沿背斜裂隙強烈溶蝕,形成了高達800米的陡崖(捨身崖)和深澗。

二峨山

二峨山又名綏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由花崗巖、白雲巖等構成。主峯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雜木、竹類,建有林場。土產茶葉、竹筍、桐油、生漆等,併產中藥材。西麓豬肝洞,為道教名勝。南有紫芸洞,相傳是唐呂純陽修煉處。

三峨山

三峨山又名西皇山,位於樂山沙灣鎮西南。長13千米,寬7千米,主峯海拔20xx.1米,高出沙灣鎮江面1625米。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二疊系,山頂覆蓋玄武巖。東坡陡。開始形成於新第三紀末。有銅、鋁等礦產。

四峨山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區北五公里,海拔982米。因山形稜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謂即《水經注》之武陽龍尾山。山有圓通寺,山巔則有最早修建的古剎觀音庵,為明代高僧印宗禪師(四川綿州人)談禪結茅之處。

峨眉山的人文歷史

峨眉起源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説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户,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説不一。一説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説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説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説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佛教文化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説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中,峨眉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景區內現存寺廟30處,建築面積約10萬親平方米。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樑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餘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蹟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於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作為“佛門聖地”的峨眉山,千百年來得以聞名,除了佛法的宣揚,佛徒信眾的禮拜,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着密切關係。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讚美峨眉山的詩篇。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曾書寫“天下名山”題名。

武術文化

關於峨眉派武術歷史沿革,與少林和武當派有所區別,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是由明初道家張三丰創始。峨眉派的始創則遠遠早於兩派,根據現有史料研究後認為,峨眉武術孕育時間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成型於春秋的戰國,以白猿祖師(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為歷史依據。關於峨眉武術的地域定義,史學界尚有爭議:從廣義上認為,峨眉武術形成於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傳於巴蜀(西南大部)地域範圍內的武術各流派由於相近的地理環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風格和特徵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術”相稱,形成為以峨眉山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術派系——峨眉派。

從理論上講,峨眉派武術是在武術的基礎上形成的,武術則來源於武藝等形式,與社會意識形態有着密切的聯繫,在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必然會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約。所以,峨眉武術在孕育期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響,在形成期間益於道家養生行氣之術和佛門內外兼修之精髓,在發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薰陶,是數千年來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結晶。

山茶文化

在峨眉山有文字記載以來4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它們同峨眉山道、釋、儒文化及峨眉派武術文化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觀,根據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獻,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區最早出現的原始農耕時期,這一時期大致距今有300餘年。最先將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擇而飲之的是遠古農耕時期紛至沓來峨眉山中覓尋長生不老修行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人物。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於公元845年間,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標準定論。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製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製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峨眉詩歌

《峨眉餌黃精》,唐·韋應物

《送斐迪侍御使蜀》,唐·錢起

《贈別鄭煉赴襄陽》,唐·杜甫

《峨眉東腳臨江聽猨懷二室舊廬》,唐·岑參

峨眉山

峨眉山

《楚狂接輿夫妻》,唐·吳筠

《登峨眉山》,唐·李白

《度秋》,唐·李世民

《感遇詩之二十四》,唐·陳子昂

《疇昔篇》,唐·駱賓王

《峨眉聖燈》,唐·薛能

《天柱山贈峨眉田道士》,唐·施肩吾

《寄峨眉山楊鍊師》,唐·鮑溶

《贈薛濤》,唐·白居易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那你們知道有關於峨眉山的傳説故事嗎?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峨眉山的傳説故事一

相傳,很久以前,有位雲遊和尚來峨眉山拜佛。他進寺廟後,只是叩拜,連香也不燒一柱,更不用説捐功德錢了。他上山以後,每座寺廟都要住上一兩天,臨走連感謝也不説一句。

一天,他走到雷洞坪,見這裏山林幽靜,便穿得很整齊,用的缽盂也是銀質的,象個有錢的和尚,但在菩薩面前連香也不燒一柱,有一位和尚覺得他太吝嗇了,便對他説:“大師,據老衲所知,凡來朝山拜佛的和尚,都要進香,有的還捐功德錢,不知大師有何捐助?”

