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集錦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讀後感(集錦15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當我用四年前一樣的方式捧起這本書,心裏卻是不一樣的感覺了,上一次,想到可以學到文學大家的寫作手法,心中湧起一陣喜悦;而這一次,更多的是一種温暖的情感,我越發感覺我手中捧着的,是一種無法捉摸的深沉的愛。

讀着《傅雷家書》,看着傅聰對鋼琴的熱愛和努力,我心中巨浪一般湧起一股內疚之情,我練鋼琴從來都要被別人東催催,西催催,到最後實在受不了了,才會坐到鋼琴面前……此時此刻,我又突然覺得十分委屈,傅聰的父母從來都是這樣鼓勵傅聰,“對於你新感受的東西不要讓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細分析,究竟新感受的東西,和你原來的觀念、情緒、表達方式有何不同,這是需要冷靜而強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而我的家人們,從來都是一天到晚地催催催……

我突然間想到了那個難以忘卻的晚上。我因答應好五點去彈鋼琴,可因心理牴觸一直拖延,直到七點。於是,爸爸強迫我必須彈夠兩個小時——直到九點鐘!我只好硬着頭皮彈奏,望望鐘錶,還有一個半小時,我對目標有點望而卻步了。

琴聲停止了,我彷彿聽到爸爸急促的腳步聲,我就靜靜坐在那裏,乾等着,無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都天由命。我一直低着頭,那腳步聲已經停止了大概有5分鐘,我似乎又感覺到門口沉悶的唿吸聲,可該來的.似乎遲遲沒有來。

“不想彈就不彈了吧,如果你覺得在浪費時間,放棄彈鋼琴也沒問題。”

“不,堅決不。”我的許多朋友原本都彈得一手好琴,誰不是因為半途而廢而留下遺憾呢?

不論如何,我不願這樣。

我不知道我當時心中想的是什麼,是要證明自己原本可以?還是要説服爸爸不要對我失望?總之,我又開始彈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不是因為賭氣,而是心平氣和地做對我來説充滿挑戰的一件事。

我幾乎確信,爸爸那個晚上絕對不是真的想讓我放棄,也許只有這樣,我才能輕鬆地過自己這道坎兒。

父親們,總是比書中寫的還要智慧。

就這樣,我接着捧起這本書,繼續讀下去。我驚歎於它的非凡,一封封歲月深處的書信,竟然是如此的牽人心腸。還記得《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父愛也是這樣的,無論是書中的,還是生活中的,真正的父愛總是不出意外的讓我們回味無窮。

現在回想起傅雷信中的話,令我印象最深的,竟並非什麼金玉良言,而是普普通通的:“你近來忙得如何?樂理開始沒有?希望你把練琴時間抽一部分出來研究理論。琴的問題一時急不來,而且技巧根本要改。樂理卻是可以趁早趕一趕,無論如何要有個初步概念。否則到國外去,加上文字的困難,念樂理比較更慢了。此點務要注意。”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學樂理的時候。

樂理簡直是上帝派來壓迫我的魔鬼啊,我記得學樂理學得多麼絕望,向來沒有信仰的我,自從開始學樂理,就開始朗讀《聖經》,書裏滿篇滿篇全是“上帝説”,每一段的結尾還有一串串即使翻譯成中文,我也叫不上來的名字,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寧願去背《聖經》,也不願學樂理。

此時,爸爸進來了,他就認真地聽着我朗讀,到一定時間,我假裝驚訝地問:“咦,你怎麼在這兒?”

“聽你讀書。”

“其實我一直想有一個信仰,我覺得好酷啊。”我可不想説是因為學樂理太枯燥沉悶了,才在這裏“以毒攻毒。”

“有信仰是挺好的事。”爸爸接着給我講耶和華的“落水者”理論,那簡直是一個有趣的説法,他把人間比作一個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浮出水面的深潭,耶和華會向每一個人投一個救生圈,相信他的人抓住救生圈,停止下沉,而不相信他的人,則不抓救生圈,持續下沉,直至淹死。我當然害怕成為盲目的“落水者”。

“音樂理論也是一樣,他也許也把游泳圈慷慨地扔到了海面上……”這是我真正搞懂為什麼要學習樂理的瞬間。

盯着《傅雷家書》的封底,我的內心平靜而温暖,我被書中傅雷對傅聰的愛而深深感動着,心中也因自己的幸福而暖流蕩漾。

薄透的紙頁,灌注的是濃濃的親情;單調的琴鍵,飽含的是五彩的期待。不得不説,《傅雷家書》真是一部好作品。

傅雷家書讀後感2

我的小女兒去年九月份上的七年級,開學時語文老師就要求買國中必讀必考的一些叢書閲讀,像《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等等,家裏大部分都有,只買了缺的兩本,其中有一本就是《傅雷家書》。我也因此讀到了《傅雷家書》。

初讀是因為空時喜歡看看書,家裏新買的書當然要翻看,可看一遍下來卻覺得意猶未盡,我接着認真地看了第二遍。看完後覺得內心有很多感觸,決定寫下讀後感,動筆之前我又拜讀了一遍。我覺得這本書就是一本國民教育的教科書,它和風細雨地傳授着教育,又熱烈赤誠地潤浸着教育,讓人如沐春風,又感銘肺腑。

《傅雷家書》主要收摘文學翻譯家及教育家傅雷先生和夫人寫給遠在國外求學的兒子傅聰的家信。那一封封家書,看似平常,字裏行間卻訴説着動人的舔犢之情,讓我看到了一位為了孩子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父親;那一聲聲叮嚀,看似無華,行間字裏卻敍説着撼人的愛國之情,又讓我看到了一位赤膽忠心、寬厚豁達的中國人。

先説傅雷先生作為一個父親帶給我的感想。作為家長來説,我覺得有三點值得我學習。首先是傅雷先生對兒子的愛,這種愛不是外在吃喝的滿足和虛榮,而是嚴,而是“父母愛子女必將為其計深遠”的睿智,他從小對傅聰管教嚴格,從言行舉止到藝術薰陶再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傅聰最後成為聞名全球的鋼琴家,取得顯赫的成就,離不開父親對他的鑄就。

第二個是他作為父親的耐心周全。諄諄教誨,不厭其煩,無論是對兒子工作中給出的意見,還是情感方面的開導,甚至在外吃飯脱衣的瑣碎,都同樣鄭重對待,無不凸顯一個父親對孩子事無鉅細的操勞。

