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古代名人的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06W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名人的故事。

古代名人的故事

古代名人的故事1:官場上的“不倒翁”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中國人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情況出現了變化——乾隆皇帝要一統天下思想文化,於是疆場廝殺轉為文化清理,風雲際會,紀曉嵐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曾點評過許多學術典籍與名家詩歌,也撰寫過家喻户曉的《閲微草堂筆記》,然而這些都無法與《四庫全書》相媲美。《四庫全書》成為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這榮光的背後,是一個學者型官員載浮載沉的人生道路。

記載自己的奇遇

1720xx年,紀曉嵐誕生於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莊。他的出生被附會了種種神奇之説:祖父紀天申夢見一道火光閃入樓中,隨後紀曉嵐出生;還有人説紀曉嵐是火精轉世:獻縣自五代時期就有驅趕火精的習俗,相傳火精為女性,赤身出現在火光中。紀曉嵐出生前一天,當地又發現了火精,人們敲打銅器來驅趕,火精閃入紀家,這時紀曉嵐出生,耳垂有穿痕,腳白而尖,狀若纏足,像極了火精;除了火精轉世外,還有蟒精、猴精投胎的傳説:紀家附近有大蟒,紀曉嵐出生之後,大蟒消失;紀曉嵐從小喜歡吃榛慄梨棗,一吃就停不住口,性子又喜動,無事也不能安坐片刻。這種附會還聯繫上了紀曉嵐的名字,他名“紀昀”,字“曉嵐”,“昀”意為日光,以它為名就是和光怪有關。

在野史傳説中,名人的誕生常伴有異象發生,可是像紀曉嵐那樣出生之後還總是有神奇表現的就很少見了:兩三歲時,幾個身穿綵衣、佩戴金釧的泥娃娃和他一起玩耍,親切地叫他弟弟;四五歲時,紀曉嵐兩目如炬,在黑暗的地方看東西沒有絲毫障礙,七八歲後,視力才慢慢變得像普通人一樣;31歲考進士前問卦,測了一個“墨”字:“黑”部拆開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點是“庶”字腳,士為“吉”字頭,預示進翰林院作庶吉士,後來果然如此;不惑之年任福建學政時,試院裏唐柏的樹梢上夜現兩位紅衣人,向他拱手作揖,漸漸消失——這諸多奇景,並非坊間傳聞,乃是紀曉嵐自己説的,都可以在他撰寫的《閲微草堂筆記》裏找到。

不光紀曉嵐如此,據他講,他的一些親友也多有離奇經歷,如果把《閲微草堂筆記》裏面紀曉嵐及其家人朋友的種種離奇遭遇彙集起來,大概可以編作一部清人奇遇記。

容貌醜陋的近視眼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有着各種傳奇經歷的紀曉嵐到底是什麼樣子。根據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説,不光容貌醜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後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

有一次,年幼的紀曉嵐和鄰家幾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孩子們派紀曉嵐前去要。知府見其出眾,就出了一副對聯給他:“童子六七人,獨汝狡。”紀曉嵐説:“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唯公廉’;要不還便是‘唯公貪’了。”知府歎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長大後的紀曉嵐,對文字更是機敏。一年夏天,宮中新添了不少扇子,乾隆皇帝命紀曉嵐為自己最喜歡的一把扇子題字,選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七絕詩《涼州詞》。這首詩的原文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題寫中,紀曉嵐卻不慎把“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完後,很不高興地把扇子丟回給紀曉嵐,説他有欺君之罪!紀曉嵐一看才知道漏寫了一個字,他不慌不忙,緩緩地説:“啟稟聖上,這不是詩,而是一首詞,讓微臣吟誦給聖上聽: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經紀曉嵐這麼一斷句,一首《涼州詞》果然由詩變成了詞。乾隆皇帝哈哈大笑,連連誇讚紀曉嵐機敏過人。

紀曉嵐還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歡道聽途説,到處講述自己的離奇經歷,甚至屢屢對好奇者脱下鞋襪,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腳。他的日常生活也迥異於常人:不吃米麪,飲食以肉為主,一頓兩三斤;雖喜食肉,卻絕不吃鴨肉,總覺得鴨肉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立刻大吐;善吸煙,用一支很大的煙鍋,人稱“紀大鍋”。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於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朝中寵臣變成階下囚

作為傳奇人物,紀曉嵐的幽默機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為官員,他的飛黃騰達掩蓋了他的坎坷與心酸。

紀曉嵐和其他人一樣,是通過科考進入仕途的。相比於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紀曉嵐幸運得多: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廷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

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以歌功頌德為主,現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於紀曉嵐來説卻非同一般。它們為紀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戲劇性的逆轉,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髮配到烏魯木齊。

導致紀曉嵐人生出現重大轉折的是盧見曾案。1768年,剛剛上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不成,上奏摺揭發上一任鹽政普福,説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發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徹查。因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乾隆皇帝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現他家中沒有什麼值錢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移了財產。隨後,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

