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4篇[薦]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14篇[薦]

邊城讀後感 篇1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邊城讀後感 篇2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和一艘方頭渡船."《邊城》年初,像一個長者在悠閒地講故事,平靜的地方有波瀾,簡單的地方有光彩。

故事發生在一個像天堂一樣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流和小溪,綠色山坡上美麗的白色塔樓。整天在海峽兩岸間擺渡的少年們,彷彿青山綠水的鐘擺,在流逝的歲月裏越來越老。在他微笑堆積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切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和對這種渴望會失敗的恐懼。崔璀,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到一個好家庭。船上總有兩個優秀的兒子,是舊日的保底,舊日的沙灘送的。兩兄弟同時愛上了擺渡人的孫女。這種幸福本來是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但是眼前的幸福卻突然驚喜起來——天寶死了。這件事讓老船伕們產生了懷疑。他不能像以前那樣輕鬆,把它送到父親和第二老的沙灘上。他的舉止充滿了因不知所措而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充滿了魅力。這位垂死的老人臨死前為崔璀的幸福所做的'最後努力在他放棄生命的那一刻再次失敗了。地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快樂都不會回來.(看完)

這部小説,哦,也許應該叫故事。文本中的文字非常簡潔,每一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之間的對話都包含着濃厚的地方特色。不知不覺中,人們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地方,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沒有俗世的喧囂,沒有怨念和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單純。崔璀,老船伕,大老,勞爾,順順.雖然他們是虛構的人物,但他們都有鮮明的性格:崔璀天真頑皮,船伕誠實正直.

作者沈從文描繪了湘西淳樸的風土人情,讓我們這些習慣於在陌陌水泥林中吶喊和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崔璀對祖父的濃濃親情,兩位老人對崔璀的淳樸情懷,崔璀對兩位老人美麗淳樸的愛。

人間美好的真情實感,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對社會、對朋友、對老師都心存戒心。猜疑太多,是阻止人們吐露真情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有些人在別人的建議面前盡力保持一隻手,害怕自己的祕方被泄露。如果是這樣,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需要的是幸福。活得輕鬆一點,世界上有很多值得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實感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邊城讀後感 篇3

自從上了高中就很喜歡看小説,所以這次沒有猶豫地就選了這本《邊城》。記得初次接觸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上,上面節選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聽儺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內容,當時只是覺得是行文舒緩的一篇文,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但在這次短短几天的閲讀中,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卻讓這幾年看過了太多浮華、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違的寧靜,心像承載着祖孫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樣平靜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觸覺去感受沈先生筆下那充斥着詩意和人性美的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以上是邊城的大致內容。僅從大致來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糾葛和平緩卻抑鬱的氛圍裏;其實不然,熟讀全文後的感覺絕對不是區區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現的。沈先生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區熱情淳樸的民風,平靜自然的環境。《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邊城”以現實中的茶峒為原型,茶峒是位於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實的邊城。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韉南??閎氬栳即蠛櫻?箍?絲躋岸煽諫倥

邊城讀後感 篇4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遊記》,當時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回想起那時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裏的人悠閒自在的活着,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説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説,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説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後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遊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

邊城讀後感 篇5

當我在新華書店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書時,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在這些眾多的圖書中挑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它能夠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書包裝的樣子,不是作者是否著名,也不是它的內容是否精彩。它吸引我的就是“邊城”這個題目,它給了我如宇宙的遐想。“邊城是什麼?”“邊城是一座城嗎?”“為什麼取名叫邊城?”一切的問題迫使我選中了它。

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邊城》的作者是沈從文,原名沈嶽煥,他收到的正規教育僅來自國小,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的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工作的執着,他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文學工作者。

看完了作者介紹,我更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主要是寫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書中的安然世界是如此令人身亡,所以當我寫到這兒時,忽然有些惶恐地停下來:我有資格去評説甚至只是去描述這樣一個如此恬靜優雅的意境嗎?

