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64W

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即歷史發展的前提性和規律性,歷史發展的選擇性即歷史主體的選擇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

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篇一:司馬光教子儉樸

司馬光一生,流傳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據歷史記載,司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説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鑑》這部鉅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還告誡兒子説: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説,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到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訓儉示康》。

他在文中説道,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因為儉約而遭到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説,近年來,風俗頹敗,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也腳上穿着絲鞋。為了酬賓會友“常數日營聚”,大操大辦。他對這種奢靡的風俗感到痛心,為此而慨歎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隨後,司馬光讚揚了宋真宗、仁宗時的李沆、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援引張文節的話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説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接着,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詳盡的解釋。他説:“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鑑。他對兒子説,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準生活“豪侈冠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訓儉示康》這篇文章,寫得有理有據,真切動人。司馬康讀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此後,他一生始終把父親的這篇家訓,當作做人的鏡子,用來警示自己。

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篇二: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説:“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歷史最有名愛子故事篇三:王羲之夫婦倆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滴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靜靜走到背後,忽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滴羊毫,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興奮,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滴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忽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滴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着媽媽説:“那您説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滴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豎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滴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説,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滴字給父親看,希看聽到幾句表揚滴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足滴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説:“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滴字樣練滴。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滴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滴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説:“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説:“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滴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説:“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滴河、翻不過滴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滴滴!”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滴字也到了力透紙背、出神入化滴程度,他滴字和王羲之滴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尚書》記載周武王説過“予有亂(治)臣十人”,其中就有母親太姒,而孔子卻改為“九人而已,有婦人焉”。可見孔子的時代已經排斥作為母親的婦人蔘與政事。劉向樹立的“母儀”,初了王母、王后,還有普通貴族和平民。像春秋時期衞定公夫人定姜,為喪夫歸寧的兒媳垂淚吟詩送別,樹立了一位“慈姑”的形象;魯國季孫氏文伯之母敬姜,以“正曲枉”“均服”教導文伯相魯之道,家居生活也處處以禮行事,能匡正兒孫過失,同代的孔子盛讚她的賢德慈惠。還有一類慈母是善待前妻之子的繼母,魏國芒卯的續妻,儘管前妻的5個兒子都仇視她,但當其中有人被繫獄時,她四處奔走相救感動了魏王,赦免其前妻子死罪。孟子的母親三遷其居、斷織勵學的故事,更是人人耳熟能詳。楚國將軍子發的母親教誨兒子體恤士兵;齊相田稷的母親教育兒子拒絕賄賂,做廉潔正直的君子……這些母親都成為後代廣為流傳的教子有方的賢母形象。“母儀”不是人人可以企及,於是劉向又將那些具有一、二美德、才具——或仁智、辯通或貞順、節義的母親推舉出來,供更多人效法。能洞察幾微、規勸兒子和家人趨福避禍的“仁智”母親如密康公母隗氏,她勸説兒子獻出私奔投靠的三個美女給周王,不可自己享用,不聽,招致周天子征討而亡國;晉國叔向的母親羊叔姬預見兒子叔魚和孫子叔虎有“狼子野心”,必給羊舌氏帶來滅族之災,後來得到驗證;趙括的母親深知兒子只會紙上談兵,力諫趙王不要用兒子為帥,趙王不聽,造成趙國血染長平的慘敗。面對兇險而能從容申辯、化險為夷的“辯通”的母親,首推楚國郢大夫江乙之母,江乙被楚國令尹誣告犯盜竊入獄,其母親自見楚王,用巧妙的譬喻,指責令尹的誣枉和兒子的無辜,江乙終被赦免。《古列女傳》中也列有賢明、貞順的婦女,但多是妻子,即未來的母親;“節義”的範圍較廣,保母乳母、繼母、姑姑、妯娌、妻妾等多種角色身份,倫理關係已超出母子、夫妻範疇了。 在樹立正面母親典範的同時,劉向也列舉了壞母親(女人)——“孽嬖”代表。與三代興國賢母相對立是末代亡國的“女禍”,像夏桀後妹喜,商紂後妲己,西周幽王后褒姒,都被指控為以色惑主,毀亂綱紀,導致家壞國亡的“厲階禍首”。無獨有偶,春秋時晉獻公夫人驪姬,蠱惑獻公廢世子申生,立自己親生兒子奚齊,迫使諸公子流亡20xx年,造成晉國政局長期動盪。這類導致亂政的母親成為後代“女禍”的一面鏡子。貴為王后、夫人,身為母親,非但不被尊重,反招致指責詈罵,就是因為她們危及了家國安定,攪亂了男女內外界隔。有鑑於此,後人對身為母親介入外部公務的才具智慧不再過多讚揚,而更多注重家內的母職和德行。但是在皇家,如果遇到繼胤中斷,幼主登基,還需母后臨朝聽政,這在漢、宋兩朝特別引人注目。對於官宦和平民的家庭,演變到後來,對貞節苦孝、相夫教子的母親的記載日多,充斥着正史和方誌的列女傳和私人著述的碑銘祭文中,後代各種女教書中,也包括身為母親的婦女對女兒、兒媳輩的叮囑教誡,漢代班昭的《女誡》開母親著述教誡女兒之先河。其實,這是更有力有效的母性塑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