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法家

隱士書法家的歷史源流

欄目: 法家 / 發佈於: / 人氣:1.75W

“隱士”一詞則由來已久,較早的提法見於《莊子·繕性篇》:“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後來,荀子又説:“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再後來《後漢書》等史書也均有關於“隱士”的記載,唐代以後的文學作品中這個名稱的`應用就更普遍了,如“潛書周隱士,白雲今有期”(元稹《寄隱客》),“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隱》)。其實,“隱士”的語義產生的要更早一些,只不過稱呼不同,如《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這裏的“逸民”實際上就是“隱士”。

隱士書法家的歷史源流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從孔子這句話我們就大概可以確定“隱士”是指那些憑品行、學識和才能本來可以進入仕途卻主動放棄而退居“江湖”的人。“無道則隱”是產生“隱士”的一個重要政治原因,此外因逃避戰亂、異族入主、仕途不順、厭怠塵俗等而“隱”的也不在少數。但無論“隱”的緣由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留名青史的“隱士”,都非等閒之輩。《南史·隱逸》雲,“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可見,“隱士”羣體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品格高潔,並多在文學藝術上有所造詣,也就是説“隱士”多為文人墨客。説到“隱士”,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寥寥數字其高逸拔俗之致就已表露無疑。

隱士書法家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隱士書家的書風與傳統文人書家有較大的差異,但這正是他們表達自己內心和藝術感受的一種語言,理應得到書法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