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説我喜歡《邊城》那字裏行間隱約可見的熱情中的憂慮,因為那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地流着眼淚。金介甫説:“沈從文的鄉愁就像辰河一樣靜靜地流在中國的大地,流動在他和他的民族記憶中的是一條染紅的河流,是一腔斬不斷的鄉愁,是一中古老情緒的振顫,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的體現。”而在我看來,那種悲切就像是大海,不是誰都能明白的,表面的風平浪靜掩着內心的浪濤洶湧。這真的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所以,我不再惶惑,再一次拿起筆,寫下了我對《邊城》的理解:既然生活比任何臆造都精彩,那麼我不必擔心《邊城》的真是理解是否深刻,真是就已經足夠。面對着《邊城》這樣一本餘韻悠長的小説,若能夠真正的讀懂,或者宣稱自己已經讀懂,是很無趣的。我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釋讀《邊城》時的心情。

邊城讀後感 篇6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沈從文

風輕輕撩開霧氣,生怕驚動了霧氣裏沉睡的小城,它靜謐安逸的躺在青山綠水中,彷彿千百年來未曾走過的寂寞。有山有水的地方,定會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就像從這座城流過的小溪,潺潺不絕。只是在這兒,它是乾淨的猶如藍天的白雲,沒有驚心動魄的生死劫難,難捨難分的柔腸滿懷。只是一個關於等待的故事,叫人心疼。

翠翠是一個柔美淳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見面兩人便以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他至親的爺爺。但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當他得知儺送也喜歡翠翠時,他選擇了退出,最終溺死於湍急的漩渦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恬靜的茶峒,碧淡的渡船上,只剩下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着的守候。

如詩的邊城,演繹着如詩的生活。

原來離散可以這樣的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等待在遠方的確是不能回頭的滄桑!

柳珺儀説過:“放手是最痛苦的無奈,回憶是淡紫色的憂傷。”很多美好並不圓滿,就像很多圓滿,其實並不美好。生活就像一片充滿孔洞的海綿,經歷越多,就越厚重,越柔軟,越細膩,越有機會回顧前程,體味曾經。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這個邊城了。

這座湘西小城,花自開來水自流,生生不息的孕育這一代代湘西兒女,但它卻是那樣朦朧無常,或許我們就是那條溪水中擺渡者或渡者,等待着那一條溪水,一座山城,一户人家,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孩。

願讀者可渡,待者不待,細水長流。

邊城讀後感 篇7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時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會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會聽話的為主任拉繩子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的生活過得平淡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該嫁人的時候了,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盡頭。我覺得那是個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看到老兒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秀秀提親的老大下船出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天的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的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渡船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理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為她的祖父,因為她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歌來時時那麼的質樸,那麼憨厚,總逗的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當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個人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還有秀秀的不食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會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時分不開的,但是撇開那些離人傷心的悲劇去看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的片段,你會驚訝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的是亦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哪裏淳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面沒有的,它好像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轉轉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快樂的生活,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狗也應該守在門口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是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地弱化,我們呼喚文化作品中的純淨而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人情,期望它成為“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讀後感 篇8

天空中透着柔和的白光,彷彿是陽光經過一層白雲的過濾後,呈現出來夏初的柔和感,滌盪心靈的一種純淨。在那個祥和寧靜的小城鎮內有着純淨的陽光,並不像那些即便裝飾得美奐美輪卻見不到真陽光的城市。

守着渡船的老人,對着世界還很懵懂的小女孩,拉着過河的人往返着這條平靜透着些淡綠的河面。

老人第一次帶着翠翠進城裏看端午節賽船,入夜時分,被老人忘記在河邊的翠翠初次邂逅那人叫喜歡的感情。站在河邊等待着自己爺爺來接翠翠回家,會被河裏大魚吃掉的天真無邪,孩童般賭氣,少女清脆的嗓音。

渡船上迎來一位嫁入別家的姑娘,那份懵懂的愛更加清晰地呈現在翠翠的心中,喜慶的嗩吶,走遠的紅色花轎,請爺爺唱着《娘送女》,這時的翠翠也已長大了,不會再怕河邊大鯉魚吃了去,對嫁人有着憧憬的翠翠開始不願意嫁給大老,她喜歡二老,那個從河裏逮着鴨子,要送她回家被拒絕的人,那個告訴她會被大鯉魚吃了去的男子。

