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在人間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人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人間讀後感集合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輕輕地打開《人間值得》就像打開自己的人生一樣,慢慢地讀着書中的文字就像讀着自己的親身經歷一般,細細地品味着恆子奶奶的話:“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她所説的“不必用力”不是讓你得過且過,隨波逐流,而是讓你不要太過較勁兒,不要太擰巴,不要過於強求幸福,不要過於急功近利。無論何時她都是一幅坦然自在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活着便很好”。

她説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離世我們都是一個人孤獨地來孤獨地去,孤獨不等於寂寞,接受孤獨的美妙,人生處處有樂趣,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都需要獨自去經歷,所以我們要更加的注重自己,讓自己每一天都活的.充實,隨心,快樂。雖然她這一生沒有什麼大的目標、崇高的理想,但是她注重當下,活出自己,珍惜眼前,專注自身,不去攀比,用積極客觀的態度去熱愛生活,儘自己綿薄之力去感染和幫助他人。

她説沒有自信並非壞事。所謂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點點取得進步,應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自信絕非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只能在某一段時間或某一領域經歷它,不能説一個人積極開朗,善於言談就是有自信,而一個人專注細節不愛表現自己就是不自信,這只是每個人的長處不一樣而已。當遇到不懂的事,就説“我不懂,麻煩你了,請教教我”。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説:“我不明白,請您告訴我,我會學習”。當遇到做不了的事情,就説:“我做不了,請告訴我如何做”。她總是這樣真誠坦率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平平靜靜地隨着自己的生命節奏,快快樂樂地生活着。

她説不求功成名就只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從根本上講,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都關注你。你不用追求跟別人一樣的活法。最關鍵的是,自己能夠認真、真誠地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課題。”遇到難題時,只要我們能夠思考如何在現實與自己的感受間取得平衡,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這一生,無非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她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地擁有着屬於自己的幸福。

真正打動我的是她身上那種與世無爭,只注重自身修養,讓我感受到真正地活在當下,人間值得的含義。

越是回味,就越覺得這本書平淡中折射出智慧,常性中富有哲理。在這個物慾橫流,心欲肆意的時代,《人間值得》就是一瓶心靈淨化劑。這種偉大的精神及處世哲學值得借鑑學習,代代相傳。

在人間讀後感2

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認真地閲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描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尋找工作,自己賺錢某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阿廖沙做過鞋店和聖像作坊的學徒;在兩條不同的船上做過兩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僕人。其中讓我感到最難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僕人的過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僕人的.時候,男東家教過他繪畫。但是,年老的女東家和年輕的女東家都不同意。為此,他們三個人還大吵了一架。之後,每當阿廖沙畫畫的時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搗亂。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畫紙上,叫阿廖沙去擦乾淨的窗户……而且,老太婆和女東家都反對阿廖沙看書。一但看見阿廖沙的書,就燒掉、扔掉、撕掉,有時,甚至還把阿廖沙痛打一頓。 當阿廖沙第二次做僕人的時候,他還是受着同樣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頓,雖然不怎麼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進了他的背上。最終,醫生幫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阿廖沙第三次做僕人就好多了,他遇見了一個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人—他的繼父。於是他就每天與他的繼父談論書的問題。他的繼父經常給阿廖沙推薦書籍。但是,老太婆和女東家常常在背後説阿廖沙繼父的壞話,這讓阿廖沙很生氣。

高爾基是多麼偉大呀!他身邊的人都反對他看書、學習,但是,他通過對書籍的酷愛,認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高爾基終於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優秀作家。而我們呢?有一個讓我們學習的課堂,卻不認認真真地學習,反而浪費了學習的寶貴時間。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會取得好成績。

當我讀完了這本《在人間》時,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慘淡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温暖的家庭裏,家長每天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用天壤之別這個詞語來形容阿廖沙和我們的童年之間的差別也毫不誇張。

同學們,請珍惜現在的童年生活吧!

