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子部 > 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11篇)

欄目: 雜家 / 發佈於: / 人氣:4.08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了凡四訓讀後感(11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1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後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中關於“立命之學”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註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户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麼,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説,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説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於自身的話,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麼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後悔莫及。《易經》謙卦上説: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於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並能發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讀後感2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為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説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讀後感3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於“行萬善”。了凡先生説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願望時,就發願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麼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説就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王陽明先生説,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説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着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願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為了生活在這裏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麼會睡得好呢?

那怎麼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那怎麼衡量?

中峯和尚説:“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裏,然後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後感4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但我並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鬥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象徵才幹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説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常人有數。極善之人。

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説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説: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説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瞭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説: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歎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由於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於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聯嗎?不是的。要害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當領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並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需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識頗優,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麼?因為苟且苟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依照古聖賢的教導實踐來教育子孫後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麼亂,必定會比現在更繁華強盛。

了凡四訓讀後感5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6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着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去算命,這種現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台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裏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係。命運是什麼?人的命運真的已經註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麼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這本一書,才終於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容分為四個章節,於是叫《了凡四訓》,也作為家訓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讀後感7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於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後認為了凡有了很系統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有效的,很值得借鑑。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根本。

這裏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二是立標準。而標準就是現今的價值觀,什麼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準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係。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並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係網的不方便,並複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後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於其中。後經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經》所講,都是為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並具體教導如何趨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麼能趨吉避凶呢?

孟子説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麼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於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才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淨了,你的每一個當下也就清淨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後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於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裏只有具體的事務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裏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會口出狂言、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説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聖賢之論;凡是説禍福都是天註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麼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麼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麼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要麼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於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於內心,而後在言語行動裏體現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作是自我的磨鍊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麼好憤怒的呢?

如不願意做過於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常恃才傲物,説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

總體説來人要先有目標及價值觀,然後持之以恆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並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恆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於創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平凡。

了凡四訓讀後感8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説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為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税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説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9

《了凡四訓》原名叫《訓子文》,本是袁了凡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文章,不曾想,義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篇章分別進行講述,簡言之,立命之學講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還是拼搏奮鬥、自立自強?還是完善自我、順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把握現在,“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經過去,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成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必要對往日的遺憾而終日懊悔,也不能滿足於曾經的輝煌,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而是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永遠保持一個善良謙卑之心。“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見賢思齊,見不賢自內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句可謂單頭棒喝,如夢初醒,天下這麼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華橫溢的人,但缺的是靜心修德,兢兢業業做事的人,即我們現在所稱道的“工匠精神”。

改過之法一篇所講的是怎麼樣修正自己的錯誤,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賢,難道就沒有犯錯的時候了嗎?我覺得人的一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過失,如何處理過失,如何避免過失。袁先生給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失以及如何處理、避免過失的答案,“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發恥心就是説要有悔過改正之心,知恥而後勇,發畏心是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師兄長,敬畏妻子等等,發勇心是説要又勇敢之心,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敢作敢當,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反思我自己,我覺得我也有做錯的地方,我也會有懊悔的時候。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錯,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我們深入學習《了家四訓》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報,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篇”中明確提出了積善的不同類型,如“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正如事物發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點,同為行善即為其基本特點;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動機不同,效果不一樣,此為其特殊性。《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樂於行善、發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則“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善有大小之別,“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的都是為國為民的大善。我想作為一名醫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傷,努力提高的專業技術,為病人解除痛苦,同時為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一種善的體現。

《了家四訓》同時還指出為人處世之道,“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就到處壓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標準去行善;不要看見別人犯錯了,就幸災樂禍,要時刻保持謙虛學習態度,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這樣才會不得罪人,才能團結他人。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體現。所以古人常常講“吃虧是福”,吃的是眼前虧,受的是今後福。“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這是教育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要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行善之心。

縱觀《了凡四訓》一書,充滿了智慧、仁愛之光,諄諄教誨,發人深思,給我們未來指明的方向,這一生,我們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四個篇章的標題已經點名了主題,要立生命、常思過、多積善、懂謙德。

了凡四訓讀後感10

初聞《了凡四訓》,並不知其為何書,不知為何人寫,不知為何故書。

是故翻閲,即被了凡先生的語言和人生經歷吸引。可以説,此書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為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此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説,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用佛家的語言講,先生頓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對後人處世大有裨益,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大有益處。

過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註定”的説法困擾,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不曾想,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萬事萬物沿着既定的規律發展前進,但,人,有主觀意識,能發揮能動作用,正如書中雲谷禪師所言,“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與別人無關”,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棄惡行善、修煉自我、廣種福田歷練人生,所以,即使是經歷相同的兩個人,心態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讀此書,於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收穫是調整心態、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調整心態、把握當下。

在進入行政裝備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與不同的當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當事人重複上演着他們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為別人的開心開心過,因為別人的煩惱感歎過,因為別人命運的不堪傷感過,我曾經認為所有的時間都在重複,所有的付出都在費力傷神,我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遍了世間繁華,看透了世事凡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習慣了在各種矛盾糾紛中與自己平衡相處,內心不再泛起動盪的小波浪,我學會了總結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與當事人真誠溝通,用心化解當事人的不良情緒,不僅案結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終於,我得以在鋪天蓋地的卷宗裏逐漸喘過氣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礎和心態調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過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新的路程,新的歷練,我會更加珍惜,幹一行愛一行,我願意成為單位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正如書中六祖慧能大師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方寸就是指我們的當下現實之心,於我而言,就是把握當下。

二、反思自省、見賢思齊。

了凡先生有云:“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不過是因為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正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對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內心淡定從容,不為外利所動,為人處世,從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備之人,以其為榜樣,堅定信念,保持能量,盡力追趕。我以前聽老人們説古代寺廟裏描繪壁畫的僧人,從日出畫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會手持蠟燭繼續工作,他們用盡一生,立定心意,就做這一件事。而我們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物慾橫流的時代,僅做到“潔身自好”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與定力,為什麼我們常説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親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為人與人之間各自內在的能量是會傳遞並相互影響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們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磁場,而他們所擁有的也必是他們應得的。這就是書中雲谷禪師“世間享千金產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們勢必要定心定意、拓開心量、見賢思齊,如此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數、定數”。

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

“滿招損,謙受益”的訓誡在《易經》、《道德經》、《尚書》中都有體現,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説:“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謙虛也是道家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表達萬變,不離其宗。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內在修為,空虛的麥穗舉頭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麥穗則低頭朝着大地,於我而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沉下心,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前行。

這就是我讀《了凡四訓》的一點感悟,其實,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以我的閲歷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領會尚需時日,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這一切。

謹以此感悟與大家分享!

了凡四訓讀後感11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説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説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閲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於有為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痴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痴,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