第三是他作為一個父親的以身作則。他不光是對兒子嚴格,對自己也一樣,他赫名遠揚卻生活清簡,工作是他生活的全部,從不懈怠,哪怕最後身體被病痛折磨得無法工作,他依然不能安心養病,他覺得“虛度一日便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一切”。

我們都覺得教育孩子好難,特別是這個豐衣足食的時代。我們任勞任怨,可就怕孩子吃苦,從孩子出生開始,吃的喝的用的我們都盡最大的能力給他們更好的。我們大多沒有耐心,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我們亂髮脾氣的藉口。我們總是一味去要求孩子,不能光想着玩,要勤奮,要抓緊時間學習,對他們説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可我們卻不求上進,生活得過且過,忘記了我們也有明天等着我們今天的作為去改變……傅雷先生對兒子的所言所行讓我深深地反省,我們真的是在愛孩子嗎?我們又該怎樣去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我覺得在書裏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我們自己首先得是一個更好的人。這也是我從這本書裏讀到的另一種教育———自我教育。他不僅是一位父親,他首先是傅雷。他所有對兒子的栽培和教育源於他自己的認知和思想的高度。他是一位卓越的學者,精通文學和各類古詩詞,對藝術也有獨特的見解,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翻譯家,可他不矜不伐。他嚴謹認真,正直坦蕩,他把道德素養始終放在第一位,他在給兒子的信裏很多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要先學做人”。

他不光教兒子怎樣去做人,更是時刻鞭策着異國他鄉的兒子該怎樣去做一名中國人。他熱愛祖國,剛正無私,無時無刻不以國家的利益為重。“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國家”,“我們絕不要討人便宜,可也不能任人剝削”,“但願你不忘祖國對你的培養,堅持你的獨立鬥爭,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頭地的為國爭光”……

寫到這裏,我忽然感覺到一種震撼!這哪裏是家書,這本書分明就是一個寶藏!隨讀一句都是至理名言,都足以讓人用力品琢,它是教育的標榜,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忽然明白為什麼要求國中十幾歲的孩子去讀《傅雷家書》,就像要求幼兒園的孩子背《三字經》一樣,可能幼兒園的孩子字都不認識,可能十幾歲的孩子也讀不太懂傅雷的家書(以及其他同類讀物),但是,就是在懵懂無知和價值觀形成之際,將我們幾千年的道德素養和文化結晶潛移默化的植入每一個幼小純淨的心靈,讓它生根,讓它紮根,再慢慢發芽,最後才會有一位又一位傅雷,最後也才會有一個又一個傅雷的孩子。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我的內心忽然充滿了力量!我看到了信念,看到了光,甚至看到了我們的未來……

我才疏學淺,不敢對經典之著妄言置評,只是分享一些小小的讀書心得。最後我想以商友敬先生的題書來結尾:“有許多年輕人在讀了傅雷家書説:'我能有一位這樣的父親就好了。'其實他們應該這樣説:'我要努力成為傅雷這樣的父親。' ”

傅雷家書讀後感3

隨著信息化世界的發展,在這個網絡世代,人們彷彿已經和書寫漸行漸遠。書信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現在是視頻聊天的時代,可是人與人之間距離不見得比舊時代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機械的文字冷冰冰的,缺少了書信中書寫人手下那濃濃的情感,與淡淡的書香。

早聞傅雷的育子之道,而當這次讀完《傅雷家書》,心中不免還是蕩起一層漣漪,每一封書信字裏行間都充滿了他對子女的諄諄教導與深深關愛。懷揣一份感動,心繫一絲景仰,讀完靜坐回憶,感觸最深的就是傅雷對兒子那真摯充滿期待的愛……

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的學者,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育有一子一女。《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孩子的信,而這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由於在傅聰幼年時傅雷先生對他的教育過於嚴格,導致父子二人關係並不親密。面對這樣的父子關係,傅雷先生在通信伊始就對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悔恨,並且在以後的信中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不適當的地方,並感歎兒子能夠避開這些不利因素,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收藏了從1954年開始長達十餘年共計兩百餘封的信件,字裏行間滲透的是傅雷夫妻對兒子生活的關心,對兒子成長進步的欣慰,他告誡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遇困境不氣餒,獲嘉獎不驕縱;要有尊嚴,有強烈的民族榮辱感,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另外在日常生活注重勞逸結合,對待感情需謹慎不要過早投入,他認為傅聰應以事業為重,如此細緻與全面的關心,閲讀之後我不禁被傅雷的精神深深感動,感動的是傅雷不僅在學術上的成績令人信服,更難能可貴的是傅雷對子女那種細緻的,體貼入微的愛,這是一種將畢生心血全部寄託的根深蒂固的愛。

很多人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一種天性,但傅雷對兒子傅聰與女兒傅敏的愛則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愛,這源於傅雷對子女特有的教育和關愛方式,他始終把教育和藝術放在首位,簡單的呵護和疼愛放在第二,從《傅雷家書》中也可以看出,在兒子的成長途中,傅雷採取的更多的是嚴格的管教,有時甚至有點不近人情,這一點在少年傅聰的成長過程中尤為明顯,顯然這無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特別是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教育上的大勢所趨,人們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疼到心坎裏,捨不得他們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但細細品味,傅雷的這種教育使得傅聰在音樂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賦與實力,施展自己的才華,也為其成為鋼琴大師奠定了堅實而又有力的基礎。

縱觀《傅雷家書》,它是以一種家常談話的口吻,字裏行間流露的是質樸,真實的感情,平易親近,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因為這樣的一種真實,在讀完之後,這本書中的諸多細節仍然令我回味,這本書裏烘托的情感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段話,“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説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通俗的語句,字裏行間將傅雷的愛子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這段話寫於傅聰剛出國不久,對於一直在身旁的兒子,傅雷感慨頗深,既有對兒子成長的欣慰,也有對兒子目前生活的關心與寄託。作為父親,傅雷希望自己培育的兒子能夠成人成才,而今也已經實現,但是孩子剛離開,不捨之情還是溢於言表,孩子出國是為了熱衷的`鋼琴事業,這一點卻又是傅雷一直希望的結果,這其中夾雜的對子女的複雜情感怎能不讓人動容?兒子不在身邊,感覺失去了好多,感觸也多了好多,這些回憶讓我們也清晰的理解傅雷“愛恨交織”的愛……

