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從0到1》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73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0到1》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從0到1》讀後感範文

《從0到1》讀後感1

作為前些年一度受企業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業寶典,《從0到1》始終以其清晰邏輯思路,實際又深刻的商業哲學吸引每個從商之人。

説先來説説什麼是從0到1,在我看來這更像是與中國人所講的“道生一”的哲學思想有重合,現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過各種商業運營來爭奪市場,而很少的企業注重創新,沒有實際的核心競爭力,大多陷入了同質化的境地,而作者認為企業應該用一種批判的思維去考慮商業,去做一些突破,他講發展分為2類,一種叫水平進步(從1到n),一種叫垂直進步(從0到1)顧名思義,真正推動我們發展進步的就是從0到1,而本書的核心就是圍繞着0的突破,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維度,並以壟斷的方式去佔領這個藍海市場,而作者在書中用了較大的篇幅去闡述壟斷,在傳統的經濟學家看來,壟斷會妨礙到市場公平競爭,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個法制和商業規則健全的社會,壟斷不僅不是商人的罪過,反而是行業內推動創新的催化劑,因為有壟斷企業才會不斷地創新,維持着現在的地位,而壟斷的'利潤又可以繼續支持着公司地運作,不斷推陳出新,取得優勢。

書中彼得強調要摒棄競爭思想,並提出行業4個重要的方法幫助企業獲得自己的“壟斷”,分別是: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專利技術自然不用多説,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對產品迭代優化和對新技術的不斷追求才是成為行業的龍頭的因素,網絡效應,其實應該屬於社會傳播的領域,要打通產品銷售宣傳渠道,讓跟多人知曉,更多人使用,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做到邊際成本儘可能降低成本達到規模化,做好企業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異化才能脱穎而出。

但説到底,再多的方法論都要根據瞬息萬變的商業形勢而改變,本書想傳達的是一種商業哲學,一種勇於創新的理念,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成為標杆。

《從0到1》讀後感2

在一個書友的推薦下,有幸拜讀了彼得?蒂爾(PeterThiel)寫的《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彼得?蒂爾是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他在本書中詳細闡述了他自己創業歷程與心得,幾乎涵蓋了一個初創企業要面對的方方面面。看推薦語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一個普通工薪族既不是公司的高管,也不準備創業,這本書對我的意義不大,估計看不了幾頁,就會放棄。但是衝着它暢銷書的名氣,我不能不看就放棄呀!通篇閲讀後,發現整本書的思維和觀點不僅僅限於公司,它適用於方方面面。

第一章未來的挑戰中以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的'疑問句開篇,並説好的回答應該儘可能地使我們看到未來。我們期待的未來是進步的,進步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水平進步,也稱作廣泛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第二種,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從0到1的進步。水平進步的最大紅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進步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科技。從0到1,不容易但是會給企業(個人)帶來一片壟斷的藍海和超額利潤,從1到N較容易,但是隻能給企業(個人)帶來一片充滿激烈競爭的紅海和微薄利潤。個人認為,該章為我們(企業和個人)指明瞭奮鬥的方向,我們要創新不要只模仿。

在第六章成功不是中彩票中,以商界最有爭議的問題是成功是靠運氣還是靠技能?開啟,回答是很多人過高地估計了機遇(運氣)的力量,低估了規劃(計劃)的重要性。以如果沒有規劃未來,未來怎麼可能越變越好呢?的疑問句強調成功來源於計劃,不是運氣。為我們(企業和個人)講明瞭計劃會帶我們走向我們定義的成功,壞計劃強於無計劃。

本章還回答了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當今社會中大家都願意去搞金融,不願意搞實體。只有人們不知如何賺錢時,才會想到去搞金融。人們都不知道拿錢在實體經濟中做什麼。在一個未來不明確的世界中,錢比其他任何用錢能得到的東西更有價值。

在第七章向錢看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冪次法則,教我們如何去做選擇。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只有根據冪次法則的作用,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的未來,才能承受最小的風險,獲得的最多收益。

在結語停滯不前,還是臨近奇點中給了我們如何使未來更加美好的建議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即從0到1。並告訴我們獨立思考是讓我們找到從0到1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書雖然邏輯上有點跳躍,像散文隨筆,和普通的成功學書籍完全不一樣,但是文中處處都會給讀者帶來感觸和深思。

