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與妻書》讀後感(通用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與妻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妻書》讀後感(通用12篇)

《與妻書》讀後感 1

“吾至愛汝,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赴死也……”這是林覺民在起義前一晚忍痛寫下的《與妻書》被譽為“天下第一情書”。這是林覺民與陳意映深情而悽美的愛情見證。

瞭解他們的故事後,所有人都會為他們彼此的愛而動容。他們之間本可一起白頭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腐敗、混亂的國家燃起了林覺民的一腔愛國熱血,決心參與起義。林覺民到日本留學,兩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鬆崗明月三千里,天不許歸期!

可惜世人心結難解,哭了無數有情人。兩人相隔兩岸,越是不見,越是相見;越是相見,越是不敢……陳意映於林覺民來説是何等重要。千頭萬緒,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紅塵中牢不可破的牽絆。所以出於他對她的愛,讓他敢於英勇就義赴死。

於是,那個人就這麼走了,除了思念和回憶,什麼也沒留下。死前的一個晚上,他最牽掛的,還是他的意映,正照應了那一句話:你還會在我心裏,但我不會在你身邊。她朝思暮想的`那張臉,那個人,終究是見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樣無理殘忍,稍有踟躕,它就偷樑換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難回頭……

人情縱似長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機會圓?或許民國時期的愛情大都是這般……既稱塵緣,便似喧囂,來爾復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説:“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沒有胭脂,女子的臉也只為心愛的人而紅。”林覺民也是如這般,愛一個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愛一個人。也許在林覺民死後,陳意映也曾幻想他還在身邊,兩人對着月亮一起細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緣長可,短可。盈盈淺笑,翩舞驚鴻,難抵心中離別愁。君憂妻悲情難訴,借酒澆愁心尤苦,卿深夜樓閣人影孤。不知世間何人影成雙……墨硯成空,殘燭搖曳把相思盡數焚去,隨風飛過萬丈塵寰,古鬆刻下的往昔,終成了斷不盡的飄搖跌宕。

白首深情是歲月的善舉。於是時間奔流,得以見證人間在漫長歲月裏所有的永恆與不朽。

《與妻書》讀後感 2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情人間最高的境界了吧。

許多人一輩子都在探尋:到底何為愛情?卻鮮有人得出最終結果。但是,在民國時期,卻有對戀人演繹了一場超越肉體,超越生死,超越靈魂的,讓天地都為之動容的完美愛情神話。

1911年4月24日,在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寫下了為後人所動容的《與妻書》字字血淚,讓人含淚。“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這是一種怎樣的不捨之情啊!但是,國難當前,國賊尚存,這讓這位愛國的熱血青年不能為兒女私情而棄國家於不顧。

身懷一腔報國熱情,“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多麼遠大的抱負,多麼理性的思考。林覺明能捨身為國的精神讓世人所感歎。

雖然與妻子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見鍾情,並定下了死生契闊。共同生活的三年時間,留給妻子陳意映的,多為甜蜜,多為歡欣。這些回憶支撐了這個女子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終,卻因憶夫成疾,終在,丈夫就義後的一年,也駕鶴西去。死時的她,面色雖蒼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種解脱般的笑容。也許,這對她來説是最好的.結局了吧。二人雖未成連理枝,但亦可同為比翼鳥,從此海角天涯,不離不棄。

面對國家與愛人,林覺民雖有不捨,但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天下。面對生者與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淚支持丈夫的選擇。

一個是滿腔抱負,學富五車的海外學成歸來的才子。一個是端莊賢慧的大家閨秀。二人看起來像是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但是,越演繹出一場壯美的愛情故事。這不能説不是一場曠世之戀啊。

《與妻書》讀後感 3

時隔幾年,再次一覽《與妻書》,突然生出了一絲惆悵和悲傷。猶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時,只覺林覺民的偉岸、高大,覺其願為天下人之幸福而捨己之幸福乃是大義也,心中崇敬之情頓生。讀此文是,胸中熱血沸騰、澎湃激盪。為其大義自傲,為與之同為中國人而自豪。如今在讀是,卻頓生出些許悲傷,如同當年老師所訴“當你們時隔幾年再觀之,體會、心得將大相徑庭。”初聞,不以為意,只覺林覺民乃國之英雄,人之標榜。然,隨着年齡增長,開始接觸愛情,體會愛情,才終於明瞭,當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時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難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讀此文,聞的“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愛着的人兒,要用怎樣的`心情寫下一封絕筆信?要抱着怎樣的心才不會讓愛着的人受傷?要怎樣才能讓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時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無時無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睜睜看着對方死,雖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當離而離者,不當死而死者,不可計數”又怎可為自己之幸福而斷送他人之幸福。初讀是,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乃當世之豪傑英雄也。然,現在觀之,卻多了許多的無奈,為自己不得不與妻子分離而無奈,為國家之現狀二奶,為天下人之不幸無奈。