《傅雷家書》更像是一部人生紀錄片,記錄的是一段濃濃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誘,從中感受他那高尚而又正直的靈魂,傅雷不僅僅是在給他的孩子指引方向,更是在給剛剛起步的中華民族指引方向,他也讓我們瞭解了那個年代的歷史,那個年代中華民族的父輩對子女和國家的情感,他的思想成熟不失穩重,理性評價社會的同時,帶來很多自己生活的獨特見解,印象深刻的是這其中還包括與兒子談馬哲中悟出的諸多人生哲理,現實而又客觀,真實中藴含對兒子的深深關切,和對這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眷戀。

而從《傅雷家書》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種説不上的酸楚。父母們一輩子的操勞,為了誰?他們雖然無法像傅雷那樣與自己的子女溝通,可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傳達他們的關愛,半百的年紀,漸漸花白的頭髮,爬上眼角的皺紋,長滿老繭的雙手,還有那雙時時充滿期盼的眼睛,幾十年如一日,他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愛呵護著我們,面對我們的不解與叛逆,他們又偷偷的流過多少淚水,但還是堅強的給予理解,微笑相對,其實他們的嘮叨和教誨是對我們最最深切愛的詮釋,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們的愛,感恩他們的付出,用我們的努力和成績讓他們感覺到欣慰,最後感謝全天下父母畢生的操勞!

傅雷家書讀後感4

豈無萬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家信裏的每一句話,無不透露着父母對孩子的愛。

距離再遠,遠的只是萬水千山。《傅雷家書》裏一封封的家信背後承載着傅雷暨夫人朱梅馥對遠在萬里之外的遊子傅聰的關懷,關懷他的為人、生活、藝術,關懷他的苦悶、開心、感悟。傅聰和他的父母之間的感情不因空間的阻融而削減半分,是最令我感動的地方。也許血濃於水的親情便是這樣,就算不能天天陪伴在一起,也能念茲在茲互相放在心上。

在讀着傅雷寫給傅聰的家信時,我也會不自覺的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十多年來父母對我的點滴付出。大概因為人的有些感情是相通的緣故吧!看到信中傅雷對傅聰的殷切期望,我似乎也感受到我的父母希翼我成人成材的心情;看到傅雷因為傅聰沒有處理好工作和休息的關係而擔心不已時,我彷彿也聽到我的父母平日裏要我多注意身體的細語叮囑。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就是帶着這樣一種體會傅雷也體會我的父母的心情把《傅雷家書》看完的,回過頭來發現感觸非常多,也多了幾分對自己的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在樓適夷寫的《傅雷家書》代序中他提到:“傅雷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訂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大概這個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便是以身作則。我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唸書到國中便輟學回家,母親沒念過一天書(受當時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三個舅舅都可以上學,唯母親不能),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父母是農民或學歷低而自卑過,相反,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幸運生活在農村,幸運有樸實的農民父母,同時也暗自歡喜自己的童年可以輕吻土地的氣息,感受大自然的真切,可以在落日餘暉下看牛羊成羣走在路上,在青草芳地裏看蝴蝶嬉戲留影。從我的父母身上,我學到了書本上所不能學到的知識,那便是每一箇中國農民身上所都有的勤勞、樸實、能幹的品質,從小到大,他們在我的記憶中總是身體力行的詮釋着這幾項可貴品質的力量,給了我很大的影響。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這是《孝經》開宗明義章裏的一句話。《傅雷家書》中傅聰的'父母,從通信起到最後一封信,有一句話一直貫穿於其中——便是傅雷的父母希望傅聰多保重身體。一九五九年傅雷就囑託傅聰要多去郊外走一走,多親近大自然,但傅聰沒有聽從他父親的意見,因而在時隔兩年後,傅雷給傅聰的去信中,傅雷説:“兩年來我不知説了多少次,勸你到森林和博物館走走,你始終不能接受。孩子,我多擔心你身心的健康和平衡,一切都得未雨綢繆,切勿到後來悔之不及”。就是在傅聰的父母去世前的幾封家信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話語。可見,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身體健康的關心,無一時中斷啊!

每一個人都很可能會低估別人的能力,作為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的傅雷也不例外,他常常低估兒子傅聰的能力,為此,傅聰的母親也常常勸説傅雷不要低估兒子的能力,傅雷自覺到這個缺點後,他便發出這樣的感想:“母性的偉大不在於理智,而在於那種直覺的感情”。這種直覺的感情,我也曾從我的母親身上體會過。國中時,有一段時間,我的脾氣變得很糟糕,彷彿要以這個世界為敵,和父親講話時總會説不上幾句便引起衝突,最後鬧得父子之間很不愉快。母親以她那種直覺的感情意識到我正處於叛逆期,便充當我和父親之間的和事佬,儘可能減少我們的衝突,以免破壞父子之間的親情。母親的耐心教導和寬容使我慢慢度過了那段可怕的時期,人格也能夠正常的成長。

傅雷在男女戀愛方面的見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一九五五年的家信中。傅雷知道兒子遇到感情上的煩惱並寫信寬慰:“你該想到,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希望熱情能永久持續,簡直是狂妄;不考慮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單單執着於一段當年美妙的夢境,希望這夢境將來會成為現實,那麼我警告你,你可能會遇到悲劇的”。但願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遇到這樣的悲劇才好。一九六二年給傅聰的家信中他又談到這個問題:“人人都有缺點,談念愛的男女雙方更是如此。問題不在於找一個全無缺點的對象,而是要找一個雙方缺點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相容的伴侶”。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在閲讀《傅雷家書》時我就感受到這本書的分量,我總是停下來做筆記,生怕錯過一字半句的教導。因而所寫的讀後感也只是就一些可以和我的生活聯繫起來的感想,更多的寶藏還待於我們靜下心來結合此書的教導去生活中發現。

傅雷家書讀後感5

聽朋友介紹説《傅雷家書》是一本父母教子的好書,幾次都想看一下,這個暑假比較有時間,終於有幸拜讀了,讀後被傅雷夫婦其對子女的愛深深感動,不禁對自已平時教育孩子的疏懶行為自慚形穢,在慚愧和不安的心境裏寫下以下讀書心得: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輯印這本小書,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閒話、閒談),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我想,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__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在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這裏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是因為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如果説《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閲讀。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閲讀是有好處的。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侷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着理性的靈光!

