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孫子兵法讀後感精品[1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後感精品[13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孫子意思是説: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在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和平,同時,也有許多國家處於無盡的戰爭之中,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來説,軍事力量是立國和強國的重要條件。可是軍事不是紙上談兵,謀軍事是一種大智慧。《孫子兵法》便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軍事方面的一顆明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這部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將軍孫武之作。該書雖然僅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可是就是這短短的篇幅,卻深藏精邃富贍的兵家謀略,不是所謂的“紙上談兵”。大多數人認為軍事是“武道”,而《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智”,“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智”排在軍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見《孫子兵法》中的大謀略是許多兵書中不具備的,這“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是《計篇》中的一句。它所謂,戰爭是一種用來迷惑對方的學問,告訴人們在戰爭中要善於偽裝,這一點完全為“智”的體現。戰爭中只是一昧追求進攻,以力抗力,把自我的實力、戰術暴露無遺,戰略便會被敵方瓦解,導致失敗。而適當的偽裝卻能夠掩蓋自我的光芒,把真正的實力保護起來,讓敵方鬆懈,到真正適宜的時候,便能夠發揮實力,一招致勝。

善偽固然好,但把握時機是展現兵為詭道的重要一步。《謀攻篇》中孫子説到“知能夠戰與不能夠戰者勝”,闡述了什麼情景下能夠打,什麼情景下不能夠打,將領才能得勝,準確把握時機是戰役成功的重要一步。中華歷史上許多聖戰都歸功於天時,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赤壁之戰”。適時利用東南風,取得了火攻的勝利。而在二戰中,引人矚目的蘇聯對法西斯的衞國戰爭,也是蘇聯紅軍利用當時處於天寒地凍的冬天,使德軍陷於嚴寒的困境中,最終反敗為勝。《孫子兵法》中的'大“智”能夠應用於軍事上,也能夠應用於生活中。兵家的智慧在商業中也同樣能夠成功,如李嘉誠,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時機,在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不像此刻一般“寸土寸金”,而當時的李嘉誠卻把握了商機,借鉅款購買了很多地皮,而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格逐日上升,他也因當時把握時機購買地皮,才能成就此刻的商業大亨。與他一樣的還有酒店業大鍔希爾頓,他在別人熱於淘金時,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時機,發展酒店業,而成為酒店大鍔。時機從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此刻與擇機同等重要的還有“仁”。孫武在書中的論述多為談兵打仗,告訴人們戰爭需要謀略,注重四戰,即重戰、養戰、備戰、速戰,這四方面很重要,可是也是孫武所推崇的慎戰,不要輕易打戰。《孫子兵法》中的“智”體現瞭如何能夠打戰,打好戰,打勝戰,需要用智慧,而這智慧帶來的結果最終都是為了如何少打戰。孫武的這一思想,又體現了“仁”,在我看來更是體現了孫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讓人們過上完美生活的思想境界。

《孫子兵法》中的“智”涵蓋了孫武畢生的軍事謀略,也象徵着中華民族的

智慧結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張,更是中華民族的主張,如今世界和平儼然成為各國所提倡的。“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兵書的精神寫於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讓世人驚歎,而這書得以流芳百世,名揚內外,多少帝王賢人都視為珍寶,作為中華民族繼承人的我們更應誦讀《孫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籲世界和平,同時學習兵法中的謀略,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能夠貢獻自我的一份力,《孫子兵法》也許是詭道,但它是聖道。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2

利用工作之餘把《孫子兵法》讀了兩遍,從書中我瞭解到《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專著,從他誕生起到此刻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他藴涵了普遍的、樸素的、辯證的真理,數千年來《孫子兵法》和孫武在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百戰百勝、決戰決勝的鋼鐵統帥的代名詞及其聖經,《孫子兵法》能夠説是中華民族5000年禮貌的結晶之一。

時間掩不去《孫子兵法》的魅力,讀他如飲純酒,又如醍醐灌頂,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孫子兵法》能夠涉及到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刻從我個人的角度談談讀《孫子兵法》後的體會和感想。

一、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説的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夠不認真研究的。再聯想到我們的企業,道理也是一樣的:中建五局作為國字號中央直屬企業,1965年成立到2002年之間,經歷了初創發展階段、曲折發展階段,94年到95年五局規模到達這一階段最高值30個億左右,但隨後出現下滑,一向到2002年,經營規模徘徊在20億上下,企業得不到發展,就直接影響到職工的生活、福利,在當時的狀況下,幾個月拿不到工資,職工無事可做是常見現象,2003年魯局長出任執掌五局後,迅速調整管理思路,完善企業體制,對企業進行重組,並緊盯市場發展方向,實現了三到五年時間解困脱貧、進而做強做大五局的規劃目標,並高瞻遠矚透過轉型發展,再加上五局“信和”文化的落地生根,使得五局能有這天的成就,這離不開五局各級領導班子的英明領導、員工的共同努力。

