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內容是人的活動,歷史學科是一門與“人”有關的學科,不同的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成長與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他們的相關事蹟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發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有名愛子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篇一:岳母刺字

岳飛小時候家裏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鍊身體。岳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親鼓勵兒子報效國家,並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那四個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每次作戰時,岳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由於他勇猛善戰,取得了很多戰役的勝利,立了不少功勞,名聲也傳遍了大江南北。岳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飢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衞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歎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姦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岳飛死時只有三十九歲。他一生謹記母親的教誨,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忘記母親“精忠報國”四個字。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篇二: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説:“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篇三:歐母“畫荻教子”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

只是當時家裏窮,家裏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杆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

歷史有名愛子故事篇四:司馬光教子儉樸

司馬光一生,流傳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據歷史記載,司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説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鑑》這部鉅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還告誡兒子説: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説,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到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訓儉示康》。

他在文中説道,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因為儉約而遭到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説,近年來,風俗頹敗,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也腳上穿着絲鞋。為了酬賓會友“常數日營聚”,大操大辦。他對這種奢靡的風俗感到痛心,為此而慨歎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隨後,司馬光讚揚了宋真宗、仁宗時的李沆、魯宗道和張文節等官員的儉約作風,並援引張文節的話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説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接着,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係作了詳盡的解釋。他説:“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反之,“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借鑑。他對兒子説,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準生活“豪侈冠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訓儉示康》這篇文章,寫得有理有據,真切動人。司馬康讀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此後,他一生始終把父親的這篇家訓,當作做人的鏡子,用來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