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道家老子

《道德經》賞析

欄目: 道家老子 / 發佈於: / 人氣:7.87K

道德經》賞析1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原文】

《道德經》賞析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樂與餌③,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譯文】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註釋】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則,於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既:盡的意思。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引語】

這一章,述説了“道”的作用和影響,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論“道”的重複,而是隱寓着言外之意。“道”的作用和影響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們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因而可以這樣説,本章實為“道”的頌歌。在《道德經》中,“道”已經被多次論及,但從來沒有重複,而是層層深入、逐漸展開,使人切實感受“道”的偉大力量。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評析】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老子在本章裏警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樸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統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象。

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使人民羣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治者荒於朝政,根本不關心人民羣眾的死活。老子對於當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裏所説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歷史責任感。

《道德經》賞析2

前幾天,陝北書法家崔殿龍先生,送我一幅行草書作,內容是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我沒事時就反覆玩味咀嚼。

他的書作,讓我聯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於是,我的思維在《道德經》和他的書作中穿梭。

《道德經》中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還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書法家總是善於在”空白“等”無“中,藴含一種”有“,以”無“來表現自己的審美情趣、主觀意念和個性情感。比如崔殿龍的這幅書作,”結“字留白於上,而這上疏下密有沉穩感;”飛“字留白於下,而這上密下疏有飄逸感;”“相”字留白於右,“此”字留白於左,這左密右疏或左疏右密有輕靈感;“佳”字留白於中,這中疏外密有平靜感;“無”字留白於外(左右),這外疏內密有精神感,這正是書法家結字的藝術趣味。倘若整幅作品能凸顯某種疏密,就會形成主題性審美情趣。

《道德經》中還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陶淵明的這首《飲酒》詩,意境寧靜淡泊,作者為了從書法的角度來表現這一點,也以行與行之間的大空白來凸顯,在這“無形”中讓我們感悟到了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聯想到陶淵明的生活之象,揣摩到陶淵明的詩歌情趣,真可謂“大象無形”。這實在是體現了老子”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台灣作家林清玄有一首禪詩——審美三重境界:白鷺立雪,愚者看鷺,聰者賞雪,智者見白。

在書法作品中,那文字就是“鷺”,那空白就是“雪”,普通人只看到了“鷺”,有一定書法修養的看到了“鷺”與“雪”的聯繫,當書法造詣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看到“雪”這無中藴含的有,看到這看似蒼白的無中藴含的多姿多彩,看到這似乎冷冰冰的無中藴含的人間性情。從創作來看也是這樣,創作只注意到文字是一個低層次,倘若注意到文字與空白的聯繫,就進入到中層次,進一步想到了以空白來傳情達意就是高層次了。

從我和崔殿龍先生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對書法中的對立因素,有深刻的把握。《道德經》中説:“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他創作中,用筆結字,確實也是將欲收,必先放;將欲弱,必先強;以此跌宕起伏,形成變化與節奏。對立的因素,總是有依存、促成、凸顯和呼應等價值。《道德經》説;”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還説:”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比如,作者為了突出”遠“字的自由、悠遠的形式意味,前面的”心“字緊收,並取橫勢,因此當”遠“字取縱勢,中宮緊結上下疏放,自有一種遼闊、逍遙和寧靜感,拓展了詩詞的意境。

老子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裏可以體味到書法對立因素的兩種現象,一是對立因素的表裏共存現象,一是對立因素的互相制約現象。以崔殿龍先生的`這幅作品來説,有好些橫筆以曲之柔,來表現直之剛,筋骨就寓於柔曲之中,所謂大剛若柔。他的這幅作品,整體來看,布白疏朗平靜,但過疏也易有鬆散感,因此落款處小而字密,有以密勝疏的意味。有人以為這落款侷促茂密是敗筆,誰知卻又妙用。記得網絡上啟功的一則小故事:有一次,啟功先生為別人題字後,照例是落款、用章,不料鈐印後大家發現印章用顛倒了,旁觀者自然一個個感到很是惋惜,但也不便請先生重寫一幅,只好自言自語到:“沒關係,沒關係。”先生卻笑而不答,又拈起筆在鈐印旁補上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大家一看,凝重的臉色又都洋溢出笑容。

你看別人以為是失誤處,造詣高深的書法家往往有深意。

大家都應該熟知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一”是混沌的太極,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則,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聯繫的,你從太極圖也可以看到這種寓意;“二“是兩儀的陰陽,“三”是天地人。書法的一切對立因素不過就是陰陽,而一般人並不注意這“三”。這“三”天地人,從書法的角度來看,“人”是説個性,“地”是説社會性,“天”是説自然性。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具有個性的,比如楷書四大家顏歐柳趙,正是各具藝術特色,才能高聳於書壇;同時也一定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只有書法家自己以為美的書法作品,不能被社會所感受到,那麼自然不具有社會美和社會價值;而這種美能具有“道法自然”的層次,則具有藝術的永恆性。朱熹説:“道是統名,理是細目。”“道訓路,大概説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條理界瓣。”還説“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這自然不同於老子所説的“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且“道”在陰陽之上的,因此以《道德經》來看,我總感到老子所説的“無”是道,“一、二”是理,“三”是情,我們的書法應當合道、合理也合情。老子的“道”,正有萬事萬物的必經之路的意思;而“德”,左邊的“彳”是“行”的省略,是一個象形的十字路口,右邊是眉目與心,表明在十字路口認真觀察,仔細琢磨,選好道路而前行。因此順從着“道”,按照“道”來去做,就是“德”,人生是這樣,藝術也是這樣。

難怪老子一再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些都和“無”相關,都是談“道”,也許宇宙的本質就是“無”。書法中,不用萬物的形象卻可以表現萬物的形象,不以人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卻可以展現人的思想性情,不正是對“無”的藝術理解嗎?書法不就是一些抽象的線條嗎?卻表現了形象的人、社會與人。這是一種含蓄的“無”,這是一種半藏半露的“無”。崔殿龍先生的這幅書法作品,那些線條入筆質樸,行筆質樸,收筆也質樸,就讓我們聯想到了那遠離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生活環境:“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也讓我們聯想到了他熱愛自然、淡泊名利的心境。這雖説“視而不見”,卻可思而得之;這“無為之益”,應當以藝術的眼光來“以觀其妙”。

老子還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道”以自然為法度,那麼這些自然的法度,又怎樣的影響書法呢?比如,自然的對稱現象——書法中直行軸的對稱,給人以平靜感;比如草原深綠淺綠變化不大的節奏感——書法中墨色的鄰近節奏,給人的平和感;比如自然萬物的多姿多彩而又和諧統一——書法中筆畫的多變而又是和諧的抽象的線條語言。這些崔殿龍先生從書法的主題性情趣出發,一一做到了。

我的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邊觀賞,邊思索,到這兒我真該謝謝崔殿龍先生了。

《道德經》賞析3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係。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着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16、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釋】: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裏。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餘食贅行

【解釋】: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闇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餚清淡無味。亦形容説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31、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説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裏,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5、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着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0、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43、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6、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47、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48、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4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51、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2、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