二、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説的是:善於用兵的人,兵員不徵集兩次,糧秣不運輸三回,軍需自國內取用,糧秣就敵國徵集,所以軍隊的糧秣就能夠保證足食了。該策略能夠引申到工程項目管理上:一個工程項目做得好不好,首要一條是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務隊伍的選取,我個人覺得選取好勞務隊,工程目標的實現就成功了一半,同時管理上也相對要簡單些,所以勞務隊儘量要選定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社會信譽好、管理力量強、人員綜合素質高、人源充沛、業績較好的隊伍。

否則,一但隊伍沒有選取好,後患無窮,因為勞務隊一但進場後,如在施工過程中人員數量跟不上、人員素質差、管理脱節、班組更換頻繁、甚至於勞務隊更換的`話,就會對工程進度、工程質量造成致命一擊,並對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管理上也會造成混亂,並對士氣造成巨大影響。再個,大宗材料如:鋼筋、水泥等進行廠家集中採購,減少了中間環節,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並能有效的保證鋼筋、水泥的及時到位,不至於影響工期;至於河砂、卵石等材料,則能夠工程所在地選取臨近的供應商,同樣能夠降低運輸費用,從而能夠有效降低材料的單價,同時也理順好了地方的關係。

三、孫子曰: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收也。

説的是:用兵法則,不要指望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我們自我有了準備等待他;不要指望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我們有了使敵人進攻不下的力量和辦法。項目管理也是如此:一個工程在開工前進行策劃時,就應提前思考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因素,並提出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案,從而做到防範於未然。

如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有這種狀況出現:在主體一次結構施工時,往往因雨水季節來臨,致使河砂、卵石供不應求,使得商品砼攪拌站經常性斷料或供應不及時,既影響工程進度,也影響工程質量;在砌體工程施工時,不是磚砌體大幅漲價,就是砌體供不應求,甚至短期斷貨;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還有可能因建設單位資金短缺而不能及時支付工程款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怎樣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進行思考,制定相關預案,一但出現異常狀況,也就能很簡單的應對,而不至於對工程造成較大影響。

《孫子兵法》能夠説一部百寶全書,深刻理解了這部書,就能很好的運用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就能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企業,為企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3

由於個人的經歷和能力有限,不能夠理解戰爭相關的知識,但是閲讀後我也是有些感受。書內講的是指揮作戰,我只能理解到一點個人的生活感受。

第一篇——始計篇中的"兵者,詭道也"這個大部分人都知道了,繼續讀本篇後面的內容,我覺得用在個人身上就是要會一點"藏己".這個"藏"並不是為了欺騙他人,而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人生也是一種另類的戰場,有強有弱,有智有愚,有曲有直,差距和變化是不可預知的,這些與戰爭是相似的。

戰爭中的"詭"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實力以方便己方能夠更好地觀察對方,從而把握時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戰爭中制勝的三個名詞"觀察"、"時機"和"主動權"在個人的成長和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的"知",我理解為要知道相關的知識,又要有觀察和分析的能力。有了相關的知識,可以方便了解自己,也可以瞭解對方,而有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可以將自己的知識發揮到很高的地步。不過,觀察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畢竟有些動作和語言還是有迷惑性的,因此,孫子也寫了離間篇,強調了想真正地瞭解對方,不能只是觀察,還應該要從對方身邊的人來了解,而且是越親近的人就更好掌握正確的情況。

重點的還是分析的能力,"智者之慮,比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智者考慮問題都是從多方面考慮的,我們普通人在分析問題時,應該不能只從有利於我方或者不利於我方的一方面來考慮,應該也要儘可能多的角度吧?

掌握對方的信息主要還是為了掌握主動權。戰爭中主動權重要,在生活中也重要。在你想了解對方而收集信息時,對方可能也會做同樣的事。而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是比較少的,就看這麼用了,就像孫子説的"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也?"這些其實我們學生應該是很有感觸的,因為學校中每個科目的考試題的解題的方法就是那幾種,大部分人都可以掌握,但是老師更加的精通,就能夠將多個方法組合到一起,學生們沒有掌握很好或是思維不快就不能解出來,所以老師就掌握了考試的主動權了,我們學生就相對而言比較被動,但是我們學生中也是不缺"大將"的。也就説明,需要"知己"從而可以多組合自己的行為習慣,讓人摸不透這更方便"藏己"也可以在一些事上掌握主動權。

在戰爭中,即使掌握了主動權,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孫子也説了"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我方"不可勝"的條件都達到了,這時就是需要等待對方給我方"可勝"的機會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把握機會,孫子就要求我們要會控制自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不要在自己是過激的情況下行動,那就是給對方機會,只有自己是在清醒的狀態才可以保持自己的優勢並能夠在機會到來時準確的把握住。