雲遊和尚回答説:“我看這殿堂裏面,什麼也不缺,如果有一束束鮮花,供於佛前就好了。”

“大師所言極是,不過我們這峨眉山上,到處是林木,特別是半山以上,天氣寒冷,有花木也種不活啊。”和尚回答。

雲遊和尚説:“這好辦,明天早齋後,我們一道到林裏去採。”

這時正是暮春三月,春寒料峭,有的峽谷裏還積雪覆蓋。那位雲遊和尚來到寺外,口中念動真言,不一會兒,林子裏便長出一種樹木來,枝頭上掛滿了花朵,有白的,紅的,黃的,紫的,如一片雲彩,把山林裝點得美麗而清雅。

第二天,廟裏的和尚見雲遊和尚不見了,也沒有去找他。一個和尚出廟去挑水,忽地看到林子裏有許多花樹,他驚喜極了,水也不挑了,連忙摘了一大把,拿去供在佛像面前。同雲遊和尚交談過的那個和尚,這才明白,原來那位雲遊和尚是位羅漢所化。花朵供在佛堂裏,氣氛肅穆莊重,和尚們就從此叫它桫欏花。

  峨眉山傳説故事二

峨眉山頂有座古剎,名我卧雲庵。傳説很久以前,廟中有一小和尚叫無緣。無緣命褰,身體矮小且貌醜,又患一頑疾狐臭病。常年臭氣燻人。師兄弟嫌他,都不願理他,廟裏方丈怕他的狐臭穢了神靈,平時不讓他跨佛堂一步,只讓他為廟裏幹些挑水、劈柴,上山打柴等重活。

一日,無緣上山打柴,不意來到一神奇山凹,凹內白霧縈繞,瑞氣氤氲。他感怪異,便走近一看,見是一異樹,這異樹參天似傘,枝如虯龍,葉茂成蔭,熠熠閃光,向下散發出無窮無盡的鬱香。透過濃蔭,他見上面有不少乾柴,心中一喜,忙備斧上樹,動手砍柴。

不料這異樹幹柴十分堅硬,累得他大汗淋漓,斧刃也砍缺。好不容易才砍下一截乾柴。他看看天色不待,便放棄異樹,攀其它樹上砍柴去了……

第二天,無緣挑水巧遇方丈,方丈為之一楞,把他叫住,連聲稱奇道:“怪哉!怪哉,你身上狐臭已去,可聞芳香。”説着忙把他喚到一邊,驚喜地問道:“無緣,你近日可遇啥奇事?”無緣一向誠實,不敢隱瞞,就把打柴遇那異樹之事講了一遍。方丈是個世故深通的老和尚,聽有這等奇事,心中頓時明白了兩分。忙要無緣去柴房把那截乾柴取來。

無緣不敢怠慢,取過那截乾柴,方丈一看,果然這乾柴非同一般,黑中透紅,濃香撲鼻,當即斷定是一截珍貴的沉香木,方丈又驚又喜,心裏盤算:“聽人云,仙山沉香價值連城,若把沉香樹砍掉賣給藥商,我白雲庵豈不發跡?”如意盤算打定,決定前去伐樹。

第二天,方丈率眾徒一行,讓無緣帶路直徑那神奇山凹。

然而,當他們一行來到那道山凹,只聞撲鼻鬱香,不見神奇異樹。方丈不甘心,便帶領眾人走近一看,倏地白霧陡生,霧中躺着一條吊睛白額大虎,虎目圓睜,張牙舞爪,頓時嚇得眾和尚面作土色,渾身哆嗦,方丈嚇得額上直沁汗珠,恍然大悟地想:“仙山寶地,菩薩道場,神仙給醜和尚治病本是功德,我人雖然出家但六根未除,儘想貪財,神靈能不怪麼?”想到這裏,他羞愧不已,忙帶着眾弟子回去了……

後來,卧雲庵的方丈從此大徹大悟,廣積功德,用那截沉香木一直為居士治病,分文不取,至他六根除盡圓寂。

峨眉山民間傳説故事

財神修行九老洞

財神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終南山人氏。相傳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被后羿射下後,墜落於峨眉山,變成為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獨趙公明變為人,隱九老洞中修煉得道。明代小説《封神演義》雲:商朝末期,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伐紂。武王的姜子牙和紂王的聞太師,各事其主。搬動了天兵天將,許多神仙也參與了。出現了一幕幕驚險激烈人仙混戰的場面。在鬥陣鬥法中,聞太師被姜子牙攻破,損兵折將。正無計可施時,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趙公明,便親自來迎請趙公明出山相助。趙公明隨同前往,也未挽回局面,反受其害。後姜子牙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趙公明在峨眉山的修行洞府--九老洞,位於峨眉山中山區的仙峯巖,洞內有一石牀,傳為趙公明修煉時睡過。人們便在此建了一座神台,奉趙公明像,稱財神殿。許多到峨眉山的人,都要到財神前祭拜、祈禱或許願,想多點財氣、財運和好運。

