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神話故事

短一點的民間故事3個

欄目: 神話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89W

短一點的民間故事 伊尹的傳説故事

短一點的民間故事3個

東方有個小國,叫有莘國。有一天,一個姑娘提着籃子到桑林去採桑,忽然聽見不遠處有嬰兒的啼哭聲。她尋聲找去,發現一株老桑樹的空心中,有一個胖娃娃,赤裸着身子,搖手蹬足,張着嘴巴大聲啼哭。

姑娘很是奇怪,便將娃娃抱起來,去獻給本國的國王。國王一面命御膳房的廚子把嬰孩帶去撫養,一面派人察訪嬰孩的來歷

不久出去察訪的人回來向國王稟報説,嬰孩的母親原住在伊水的岸邊,身懷有孕。一天晚上,夢見有神人告訴她説:“舂米臼出了水就向東邊走,千萬不要回頭看。”第二天舂米臼果然出水了,她一面趕緊把神向她説的話告訴鄰居們,一面照着神的吩咐向東邊走去。鄰居們有相信她的話的,都跟着她走;也有不相信她的,就仍待在家裏。她向東走了大約有十里路程光景,惦念着家園和鄰居,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忍不住回過頭去一看——啊呀,只見家園已經浸沒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裏,洶湧險惡如狼牙一般的波濤正追蹤在她和與她同行的鄰居們的身後,惡狠狠地向着他們撲來。她嚇得連忙舉起兩隻臂膀,正準備吶喊狂呼,聲音還沒有發出喉嚨,她的身子就在一瞬間變成了一株空心老桑樹,站在大水的中央,抵抗住了激流,洪水在她的身後慢慢退去了。

過了些日子,採桑姑娘來採桑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在這株老桑樹空心裏的活潑可愛的嬰孩。所有曾經和嬰孩的母親一同逃避洪水的鄰居,都指證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於是嬰孩就確定是這株空心老桑樹的孩子。由於孩子的母親原住在伊水岸邊,後來孩子又當上了“尹”的官,因此人們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膳房廚子的撫養下,漸漸長大成人,也成為了一名御膳房的廚子,烹調得一手好菜餚。同時由於自身的不斷努力,讀過很多書,掌握了很多學識,因而兼做了宮廷教師,教有莘王的女兒讀書。

後來成湯到東方去巡遊,到了有莘國,聽説有莘王有個女兒非常美麗賢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湯是個賢明的君主,對這件親事非常滿意,就按照當時的習俗,把女兒嫁送過去。

那時伊尹也很想到湯王那裏去做事,發揮自己的才幹,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湯王那裏的門路。現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機會,於是便毛遂自薦,申請做了陪嫁的臣子。有莘王本來也並不怎樣重視這個生長在水邊桑樹裏、臉孔上連眉毛和鬍鬚也不長的怪孩子,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把御膳房廚子兼宮廷教師的伊尹,當作陪嫁臣子和女兒一起送過去。

伊尹伴隨着女學生陪嫁到成湯那裏,教師的本領一時還用不着,廚子的手藝在辦喜事的時候倒可以大顯身手。於是這個黑皮膚的矮個子青年,就揹着鼎鍋、抱着菜板,興致勃勃地在廚房裏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調手藝全部施展出來。

果然,他做的菜餚甚合湯王和賓客們的口味,得到了他們一致的好評。

湯王心裏一高興,便召見了這個廚藝高明的青年廚子。

由於他出身卑微,在召見他之前,人們怕他身上的污穢和邪祟觸染到至尊至貴的湯王身上,於是便先拿香草來薰了薰他,拿柴火來烤了烤他,拿一些豬牛的血來塗抹在他的周身,直到人們覺得他身上的髒污都已除去,這才讓他去見湯王。

伊尹見着湯王,自以為是展宏圖、抒抱負的時機到了,便對着湯王,從山珍海味的烹調説起,一直説到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哪知道事情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湯王覺得這個青年精明強幹,以後看待他自然就比別的御膳房廚子有所不同,但並沒有把他提升起來擔任什麼重要的職務。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他自覺在湯王那裏沒有得到重用,很受委屈,這才跑去投奔夏桀。

當時,夏國的人民都怨聲載道,認為夏桀昏庸殘暴,治國無方,東方的殷國卻日益強大起來,湯王更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天下人的擁戴。伊尹把天下大勢和個人出路兩方面認真權衡了一番之後,毅然離開夏桀,仍舊回到湯王那裏去了。

短一點的民間故事 茶聖陸羽的傳説故事

據説,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鑑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嚐。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鬚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現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遊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浙江吳興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説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説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製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後,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嚐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着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嚐。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着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裏?”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短一點的民間故事 春節倒貼福字的傳説故事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説。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説:"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説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Tags: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