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歷史愛子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73K

子不教,父之過。從小開始,都是父母在教我們為人處世。而歷史也是一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歷史愛子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愛子故事

歷史愛子故事篇一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書生。有一天,朋友送來一些他最喜歡吃的鱔魚。閒來無事,他親自下廚,做了一鍋清燉鱔魚湯。

周豫的做法很特別。他不將魚殺死,而是把它們放入一鍋清水中,鍋底用文火慢慢加熱。剛入鍋的鱔魚,自由自在地在鍋中游動,它們絲毫感覺不到死亡的鈔針已經咔咔作響。

水温逐漸升高,鱔魚們好像無知無覺。據説,用這種方式煮熟的鱔魚,由於不會經歷被殺的過程,它們不會掙扎,所以肉質鮮美。

一鍋湯慢慢煮沸,周豫將鍋蓋掀起時,看到了奇異的一幕。鍋中有一條鱔魚的頭尾已經煮熟,但它的腹部竟然向上弓起,露出在沸湯之外。這條魚雖然早已死去,它的身體卻保持彎起的姿勢而不倒下。

周豫心生好奇,立刻將這條姿勢奇特的鱔魚撈出鍋來。他找來一把刀,將這條魚輕輕地剖開。他想知道,這條魚為何要將弓起腹部保持這樣一個奇怪的姿勢。

魚腹破裂處,露出滿滿的魚卵,數目之多,難以計算。

原來,這條母鱔為讓肚子裏的孩子避開滾燙的湯水,它情願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中,將腹部彎起,直至死去!

目睹此景,周豫呆呆地站在那裏,淚下潸然。

尋思鱔魚猶捨命護子,自己對母親,卻仍於孝道有虧。周豫感慨之餘,發誓終身不再吃鱔魚,並對母親加倍地尊敬與孝順。

歷史愛子故事篇二

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詩大家都耳熟能詳,該句出自魯迅先生之手。但是“孺子牛”這其中的典故相信大部分人不甚瞭解。

“孺子牛”出自《左傳》:

“孺子”是古時對小孩子的稱謂。春秋時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荼是齊景公的幼子,而齊景公非常疼愛這個小兒子,荼從小便受到萬分寵愛。

有一次,齊景公陪荼戲耍,為了讓愛子高興,他口裏銜根繩子,扮作老牛的樣子,讓荼牽着玩。

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驚呆了眾人。

一國之君的齊景公,付出損傷牙的代價哄兒子開心,其人不乏可愛之處,且由此留下了一個千古傳誦的愛子典故——“孺子牛”。

歷史愛子故事篇三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着媽媽説:“那您説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説,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説:“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説:“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説:“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説:“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Tags:愛子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