傅雷家書讀後感6

女兒在一箇舊抽屜裏翻出一沓信件,問:“媽媽,這是什麼?”“信啊!”這是幾封我學生時代與同學、家人往來的書信,算起來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兒正值喜歡到處亂翻的年齡,那麼我早已想不起來它們的存在了。如今,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無時差、無距離交流方式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圈。這些書信正如久違的老朋友般變得有些陌生。當再度翻開這些書信時,那綿綿親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經的籌措滿志卻又如長了翅膀般從片片紙上躍入眼簾……在歷史的長河裏,書信在為我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飽含真摯情感的家書更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展現了人們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傳遞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家書中為人們所重視、談論得最多的是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當代的《傅雷家書》就是其中的典範。翻開《傅雷家書》我們很容易從字裏行間感觸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譯巨匠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從1954年傅雷的兒子傅聰赴波蘭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留學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婦尤其傅雷先生堅持給兒子寫信。在《傅雷家書》中摘編的186封書信裏,從那質樸的字裏行間流露着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的愛。

在傅聰童年,傅雷先生對其嚴格管教,令常人不為所認同。但當父子分別,年少的兒子獨自遠渡重洋留學之時,那種為人父的舐犢之情又是怎樣的溢於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這樣寫道:“昨夜一上牀,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下去,像惡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另一封信裏,傅雷先生又寫道:“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説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説,可是不敢説,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我們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因而所寫家書能夠很容易達到文情並茂的程度。但是,在讀他的書信過程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華麗的辭藻,只是從這些毫無做作的`、平實的文字裏感觸到一位父親的真摯感情!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着藝術與人生,在藝術道路給予孩子客觀的的評價和精心指導。從閲讀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在那個需要書信的時代,家書成了遠隔千里之外的父子倆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為這些家書的存在,讓我們看到父子倆在音樂、戲曲、詩詞以及異國他鄉的文化禮節等諸多方面的交流,讓我們今天依然能夠通過閲讀得到一代翻譯大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對文化藝術領域各個方面的深刻見解,讓我們能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那些藝術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來,他給兒子寫信的作用在於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因此,我們看到信中寫道:“你的情形與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更要戰戰兢兢,不負國人對你的期望。你對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動來表現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麼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們知道你自我批評精神很強,但個人天地畢竟有限,人家對你的好評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見才能使你進步,擴大視野:希望用冷靜和虛心的態度加以思考。不管哪個批評家都代表一部分羣眾,考慮批評家的話也就是考慮羣眾的意見。你聽到別人的演奏之後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訴我們。爸爸説,除了你鑽研專業之外,一定要抽出時間多多閲讀其他方面的書,充實你的思想內容,培養各方面的知識……爸爸還希望你看祖國的書報,需要什麼書可來信,我們可寄給你。”我想,這些語言文字很能讓年少在外求學的傅聰明白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偉大的父親,才將傅聰造就成為一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讀過《傅雷家書》後,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兒認字了以後,我還會有機會、還會靜下心、還能夠有提起筆給她寫信的機會嗎?時代變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變了,那些需要靜下心來、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將如泉湧般的思潮付諸於紙張的家書還會存在嗎?我的孩子還會願意翹首等待、耐心閲讀那些寫着父母“嘮叨”的家書嗎?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經不再會讓我們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同感,但是那飽含着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讀書治學、立身成長之道;理家聚財、和親睦鄰之道;做官任仁、經邦治國之道等諸多方面的家書所傳達的中華民族美德還是需要我們竭盡所能去代代相傳。好的家教、好的家風、好的家道是成就中華兒女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軟實力”!

傅雷家書讀後感7

一、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説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前面的語句摘自《傅雷家書》,是傅雷老師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語句,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二、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峯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裏麪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瞭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髮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輕鬆、快樂。

四、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參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體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要説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着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着重點是那裏。我們也應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訓,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的重點,明白自己的任務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五、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説,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説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打”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裏有父親打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説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傅雷家書讀後感8

一、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説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前面的語句摘自《傅雷家書》,是傅雷教師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頭的語句,字裏行間能夠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期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期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悲痛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當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歡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二、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十分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期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必須能攀蹬峯頂。”

這是傅雷教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那裏麪包括了,傅教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讚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期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我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我的期望,給孩子指明瞭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髮展自我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僅有你自我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異常是樂力方面,我一向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我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期望。父母走的彎路,不期望孩子重蹈覆轍,期望他們能比自我“更上一層樓”。青春期的我們,應當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我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簡便、歡樂。

四、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參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提高,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體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要説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着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我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着重點是那裏。我們也應理解傅雷妻子的教訓,我們應當明白自我的重點,明白自我的任務以及道路和方向,明白自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把握住方向的分寸。這樣有助於我們成功。

五、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説,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説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我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教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裏有父親虐待自我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説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教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當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親情與孝道佔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孩子無論長多大,有多少成就,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孩子。正如《傅雷家書》中的主人公之一傅聰(已是八旬老翁)所説:“我覺得許多人老是問我家書的事,好像我還是個小孩子似的。我已經不再是‘家書’中的小孩子嘍!”

是啊,當我們一代又一代人還在捧讀《傅雷家書》時,傅聰已經漸行遠,自成一“家”——一個性格獨特、博學多才、憤世嫉俗的世界聞名的大鋼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鮮明的雙重疊影:音樂的傅聰和人文的傅聰。音樂的傅聰,充滿着詩情畫意和幻想,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的琴聲中,有一種純淨、質樸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為人文傅聰,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涉獵甚廣,他學識淵博,且直言不諱。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兩重性:叛逆和順從;細膩和粗獷;正直與寬容;詩情與悲壯。

看到這樣擁有諸多光環的傅聰,不由得又讓我們想到了《傅雷家書》中那個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父親,那個既對兒子專業要求極為嚴苛、又對生活瑣事關愛有加、既從思想上引領又從情感上幫助的父親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和震撼。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子如敵人”的例子,讓人傷感讓人憂,回看傅雷傅聰之間的父子情,既是摯愛的親人又是和諧的師生,既是相通的朋友又是心靈的知己。一封封飽含舐犢深情的家書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啟示。

“昨夜一上牀,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兩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恐怕是為人父母者經常會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慢慢長大,離家遠行的時候。想到兒子臨去軍營的前一夜,自己不也是徹夜難眠,凌晨三點鐘又起來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似有千言萬語要説,到最後無非又是注意身體,好好學習,聽從指揮,服從命令之類的俗語。傅雷夫婦這樣的大知識分子也不例外,但他們卻有了這樣無與倫比的幸福:“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而且,傅雷毫不掩飾自己對兒子優點的誇讚:“我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説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能從孩子身上學到知識,真是一個好父親!

