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兒童故事因其特有的歷史性、民族性和社會性,以及鮮明的兒童性、獨特的藝術性,成為對幼兒傳承傳統文化和進行語言教育的重要載體,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1:有骨氣的麻雀

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殺死我,但你不會戰勝我。”人們把這句名言寫進了名言錄,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在我看來,在動物界裏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動物是麻雀。

我曾經做過馴養麻雀的試驗:將捉到的麻雀系在繩子上或放進籠子裏,放上它喜歡吃的食物。可是從失去自由開始,麻雀就拒絕進食進水,瞪圓一雙憤怒的眼睛,咄咄逼人。過了幾小時或十幾小時,甚至在更短的時間裏,它就會氣絕身亡。我覺得,麻雀的死屬於自殺而死,但是它沒有“服毒”或“上吊”,怎麼會死呢?問過老人,老人説,麻雀“氣大”,你捉住了它,它就氣死了。

我想這樣的解釋確實有些道理,麻雀講的是骨氣,要麼擁有自由、擁有藍天,要麼就去死,絕不苟活。

後來我對麻雀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感到麻雀身軀並不高大,模樣並不美麗,但有一種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道理很簡單,麻雀這種不屈的種族精神使麻雀徹底擺脱了人類的牢籠,也徹底擺脱了被奴役、被玩弄、被異化的命運,它們始終擁有自己的藍天、自己的自由。我想這大概是麻雀種族所以興旺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2:木雞其實並不呆

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不是普通的老母雞,而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鬥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説:“還不行,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鬥雞,紀先生説:“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后,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鬥雞。

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説:“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這便是“呆若木雞”的出處。

原來,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實可以鬥,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羣雞。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

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

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

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呆氣。

外表的活潑、逞強、伶俐,都是好的,但是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磨鍊,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凝聚於內,看似呆呆的,無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釁、爭先恐後的鬥雞,碰到一動不動卻內藴真氣的木雞,卻根本不得近其身,對方還未出手,自己先就嚇破膽了。

呆氣難得。

“飛揚跋扈為誰雄”,固然是一種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技鬥者,是經歷了多年的錘鍊,最終才説:“差不多可以了。”

動如風,不動如山,動與不動都是力量所在。

驕氣、盛氣,似乎是鬥雞的基本條件,而呆氣,才是可以克敵制勝的內在力量。

“呆若木雞”這句成語,值得重新想一想。

啟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3:尋找“絕處逢生”

二十世紀初期,維也納有一位極負盛名的鋼琴家——維特史坦,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彈炸斷了右手;當時,他原來用來彈奏鋼琴的右手,血流如注,自己也被嚇得哭喊大叫!

可是,儘管維特史坦如何大吼哭叫,都無法改變他右手被炸斷的事實!怎麼辦沒右手,怎麼彈鋼琴鋼琴家的生命就此打住嗎不!不!絕不!維特史坦大聲地向命運惡神發出怒吼:“我絕對不低頭!即使只剩下左手,我也要繼續彈鋼琴,永遠不停歇地彈下去!”

後來,維特史坦到處懇求作曲家,特別為他剩下的左手譜寫樂曲,而他仍然可以彈奏出優美的樂章。

Tags:啟迪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