爺爺在歲月的腐蝕下日漸蒼老,大老意外中離去,徒留的二老想娶翠翠,拉一輩子的船而放棄自己的磨房,幫着爺爺拉船的翠翠在什麼都不曾知曉的情況下與自己的愛情失之交臂。

翠翠拉着渡船,聽着山那邊傳來的歌聲,純樸的邊城小鎮還殘餘着封建思想的荼毒。這個世界,這個小鎮,無論情節多麼荒謬,多麼有趣;無論幾多悲苦,幾多歡欣。在懵懵懂懂的年少時節,有份愛清晰深刻的存在着。

爺爺在震耳的'雷聲,磅礴的大雨中離開了翠翠,離開了人世,帶着翠翠還沒有着落的愛情沉睡在冰冷的土地裏,荒誕的人世裏只剩下了翠翠一人和那條渡船。

小小的渡船裏坐着失去愛情的翠翠,她會守着這隻渡船走過餘生,眺望着山與天交際的地方,想念着遠走的二老,等待着二老回來,送給自己一束虎耳草。

故事的結局空靈得讓人不願往後再去聯想,時間是否能治癒一切,它會讓人更加深刻的記得有一份愛,讓很多悲喜都變得淡薄,卻讓原來相愛的人,狠狠的錯過。

邊城讀後感 篇9

邊城,無所謂邊,也無所謂城。與其説它是一部鴻篇鉅作,不如説它是悲慘時代中,一個懷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與其説它是湘西生活的寫照,不如説它是人性的質樸之玉,未經雕琢,也未經描畫。

牧歌的情調是必然要説的,因為它太能動人的心思。牧童黃牛梧桐村,草青葉綠無盡天,雲雨煙高不知處,正逢遙歌踏寒來。鄉土的氣息是必然要説的,因為相對於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説了,孤舟一葉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單枝頭鳥,單拾柴夫,單小蓬童足以讓你留戀往返。

若將邊城之人比為一子,此子必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神韻。人合天姿,則鑄以金屋藏之。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質樸的人性之美,遙隔於亂世風塵,遠離於骯髒之地,無卑微低下之靈魂,無貪婪無窮之利慾,無弦瑟紅友之樂,無燈紅酒綠之燥。生活是一簫,是一笛,像一個浪蕩於江湖,不聞於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隱士,為當世之陶潛花源,為魏晉之竹林再現,陶然樂之矣!

山美孕育人靈,人靈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瀰漫歌喉未啞。這是一場梁祝的翻版,比之於都市人的膚淺,世俗人的勢利,更顯純真純美。這是一場悲劇?還是一場喜劇?天公不作美,這是閒聊的常話;生死在天,這是難言的悲楚。純善、純清葬送了美,純真、純心買別了情。再講那“物極必反”的.大道理也無濟於事,也是對美的一種玷污。雖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淒涼,但淒涼屬於悽美;悽美,也是一種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還歸人。山重無燈火,江暗舊青灘。無語拭乾淚,春雨帶秋風。闌角人憔悴,千帆不敍歸。

這等待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懷有江南的古韻,等着那躂躂的馬蹄經過,必思,那馬上之人,是歸人,而非過客。

邊城讀後感 篇10

近段時間對古鎮特感興趣,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細細地閲讀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先從小説的書名來講,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邊城就是湖南的鳳凰古鎮,其實不然,在看完書之後,我才知道書中所寫的邊城是一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再説説小説的內容,《邊城》並不是一本大團圓結局的小説,它以寧靜,恬適的古鎮生活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愛情悲劇,樸實唯美,感人至深。在湘西青山綠水、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的溪邊的一塔下,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活了70年,年紀雖老但是骨子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為人天真活潑,善良乖巧。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兩人都喜歡上彼此。但是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並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後來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我喜歡翠翠對愛情的執着,那份執着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她在渡河邊等待儺送的回來。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讓人對其無限憧憬,更祈禱翠翠能有她的完滿愛情。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騰出心的所有位置。翻滾幾個世紀的矢志不渝。守望一生的迷夢,他們三人的愛情故事無不讓人歎息的。