在對音樂的談論交流中,傅雷展示了極深的藝術造詣,他不止一次地教導傅聰,繪畫、音樂、文學等都是相通的,作品需要注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打動人,並非需要刻意追求華麗的美。“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其實這一點對我們為人師者亦很有啟示意義。我們的每一節課都可以看作我們的作品,我們不能只注重課堂教學的技巧,更應該注重孩子們的學情,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能讓孩子們真正學到知識,所以,只要我們有一顆熱愛教育的心,對課堂教學傾注我們的真情,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因為傅聰出國早,接觸西方文化較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忘了祖國,忘了祖國的傳統文化。這和傅雷的悉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兒子取得巨大榮譽時,他這樣提醒,“孔子説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歎;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都沒有相干。”在對待感情方面,他這樣引領,“古語説,‘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話説,‘夫妻相敬如賓’。可見只有平靜、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夫婦到後來完全是一種知己朋友的關係,也即是我們所謂的終身伴侶。”

在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他這樣分析,“中華民族多數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樸實,比西方人容易滿足。中國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們只看見古人提到徹悟,從未以信仰堅定為人生樂事(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在理財方面,他這樣開導,“老話説得好:開源不如節流。我們的慾望無窮,所謂‘慾壑難填’,若一手來一手去,有多少用多少,即使日進斗金也不會覺得寬裕的。”在寫中國漢字方面,他這樣糾錯,“‘戰戰兢兢’勿寫作‘競競’,‘非同小可’勿寫作‘豈同小可’。”這就是一箇中國知識分子,這就是一箇中國父親,時刻提醒着海外的遊子不要忘了中國的文化,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

更難能可貴的是,父親屢次告訴兒子,多寫信多討論問題,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機會,許多感性認識可以變作理性認識。這樣的訓練不能漠視。多寫信可以隨時有新的啟發,幫助今後的學習。“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正是有了這樣的逼迫,才有了我們喜歡的《傅雷家書》。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是否也應該多些時間、多些思考給自己年邁的父母,給正在成長的孩子,給班級裏的學生寫點東西,做些記錄。致我們快速逝去的歲月!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自我聽説有這麼一本傅雷家書就很感興趣,因為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作為一個半路自學入門的野路子翻譯,自然是對這些翻譯大家們都很敬仰和好奇。之前也存過電子書,但一直未讀,這次為着買成語大詞典湊單,乾脆便一併買了一本來,畢竟實體書在那裏,就會讀的動力大一些。

因為閲讀目的就是想從傅雷家書中汲取關於翻譯和學習的養分,所以讀的時候也就有意識的尋找相關內容。翻開1954年前三篇論文,傅雷在信中表達了對剛離開家的傅聰的思念,通篇都是父親母親對兒子的愛和想念,給我一種錯覺,以為家書都是這樣的內容,馬上束之高閣。但在前幾天讀奇蹟男孩的譯者後記時,發現了對傅雷家書的引用,很有意義,發現我也許是對傅雷家書判斷過早了,於是昨晚第二次翻開了這本書。 家書是傅雷夫婦在長子傅聰留學波蘭期間書寫的家信,用了昨晚和今早通讀完這本書,感覺吃下了一大碗精神食糧,使我得到了這樣幾個益處,或者説產生了這樣幾點感受。

不要買這個版本除非買給中國小生

1. 傅雷和兒子討論了很多關於藝術和鋼琴學習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在一些大師作品的領悟和理解,傅聰自己的表演的點評等方面。雖然很多藝術大師的名字和作品我都不很瞭解,也不太明白信中的評價,但也能從旁領悟到跨界學習的好處,就是傅雷所説的不能只用音樂來學習音樂,也不能過於激情澎湃。讓我聯想到我的現狀,同理,不能只用寫作來學習寫作,要用一些其他的藝術學科來從旁領悟寫作。

2. 由於寫作年代的關係,能從家書中感受到那個時代國內的發展變化,就像是在讀同為書信體的小説《查令十字街84號》時對當時英國和美國的國情有所領悟一樣,給沒有身處那個時代的讀者們一些更貼近的體會。也同樣因為時代的關係,信中使用的詞彙和句子帶有明顯的.書面語感,都是我們現在所少見的了,讓我想起去年讀的那本葉聖陶和夏丏尊所著的《文心》,用的也是類似的書面用語。現代24小時住在互聯上的遊民大概已經寫作口語化了,多讀一些書面用語作品,對於詞彙的擴充和文章邏輯的把握還是很有好處的。

3. 傅雷先生在每封家書中幾乎都會提到家中來往的親友,林林總總一大串名字,無論是日常交往,還是來祝賀傅聰取得的成績,讓人充分感受到傅雷夫婦與朋友之間的親密友誼。這固然是因為這些朋友本身的品性,也源自於傅雷夫婦對於朋友的真誠付出,比如為了朋友的要求花費一天時間認真審校作品,對於朋友的缺點也能毫不避諱但注意方式方法的指出,不是居高臨下的指手畫腳,而是期待他們有所改進。

4. 家信中分享了傅雷對待翻譯工作的認真態度和嚴謹的工作方式,不僅有傅雷自己所分享的近期翻譯工作的進展和心得,也有傅雷夫人信中側面講到的傅雷對於工作的投入和認真,以至於把身體都搞壞了,但只要精神和身體能承受,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只因為翻譯工作本身就帶給傅雷莫大的快樂,這也是我為什麼專業學的是人力資源,卻偏偏要花時間精力自學翻譯的原因,翻譯使我快樂。

5. 除了藝術、學習,信中自然還講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活細節,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如何劃分精力,如何和老師同學以及親友保持積極溝通,如何尋找和選擇終身伴侶,如何理財,如何平衡演出和練習時間等等。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這些建議和感悟竟然出奇的適用於當下浮躁和焦慮的一代人。

同時,傅雷夫婦提出的這些想法和交建議並非命令或教訓,反而是用着商量的口吻,分享人生所得的態度來講述的,並反覆強調既然是多了這些經歷,覺得有必要分享,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指傅聰)的思考,並實地做去。並時刻不忘表達對於兒子的驕傲,對他生活的關心和擔憂,想必這就是所有父母最牽掛的。