在人間讀後感3

《在人間》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

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在小説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

13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麪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

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閲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要像高爾基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

在人間讀後感4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説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説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假期裏,我閲讀了《在人間》,它讓我大有感悟。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温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必須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可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為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能夠説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明白唉聲歎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擇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棄的心,就能夠實現自我的夢想。在那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棄+勤奮=夢想。

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聾,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我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所以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為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台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我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擇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我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在人間讀後感5

那天夜裏,下着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着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一場。

一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説。雨簾密密的叩擊着房瓦,水霧把她的髮髻都沾濕了,窗櫺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着欄杆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嚮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裏,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裏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着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彷彿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説。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講的那都是傳説,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你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你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間”,也説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欄杆,看着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葱葱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着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着,草木的乾淨又平添一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淨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一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裏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注於作品中。

枕邊是一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

在人間讀後感6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説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來了。於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裏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鋭。

我最喜歡聽他解説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説的東西有多麼多麼著名,又有多麼多麼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瞭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後,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 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並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麼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於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就這麼香!你管得着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裏,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裏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後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在人間讀後感7

最近喜歡上讀丁立梅的書,看完長長的一本《人間歲月,各自喜悦》,一時間各種滋味湧上心頭。作者對生命的敬畏,對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對萬物的博愛。在她眼裏似乎能治癒心中所有的痛,撫慰人的心靈。

我想就從她的書來看她肯定是個温柔的人,陽光明媚藏不住一絲陰霾。不知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經歷能造就出這樣一個温暖的作家。我欣賞她,敬佩她,欣羨她。我沒有她的才華,無法寫出這麼動人心絃的篇章,有的只是一樣的對生活的熱愛。

我的家是很平凡的一家四口。每天回家,我和姐姐都在書房認真地寫作業。媽媽下班回來買菜,在廚房做飯,爸爸在一邊幫忙洗菜,打下手。對了,我家還養了一隻可愛的泰迪狗,它叫貝貝。它總是喜歡坐在我和我姐姐的旁邊,每當我放學回來時,它總會搖着尾巴撲到我的面前,然後用舌頭舔舔我的手和腳,我和姐姐寫作業,它就乖巧地在一旁靜靜地陪着,兩隻眼睛眨巴眨巴,看着我們。不一會兒,媽媽就燒了一桌子香噴噴的菜。吃飯時,爸爸總喜歡喝幾口小酒,放下筷子,笑眯眯地問我:“姿姿,最近學校有發生什麼趣事嗎?”如果有好笑的事情,我肯定憋不住地立馬像倒豆子般一股腦全講了,然後他們都哈哈大笑,就在一旁的小狗也會汪汪地叫幾聲,好像在偷樂,爸爸便會給它骨頭,它搖搖尾巴,叼起骨頭,走到爸爸腳邊,躺卧在地上啃骨頭。有時姐姐也會分享他們班的趣事。反正説到這個,媽媽就會打斷了,大聲説道:“飯桌上不談學習上的事情,只要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盡力就行。”

在週末,我們一家還會帶着貝貝出去郊遊。我們去湖邊遊玩,去爬山,去自行車公園……我們會經常去野餐。貝貝特別喜歡草地,它喜歡在草地上盡情的'奔跑,撒歡。我和姐姐在草地上放風箏,嬉戲。爸爸和媽媽坐在草地上,享受美食,享受陽光,就連鳥兒也在嘰嘰喳喳地叫,好像在對我們唱歌,花兒在熱情地綻放,好像在對我們笑。

雖然生活忙碌,但是各自精彩。只是我和姐姐長大了,父母臉上增添了細紋。希望歲月能温柔點對待父母,讓他們的黑髮再多留一會兒,細紋再慢長一點。

感受歲月匆匆,時光流逝。我最想留住的是父母的陪伴,想留住他們的黑髮,留住青春的容顏,想要在父母的身邊承歡膝下一輩子。對我來説,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牽掛,感受一家人平淡温馨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害怕失去,所以我要幸福美好,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在人間讀後感8

《人間失格》再次編輯此書評,因百度百科後,久久不能平靜。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説家太宰治,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該作品發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自殺身亡。??????

當我並不知其上述內容,促使我百度百科的原因,就是這部作品的黑暗之極。我及其費解作者嘔心力作的緣由,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編輯書評。覺得任何言語都無所適從,的確這樣。於是,最後我用了一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結束了書評。

但是當知道開頭的歷史記載,看過了各種評論,有的説他軟弱,所以逃避,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在日本學術界頻多對他感到不齒。生活的破產者,軟弱無力。還有説他不如魯迅式的直面慘淡的人生,迎頭而上的勇氣。當然也有評論對現實的失望冷酷,同情、悲憫......

