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古代愛國名人故事于謙的故事和李師師的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2.18W

今天來給大家説兩個古代愛國名人故事,主角是于謙和李師師。

古代愛國名人故事于謙的故事和李師師的故事

古代愛國名人故事 于謙的故事和李師師的故事

古代愛國名人故事 于謙保衞京城的故事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裏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着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了。京城裏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説,京城裏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佈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説:“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説:“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

于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太后決定叫于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志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于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污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于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説:“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甩動他的兩隻袖子,笑着説:“只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面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説長道短,閭閻就是里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于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于謙,把于謙打進監牢,還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于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嚮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于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于謙什麼把柄,只好釋放了于謙,恢復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面臨危急的時刻,于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面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有一天,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上朝,大臣們紛紛要求宣佈王振罪狀。朱祁鈺不敢作主。有個宦官馬順,是王振的同黨,見大臣們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趕跑。這下激怒了大臣。有個大臣衝上去揪住馬順,大夥趕上來,一陣拳打腳踢,就把馬順揍死了。

朱祁鈺見到朝堂大亂,想躲進內宮,于謙攔住他説:“王振是這次戰爭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懲辦不能平民憤。陛下只要宣佈王振罪狀,大臣們就心安了。”

朱祁鈺聽了于謙的話,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懲辦了一些王振的同黨,人心漸漸安定下來。

瓦剌首領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沒把他殺死,卻挾持着英宗當人質,不斷騷擾邊境。看來,京城裏沒有皇帝不好辦。于謙等大臣請太后正式宣佈讓朱祁鈺做皇帝,被俘虜的明英宗改稱太上皇。朱祁鈺這才即位稱帝,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決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為藉口,大舉進犯北京。

這一年十月,瓦剌軍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于謙立刻召集將領商量對策。大將石亨認為明軍兵力弱,主張把軍隊撤進城裏,然後把各道城門關閉起來防守,日子一久,也許瓦剌會自動退兵。

于謙説:“敵人這樣囂張。如果我們向他們示弱,只會助長他們的氣焰。我們一定要主動出兵,給他們一個迎頭痛擊。”

接着,他分派將領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外擺開陣勢。

于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脱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

將士們被于謙的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志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拼死戰鬥,保衞北京。

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二十二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也先遭到嚴重損失,又怕退路被明軍截斷,不敢再戰,就帶着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于謙等明英宗去遠了,就用火炮轟擊,又殺傷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衞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于謙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軍民的愛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謙家的房屋簡陋,只能遮蔽風雨,明代宗給他造一座府第,于謙推辭了。他説:“現在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也先失敗後,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沒有用處。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謙一心保衞國家,但是那個在北京危急的日子裏主張逃跑的徐有貞,還有被于謙責備過的大將石亨,都對他懷恨在心,在暗地裏想法報復。

英宗回北京後過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復位後,對於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裏本來有氣,再加上徐有貞、石亨一夥在他面前説了不少誣陷的話,竟下了狠心,給於謙加上個“謀反”的罪名,把于謙殺害。

北京的百姓聽到于謙受冤被害,不論男女老少,個個傷心痛哭。人們傳誦着于謙年輕時候寫的一首《詠石灰》的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人們認為,這正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古代愛國名人故事 名妓李師師的最後歸宿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又鄰居撫養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媪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高俅、楊戩自然慫恿宋徽宗,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一見到李師師,宋徽宗就覺得這些年簡直是白活了。李師師不卑不亢、温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李師師與高俅早就相識,見位高權重的高大人竟然對這位陌生的客人畢恭畢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確定這也是得罪不得的達官顯貴,於是殷勤侍奉。  從此宋徽宗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以體察民情為由,出宮來李師師這裏尋歡作樂,有時還叫着大學士王黼同去。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萬歲爺駕臨,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師師可非往日可比,身份雖然仍是名妓,卻也“名花有主”,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只能望“師”興歎。

可是偏有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師師,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後不免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諷刺宋徽宗的詞:閒步小樓前,見個佳人貌似仙;暗想聖情琿似夢,追歡執手,蘭房恣意,一夜説盟言。滿掬沉檀噴瑞煙,報道早朝歸去晚迴鑾,留下鮫綃當宿錢。宋徽宗聽説後大怒,差點殺了他,最後還是貶到瓊州做了個參軍。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彥趁着這個空兒前來看望李師師。二人正在敍闊之際,忽報聖駕前來,周邦彥躲避不及,藏在牀下。宋徽宗送給李師師一個新鮮的橙子,聊了一會兒就要回宮,李師師假意挽留道:“現已三更,馬滑霜濃,龍體要緊。”而宋徽宗正因為身體沒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彥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温,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豈知宋徽宗痊癒後來李師師這裏宴飲,李師師一時忘情把這首詞唱了出來。宋徽宗問是誰做的,李師師隨口説出是周邦彥,話一出口就後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彥也一定在屋內。臉色驟變,過了幾天找藉口把周邦彥貶出汴京。

李師師為其送行,並將他譜的一首《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讖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桑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側。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記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宋徽宗也覺得太過嚴厲了,就又把周邦彥招了回來。

宋徽宗玩物喪志,對邊境上的危機滿不在乎,終於在靖康之難成了俘虜。金軍本想連李師師一起俘虜,但沒有成功。宋朝南渡後,李師師的下落不明,有人説她捐出家產抗金,自己遁入空門。有人説她被金軍掠走,吞金自殺。也有人説她隨便嫁了個商人,後來在錢塘江淹死了。

另有一説:劉子翬就是劉學箕祖父(學箕也許正是從祖父那裏聽到了師師的傳説,才熱衷地為她的肖像題詞),死於紹興十七年(1147),做詩也許還要早四五年。這時,李師師四十開外,又經歷了家國滄桑,説她“垂老”,並不為過。至於説“垂老過湖湘”,顯然她又從浙中流徙到了湖南。因而《宣和遺事》説她“流落湖湘間,為商人所得”,似乎是有所根據的。謀生的手段依然是“縷衣檀板”,然而已無復當年的神采與風光。在她那略含憂思的目光裏,是否在追憶宣和年間的“輦轂繁華”,眷戀着名動帝王的昔日輝煌,浮想起那個給國家帶來災難與動亂的風流君主?

其後,李師師不知所終。災難與動亂將她也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