在個人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好自己的自身內在價值,這是自身在生活中能夠控制的"不可勝"的重要條件。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敏鋭的眼光,多方面思考,冷靜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很好的調節。即使不能冷靜分析,也要遵循不在情緒激動時做決定原則。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4

一談到兵法,腦子裏想到的往往是“三十六計”和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演義裏的諸葛亮用兵如神、智計百出,讓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腦海裏幻想着一幅羽扇綸巾,穩坐中軍帳,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畫面,對諸葛亮的計謀佩服的五體投地。

讀了華杉著的《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一書,對諸葛亮的計謀有了一番天翻地覆的認知。《孫子兵法》講究的是先勝而後戰之法,所謂先勝而後戰之法講究的是“五事七計”,五事指道、天、地、將、法,七計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通過對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的對比,在戰之前就判斷勝負,有了勝算才決定打,反之就等待時機。這種比較方法,用我們現代管理學比較流行的説法,就是SWOT分析法。可以説,《孫子兵法》是一部用兵的計算科學,就算是放在現代,也是對我們非常有借鑑意義的。

而諸葛亮的用兵之計,講究的是算計,看似智計百出,但往往是奇謀計巧,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最終病死五丈原,敗給司馬懿,可以説,諸葛亮的計不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加以對比分析,是冒險之舉,期間雖有勝利,但這種算計只能算是一種陰謀,如履薄冰,而孫子的“五事七計”是一種計算,是陽謀,堂堂正正。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因為軍事是維繫國家存亡之道的大事,所以必須慎之又慎,常懷敬畏之心,不可輕易言啟。一個企業同樣如此,對企業來説,日常的經營活動是企業的“兵者”。我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活動以及每個人自己的操作也要抱着關乎企業存亡之道的敬畏之心,不能冒險為之,注重方式方法,也要對企業的“五事七計”有比較分析。

盛總曾經提過,決定我們公司當前利潤的節點,不是現在,不是我們完成銷售的那一刻,而是一兩個月甚至更早的時候,我們決定定貨下訂單的那時就已經決定了。有利潤,公司才能得以生存,利潤的多寡就是我們“勝算”的大小。因此,對我們資源部來説,什麼時候定貨,定什麼品種、定多少數量、什麼價格下單等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可以説,這決定着公司的“存亡”。對我們鋼貿企業來説,定貨與銷貨之間是存在的時間差的,定的貨是要在未來的時間裏銷售的,未來又存在着無數的變化,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加強對未來變化趨勢的掌控,要有了“勝算”以後再出手,反之,就要等待時機。

《孫子兵法》用“五事七計”來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劣來判斷是否有勝算來決定用兵,而我們也可以借鑑這種方法來把握定貨時機。對價格來説,影響價格的決定因素是供求關係,因此,我們要把供求關係當作是兵法裏的“五事七計”。我們知道,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辯證的關係,可以用需求曲線來表示,那麼我們的着眼點就是要放在引起供給和需求變量的因素上,把這些能引起供求變化的因素一一列舉出來,加以分析和對比,從而來判斷未來到底是供大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又或者是供需緊平衡。供給端,我們要了解鋼廠的高爐開工率、產能利用率、添加廢鋼量、產量、鋼廠單噸毛利率、接單情況、產線檢修情況、新高爐新產線的投放情況、競爭對手的定貨庫存情況、鋼廠社會庫存等等之類的情況加以分析,從而判斷未來一段時間的資源供應量。對需求端,我們要了解下游用鋼產業如汽車、家電、造船、機械、房產、基建、出口等行業的數據,以及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及產業政策的動向,還要結合對以上行業歷年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結合當前的價格水平,判斷未來需求的變化,結合供給與需求的分析來對未來的價格趨勢進行預判,若是預判會有漲價的趨勢,且有可能比定貨價高,則可以進行訂貨和多訂貨的操作,反之則加大出貨力度甚至拋空。這就是我們的計算,也是一種堂堂正正的陽謀。雖然未來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判斷偏差,但至少用這種方法可以減少我們訂貨的盲目性,提高“勝算”的機率,謀定而後動。

成功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一定有方式方法可循。在前進的路上,我們絕對不能去冒險算計,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去計算,知己知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斷地改進提高,強大自我,從而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5

前段時間讀完《孫子兵法》讀後感覺頗深,孫子兵法讀後感。今天的《孫子兵法》已經不僅僅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它是各個行業研究的對象。被廣泛的應用,體現了 《孫子兵法》的光芒。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企業文化。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説,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軍勢篇)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這裏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信息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讀後感《孫子兵法讀後感》。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2、用人之道。