白蛇修煉白龍洞

在峨眉山清音閣上行至萬年寺的遊山道上,有一座名叫“白龍洞”的寺廟,相傳這裏就是蛇仙白娘子修煉的洞府。很久以前,有一條白蛇,在峨眉山白龍洞修煉已久,已有幾分法力,遊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園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繼續修煉,終成蛇仙。青蛇則在黑龍灘修行。青蛇本是雄性,欲與白蛇相配,白蛇好勝,提出比試,取勝方可。青蛇也對天發誓,如果敗了,願變女身,侍候終生。兩人隨即在清音閣前的寶現溪展開惡鬥。只見溪水猛漲,翻波逐浪,昏天蔽日。畢竟白蛇偷過吃王母娘娘的蟠桃,道行功力大過青蛇,青蛇功虧一籌,敗落下來。頓時,從雷洞坪發出一道閃電,霹靂一聲巨響,青蛇變為青衣秀女,稱青兒。白蛇變為一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天仙美女,稱白素貞白娘子。人們把白蛇和青蛇相鬥的地方稱為“鬥龍壩”.而白黑二水相傳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化身。

後來蛇仙白娘子,十分眷戀人間美景,聽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便與青兒結伴同遊。在杭州西湖,遇到來峨眉山採過藥的許仙,動了芳心,締結良緣,成為佳話。

神水通楚

峨眉山神水閣前,有一水池,一股清泉從石縫中流出。這股清泉,傳説是軒轅黃帝問道峨眉山時,特地從東海龍宮引來的瑤池玉液,稱“玉液泉”.泉水終年不涸,清澈明淨,味甘可口,沁人心脾。長期飲用此水,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能治療“眼疾”等多種病痛,又稱“神水”或“聖水”.

隋朝時,我國佛教天台宗的創立者智者大師雲遊到峨眉山中峯寺修持。常取附近的玉液泉飲用。喝了以後,身心清爽,精力充沛。後來智者到湖北玉泉山建造玉泉寺,常常感到口乾舌燥,食不甘味,身體也漸漸消瘦下來。一日,東海龍王的女兒到玉泉山閒遊,見大師這般情景,上前問道:“大師為何悶悶不樂,那裏不適?”智者見這位年青女子十分友善,便問施主尊姓,從哪裏來?女子具實相告。大師得知“龍女”親臨,便説:“我在峨眉山中峯寺修持時,常飲玉液泉,來到這裏以後,總想喝到此水,日夜思念,憂鬱成疾。”龍女説:“大師稍安勿燥,待我與你取來。”智者半信半疑,峨眉山與玉泉山,相隔千里,談何容易,便説:“我在峨眉山時,尚留有禪杖、缽盂在中峯寺,如將這兩件東西一併取來,可見是真。”龍女作法,飄然而去。不一會,只見一股清泉從玉泉山乾涸的玉泉洞裏流出,並浮來大師寄放在峨眉山中峯寺的缽盂、禪杖。大師十分驚喜和興奮,立即取泉水飲用,身體得到了康復。

峨眉山的玉液神水,通到湖北玉泉寺。湖北古稱楚,故有“神水通楚”之説。峨眉山神水閣前,尚有智者大師衣缽塔。神水池旁,還立有蘇東坡題寫的“神水通楚”碑。

詩仙聽琴

唐開元年間“詩仙”李白遊歷到峨眉山,在白水寺(今萬年寺)住了半年時間,與寺僧廣浚和尚結為知己。廣俊不但佛學造詣很高,而且琴藝也十分高超。常在寺內的白水池邊為李白彈琴,琴聲清越優美,李白為琴聲所感寫下了《聽蜀僧廣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相傳,當時廣浚優美的琴聲令天上的仙女們陶醉不已,她們變成青蛙躲藏在白水池中偷聽,久之,競能模仿琴聲“呱呱”叫了起來,成了峨眉山獨有的仙姬琴蛙(俗稱彈琴蛙)。逢着夏季,遊人在池邊擊掌,池中的彈琴蛙便會發出琴聲般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