其實我從全書來看,我最喜歡的是先生的文筆。先生的遣詞造句非常令我佩服,文筆淡雅樸實卻不是內涵。我喜歡在細節上看,比如氣力是現在的力氣,歡喜是現在的喜歡,是誰人是現在的是誰,而傍岸則是靠岸的意思,還有很多很多文字,都深深的藴含了當時的文字風格:理葱,逗在等等。我喜歡在晚上看這樣一本抒寫着淡淡憂傷的小説。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先生的才華是名副其實的。

假期就要過去咯,但很多書還是值得我們去看看的,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的閲讀,不斷的成長。

邊城讀後感 篇11

我與邊城結緣是在語文課本上,雖説沒讀過全文,但僅僅節選的這一小節,就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成了小説中的人物,隨着故事的發展而情感波動。

這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爭吵,沒有情敵間的怒目相向,沒有親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們的坦誠,寬容,有的只是被世間遺忘的熱情助人。茶峒——不屬於外面繁雜的世間,這兒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陽西下,雲捲雲舒,聆聽風撫過竹林留下的眷戀之音,鳥兒飛過河面的傾慕之聲。此地實屬神仙仙境啊!

人性該是這世上最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代迷失森林裏,我們還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纖塵不染,晶瑩剔透。可是,在大城市裏終日勞苦奔波的人們,卻沒有將它放在應該被保護的環境裏,任由它被塵埃所吞噬,所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喪失造就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壓在寶盒最底層。在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裏,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邊城以其獨特的柔美養育了翠翠。這裏的山教會了她堅強,這裏的水賜予了她忍耐。初開的情竇。翠翠心裏喜憂參半。因為她那純樸的心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想儺送表達愛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為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單悽苦的悲劇!先生以此為結局,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勞?但不管怎樣,路依舊要走,生活依舊要過,不管悲慘與完美,我們都要走下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屬於我們的昨天已經隨風而逝,等待我們的明天正迎風而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剛剛開始,我們既是主演又是編劇,股市的進程全由我們自己決定,人生路漫漫,趁現在,請記住,珍惜…

邊城讀後感 篇12

《邊城》講的是一個古樸美麗的世界裏的人與事,這篇文章圍繞着翠翠與大老、二老間的愛情,展開了一個美中帶有哀愁的故事。這裏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純樸善良、可敬可愛的。我想這便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吧,但,對於夢,它是美的,對於現實,他是殘酷的。

邊城如同世外桃源,這裏不同於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這裏的人們安居樂業,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這裏的社會該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誰又能逃離命運的捉弄呢?

《邊城》應該更適合社會上的人讀,因為他們受社會的影響將心中的天平向物質方面傾斜,有的已忘卻了曾經學生時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這本書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心。這本書輕輕地告訴人們:淡化金錢,注重感情,珍惜愛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護淳樸之心,不包藏禍心......倘若人人嚮往“邊城”,那這個世界會離美好和諧更進一步。

我並不很瞭解社會,但在道聽途説中便猜想,社會是絕對比不上學校的,社會上的人充斥了經濟上的糾紛,利益的爭奪,這很刺激,也容易讓人心碎。“不要到了社會才説這個世界怎麼是這樣”這是我母親告誡我説的,她説“你應該瞭解社會及其走向”。她是過來人,總是講些讓我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嗎?我沒見過諸如偷竊、兇殺、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這個世界就差不多同邊城一樣,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幾乎都只是不湊巧罷了。

但我常聽我母親説,現在的人可不同於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麼可怕,我也恐懼我會走向社會。我想,與沈從文截然相反的人該是莫言了吧。一個是理想的,一個是現實的。在讀《邊城》之前,我剛讀完莫言的《紅樹林》,這是兩個極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動我的不是《邊城》,而是《紅樹林》,因為裏面描寫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現實。一個讓我謹記過去的淳樸,一個則讓我有認識社會、防範災禍之心。他們的偉岸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紅塵,並愛上紅塵......