《從0到1》讀後感3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書《從0到1》終於有機會拜讀,書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幾乎涵蓋了一個初創企業要面對的方方面面。書的一開頭就引來了一羣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創始人、特斯拉創始人、GE CEO、網景聯合創始人等等,還有《經濟學人》、《財富》、《科克斯書評》的大力推薦。這樣的開篇令人覺得這是一種普通的成功學書。鑑於自己知識基礎有限,以下部分會引用一些高手們的觀點。

書中指出初創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維,敢於創新,能有共同夢想的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在創新的路上要獲得成功,不僅僅需要紮實的知識基礎,更需要有質疑的膽量和勇氣,從0開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在技術上,無法替代、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創造更好的新事物,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豐富了社會、世界的需求,成為讓社會更美好的推動力。 粗粗讀來也不覺有新意。但書中對“壟斷企業”的描述令人很感興趣。彼得·蒂爾給出了壟斷企業的四大特徵: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和品牌優勢。專利技術:公司最實質性的核心優勢,很難被其他公司複製,最好領先行業平均水平10倍以上,實質上是全新的產品。 網絡效應:使用的人多,產品更有用。產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會越多。形成網絡效應的企業,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比如Facebook。規模經濟:服務性企業難成壟斷企業,單純擴大規模,如開多家瑜伽館,只能獲取有限的利益。

產品不需要重複投入,以更高的銷量來分攤,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這樣才是真正的規模經濟。品牌優勢:打造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品牌經營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實力。他覺得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來發展。理論上大談特談,甚至在其中他對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讚譽有加,而對微軟平板、Xanadu、雅虎等頗有微詞,這方面我覺得不是太讓人信服。萬能的蘋果幾乎壟斷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利潤,是彼得·蒂爾很喜歡引用的.成功典範。但對照上述四大特徵來看,並不完全符合,蘋果是智能手機行業的後來者,從專利技術方面並沒什麼優勢;另外三個特徵,換成誰成功都一樣,與其説是形成壟斷的原因,不如説是成功之後壟斷的結果。九十年代的諾基亞,如今的三星,也擁有上述四個特徵,但是無法和蘋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種創新模式,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才是鑄就壟斷的王道;品牌和規模經濟才能助推壟斷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壟斷企業之所以壟斷,最核心的特徵,在於這些企業做到了“與眾不同”。當然,與眾不同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此來不斷贏取顧客的“忠誠度”。如iPhone的成功,在於iPhone時尚、可愛、易用,讓人一見傾心,加上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產出一款手機,讓顧客覺得比iPhone更加動人,商業模式更加獨特,iPhone不再“與眾不同”,那就只能重複諾基亞的覆轍了。 毫無疑問,企業能壟斷絕對能夠取得最大利潤值,這對企業的發展也更為有利。那怎樣才能壟斷呢?彼得·蒂爾給出了建立壟斷企業的方法:佔領小市場:從小市場起步,寧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

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壟斷某個行業或品類。因為壟斷,才能獲取鉅額利潤。因為利潤,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構建帝國。擴大規模:由利基市場逐步擴大,培養和迎合顧客“滿意度”。循序漸進、有紀律發展壯大市場。由核心事業逐漸向外擴張。破壞性創新: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改進,使產品升級換代。且掃除一切障礙,不破不立。同時,為獲得創新優勢,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公司必須力爭做到10倍的改進,稍有改進對終端用户來説就是毫無改進。假設你開發了新的空氣淨化器,比現有技術的效率高20%——這是實驗室數據,但實驗數據還要扣除新產品在實際市場中面臨的生產成本以及風險。而且即使你的產品確實給顧客帶來20% 的改進,由於人們習慣了誇大其詞的廣告宣傳,銷售該產品時,你也一定會受到質疑。只有10倍的改進,你的產品才能給客户帶來明顯的優勢。

在第六章節有個四象限的分類,我對這四象限的分類很感興趣。他把象限分為未來是否明確和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並且用1950-1970年的美國(明確樂觀) 現在的美國(不明確樂觀) 現在的中國(明確悲觀) 和現在的歐洲(不明確悲觀) 來説明這四個象限的狀態。同時把哲學家的對未來的看法也按這四個象限劃分。彼得蒂爾認為對未來明確樂觀是最佳狀態,會極大的促進社會的發展。 明確悲觀則人們會傾向於保守和儲蓄。不明確樂觀很可能造成虛假繁榮,最終導致崩潰。不明確悲觀則可能造成享樂主義和破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