紀曉嵐和盧見曾是什麼關係呢?紀曉嵐有3子3女,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的祖父就是盧見曾。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後就告訴女婿盧蔭文,朝廷正在查辦兩淮鹽務。盧蔭文隨後又見到了過從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訴他是歷年鹽引的積弊被揭發了,於是他趕緊送信回家。結果自然是悲慘的,紀曉嵐和王昶因泄密獲罪,主犯盧見曾則死在獄中。

紀曉嵐的這段經歷在史書上找不到什麼痕跡,民間的版本卻是生動有趣:紀曉嵐既擔心姻親,又顧慮惹禍,於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鹽和茶葉,命人連夜送往盧家。盧見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祕密:鹽案查(茶)封,於是馬上轉移資產。民間還流傳着紀曉嵐應對乾隆皇帝訊問的精彩回答:“皇上嚴於執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乾隆皇帝聞言,為之一笑。

戲説雖然精彩,但是紀曉嵐的人生確實因此發生重大轉變。他被貶戍烏魯木齊約兩年半的時間,因其文采出眾,在戍所主要做文案工作,行動也比較自由,並未因此受多少苦,反而因為西域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聞。

1770年,紀曉嵐47歲時,受乾隆皇帝恩命賜還,於次年6月長途跋涉回到北京,再入翰林。

做官做到死也是一種選擇

初入翰林,為新科進士;再入翰林,為赦罪犯人。當年揮斥方遒的青年,此時已深刻體會了世事無常和人生艱難,不復當年心態。“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這是對以前快意人生的後悔;“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這是對前途莫測的恐懼;“毋乃怪我趨營猛,諷我宴坐娛林泉。拈花微旨雖默契,拂衣未忍猶留連”,這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這是彷徨之後決意仕進的選擇——這些詩句都出自紀曉嵐剛從烏魯木齊返京後寫作的《幽篁獨坐圖》,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態。

雖然遭受挫折,紀曉嵐還是義無反顧地再次投身仕途。返京的當年10月,紀曉嵐迎鑾密雲,正值土爾扈特部歸順,龍顏大悦,紀曉嵐作了文章進獻,得乾隆皇帝嘉獎,復授翰林院編修。

1773年,朝廷開四庫全書館,紀曉嵐得大學士劉統勛的推薦,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總纂修,這一年紀曉嵐剛好50歲。對他而言,總纂《四庫全書》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前後花費20xx年之功。

因整理《四庫全書》、纂修總目有功,紀曉嵐此後平步青雲:被提拔為內閣學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禮部尚書;又調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1820xx年2月,紀曉嵐離開人世,當時他已升任為協辦大學士18天。

晚年的紀曉嵐,雖官高名顯,但在乾隆皇帝眼中始終是文學侍臣,形同俳優。1785年,員外郎海升毆死髮妻,身為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參與審案,被乾隆皇帝斥為“無用腐儒”;1786年,御史曹錫寶彈劾和珅家奴劉全仗勢招搖,此事與紀曉嵐無關,而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明確懷疑紀曉嵐,揣度他對和珅心懷不滿而暗中唆使,此事後來雖未牽扯到紀曉嵐,但紀曉嵐內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發隱忍順從,閒居之時也只是獨坐焚香着述而已。至於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嘉慶皇帝即位,更是將紀曉嵐當做元老對待,有客氣而無實質上的任用,否則也不會到他行將就木才予其大學士之銜。

但是不管怎樣,紀曉嵐做官做到死,在學術盛興的乾嘉時期,這種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同時期的大詩人、思想家袁枚,年長紀曉嵐8歲,少年成名,高中進士並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但卻沒有留下來,而是外放知縣,仕途輾轉十幾年後歸隱隨園,寄情山水;同年進士錢大昕,和紀曉嵐齊名,人稱“南錢北紀”,亦在盛年辭官,致力於學術;同一時期在史學上有很高成就的章學誠,考中進士、外放官員之後選擇不去……對比這些學者,作為學者的紀曉嵐是世俗的,作為官員的紀曉嵐則是孤寂的、無奈的。

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等多種身份於一身。若從價值角度論,他首先是一位學者,留下了《四庫全書》,在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自作的輓聯,也是對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古代名人的故事2: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説,説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僱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後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後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裏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裏,大太監對小太

監説: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説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着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裏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枴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裏,小太監對大太監説: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説着,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裏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説的,雞蛋裏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一個推背,把包公推到一堆髒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裏去洗手,淮河裏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髒後,歎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裏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乾淨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裏,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着,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髒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覆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説: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