對於作者,我想在寫書的過程,一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對於小説本身有多少臆想或偏執,無從考證。

所以,就小説本身,毀滅式。

對於作者,且不評論其自身的問題,因為我説過,任何言語,無所適從。軟弱?奴性?頹廢?我覺得不能那樣講,我們不是他,如果同樣的時間、國家、環境、經歷、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一切換做是你,不能保證那一刻會不會棄械投降。

可是對於現實世界刺裸裸的存在,我們的大多數人站在了殘酷的一邊,擁有着做人的資格拿着勇氣、正義......搖旗吶喊。對死者的鄙視、無齒......招搖過市。我想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疑,具備巨大的力量!因此,所有的不幸像鐘擺一樣來來回回,周而復始,不同的是降臨到不同的'人,也許這一刻是你,下一秒是他。

我不好奇為什麼沒有對世界説不,沒有責怪小説中的太多數角色,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你改變不了世界,應該改變自己”,這句話因此成為古訓,於我們的心底根深蒂固。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巧妙的運用了它,而不自知。

其次,死者為大,中國傳承了五百年的文化,我們似乎視為墓誌銘。作者太宰治,因為內心的煎熬,強烈的內心矛盾患上了精神疾病,屬非自主神經系統,連基本的活着都是一種痛苦的煎熬。最終走向的解脱,不失一種祝福。

誠然,如此悲觀主義,帶來無疑是負面的效應,但他,不屈辱你。

在人間讀後感9

封面上的話讓我沉思了很久,現在的人的節奏太快,看着都是在光芒四射的環境中奔走的人們,彷彿就自己一個人是生活一堆亂糟糟,在一片無人知曉的孤島上獨自抱膝歎息。

封面上有行字:“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我想了很久,其實也是一種道家思想,順其自然而為之,不因以外界事物的變化莫測而失去了本心,也不必為了與他人在一樣的生活水平上而用力過度去爭取。人的一生啦,就一堆堆的坎坷。所以,我們只需要對自己交代,如何去生活,去過怎樣的`人生。而不是一定要聽從誰的,過着誰希望的生活。

我很認真的看完全書後,我有點不明白恆子奶奶的真實想法,因為從字裏行間我並沒有看出真的什麼叫做人間值得的想法。一切的一切,猶如我們身邊經歷了一些顛簸流離再回歸平常生活的老人家的人生體驗。

第一,恆子奶奶並沒有自己真是的想法,很多東西很多事情都是在不經意間由他人所決定或是推動的,無論是一開始的去讀書,再去工廠勞動,最後面本家叔叔資助去讀醫生,實習期的無薪,再到朋友推薦去當了精神科醫生,結婚也是別人説他人好,結果婚後問題多多,兩個孩子的管教問題,父母的強勢入住導致夫妻問題更加突出卻無法做決定,同事以及病人之間的問題採用的是消極面對。我就想問問,有哪件事是恆子奶奶自己積極面對的。

都是別人推着走,但是始終都是一如既往地平靜對待,無喜無悲。丈夫婚後的喝酒不管家,生子之後父母的強勢掌權,工作上的不愉快,心理上遠離不想面對的人和事,嚴重的物理上隔離。説的直白點就是膽小怕事,不喜歡惹是生非唄。

第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為了錢,但我們一旦可以滿足自己基本生存後或是達到財務自由後,是可以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工作。恆子奶奶活得好人緣,一是技術能力強,二是不拒絕。不然,我就想問,一個包子一樣的性格會不會受人欺負。

最後,人生的雞湯,喝喝就好了。學習、工作、婚姻等等,都要耐心的去面對,用良好的心情去解決。畢竟,我們都是凡心,在這人間,還是要好好的過活。

最後説一句: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務必珍重待之!

在人間讀後感10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

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在人間》,你才能真正地瞭解19世紀末期沙皇統治俄國時的黑暗和猥褻,齷齪。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它讓我大有感悟。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温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必須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但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為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可以説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知道唉聲歎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擇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棄的心,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棄+勤奮=夢想。

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聾,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因此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為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台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擇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在人間讀後感11

讀名著,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作者總是把書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去美化他的“瑪爾戈皇后”。這個人物對他本人影響很大,也是因為她,他愈加熱衷於讀書。他的膽子愈來愈大,敢於與一切邪惡勢力作鬥爭,這種行為我很佩服。正因為他熱愛與學習,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也是我明白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只要有學問,就可以得到尊敬。所以我只有努力學習,才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才。在那個信教的年代,他卻有一點不相信上帝,也不屈服於任何人腳下。《在人間》是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的慘淡童年。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很小父母雙亡,由外祖母撫養,可家庭貧困的外祖母哪能撫養的起呢?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逼高爾基流浪街頭自己養活自己..他先在鞋店、聖像做學徒,又在輪船的廚房裏打雜,過着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找到了快樂、安慰。雖然條件艱苦但高爾基久久不能忘記讀書,他如飢似渴地閲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如在這一段裏:

..星期六那天,我到閣樓上曬衣服,想起那本書,就將它拿出,讀起來。我讀的入了迷,一直讀到身子凍僵了為止。(省略) 我讀的入了迷,耳朵聽到大門口的門鈴聲,竟然一時弄不明白這是誰在拉鈴,為什麼要拉鈴。(省略) “你聾了!外面在拉鈴!”保姆生氣地説道。

我趕緊去開門。

“睡着了!”東家嚴聲問道。他的妻子費力的'爬上樓梯,抱怨我害她着涼了。那個老太婆罵個不停..

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死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

雖然高爾基為了讀書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堅持着讀書,永不放棄!功夫不付有心人,終於,他通過努力的自學,使他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學作家! 啊!高爾基是多麼的偉大呀!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也要向高爾基一樣,堅持讀書,堅持學習,成為一名熱愛讀書、熱愛學習的人!

在人間讀後感12

汪老對吃有一番話,每回讀到這句話,就忍不住笑一會兒,他説:解放後我在北京市文聯工作過幾年。那時文聯編着兩個刊物:《北京文藝》和《説説唱唱》,每月有一點編輯費。編輯費都是吃掉。編委、編輯,分批開向飯館。那兩年,我們幾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飯館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稱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愛吃,也會吃會做,他老頭兒更是會吃,愛吃個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鐵鍋裏似乎燉着東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麼,一問才知是羊頭肉。李先生講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錯的羊頭賣,果斷買了一隻,回家就給滷了。他拌好調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夾給我一口:嚐嚐怎麼樣,口氣不乏得意。我嚐了連連大讚,口感鹹香有嚼頭,比我午餐吃的雞排飯好吃多了。

羊頭肉擺上桌,李先生的父親夾了一塊,吃完就把盤子推給兒子。説:這不是跟豬頭肉一樣嘛,早幾年,我販蘋果的時候,擱活兒的老夥計愛吃這個。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這味兒。

不是第一回了,我這兒媳婦給老頭做過拍黃瓜,他老人家吃過一筷,説了句:啥味兒?然後丟下半盆的黃瓜,專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黃瓜後,不輕易嘗試這個菜了。不然,下回我還得自個兒吃完一盤涼拌黃瓜。

李先生這個會吃的吃貨,最得意的事永遠是,在外吃個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來。嘴巴刁,下的什麼料一嘗就知道。一次,吃過一個麻辣面後,微信上發圖片給我説好好吃。當天晚上就做給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裏餘下的半把鹼水面,就是那種煮出來發黃的圓麪條。然後用豆漿機打磨辣椒麪、麻椒面。連調料都是真材實料現做,能不好吃嗎?

自打讀了汪曾祺的《人間滋味》,簡直長了一個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動。武聖羊雜割不錯,白湯紅肉綠香菜,泡上一個芝麻餅,滿口鮮香,再搭配上小鹹菜來兩口,你説這麼好吃,能不賺錢才怪。酒飽飯足之後,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給老闆算賬,一週來吃十回都嫌少的,老闆得多賺錢啊。

功德林出產的大個兒菜糰子,玉米麪兒包上細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個就不用吃午飯。姚記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熱水篦子上保温的,熱乎乎的,澆上很紅的辣椒油,吃的臉色都白中有紅,吃飽了繼續逛街都腳力大增。

一個人不講究穿,再不講究點兒吃,這一輩子得多虧啊!抱有這個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決定在發現好吃食上繼續努力。

在人間讀後感13

人們總説着“人間不值得”之類的話語。當忙於征程,以為腳下阻隔着不可跨越的籬笆。殊不知,那不過是一排嫩草,不時提醒你:記得低頭看看,這個世界也能很美好。

汪老的筆觸就如他的名字般,柔情又不失風趣的美。他所描述的,不過是北京生活中的瑣碎——槐花開啦,用處極多;梔子花開得粗粗大大——“我就要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着嗎?盡顯幽默。他走遍老橋,踏滿青水,養蜂人和撿枸杞的老夫婦都是他畫卷中的主人公。