當然也有缺憾,似乎是版本沒有選好,這本新課標名師精評版裏面除了家書本身的內容以外,還在裏面時不時插入了點評,雖然用括號括起來,變了字的顏色,仍然是干擾,有時一頁的左右還有更多點評和註解,或在某些章節的末尾提出一些類似於中學時期的閲讀理解問題。如果是中學生來讀,也許會覺得有益,對我這樣的成年人來説,未免覺得多餘,何況我對內容自然有自己的看法的,並不是需要別人幫助理解的小孩子了。但也沒辦法,誰叫我自己不仔細的挑選放進購物車裏的商品呢,只有讀的時候直接跳過註解。

另外,我最不滿這個版本的一點是把54年到64年間的家書分為了談人生與藝術,談學習與生活兩大類,在我看來,實在是沒有必要。這些家書包含着傅雷對傅聰生活的關心,思想的關懷,求學的擔憂,信中與他討論藝術,並期待他將國外的藝術思想傳播回國內,分享父母及友人在國內的生活和發展。有什麼必要要分成這兩大類呢?按照時間排序就好了,這樣一拆分,反而割裂了有些事件的理解,比如傅聰關於是否從波蘭轉到蘇聯去求學的討論,第一部分中有一些,第二部分中有一些。

總之,讀《傅雷家書》讓人受益良多,假如你一開始讀的時候不覺得多麼有用,就像我一開始對它產生了誤解一樣,我也勸你,最好堅持讀下去,因為這些家書內容涵蓋面之廣泛,話題討論之豐富,每個閲讀它的人總會找到有益於自己的內容。以及最重要的,不要買這個版本,最好是買單純按年份分類的就好。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父母是我們身邊最貼近的人們,他們時刻關懷着我們,在身邊教導着我們。同樣是父母,傅雷通過書信的方式溝通。正是這一封封的書信,感動着我們,打動着我們。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温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媽媽在我讀四年級時就為我買了這本書,便沒有去好好品味。這當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讓人怎樣兼顧事務與學業。有了它,我便確定了路該如何取走,事該如何處理,人要怎樣去做。

《傅雷家書》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兒子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温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兒子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小書裏,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書中我也讀懂了自己面對以後的生活不是手忙腳亂地去過。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讓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條不紊,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寬自己的事業要求。不因為自己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而影響了自己分內的學習任務。做好自己,老師的作業認真完成,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父母多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理解你,懂你。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説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傅聰遠在海外求學,傅雷夫婦不顧工作上的辛苦,身體上的疲憊,依然堅持給孩子寫信。

諄諄教誨,可見其望子成龍之心;深深關懷,可見其眷眷愛子之意。

他們嘔心瀝血的付出,終於得到成功的喜悦。傅聰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也做了英語特級教師。傅雷夫婦因此成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的家書更是成為教育子女的經典之作。

信中,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學識、經驗和教訓教育子女(主要是兒子)如何做人、做事、對待生活及藝術等問題,包含着一個父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在為人坦蕩、稟性剛毅的父親的教育下,傅聰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並最終成為鋼琴大師。

從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親情。傅雷夫婦平實的語言道出的是一片濃濃親情,讀後讓人感動不已。“你的信我們看得多寶貴,我們雖然分離了,可是心永遠在一起,這是你給我們的唯一的安慰。”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勝過一切。“只有你的一切真能使我們的心開放,想到你我就覺得幸福了,沒什麼抱怨的了。”

兒女是那麼容易讓父母滿足和幸福。“我們做父母的人,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辛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於你們的,我們總儘量的給;希望你也能多告訴我們,你的憂、你的樂,就是我們的,讓我們永遠連接在一起。”

更讓我折服的是,傅雷夫婦對子女的愛不是固執己見的,而是互相尊重的。“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他們與兒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並沒有要求兒子必須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兒子提起,讓兒子容易接受。“年紀大的人總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的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有大錯。”

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學習也是互相的。傅聰學習父親的為人處世,傅雷在與兒子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説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

父親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如同涓涓溪流,純真質樸,令人動容。母親的愛猶如她聖潔而慈愛的眼淚,清澈無私。

其次,信中親情背後的教子之道讓我受益匪淺,深得啟發。傅雷在信中告訴兒子,一個年輕人在做人和對待生活問題上尤為重視。

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例子,教育兒子注重自己的穿衣着裝、姿態舉動和禮儀態度,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教育兒子待人要謙虛,“才氣越高,越要提防”;做事嚴謹,“大小事要對人家有個交待”;遇到困境不氣不餒,獲大獎不驕不躁,“你別把‘比賽’太放在心上,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要熱愛國家和人民,牢記國家的榮辱和人民的安危,“要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同胞的事發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持續不斷地檢查自己”,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生活上,注意勞逸結合,還要正確理財,這些,對今天的莘莘學子也是受益無窮的。

其次,令我較有感觸的是:傅雷夫婦直言不諱地提出對於年輕人戀愛、婚姻與做學問的關係的看法。

他説:“就是我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青年時期,正是情竇初開,對愛情充滿無限嚮往的時候。但傅雷以他個人自身經驗告訴兒子,還有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學問。“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儘量控制你的感情,把它移到藝術中去。”這些傅雷當初在心中説過的話,讓我深思不已。

另外,對於傅雷夫婦的愛,我還有第三種理解。

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是深沉的`,是長遠的,是偉大的!

天下愛自己兒女的父母比比皆是,愛子之情更是人之常情,為什麼説傅雷夫婦的愛是深沉的呢?因為傅雷的愛已不是普通的父愛了,他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這份愛是深沉的,在傅雷心中,兒子先是一個好的藝術家,其次才是一個好兒子。

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也是長遠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傅雷對兒女的教育是一輩子都用不完的,“無論如何要剋制,以前途為重,以健康為重”。大多數父母都能做到為孩子的未來考慮,但真正合乎孩子口味並且走向成功的是少之又少。

或者,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美好未來而忽略了孩子對親情的渴望。傅雷夫婦用正確的教導思想、淵博的知識和親身經歷,既幫助了兒女的成人成才,又讓子女感受到深切的父母之愛。可謂是用心良苦。

傅雷夫婦的愛更是偉大的,“我對你的希望和前途是樂觀的。就是有這麼一點母子之情割捨不得”。

但為了兒子的希望和前途,他們情願割捨這份情意。傅聰不止是他們的兒子,還是祖國人民的兒子。“你得抓住時間,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練,不足以報效國家,對得起同胞”。