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3、激勵機制。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行軍篇),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在企業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賞罰並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形成良好的企業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6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孫子意思是説: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在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和平,同時,也有許多國家處於無盡的戰爭之中,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來説,軍事力量是立國和強國的重要條件。但是軍事不是紙上談兵,謀軍事是一種大智慧。《孫子兵法》便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軍事方面的一顆明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這部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將軍孫武之作。該書雖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但是就是這短短的篇幅,卻深藏精邃富贍的兵家謀略,不是所謂的“紙上談兵”。大多數人認為軍事是“武道”,而《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智”,“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智”排在軍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見《孫子兵法》中的大謀略是許多兵書中不具備的,這“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是《計篇》中的一句。它所謂,戰爭是一種用來迷惑對方的學問,告訴人們在戰爭中要善於偽裝,這一點完全為“智”的體現。戰爭中只是一昧追求進攻,以力抗力,把自己的實力、戰術暴露無遺,戰略便會被敵方突破,導致失敗。而適當的偽裝卻可以掩蓋自己的光芒,把真正的實力保護起來,讓敵方鬆懈,到真正適宜的時候,便可以發揮實力,一招致勝。

善偽固然好,但把握時機是展現兵為詭道的重要一步。《謀攻篇》中孫子説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闡述了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將領才能得勝,準確把握時機是戰役成功的重要一步。中華歷史上許多聖戰都歸功於天時,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赤壁之戰”。適時利用東南風,取得了火攻的勝利。而在二戰中,引人矚目的蘇聯對法西斯的衞國戰爭,也是蘇聯紅軍利用當時處於天寒地凍的'冬天,使德軍陷於嚴寒的困境中,最後反敗為勝。《孫子兵法》中的大“智”可以應用於軍事上,也可以應用於生活中。兵家的智慧在商業中也同樣可以成功,如李嘉誠,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時機,在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不像現在一般“寸土寸金”,而當時的李嘉誠卻把握了商機,借鉅款購買了大量地皮,而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格逐日上升,他也因當時把握時機購買地皮,才能成就現在的商業大亨。與他一樣的還有酒店業大鍔希爾頓,他在別人熱於淘金時,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時機,發展酒店業,而成為酒店大鍔。時機從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見一斑。

《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現在與擇機同等重要的還有“仁”。孫武在書中的論述多為談兵打仗,告訴人們戰爭需要謀略,注重四戰,即重戰、養戰、備戰、速戰,這四方面很重要,但是也是孫武所推崇的慎戰,不要輕易打戰。《孫子兵法》中的“智”體現瞭如何可以打戰,打好戰,打勝戰,需要用智慧,而這智慧帶來的結果最後都是為了如何少打戰。孫武的這一思想,又體現了“仁”,在我看來更是體現了孫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讓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

《孫子兵法》中的“智”涵蓋了孫武畢生的軍事謀略,也象徵着中華民族的。

智慧結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張,更是中華民族的主張,如今世界和平儼然成為各國所提倡的。“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兵書的精神寫於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讓世人驚歎,而這書得以流芳百世,名揚內外,多少帝王賢人都視為珍寶,作為中華民族繼承人的我們更應誦讀《孫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籲世界和平,同時學習兵法中的謀略,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孫子兵法》也許是詭道,但它是聖道。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7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可以這麼説,做人做事是一門涉及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學問,要掌握這門學問,抓住其本質,就必須對現實生活加以提煉總結,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來,人們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於迷然無緒。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兵書是《孫子兵法》,這幾乎可以成為定論"。

以前我就聽説過《孫子兵法》的鼎鼎大名,所以我讀了一下,果然名副其實,我很佩服孫子能在戰爭時期寫出這麼好的兵法書籍。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子兵法》通篇以智慧為本質特徵,孫子的每一句話都是智的凝聚,謀的濃縮,人們可以從《孫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謀中,領略觀察事物的辯證思維原理,樹立戰勝對手的競爭意識,學到處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擺脱困境的行為方法。在對積極人生的探索中,人們能從《孫子兵法》中得到激勵和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物競爭天擇,適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人生如同戰場,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戰鬥,不僅要同社會環境作戰,同困難和挫折作戰,同尚未認識的事物作戰,同自己的思想觀念作戰,還要同命運作戰。在這些戰鬥中,移植和借鑑《孫子》的原理,對於我們把握人生的主動權,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計篇》)的人生之路上立於不敗之地,爭取美好的.人生,將不無裨益。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雖然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花十年創作而成,可謂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為世人所傳唱與研究。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於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

《行軍》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孫子兵法》雖然它寫的是當時行軍打仗的策略,但是它對指導現代企業的

生存發展和我們做人做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孫子兵法》裏講的令行禁止,賞罰分明;紙上談兵,全軍覆沒;避開鋒芒,發動反擊,一舉獲勝;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七縱孟獲;淝水之戰中東晉將領運用激將法,以少勝多;勾踐卧薪嚐膽;劉邦聲東擊西,麻痺敵人而取勝。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關羽出其不意水淹曹營;孫臏減灶誘敵;項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取得勝利;弦高的虛實攻擊法;成吉思汗虛虛實實讓敵人無法辨別,出奇制勝;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奪取勝利;晉文公信守諾言,以退為進;狹路相逢勇者勝,陸遜利用地形採取火計擊敗劉備,投亡地然後存,陷死地然後生。這些都體現出高智慧的戰爭策略,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殘酷的社會,誇張一點地説,我們每一天都活在無形戰爭的炮火裏面,想要生存和發展,需要懂得如何指定我們的策略。《孫子兵法》就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8