從前,只是不停的謳歌林覺民的深明大義,卻忘記了在背後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的明白了家庭的責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雙兒女和年邁的雙老,獨得自己一人承擔,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與妻書》讀後感 4

《與妻書》顧名思義就是給妻子的一封信,這封信是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的訣別信。

這封信最讓我感動的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時,淚珠和筆墨齊下。”對我的感受是林覺民在開頭時就告訴其妻子,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其妻子不捨卻不得不離開的心情。

《與妻書》語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場景——林覺民是含淚寫着《與妻書》的;而妻子看《與妻書》時,哭紅着的眼睛,時不時哭着,一手拿着書信,而另一隻手卻用袖口擦着時不時從眼睛裏流出的滴滴淚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紅的眼睛很讓人心疼,林覺民的妻子還懷着孩子,還未出生,但我卻似乎已經感受到了她肚子裏的孩子也在一邊聽母親訴説,一邊也在哭泣,而林覺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經不省人事了。——這便是我讀《與妻書》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當然,在我的腦海裏浮現的也不止這幾幅,也有林覺民和妻子相愛的場景,在畫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十分幸福。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時又為這個結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對上天的.不滿,為什麼結局是這樣的?真讓人為之一顫。

在林覺民的筆下,有句話讓我很深刻:‘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其意思為: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當我剛看到這句時,有些驚訝。但後來才理解涵義,發現她其實是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後林覺民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時期,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他毅然的選擇了國家,因為他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家庭,這也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偉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有他身為中國人的那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深值我們去學習!

《與妻書》讀後感 5

今天我們上了《與妻書》這篇課文,我閲讀課文以後很有感觸。很多人也高度評價《與妻書》這篇課文,認為這篇文章寄託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誼。

也有人説不讀《出師表》不懂什麼叫忠真,不讀《陳情表》不知道什麼叫孝順,而不讀這篇《與妻書》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愛。《與妻書》寫於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絕筆信。

《與妻書》這封信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這位烈士對於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對國家危難,不得不捨下兒女情長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種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讀完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動。我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的國家正是處於危難關頭,當時的起義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抵抗了清朝血腥鎮壓。面對着國難臨頭,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應該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麼樣的'豪情。

總的來説,《與妻書》讓我們讀懂了真愛,也讓我們深深意識到一個光明時代的意義,人人當要努力奮鬥共同為營造光明時代做出努力。

《與妻書》讀後感 6

哽咽已久的天空終於忍不住低低抽泣。樹葉沙沙應和着,為淒涼的黑夜畫上傷疤。此刻,萬物死寂,怒風陣陣……

一個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閃閃爍爍。只見他雙眼含沙。黑色的墨菊開在筆尖。眼神隨着筆尖的滑動而變化着,筆一頓,沉如深淵;筆一提,淚墨齊下;放下筆,已是淚眼模糊。與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陳釀,頓時五味雜陳。

初雪剛落,一輪圓月掛在天上,皎潔的月光,筆直灑下,穿過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駁駁。也和她並肩而立,時而低低竊語,時而掩面而笑。她的笑聲如銀鈴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紅梅還要耀眼。她那麼美好,他怎麼能讓她的臉出現一絲一毫的.哀傷呢?於是,他決心,今生寧願她舍他先去,也不願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慼。

然而天不遂人願,為何要生於今日之中國?生於奸官污吏霸道橫行的中國!生於遍地狼犬殘害同胞的中國!生於列強勢必瓜分的中國!生於天下有情人離散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愛她勝過一切,可唯獨,唯獨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犧牲才會喚醒華夏兒女奮勇反抗。他負她一人,卻不負天下人!

可他沒有選擇,視死如歸的想法伴隨着每一次令國人羞憤的事件的發生而更加強烈。國破家亡,沒了國何來家?縱然肝腦塗地也要鬥爭到底!

讀完,我的臉火辣辣的。林覺民既然捨棄生命,捨棄摯愛也要讓祖國復興!那麼我又有什麼推脱責任的理由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華夏兒女們,讓我們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責任吧!