他們希望兒子能夠為了祖國人民更加努力,而不僅是為了他們。正所謂大愛無疆,傅雷夫婦的愛子之情已上升到愛祖國愛人民的層次,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

閲完此書,深有感觸......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一氣讀完《傅雷家書》,深切感受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諄諄教誨。那一封封家書,一段段文字,是用最偉大的父愛,用最殷切的期盼凝聚而成。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兒子傅聰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1954年,傅聰出國學習鋼琴,孤身遠在他鄉,孤獨枯寂,傅雷夫婦以家書來鼓勵兒子潛心學習,報效國家。多年來,傅雷夫婦的家書一直伴隨着傅聰的生活,學習,乃至戀愛,結婚生子。傅聰後來成為鋼琴大師,傅敏成為一名優秀的英文老師,都是與傅雷夫婦的的悉心教誨分不開的。

傅雷是兒子思想的啟蒙者,傅雷教導兒子: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一個人的機會、享受,是以千千萬萬人的代價換來的,那是多麼寶貴。讓兒子抓緊時間,苦修苦練,報效國家,對得住同胞。

傅雷雖是一位翻譯家,但卻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博學多才。他給兒子的家書中涵蓋了哲學、音樂、美術、文學、歷史、戲劇等多方面的內容,用及其開闊的眼界讓傅聰去感受人生的博大,壯闊,讓他用這些營養去滋潤自己的音樂藝術,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他經常給兒子寄唐宋詩詞,元明散曲,讓他了解唐宋人如何唱詩,唱詞,他還經常鼓勵兒子多讀作品,去看美術展覽,聽自己的彈奏錄音,以此豐富學識,加深修養。

他希望兒子對於新感受的東西不要讓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細分析,究竟新感受的東西和原來的觀念、情緒、表達方式有何不同。這是需要冷靜而強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兒子常常用這個步驟來鞏固他得來的新東西。長此做去,不但演奏風格可以趨於穩定、成熟,而且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鍛鍊。

傅雷是兒子事業的支持者,在1954年12月27日的信中,他這樣説:“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的演奏,從頭至尾都是拿出譜來拉的,我個人總覺得“差些勁”。周伯伯前晌談到朗讀詩歌,説有人看了原文念,那是念不好的,一定要背,感情才混成。我覺得這話很有見地。詩歌朗誦尚且如此,何況鋼琴、拉琴!我自己教恩德唸詩,也有這經驗。凡是空口背而唸的,比看着原作念得,精神更一貫,情緒更豐富。”他希望傅聰能背下樂譜來演奏,這樣才能駕輕就熟,更深刻地表達作品。

他常鼓勵兒子多寫信談音樂問題,談自己的感想和心得,還有老師和別的教授們的意見。説一個人的思想是一邊寫一邊談出來的,藉此可以刺激頭腦的敏捷性,也可以訓練寫作的能力和速度。在1955年12月21日早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寫道:“多寫信討論問題,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機會,許多感性認識可以變作理性認識。你一邊寫信一邊整理思想,一邊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新觀念,無論對人生,對音樂,對鋼琴技巧,一定隨時有新的啟發。”傅雷常常鼓勵傅聰,把苦悶寫下來,相信能憑一些經驗安慰兒子。讓傅聰多多來信分析自己,發泄情緒,讓兒子有健康的'心理。他有足夠的勇氣擔受兒子的苦悶,也有足夠的力量幫兒子擺脱煩惱。

在傅聰彷徨時,他鼓勵兒子説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機勃勃的明證。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一步!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所以藝術沒有止境,需要我們日以繼夜,終生的追求、苦練。

兒子的每一次比賽,他都會給以鼓勵。在取得成績的時候,祝賀的同時,他不忘鞭策。他説:“多少迂迴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換來你今日的成功!可見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時也得期待別的迂迴,別的挫折。人生本是沒有窮盡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得很呢: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

在傅聰的生活上,傅雷如同嘮叨的老人,提醒兒子的生活習慣,生活細節。在1954年8月16日晚寫給兒子的信中,他提醒兒子到別人的家裏,進了屋子,脱了大衣,不要還留着圍巾;二是不要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是褲袋裏。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方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出台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在兒子的戀愛問題上,傅雷希望兒子不要憑藉一時的熱情去選擇愛人,而要考慮性情、品德、品格、愛好。

傅聰從未從事過音樂,卻對一位音樂家在藝術生活中所經過的心路歷程體會得多麼細緻,多麼深刻,兒子的事業傾注了最大的熱情和期望。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嘔心瀝血,高度負責,在兒子遠赴他鄉,留洋在外,孤獨落寞之時,送去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滋潤孩子的精神,時時給他以指導、鞭策和鼓勵,使他有勇氣去面對迂迴曲折,堅強地走自己的理想之路。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向他致敬,向他學習,傅雷的教子思想也將永放光芒!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在父母身邊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年幼時他將我們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將一切風雨絕隔,呵護着我們的天真。漸長時他們一定是苦惱的,這世上千奇百怪,擋在我們身前怕礙了我們長大,跟在我們身後怕來不及阻攔我們受的傷害。期待我們永不知這世界還有灰暗,卻又怕我們懵懂不知世事。世間每一對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遠與近中取捨徘徊,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而傅雷幾乎將這一點做到了完美。嚴師,慈父,益友,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能做到的他們幾乎做到了極致。許多人説這是中國父母必看的書,看過之後我卻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細細品讀。讀懂父母的愛,是我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步。不要讓他們等的太久。

日記

我幾乎是帶着一種解脱的喜悦進入大學的,拋在身後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學業,還有日日夜夜相伴幾乎到膩煩的父母。在我自以為是的長大中他們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殼,是我自以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舊時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書》準備指導一下他們的教育方法,卻在讀過之後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時光。

初讀《傅雷家書》我幾乎要再三確認作者,“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着,也説不出為什麼。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説,可是不敢説,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煩惱。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這段話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細膩的情感讓我難以想象是出自那個嚴謹近於殘酷,倔強甚至有些暴躁的學者。

對待兒子,他説:“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説:“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説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説:“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鋭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蜕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他説“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麼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説:“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歎;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説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慾望”。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矇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着,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在與傅聰意見不合激烈爭吵後,他在信中這樣説道:“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説。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説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父親是威嚴的代表,他們永遠是正確的,在意見不合時他們能置之不理已是極限,傅雷卻能放下父親的尊嚴對自己的孩子低頭,甚至於懺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讀懂那背後深沉的愛。

