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8W

神話是敍述人類原始或是演化階段時的故事,它通常可以反映出人類最本質、最原始的思維方式或是精神內涵,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翠花姑娘與五指山的傳説

傳説五指山原名“邪山”。後來為什麼叫做“五指山”呢?

很久以前,邪山上出現了一個妖王,他率領着一羣妖怪,專門吃人過活,鬧得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邪山西邊有一個村莊,叫做“舞黎村”。村裏有個翠花姑娘,年齡十八,生得俊秀而勇敢,能舞一手好劍。她的爸爸是被邪山上的妖怪吃掉的。因此,她對山上的妖怪恨之入骨,時時刻刻想殺上山去,把妖怪殺盡,替爸爸和受害的人們報仇。

一天,翠花姑娘從田間回來,走到一株大樹底下,坐下休息。朦朧中,她看見一位老公公站在她的面前,對好説:“姑娘!你懷念父親,應該報仇,把妖怪殺死,替人民除害。我賜給你掀動大山的力氣吧!”説完,用手拍了一下翠花姑娘的肩膀。翠花姑娘驚醒過來,不見了老公公,但覺得自己渾身都是力氣。

第二天,翠花姑娘吃過早飯,套上美麗的筒裙,穿上最新的紅衣,從壁上摘下寶劍,便向邪山出發。到了山腰,只見層層黑雲壓向山頭,從黑雲裏忽然出現一羣妖怪,擁上來要捉翠花姑娘。翠花飛舞起寶劍,妖精紛紛倒地。她鼓起勇氣,一直殺上山頂,沿途看見滿山白骨,腥臭沖天,被害者的血液流成五條大河,嘩啦啦的分向五個方向奔流入海。

妖王聞報翠花姑娘已經衝上山頂,慌忙出洞迎戰。那妖王長相兇惡:口似血盆,兩眼閃閃發亮。他手握一支二丈八尺長的金槍,直殺過來。翠花姑娘大喝一聲,立刻變成身高二丈,劍也變成二丈八尺長,寒光閃閃逼人。她揮劍上前,與妖王在山頂上大戰起來。奇怪,翠花姑娘越戰,力氣越大,身體也越高,寶劍也越長,最後,終於把妖王刺倒在地。她趁勢跳到妖王身上,用一隻腳踏着妖王的胸膛,把鋒利的寶劍對準妖王的喉頭。這時,妖王知道難以脱身了,便使出最後神通,呼出一口氣,頓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砂走石,砂石從四面八方向翠花姑娘打來。説時遲,那時快,翠花姑娘舉起左臂,大吼一聲,左腳使勁把妖王踏死在腳下。但是飛砂走石比閃電還快,頃刻間把翠花姑娘埋沒了!只露出那隻高高舉着的巨臂上的五指。

狂風停了,黑雲散了,太陽的光輝仍然照在那座山上,那邪山卻已改變了樣子!人們望見邪山上那五指形的石柱,便記起翠花姑娘。為了紀念翠花姑娘,大家便把邪山改為“五指山”。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仙人橋的由來

相傳上古大禹年間,大禹大分天下為九州。當時便於官員的管轄,劃分地界大多采取以山之行、川之向為劃分的標準。而為了儘可能多的拓展自己治下地域的面積,各主事官員也是藉助仙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各自較着勁,由此演繹了一幕幕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新昌鄉西嶺腳村仙人橋的故事便是眾多故事中顯為奪目的一例。

故事是這樣拉開帷幕的:話説,古時在劃分常山縣與毗鄰淳安縣的縣界時,土地爺與當地仙人就劃分標準發生了分歧。土地爺主張以山高為界,以山的高處為界(即現新橋鄉塘關村上界牌自然村),仙人則力主應按水流為界。兩人你來我往,從晨曦微露到繁星閃爍,爭得面紅耳赤,仍然誰也説服不了誰,兩人各執一詞。於是兩人商定來日再定。

仙人駕鶴而歸,途中暗忖,“土地爺一意孤行,要按山高為界,與自己所執意見相距甚遠,如此相持不下,莫説明日,就算三年五載也未必解決,”眼見快到家門,突然他心生一計,不覺暗自發笑……於是仙人按下雲頭,來到位於淳安縣內的白馬鄉朱沙河處,連夜搬運石頭至常山縣內的新昌鄉西嶺腳以東(現仙人橋橋址處),開始了造山運動。

話説土地爺,自已覺得仙人十拿九穩會依自己主見,便心生暢快披星戴月的往土地廟趕,途中突覺眼皮跳得厲害,不覺憂從心生,暗思莫非仙人會違背意願與己不利?想到此處於是撥轉腳步向前趨行。土地爺趕到朱沙河附近,四處探訪。從一村婦口中聽聞一怪事。村婦言:“剛才曾見一人大半夜在河東側趕一羣鴨子,當時覺得很奇怪……”

土地爺聽後,心中明白,卻也是一籌莫展,奈何不得。頓時眉頭緊鎖,不時突覺靈光一現,計從心來。土地爺心想:“你暗渡陳倉,施請君入甕之計;我來個將計就計,讓你前功盡棄”。古時,土地爺掌管天亮時辰。