《與妻書》讀後感 7

今天,在爸爸的推薦下,我讀了《與妻書》這篇文章,是林覺民在跟隨孫中山抗清起義前三天為妻子所作。當時,林覺民知道自己在戰場上必死無疑,但是他為了給祖國帶來和平的生活,視死如歸,不畏犧牲,這就是他與妻子最後的訣別。

從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覺民強烈的愛國精神。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價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會死於戰場,但他為了中國,不惜犧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別愛他的妻子,但是他對清王朝的恨遠遠勝過他對妻子的愛!而正是因為他愛妻子,他才會像文中説的那樣“淚珠與筆墨齊下!”他死於戰場上,他不痛苦嗎?當然痛苦!但是他對將來天下太平的喜悦與期盼,遠遠勝過痛苦!林覺民是用個人的生命,換來全天下中國人的幸福!

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像林覺民這樣的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太平日子,我們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像孔繁森、葉欣等等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們,他們心繫百姓,堅守崗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的',我們不能忘!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在新的時期,肩負着新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以他們為榜樣,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發奮圖強,好好學習,提高本領,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更是要牢牢謹記,時刻不能忘!

《與妻書》讀後感 8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了,那時候由於閲歷和情感的積澱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麼味道。以後反覆讀過好幾次,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麼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為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為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於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為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後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為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於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彷彿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説,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説,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説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説出口的,因為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這是一封家書,這是一封百年情書,但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書、家書,字裏行間閃爍着革命志士犧牲一已之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為了安慰妻子,為了使妻子能夠理解他“以天下人為念”的博愛情懷,在信中,他反反覆覆地傾訴自己對妻子的真愛,説明正是將此至愛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妻子,她明白了個人“親情”要服從革命需要的道理;作為妻子,她明白了為天下人幸福可以犧牲個人一切的道理。多麼深明大義的妻子啊!

《與妻書》讀後感 9

這是一篇絕筆家書,是林覺民先生對於愛人陳意映女士的臨別之句。當革命與浪漫結合,無數革命者譜寫着慷慨悲壯的故事。一起愛這個國家,是那個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間極致的浪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周恩來對鄧穎超説:“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同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台。”

《與妻書》所講述的,不僅僅是林覺民與陳意映之間隔着家國責任與革命理想的愛情悲歡,它濃縮的是千千萬萬中國男兒在家國危亡與藍衫白裙之間的劇烈掙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最深刻的悲傷是漂泊的靈魂看到了兩個導航塔,一邊是革命志向,另一邊是温柔仰望。戰爭未息,卻遇到想要保護的人,平靜的愛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繾綣都是滿地狼腥裏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近來,一部《覺醒年代》屢獲好評,它彷彿讓人看見上世紀的中國,講述在那東方雄獅陷入沉睡之際,新青年們如何救亡圖存、喚醒民眾意識,開闢新中國道路。我認為,其中蔡元培校長的就職演説,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數字時代看來也十分有警醒意義。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尊師敬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行商事,都應思考對於這個社會的意義,而非僅看對個人有多少升官發財的機會。向上之心,是要往道德高處攀升,以己身揚正氣,同時德行根基要扎得牢固。通過禮儀的外顯之舉可以強化對內心的塑造,達到知行合一。

回到《與妻書》一文,我們看到信中在抒發革命者以天下為已任和痛斥舊中國血腥統治等方面,大氣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長短句式交替運用,句意或層層遞進,或迴旋曲折,鏗鏘之聲如金石擲地,又於參差錯落中顯示出語句大致相仿的特點,增添了文章悲壯恢宏的氣度與政論雄辯的色彩,使感情的進發與理性的.思辨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作者雖於抒情處再三暢言壯志,並不給人以蕪雜、累贅的感覺;相反,它給人以親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於作者具有比較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能夠自如地融詩文辭賦的語言節奏於筆下,又能適當地從日常口語中提煉出富有表現力的疊字,鑄煉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散文語言,完滿地體現出這封信的立意:為天下人謀永福。

《與妻書》讀後感 10

經濟學名家郎鹹平在楊瀾訪談節目中,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不是經濟學家,而是林覺民和他的《與妻訣別書》,我一直認為郎教授是個有責任、有良心的經濟學家,原來根源在此。

再讀一遍《與妻訣別書》,不能讀完已經不能自已,淚如雨下,林覺民寫此文時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林覺民真偉丈夫也,俠骨柔腸擔道義,憂國憂民勇赴死。