古代名人的故事3:顏回拾金不昧的故事

顏回是孔子的弟子,他家裏很窮,常常連買筆墨紙硯的錢都沒有。就這樣,顏回還是堅持用功讀書,從不懈怠。可是因為他窮,同學們丟了東西總疑心是他偷的,後來也就有人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説顏回偷東西,心裏半信半疑。為了弄個明白,一天他就帶了幾個學生到顏回家去,明着説是去拜望老人,實際上他‘是查看去了。

顏回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忠厚老實的婦女,妻子十分賢慧,人長得也很俊氣,見丈夫的老師和同學來了,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老師和同學難得來家,愁的是家裏什麼也拿不出來,可怎麼待客呢!俗話説“急中生智”,她心眼一轉,提個筐子出門去了。一出門,就狠了狠心,忍痛把烏黑油亮的頭髮剪下來一大綹,到了街上把頭髮賣了,用賣得的錢買了一點酒肉,就回家來啦。

晌午,顏回給老師和同學端飯吃,忽然見到又有酒又有肉,他一陣高興,心想這回可對得起老師和同學了。可是他一轉念,心裏可就疑惑了:自家窮得沒有隔夜糧,又無親朋可以借貸,哪裏有錢買這酒肉呢?越想越覺得解不開,莫不是妻子不規矩嗎?越想他越難受,有心馬上問問,又怕問起來引起爭吵,叫老師聽着不好。他只得先把酒肉端給老師和同學們去吃,一面卻小聲對妻子説了句氣話:“等客人走了,咱們再算賬吧!”妻子摸不着頭腦,只是覺得丈夫話中有話,她心裏很不好過。

孔子和他的幾個弟子,見顏回端出酒肉來,都你看我,我看你,互相遞着眼色,意思是説:“你看,顏回果不其然是偷東西了,要不,哪兒來的錢買酒肉呢!”顏回見這光景,心裏一陣難受。

孔子是一個很講“禮”的人,據説誰家請他吃飯,不把桌子放正,他不入坐;肉不切成四方塊,他不吃。顏回家裏的日子那麼窮,他的母親和妻子哪裏知道那麼多的“禮”呀,就沒有把肉切成四方塊,只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孔子見了這碗肉,認為這是顏回對他不尊重,又加上他這次來就是為了查看顏回的,正好顏回家買了酒肉,他認為這是被他抓住“破綻”,就馬上生起氣來,大聲質問顏回:“你買酒肉的錢是從哪裏來的?”顏回正為酒肉的事心裏不痛快,經孔子這一問,更是什麼話也説不出來了。孔子見顏回這個樣子,越發懷疑了,一迭連聲地責怪顏回,而且説:“今後你再不要叫我老師,我也不要你這樣的弟子了。”當時連飯也不吃,氣沖沖地領着幾個學生就走了。

顏回忍住氣把老師和同學送走,轉回屋就追問他妻子,那買酒肉的錢是怎麼來的?他妻子氣得説不上話來,眼淚像脱了線的瑪瑙一樣簌簌地往下掉。她又慢慢地打開了頭髮讓顏回看,顏回一看,她妻子少了一大綹頭髮,心下一愣,才覺得自己太冤枉妻子了。他母親見到這般光景也氣極了,就指着顏回罵起來,還要顏回跪下賠禮。顏回跪下,對他妻子把好話説了一大堆,他妻子才打開笑臉,讓他快去對老師和同學説個明白。顏回也想到是老師沒弄清楚,就急忙起身出門追趕孔子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一肚子不高興,正走得不起勁,聽後面老遠有人喊,一聽,原來是顏回。孔子也沒叫學生停下來,只從懷中掏出一串錢扔在地上,又折了根樹椏枝在地面上劃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串錢。”那幾個學生問:“師傅,這是為了什麼呀?”孔子説:“我還要試試顏回的心哩!我們回頭看看,他見到這串錢怎麼辦吧。”

顏回只顧往前看,沒留神讓那串錢給絆了一跤,他爬起來,看到是一串錢,又看到一行字,認得那是老師寫的,心裏就全明白了。平日間他不愛掉眼淚,可現在忍不住流淚了,他心想:“唉,我顏回再窮也不撿這不明不白的錢啊!”想着,擦了擦眼淚水,順手抹去了孔子劃的字,又在旁邊劃了幾個字:“顏回雖窮有志氣,非禮不取半分文。”寫罷,又往前趕去了。

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把眼前的事看得一清二楚,那幾個學生要去接顏回,孔子説:“等等,得問問他買酒的錢是從哪裏來的?”

等顏回氣喘噓噓地追上了孔子,孔子還是帶答不理,直到顏回把妻子為了款待老師和同學剪了頭髮賣掉買酒的事一五一十告訴了孔子,孔子才感到自己的確太冤枉顏回了,覺得實在對不起弟子顏回,也有負於顏回的妻子和母親的一片好心。他上前拉着顏回的手説:“你還是跟我去讀書吧!”

顏回仍然跟着孔子讀書去了。

Tags: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