《孫子兵法》是古人傳下來的一本書,它記載着古人打仗時用的計謀和策略,還有辦法。《孫子兵法》分為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這幾類,記載着很多的知識。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孔子屬同一時代而稍晚。每個原文後面,都有一個寫那個意思的戰例。

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檀道濟唱籌量沙,裏面寫的是:

公元420年,劉裕廢去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消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軍又來進犯濟南,檀道濟率領大軍應戰。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裏,雙方交鋒三十餘次,每次交鋒都是宋軍獲勝,北魏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山東歷城。宋軍雖然連戰連勝,但是有些輕敵,防備也有些鬆懈。北魏軍征戰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糧草重要。他們趁宋軍不備,派精鋭騎兵突襲宋軍的糧草,放火把宋軍的糧草燒了。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糧草就沒法堅持下去。檀道濟懊喪之極,與百般無奈中準備從歷城退兵。北魏軍得知宋軍缺糧撤退,急忙派大軍追趕,想把宋軍圍困起來。魏將暗暗想到:眼下沒有了糧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戰自亂,便可將宋軍一舉消滅。宋軍戰士眼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些害怕,檀道濟卻不慌不忙的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就親自帶領一批管糧草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草。敵人的探子偷偷地向營裏探望,只見一隻只米袋裏都裝着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趕快告訴魏將,説檀道濟營裏的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打敗仗。魏將得到情況,以為宋軍雖然被燒了些糧食,並沒有斷糧,現在撤退,只是想引誘自己上當,這個老狐狸,自己差點就上了他的當!其實,魏將上了檀道濟的計。檀道濟在營房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着白米而已……

檀道濟真是聰明,靠自己的鎮定和計謀,保全了宋軍,讓宋軍安全的打道回府。在裏面,許多人都是用自己腦袋裏的計謀和策略,打贏了許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辦法,燒燬敵人的東西或精兵,或擒拿敵人的精兵。我們只要讀了《孫子兵法》這本書,頭腦裏肯定會有許多的知識,也特別聰明。《孫子兵法》裏還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寫的.這篇《孫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樣,學到很多的策略和計謀。在生活中,要鎮定,不能慌慌張張的,比如説:你遇見歹徒了,然後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張,必須聽從歹徒説的每一個字,如果你不服從,他有可能把你殺了。到了一定的地點,歹徒把你放下了,你就必須想,我該怎麼逃走,有什麼方法逃走,這就必須要計謀了,你必須先看看周圍的地形,看那個屋子有幾個門,幾個窗户,你就必須計劃好從哪個門出去最有利或從哪個窗户最有利,所以,可能會用到《孫子兵法》哪一篇故事的計謀了。就比如説我在和我爸下象棋的時候,就必須想好策略,比如我的車走哪裏不會被他吃掉,比如我怎樣才能保護好我的帥,這些都是要策略的。

下棋像打仗一樣,以前有些古代人不能用嘴説我被包圍了,只能靠下棋告訴對方我被包圍了。下每一步棋都是要深思熟慮,假如下一盤棋,我輸了,可以無所謂,但是打仗是不能輸的,可能最後一仗,我輸了,那我的城池就可能被別人給搶走,所以要算計要對方下一步該走什麼,我下一步該走什麼,這些都是要策略、計謀。假如我的車被對方吃了,我就要想我該用什麼來保護帥,不能一輸了車就特別慌張,要學檀道濟那麼的鎮定,被燒了糧草也不會大叫:“什麼,魏軍居然燒了我們的糧草,我們的戰士怎麼辦?我們的那些寶馬怎麼辦?我們會不會餓死?我們會不會被魏軍抓去?”他不會這樣,他在考慮下一步會怎麼做,怎樣才能讓魏軍趁虛而入,這些,都需要計謀、策略和鎮定。

《孫子兵法》讓我們聯繫生活,讓我們學到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這些都很重要,學會這些來保護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9

孫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戰之中各重要方面的問題,以樸素的辯證分析了兵戰中應採用的方式與方法。《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班級管理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有獨到之處,“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智勇作為將領內在素質可以量化考核,為將者的差別只在高低之分。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就如一個領導的藝術。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一個單位,或者班級強調團隊合作,關愛下屬,培養他們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一個單位或班級也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同心協力,必然會出亂子。當然班級中,學生還是以教育為主,不能去之。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説,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才管理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環境,面對更高要求。一個學年度開始時,班級要制定本學期的'計劃,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就會產生盲目性。