這時,土地爺來到河東側,果然發現了仙人在搬運石頭,便等待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見朦朧處一山的雛形漸成,土地爺掐準時機,提前一個時辰天亮,而天亮後,仙人已無法指揮河中石頭來造山,而所壘之山卻仍未成型,並且中間缺了一大口子。面對土地爺,仙人羞愧難當,為彌補所犯錯誤,便在缺口處用木頭搭成一橋,以便當地百姓往來通行。此後此橋便稱為仙人橋。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泣血送珠人

浙東臨海有一個象山灣,此處盛產珍珠,小的如櫻桃,大的如龍眼,光滑圓潤,珠光熠熠,是富貴人家爭相搶購的高檔奢侈品。

象山灣的居民大多以採珠為生,平日駕船出海,潛入海里,尋找珠蚌,然後取出珍珠,把珍珠賣給本地收購珍珠的大户錢如友。錢如友以前也是一個採珠人,有一次,他採到一顆大珍珠,不甘心賤賣,就獨自來到揚州,找到揚州富商柳自在,賣了個好價錢。從這以後,他覺得做珍珠生意,錢遠比採珠來得快,就和柳自在商量好,他收購象山珍珠,由柳自在包銷。

剛開始的時候,錢如友的確賺了不少錢,但自從枯木嶺上出了強盜,打劫珍珠,他便虧得一塌糊塗。

從象山灣到揚州,途中得越過一座叫枯木嶺的高山,不久前嶺上聚集起一夥土匪,領頭的叫“獨龍”。“獨龍”佔山為王,雖不傷人性命,卻劫掠過往客商的財物,尤其是珍貴的象山珍珠。

錢如友也想過對策,可是他叫人夾帶的珍珠,總是被“獨龍”搜身搜出。一年下來,錢如友只送出了幾粒珍珠,其他的全被“獨龍”所劫,為此,他黔驢技窮,幾次想關門大吉。

這天,有個外鄉人找到錢如友,説他名叫胡亦云,有辦法幫錢如友送珍珠去揚州,不過,送一顆珍珠,他要提十兩銀子。錢如友心想:一般的珍珠,一粒我只能賺十五兩銀子,他就要提十兩,心可夠黑的,但轉念一想,這總比一顆珍珠也送不出去好呀,便問胡亦云:“你有什麼法子可以躲過搶劫?”

胡亦云見桌上有一串葡萄,就摘下一粒,扔入口中,整粒吞下,説:“就是這樣。”

錢如友説:“不行,我曾經試過,珍珠入腹即化,萬萬行不得。”

胡亦云卻笑着説:“非也,非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説完,把錢如友拉過來,附耳輕言。錢如友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胡亦云的方法果然不錯,不出三天,他就將錢如友交的幾粒珍珠,順利地送到揚州柳自在的手上。

胡亦云回到象山後,錢如友便按事前約好的,將銀子交給他。胡亦云的方法百試不爽,但令錢如友不快的是,胡亦云一直不願將最重要環節的祕方説出來,錢如友只能由他擺佈。隨着時間的推移,錢如友越來越對胡亦云不滿。終於有一天,錢如友想出了自己的法子,便解僱了胡亦云,換了新的送珠人。

錢如友新僱的送珠人,只用外鄉人,從不用本地人,而且,為了提防“獨龍”,這些外地的送珠人,他只用一次,從不讓他們跑第二回。

整整半年,“獨龍”沒有搶劫到珍珠,錢如友的送珠渠道讓“獨龍”非常困惑。每次,他把那些送珠人脱得一絲不掛,甚至連發根、賁門都檢查過,但都沒能找到珍珠,只好放了他們。“獨龍”為了找出錢如友送珠的祕密,也曾讓嘍羅去充當送珠人,但錢如友一聽他們的本地口音,就把他們趕出家門。

這天,山寨裏來了個外鄉人,説要投靠“獨龍”。“獨龍”問他為什麼要當土匪,外鄉人歎了口氣,説:“黃河決堤,家衝沒了,一路乞討到這裏,受夠了白眼,想想還不如當土匪來得自在,就是被官府抓了,也是個飽死鬼。”

外鄉人的話,讓“獨龍”有些猶豫,他怕這人是官府的暗探,就問外鄉人叫什麼名字,外鄉人一副順從的樣子,説他名叫符豫子。突然,一個計劃在“獨龍”的腦海裏形成:這符豫子是個外地人,乾脆就讓他去給錢如友當送珠人。這樣,一來可以打聽錢如友是怎麼送珍珠的,二來,也可以試探符豫子是不是官府中人。

聽了“獨龍”的話,符豫子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説就是肝腦塗地,也要把送珍珠的祕密打聽出來。符豫子來到錢如友的家,説他要當送珠人。聽説符豫子是逃難的外鄉人,又見符豫子面黃肌瘦,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錢如友就信了他的話。錢如友對符豫子説:“你一次給我送二十粒珍珠,每粒給你一兩銀子,銀子我可以預先支付。”

符豫子問怎麼送。

錢如友拿出四十粒半圓形的陶丸,又拿出二十粒象山珍珠。當着符豫子的面,錢如友把珍珠裝進陶丸裏,然後用蜜蠟、松香製成的粘膠封住陶丸。待把二十粒珍珠封好,錢如友拿出一碗水,讓符豫子就着水,把陶丸吞下。

Tags: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