讀此書時,我第一次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為中國人有林覺民這樣的大丈夫而自豪。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悲慘史、屈辱史,國家不幸、民族不幸、個人不幸,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幸有林覺民們,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林覺民們,慨當以慷,何以解國難,唯有勇於就死,率性就死,百死而不辭,林覺民們的前仆後繼譜就了另一部中國近代史,那是一部覺醒史、抗爭史、不屈史、充滿榮耀的民族證明史。

行文至此回到現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毅力於東方,誰也不能否認中國已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各個領域的話語權在與日俱增,中國社會到處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再會有林覺民與其妻訣別的遺憾,有情者可以終成眷屬,在此我衷心的謝謝林覺民和他的.妻子,您的奮爭和您妻子的奉獻,換回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換回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和尊嚴。但我也要如實的告訴你,作為宏觀的中國在一步步前進,微觀的中國還像一團亂麻。

雖然現在不是遍地腥雲,滿街狼犬,但不良政客、不法商人,弄權於朝,橫行於市,逐權逐利,枉顧人民的利益,侵吞人民的血汗,換着變了色的頂戴,攢取着發了臭的資本。嗚呼哀哉,多麼希望有一種方法能把您的精神留住,這是寶貴的民族財富。您説過希望您的兒子能以父志為志,您很放心的説,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我多麼得希望我們的國人都是能傳承您精神的同志啊。我們的官員、我們的商人、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知識分子、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我們的工人、我們的農民、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代,一起讀《與妻訣別書》,一起感悟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有道義的中國人為了他的國家為了他的民族為了他的同胞所犧牲的精神吧。也許這樣,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中才能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責任;少一分利,多一份義。

《與妻書》讀後感 11

今天我們上了《與妻書》這篇課文,我閲讀課文以後很有感觸。很多人也高度評價《與妻書》這篇課文,認為這篇文章寄託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誼。

也有人説不讀《出師表》不懂什麼叫忠真,不讀《陳情表》不知道什麼叫孝順,而不讀這篇《與妻書》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愛。《與妻書》寫於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絕筆信。

《與妻書》這封信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這位烈士對於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對國家危難,不得不捨下兒女情長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種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讀完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動。我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的國家正是處於危難關頭,當時的起義烈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抵抗了清朝血腥鎮壓。面對着國難臨頭,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應該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麼樣的豪情。

總的來説,《與妻書》讓我們讀懂了真愛,也讓我們深深意識到一個光明時代的意義,人人當要努力奮鬥共同為營造光明時代做出努力。

《與妻書》讀後感 12

林覺民的《與妻書》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讀一遍——大致是國中吧,那時太小,讀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難以完滿,隱隱也有怪責林覺民拋下妻子,讓她後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認為他那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牽強附會,是為自己開脱之語。

但後來漸漸長大,脱離了豆蔻年華的那顆自以為是的少女心,也更瞭解當時的背景和愛國的熱血,便愈加為書信內所表達流露的浩浩正氣,以及大丈夫的責任於己所折服。誠如他書信中所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那是一個動盪不堪,支離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樂,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戰爭”二字攪得粉碎。那是最暗無天日的歲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踐踏,真真是國將不國。

我未曾親自經歷過或親眼見證過那段染血的歷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僅僅從蒼白的文字裏所感受到的萬一,便足夠讓我心痛悲涼了。我心疼當時的人民,哀婉祖國的河山,也痛惜我中華民族。

我是極愛極愛中華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們。可能沒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過譚嗣同先生的一段話,那時候的感覺微妙極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從心頭沖刷而過,癢癢的,又特別的舒服。這不是藝術的渲染又或誇張整改之語,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讀完時,甚至有了些微嗚咽的衝動。我無法描述這種“被折服”,終了了,也只能歎一句大丈夫。他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於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戰爭和在那之後的八年抗戰;想到了那一場浩浩蕩蕩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想到了新中國終於成立時人們臉上的神情。

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後很多人便選擇了拋棄和遺忘。許許多多的人,嘰嘰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數落社會的殘酷和制度的缺陷,覺得自己被生活蹂躪,被幸福拋棄,被世界遺忘。可是,我們夠幸福了。我們可以堂堂正正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們可以擁有這塊美麗富饒雄渾大氣的土地,我們可以安安穩穩地居住在我們的根系上並一直居住下去,我們有一個雖然不夠強大但一天天發展進步的後盾。當初為了這些,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就因為一句“中華人民站起來了”,又多少人熱淚盈眶,覺得就此死去也再無遺憾!林則徐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覺民説:“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骨氣,這才是一個民族的骨氣!所謂浩然正氣,所謂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