商場如戰場,在和平環境中孫子兵法更多用在企業。在“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去滿足他們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行軍篇),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班級管理如果在班幹部的分工做到投其所好,學習運用激勵手段,就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

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藴育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難敗之地。只要一個組織,無論公司、甚或班級,就有競爭,就有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無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的難。中國最偉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經説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愛好,引導學生的需求,孔子説:“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最好闡釋。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戰略寶典,它已在各個領域發揮其不可比擬的作用。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歎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不過,孫子兵法博大精深,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日子裏仔細揣摩,不斷實踐和回顧。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0

有個不成文的習慣,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是忍不住逛逛書店,帶一本書回來。未知的城市,唯一能帶走且可以長存的,除了知識怕是很難找到其他事物了。在遇到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想過我會讀一本兵書。這本書是我從西安帶回來的。所有的相遇都是緣分,不管你是否相信,諾大的書城,唯獨見了這本書不能移步,所以必須帶它回家。

我從來不否認我是個矯情的人,矯情的是事也多。每次擁有一本書總要提筆留下屬於我的痕跡。20xx年5月3日,寫下這段話“只有真正被物質衝擊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渺小的知識是無法彌補的。所以,願,終有一天,你可以用知識衝擊物質。”

歷史一個月的時間,讀完這本僅有150頁很薄的書,這是第一次以朗讀的方式讀書。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知為何,發展至今,成為了催眠書,或許是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能完整的讀完這本書,所以想着,讀出來就不會困了吧。一直都很喜歡朗誦,很輕鬆的讀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歷史悠久且家喻户曉的兵書,吾雖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可從未讀過全文,就如同賈寶玉口中“這妹妹我好像在哪裏見過”,好像見過但並不相知。

全文讀下來雖不是很費勁,但感受不深,腦袋裏想着如何翻譯,好在譯文還不錯,不會有難懂的感覺,所以讀後感也只能説説我是如何讀完這本書,然後簡單的説一些感受,畢竟見識及文化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戰爭不止是帶兵打仗而已,講謀略,講部署,講用人。所以文中有5個字,我很喜歡,“功夫在詩外”,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一首詩或許只有十幾個字,可這背後需要的文化底藴又需要讀多少聖賢書。所以倘若説打仗需要1天,那大概需要一個月甚至更有的時間去探尋如何打這場仗。

因此先想好如何打仗再帶兵出征比起頭腦一熱,衝鋒陷陣更容易取得勝利。謀士至關重要,古時叫得出名字的謀士多於善戰的將軍。正所謂:“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老雖為我們準備了三十六計,可計計眾人皆知,生搬硬套更容易被識破,所有我們要懂得靈活應該計謀。“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音符不過五個,但由這五個音符組成的音樂,卻有千千萬萬,聽不勝聽。色彩不過五種,但由這五種色彩混合調配,卻可以產生千千萬萬種不同的色彩,看不勝看。基本的味道不過五種,但由這五種烹製出各種佳餚卻數不勝數。計謀不是不能用,而是得會用。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生死”,再厲害的'將軍也不可能不打敗仗,所以不能戀戰,倘若執著於獲勝,反而易反其道而行之。

老少婦孺口口傳之“知已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除了字面意思之後,我有了獨特的認識。知已知彼,是瞭解敵方並且對自己的充分認識,並且得在此基礎上做到比敵方的能力更強。敵方軍心一致,我方只能更一致,敵方步兵強大,我方步兵只能更強大,在天時地利的部署下,我方才能勝乃可全。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摘抄

1。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

2。孟子善辯,只能辟邪説,孫子言兵,卻能止暴行。

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4。看問題要從大處着眼,不要糾結於小方面。

5。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6。戰爭的目的,首選是為了讓己方受益,而不是為了讓敵人受損。無論戰爭內外,都應該以自我利益為中心,這是一個大原則。

7。功夫在詩外。

8。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9。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10。人們常説“會叫的狗不咬人”不是因為這狗性情温柔,而是因為太張揚,人們見了它就遠遠躲開,哪裏還有人讓它咬呢?而真正會咬人的狗,從來都不亂叫喚。

11。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生死。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1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孫子兵法中的廟算,意為廟堂之算。這個廟堂不是燒香拜佛的廟堂,而是上層建築,領導層面,稱之廟堂。

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同為一個意思。 廟算都算什麼?是算怎麼用計謀嗎?其實非常無聊,就是算敵我實力,算現在的事情所處的階段。要算五件事,計較七種量化指標。就像測量打分一樣,一樣一樣給出來。

首先是哪五件事?道、天、地、將、法。

1道:士兵、人民與統治者的願意相同。這就是順勢,從技術分析來看,不論你想多是你想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走勢是上漲趨勢還是下跌趨勢,你必須先判斷出來。