他們作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與愛戴之後不會去想擁有的,因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們並不完美,他們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條,他們很少讀書,他們不會要我提高藝術修養,他們與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個我。但他們愛我,那些我厭煩的嘮叨,管束,斥責,都代表他們愛我。他們給了我一個家,讓我無論何時都有所歸;他們給了我他們的人生經驗,讓我不必經歷他們經歷的那些痛楚;他們給了我他們能給的一切,讓我入每一個孩子般長大。他們會在每一次斥責後落淚,在每一次憤怒後原諒,在每一次失望後包容。這是我的父母,天下間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訴他們你愛他們,不要讓他們等的太久。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在我們一貫的認識中,作為文藝界和翻譯界首屈一指的大師,平素似乎也以嚴謹認真、古板、嚴肅、一絲不苟著稱,但是在這幾十頁的閲讀當中,我卻更多看出來他作為一個父親,分明體現出來的為了兒子甘願舍掉面子,降下身子,主動與兒子交流。在那些充滿真摯話語的信件當中,讓我分明覺出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和關懷。

傅聰在事業上的成功,其實真的離不開傅雷在其年幼時的悉心教導和嚴格管教,不必説,我的母親,包括他的家人以及傅雷的一些親戚朋友,他們都坦言傅聰之所以能夠在年少時取得聞名世界的成績,在其成長和進步的過程當中,傅雷對於他在音樂、藝術、文學、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大抵是因為傅聰才年僅21歲的原因吧,他尚且是一個很年輕任性或者是還未長大的孩子吧,所以,很多時候似乎是難以理解父親母親對自己未來成功所寄託的深厚期望吧。

讀着這一部分的內容,常常發現,發信的時間非常的頻繁,並且很多信件的篇幅都特別長,內容從藝術欣賞、鋼琴技巧的提升、一些技巧方法的建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生活瑣事等等,事無鉅細飽含深情。

很多信件的篇幅非常之長,傅雷在寫這些信的時候也應該是用了不下於四五個小時的時間,他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兒子那份魂牽夢縈的牽掛、思念以及擔憂之情,希望得到兒子在藝術上的交流,教育上的互動,情感上的迴應以及心靈上的溝通。他唯恐自己説的話不能盡意,讓兒子不能明白他心中所思所想及深深的情意,所以他用了較長的`篇幅用了很多的反問句,用了很多重複性的話語以及分明很多的嘮叨,表達他內心強烈的感情。

在信裏邊,他不止一次在信中提到:“我親愛的孩子呀,你為什麼不給父母寫一封信呢?爸爸媽媽知道你非常的忙,但是也不至於説兩三個月連一封信也沒有吧”……“不能寫長信,哪怕是短信也可以呀,寥寥數字也足以使我們欣喜若狂”……“我可愛的孩子,給你寫的信,一直都沒有收到你的迴應,仍然是為了年少時爸爸對你管教嚴格,心中有怨氣嗎?爸爸也同樣感到後悔和自責,多希望你能寫信過來,我們好好溝通,好好和解”……“我的好孩子,如果太忙不能寫信,爸媽也是可以諒解,寄一張明信片也是可以的呀……”

這些真摯的話語,每次讓人讀來都覺得心生感動。就是那樣一個驕傲的、任性的父親,當自己的兒子遠在國外,連面對面促膝長談都成為奢望,電話溝通一時難以達成,自然內心思念難耐,也雖然身體苦痛備受煎熬,卻在信中從未透露一二,以免讓兒子過度擔憂。

天下父母皆是如此吧,我在想是什麼讓一個如此驕傲的父親在心中變得如此的卑微?我想除了愛便還是愛吧,那是一份血濃於水,割捨不斷的牽掛,不論對方身處何方,也不論對方對自己有多少的埋怨、誤解和責備也都是可以諒解的。畢竟,他是個還未長大的孩子呀。

雖然説兒子的信仍然是非常的少,但是父親母親對於兒子的牽掛和思念卻從未減少,反而與日俱增。無論兒子在信中多麼的冷落和冷淡自己,作為父親母親是永遠都不會責備自己的孩子的。

其實也許真的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緣故吧,當我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再來看這些信件,所以我在讀的時候總是感觸特別深。

讀着這一部分,再對照前一部分談人生與藝術的信件當中,我發現,天下任何人皆不是鐵石心腸,真正發自內心的關懷與誠摯的關愛,一定能夠使堅冰融化,因為愛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前邊的信件當中,我們慢慢發現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及距離的拉長,傅雷一直非常誠摯用心的在信中表達對兒子的深情,所以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隔閡慢慢的化解。也加之朱夫人在二人關係的緩和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所以在先期看到的那些篇幅當中,我們分明看到傅雷和傅聰的關係和解,二者開始以一種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的身份談文學,談鋼琴,談藝術,談生活,談感情,談困難,當然也談思考,兩人先前的所謂恩怨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化為了温馨的情感。

所以在看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分明從這些文字當中感受到了綿綿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動,温暖於這些真摯平凡但又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文字,感動於傅雷的堅持,傅聰的諒解,亦感動於朱夫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調解的身份,這是一個温馨美滿而又幸福的家庭,只有這樣充滿和諧、充滿愛的家中,才成就瞭如此偉大的父親以及如此成功的兒子。

年少時任性而又乖張,一心想要追求更遠的地方,所以心兒總是浮躁甚至張狂,隨着年齡的增長,卻慢慢想要平靜和安穩的現下,所以心兒開始平和而寧靜,這讓我想起來朱自清筆下的《背影》,其實年少時的朱自清和年輕時的傅聰也是有着很多相像之處的,身負很多英明才華橫溢的年輕的朱自清曾經是如此的看不慣自己的父親,覺得他説話不大漂亮,很是迂,不大聰明。卻在當自己成了一個父親,有了兒子之後漸漸明白了,父親曾經對自己的深愛,也開始覺得遺憾和自責。父子之間感情的消解對過去所有的誤解和不悦,畫上了圓滿的句點。也讓我們覺得愛真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所以不論是朱自清的父親還是傅聰的父親傅雷,在他們看來為了兒女,犧牲一切,又有何不可呢?

迴歸現實,看看我們的周遭,想想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兒女,便是粉身碎骨,便是毫無尊嚴,便是卑微若塵又有何不可,這全部皆是因為愛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