記得他在開篇即説“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温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是啊,萬物皆有温度。在日常生活中,每每於夾縫中尋見花草,無論開得壯烈於否,總會驚歎一番美麗——其實也是在為生命的堅強喝彩。

也曾詢問過大人,為什麼那麼執着於侍弄花草,便是雜草小蟲也一根根揀走。不明所以,因為不諳世事。大人們往往予我幾句敷衍。而在汪老的作品裏似乎找到了答案。月亮做的梨花、玫瑰香味葡萄、雪白的花生仁……即使身臨紙外閲讀時窗外的陽光四溢,紙頁翻動間嘴邊的微微弧度,又不時被汪老的幽默張開雙脣。不經意間,也置身於夾雜煙火氣的花室中。

念念不忘的是湖邊撿枸杞的老夫婦。不為配藥,不因泡酒,只是為了消磨時光。穿着樸素,近水而行,彷彿時光停駐,世界只剩下你我的安穩。年至古稀,童心未泯,兩人相依相伴的踏實温暖了我的心。愛就是如此簡單而直白,轟轟烈烈奔波追逐的年紀已逝,你和人間一樣值得。

寫學戲的郭慶春時京味兒濃厚。賣西瓜時瓜被軍用卡車撞爛的場景,也折射出北京那時的'政治面貌並不光明。他用“晚飯後的回憶”對郭慶春的一生進行描述,細膩又深刻,將郭慶春學戲的刻苦,買瓜的細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我感慨郭慶春與招弟兩小無猜的純真和殊途末路的無奈。

與其説汪老是個作家,不如説他為“生活體驗者”。書是食譜,書頁是鍋,承載的是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文化。一路走走停停,一邊逛一邊嘗。享受着生活的煙火味之氣和清淨的氛圍。有人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辭掉高薪工作四處奔遊。多少人兒時的環遊世界之夢在嘈雜中淡然消失,又有多少人矢志不渝,兑現了承諾呢?

《人間草木》像是一本日記、一本手帳。煩惱的時候記得插上耳機,讓熱茶的濃煙肆意宣揚。當似乎身臨其境時,有個可愛的“老頑童”笑着跟你説——

“我門外的花開啦。來跟他們説説話吧。”

在人間讀後感14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説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説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寒假期間,我閲讀了《在人間》,它讓我大有感悟。

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温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必須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打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但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為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

可以説,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知道唉聲歎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擇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棄的心,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棄+勤奮=夢想。

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聾了,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因此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為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台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擇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在人間讀後感15

這是19世紀的俄國作家高爾基的一部著作。這本書就是對自己最苦難的下層生活的藝術記錄。讀了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很深入地接觸到了在高爾基時的社會和人們是怎樣的。

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住到外祖父家。11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家境逐漸走向貧困,自私、勢利的外祖父十分不滿外孫給自己增加的生活重擔。可是,外祖母卻很疼愛自己的外孫,以後,她和外祖父便分了家產(被迫),即便她分到的東西很少,但都不抱怨,依然和外祖父共居,不計較外祖父的“任性”。

於是,高爾基走向了“人間”。他當過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還幹過鐵路工人、麪包工人、看門人、腳伕、據木工、園丁……年滿16歲之前,小小的高爾基便從事過7種職業。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dama與壓迫。一路上,他遇到了被他暗自稱為瑪格特王后的優雅美麗的女人,她有很多書,也很願意借給高爾基看。在高爾基看來,瑪格特王后總是那麼美麗、善良,並且擁有高尚的品質和對讀書的愛好。不像裁縫的小妻子那樣,光有漂亮外表的瓷娃娃。

1994年,高爾基懷着上大學的渴望來到了碦山,到了碦山才知道上大學對他來説只不過是一個夢想。他很快成了流浪大軍中的一員。通過好友傑里科夫,高爾基接觸到了民族粹派大學生們,在朝不保夕的困苦日子裏,高爾基刻苦自學,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爾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什麼,是堅持?是刻苦?這一切都是,至少,他還是個“大寫”的人。或許,我也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如:像他一樣樂觀面對困苦的生活,對閲讀書籍的痴迷,對學習的渴望……

面對現實生活,我們更加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一切來得多麼不容易,公主皇帝的家庭,設施齊全的學校,和睦相處的社會……我們現在還小,也不能對社會,為國家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唯一對曾經為國家做出奮鬥的科學家、用筆當武器的文學作家、辛勤培育下一代的老師們的回報,便是:珍惜現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