如果連方向都判斷不出來,多空不就是瞎蒙嗎?統治者不知道民意是什麼?可以隨便發動戰爭嗎?如果不順,就需要造勢,綁架民意。但價格的'趨勢方向是無法改變的,只能順應。

2天:陰陽、寒暑、時制也。套在交易中,這就是基本面,現在庫存是多少?耕種面積是多少?需求是多少?產量是多少?從基本面來判斷,現在是供大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從而輔助判斷價格趨勢。即便你是純技術分析,瞭解一下也沒壞事。

3地: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這是更加具體的判斷價格所處的位置了,它現在是順勢突破運行中?還是回調(反彈)的尾升?順勢突破,正是“節如發機”速度最快之時。回調(反彈)的尾升,正是強弩之末矢不穿魯縞之時。地,因地制宜,選擇什麼樣的點位,如何判斷,多少倉位。

4將:智、信、仁、勇、嚴。以上三點能不能看出來,能不能制定方案,這是智。能不能按計劃交易,這是信。倉位不能過重,這是仁。信號來了,敢於建倉,敢於止損,這是勇。一貫深切的按以上所有條件辦事,這是嚴。

5法:曲制、官道、主用。通常指法度。引申為調度、安排。 再説計較的七件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從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孫子説,吾以此知勝負矣。

始計開篇就在講怎麼計算自己的基本面、基本盤。並沒有什麼怎麼用計。他更多的講的是你是否順應的趨勢,你是否知道現在的狀況,你對哪裏建倉、哪裏止損、哪裏止盈、多少倉位,心裏有沒有點數。

你能不能按照你的計劃去做。如果你能,那你穩定盈利。如果你不能,方向不明、現在處於趨勢什麼位置,建倉點、止損點、止盈點、資金管理一概沒有,瞎胡鬧,今天一種做法,明天一種做法。那你不虧損誰虧損呢?

為什麼叫,始,計。開始就算算計。我奶奶在世的時候經常説,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我奶奶也知道廟算。但關鍵問題還是我姥姥經常説的一句話,人呢,總是一剎精神,一剎糊塗。這會兒你知道了,下一秒就忘了。 建倉無非這麼幾點。

1:現在是上漲中還是下跌中。(以上漲為例)。

2:現在是上漲中的突破位嗎?哪裏算突破位,哪裏建倉,哪裏止損,哪裏止盈,多少倉位。

3:現在是上漲中的回調低點嗎?怎麼判斷是不是回調低點,哪裏建倉,哪裏止損,哪裏止盈,多少倉位。

4:重複以上幾點。 這裏面需要你用什麼高深的技術分析嗎?經典技術分析完全可以解決。可是現在的人呢,都以為自己比誰都聰明。這就是不自知,總覺得自己。

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比大多數人都牛嗎?其實我們自己就是大多數。 平凡的人怎麼正面剛,奇技淫巧那是給不要命的人玩的。

我們能做的,只有仁者無敵,把基本盤算好了。趨勢不好判斷嗎?突破位、回調低點很難找嗎?你不智。每次都重倉,你不仁。

給你信號了,懷疑這個懷疑那個,你不勇。計劃交易都不按計劃,你不信。 這些最基礎的做好了,我們就比大多數人做的好的多了。

我們就不再是大多數了。不要被所謂錦囊妙計給騙了,那是給傻子看的西洋景。真正的東西,就是俊功夫,醜把式。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2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六篇“虛實篇”的第六部分,攻其所不守。

一、兵法解析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孫子在《虛實篇》中提出了在進攻作戰中要避實擊虛的總原則,即“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不守指虛懈無備,防禦薄弱,這裏泛指敵人一切虛而不實之處,包括構成戰鬥力諸因素。

如《孫子》雲“將不能,兵不精,壘不堅,備不嚴,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等等方面。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攻其所不守”呢?

其一,“出其所不趨”。意為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急救之處,也就是攻打孤立無援之敵。

其二,“趨其所不意”。意為奔襲敵人所意料不到之處,也就是聲東擊西。

其三,“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意為要出擊敵人無法馳救的地方,要奔襲敵人未曾預料之處。

其四,“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意為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薄弱的地方。

其五,“攻其所必救”。意為把敵人從高壘深溝中調動出來,使其由防守上的主動轉化為我進攻上的主動,然後加以殲滅。

歷代兵家巧妙運用孫武“攻其所不守”的謀略,指導進攻作戰而取勝的戰例甚多。

如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齊軍就是採用了‘攻其所必救“的戰略打敗了魏軍的。

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魏將鄧艾率精兵行於無人之地,偷渡陰平,是”攻其所不守“。

”攻其所不守“的謀略,不僅是兵家用兵的作戰原則,而且是非軍事領域也得到了普遍運用。

晏子使楚的喜劇,載於《晏子春秋》。

晏子在於楚王那一番火藥味極濃的對話中處處勝出一籌,不僅顯示了晏子的機敏與智慧,也與他巧妙運用”攻其所不守“的謀略相關。

晏子與楚王的較量共分三個回合。

第一回合,楚王企圖以城旁的小門來非禮對方,晏子以”出使狗國者從狗洞入“加以回敬。這是採用了”攻其所必救“的戰術,因為你一定要開小門。就等於承認楚國是狗國,楚王不得不打開大門,正如孫子所言,“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攻其所必救也”。