最後以莫言的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正視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與醜惡,才能彰顯光明與美好,才能使人們透過現實中的黑暗雲霧看到理想的光芒。

邊城讀後感 篇13

這個冬天,陽光温暖,伸出温暖的手,讓人感覺很舒服。剛吃完午飯,我坐在椅子上,抬頭看《邊城》。

這部小説是沈從文寫的。剛看的時候會覺得語言平淡,情節甚至很一般。然而,當你仔細閲讀時,你會被鎮上的休閒和舒適、爺爺的簡單、崔璀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美麗和詩意所吸引。看書看書,似乎我也融入了這個多年前的故事。

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純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着碎花布的天真少女,一隻忠誠的黃狗。沒有喧囂和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這在我們看來可能很無聊,但對於那些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中的人來説,他們仍然對這種生活有着充分的.品味。

本該如此悠閒,但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崔璀走上了愛情的“道路”.

在那次盛大的會議上,崔璀遇到了年輕英俊的水手,他給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諾送的哥哥也喜歡崔璀。兩兄弟沒有按照當地的習俗進行決鬥,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感情,讓崔璀從中選擇。諾鬆是個好歌手。天寶知道自己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他肯定是遠航去做生意了,可惜淹死在了洶湧的旋渦裏。因為天寶的死,諾鬆自責,愧疚,於是自己一個人下桃源。

悲劇並沒有停止.

夜裏雨下得很大,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爺爺説,崔璀不怕,崔璀説不怕。兩個人靜靜地躺在牀上,聽着雨聲和雷聲。第二天,崔璀起牀發現船被沖走了,房子後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害怕去找她的祖父,卻發現老人在雷死的時候已經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死後解開了心中的心結,但他們答應只要願意,就娶崔璀為妻。於是崔璀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想起了原來的那句話是這樣的:“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復了。但是那個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輕人,那個讓崔璀在睡夢中歌唱,讓他的靈魂輕輕浮動的年輕人,還沒有回到茶洞。這個人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再來吧!"

這樣有多難過.

也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邊城.

邊城讀後感 篇14

何處?有着温柔的河流,靜靜流淌,運着一艘悠久的渡船?何處?有着滿目的翠竹,颯颯作響,伴着陣陣清涼的山風?何處?有着一座筆直的白塔,立於河邊,頂着一片蔚藍的天空?先前,我不曾尋之,也未曾知曉。直至《邊城》一書,將一座鄉土的湘西小鎮,展現於我眼前。

這部小説,所敍述的是湘西小鎮裏一對祖孫住在河邊的白塔下,以渡船為生,相依為命。後來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與翠翠展開追求。最後,大兒子天保溺水而亡,二兒子儺送離鄉出走;祖父因勞累而去世,剩下的,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

這段故事,雖並不長,但卻在字裏行間透着濃濃的淳樸民風。一座白塔,一條小溪,一條渡船,翠翠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沒有汽車,沒有高樓,亦無名利,有的只是錯落的.吊腳樓,茵茵的青苔,熱情的相助。這,是湘西。這,構就了淳樸的翠翠,一隻天然純真的小獸。這隻小獸不斷成長,變得成熟、爛漫。

直至遇到儺送,天保溺水,儺送離鄉,爺爺在雷鳴中去世。翠翠與自己的黃狗相依於塔下,翠翠哭過,難受過,亦悲痛過。但這隻小獸並沒有因此而怨天怨地,又或一蹶不振,也無遷怨他人。而是揣着一份悲傷,經受着種種打擊,一如既往地守在白塔下,靜靜等待着儺送——那個“或許永遠不回來,或許明天回來”的人。可,明明這隻小獸可以接受船總順順的邀請,隨他過更好的生活;明明這隻小獸可以另尋他人,不再久久等候那個歸期迷茫的人;明明這隻小獸可以聽從順順的話,放下渡船,離開白塔。但是,她等着,守着,不曾離開。對她來説,好的生活不如守在爺爺身邊,另尋他人不如苦苦等待。這隻小獸,就是如此,被堅強和淳樸滋養着。

合上書頁,再看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功利。我可否再見如湘西小鎮那般的淳樸民情?可否再見如翠翠那般的堅強樂觀?可否再見如茶峒城民那般樸素的心靈來往?可否再見人們將心中那座邊城上的塵灰擦拭如新?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拭盡塵灰,那裏,淳樸滿溢,堅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