第二個回合,楚王有設下圈套,以晏子個矮譏諷齊國無人。晏子不慌不忙,故意貶低自己,自己最沒出息,才派到下等的楚國,從而維護了齊國的尊嚴,這一招又是楚王意料不及的,可謂是“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楚王再次敗下陣來。

第三個回合,當楚王以齊國的囚犯又一次挑釁時,晏子使用了迂迴戰術,以“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巧妙設喻,從而得出齊人至楚才成盜的結論。迂迴作戰的目的就是避實擊虛,“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從而打亂了楚王的防線,使其變得老實起來。

二、古今聯想

敵雖眾,可使無鬥。故測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由於不足之處。

意思就是説:

敵軍雖多,可以使它無法全力與我戰鬥。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瞭利害得失;挑動一下敵人,以便了解其動靜規律;示形誘敵,以便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已探明敵人兵力的部署虛實強弱。

在談判中,明察對手的.意圖和虛實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於指導談判人員正確地選擇談判方式,作出談判決定。

常用的探查虛實策略包括:火力偵察,即指用強硬的態度、果斷的措辭,試探對方真情的一種策略。投石問路,即指探測對方意圖的好方式。

三、感悟

攻其所不守。

進攻敵方虛懈無備、防禦薄弱的環節。

這句話我會理解為我們既要做到“攻其所不守”的進攻,更要做到“守其所不攻”的防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暫時性地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3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三部分,順詳敵之意。

一、兵法解析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hui)。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傻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意思就是:

不瞭解各諸侯國計謀的,就不能與他們結交;不掌握山林、險阻、葦塘、沼澤地形的,就不能調動軍隊行軍,不任用熟悉當地地形的人來做嚮導的,就不能得地利,九種地形的利害關係,有一種不知道,就不能稱霸於諸侯、號令於天下的軍隊。那種能稱霸諸侯,號令天下的軍隊,如果進攻大國,就能使大國的民眾和軍隊來不及集中力量進行反抗,把他的兵威加於敵國,就能使敵國和其他諸侯國不能結交。因此擁有這樣軍隊的國家,不必要同敵國去爭着與其他諸侯國去結交,也用不着同敵國去爭着在其他諸侯國國內培植自己的權勢,只要伸張自己的主張,憑藉自己的實力,要實行超出軍法規定的獎賞,頒佈超出行政常規的號令,趨勢全軍兵眾就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命令他們去執行任務,而不必説明作戰意圖,叫他們去奪取勝利,而不必説明可能遇到的危險。

把軍隊放置在形勢上處於危亡的境地,然後才能得到生存。使士兵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反敗為勝。

所以,用兵作戰的事情,就在於能偽裝順從敵人,並且詳察他們的意圖。要集中起兵力,攻向敵人的一點。這樣,雖然長驅千里,也能夠擒殺敵人的將領。這就是所謂的巧妙能成大事啊!

用兵作戰,要知諸侯、熟地形、用嚮導,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而且要精於計謀,這樣才能成為霸、王之兵,震兵威、權威於諸侯國之中。而“順詳敵意”的謀略,則是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和心理,投其所好,因勢利導,把敵人引向錯誤,再敵人暴露出弱點的時候,乘機進攻之,從而取得主動權。

《百戰奇法》説:“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鋭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能而示之不能”,屬“詭道十二法”之一,可簡稱“強而示弱”。這樣可以使敵人驕傲、上當,從而獲得全勝。

二、古今實例

戰爭是智慧和實力的較量。戰爭客觀地造就了兵家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隨行用勢,因敵權謀。用孫子的話説就是:“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所謂踐墨隨敵,就是説選擇作戰方向,制定作戰方針和作戰計劃,都應該隨敵情的變化而變化。踐墨隨敵是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求生存、爭發展的有效法則。運用此法則,要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無論是企業經營計劃的制定,還是企業的產品和市場開發,都必須靈活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市場為導向,牢固地樹立樹立市場觀念。

企業的產品只有通過市場到達消費者的.手中,產品的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因此,市場是聯繫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企業家要善於把握市場調研、預測規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企業生產、流通銷售和市場服務的各個環節。企業家的市場觀念還必須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

當今的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市場行情朝夕不同,,一些有利於市場發展的時機有可能轉瞬即逝。企業家要儘快瞭解市場情況的變化,要善於把握準確的信息,抓住時機,搶時間,爭速度,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總之,企業家要堅持一切為着用户的思想,敏感地感受市場的供需脈搏,關注市場的變化,以富有獨創性的經營佔領市場。市場觀念是企業家的一個首要觀念。作者: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