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一、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神安慰和鼓勵。

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説曾經還配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蘇東坡傳》讀後感2

“他是道地的中國文人氣質。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從他的心靈見識中產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觀。”而這位詩人就是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人物——蘇軾。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福建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當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時候,他帶上了許多記載了蘇軾的文獻以及蘇東坡先生本人的親筆。他心中早已就想寫下此書,來紀念蘇軾。可見蘇軾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語堂筆下的蘇軾生性是急躁的,“如蠅在食,方吐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決,惡言不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番性格使他結交了許多好友。在烏台詩案中,蘇軾大難臨頭。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紛紛為他求情。那時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卻拒絕了。她説:“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蘇軾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對蘇軾的眷顧。可當時北宋正處於變法關鍵時期,而變法也是為了大宋提振經濟,神宗不敢與發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蘇東坡但卻貶了他的官職去了黃州。可蘇東坡沒有因此畏懼,他一向樂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這便是蘇軾啊!

蘇軾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訴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壞並不在於它的辭藻是否華麗,句式是否優雅,而是在於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這點使我受益匪淺。

同時林語堂筆下的蘇軾也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蒼。他一生好“道”,從小就受其影響,還有記載説他幼年時與老子在夢中相遇。在他遊歷四方時,他還為各道館撰文。他與百姓一起共赴天災,受百姓愛戴。

蘇軾並不迷戀官職,他只是希望為國家出一份力罷了。杜甫,辛棄疾,陸游……多少愛國詩人用筆宣泄情感,寫下沉鬱憂愁的文字。可蘇軾不同,他不是憤世嫉俗的,他在處事中發現了人生繁複的種種。秉承堅韌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氣勢。

有人説,黃州是蘇軾的終點,卻也是蘇東坡的起點。蘇軾是屬於宋朝朝廷的,而蘇東坡是屬於他自己的。正是因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會一鼓作氣,滿腔熱血。他寫詞,只是為了將心裏的想法表達出來;他寫文章,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寫書法,“我書造意本無法”;他繪竹,竹即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這就是蘇東坡啊!

我曾認為蘇軾是一位賣弄風騷的墨客。只會為國家大事哀怨,為兒女情長不知所云。可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後,讓我從東坡的每一個字眼中看到了積極向上,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這千千萬萬份力量,匯聚成了一位大寫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讀後感3

寫了一些筆記。寫作的過程中又參讀了梁啟超《王安石傳》(商務印書館20xx年新版)。筆記當然不如原文,整理出來,也當是交給自己的一份作業。讀書筆記,錯字難免,若發現,請指出。20150701記于歸雲齋。

1

這本書大學時候就讀過,後來又讀了蘇東坡的文集,裏面有大量尺牘奏章等議論文,最經典的還是《赤壁賦》等流傳甚廣的代表作。他的詩集我是有的,還沒有來得及看,讀書的計劃很多,只能就迫切的下手。《蘇東坡傳》第二次讀才真覺得好,林語堂的原文經張振玉翻譯以後仍然能那麼流暢,實在讓人羨慕。

2

關於蘇軾的印象,也許最好是從他寫給弟弟蘇子由的詞開始: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個人極喜歡這首詞,其“勞生有限”語,深得人生況味。下片既有抱負,又有感歎,復融合親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蘇軾的一生,用“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當不過。真正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語堂在序言中説:

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這段介紹蘇軾的話倒成了經典,可見林語堂這個人是多麼有趣有才。

餘秋語有一篇《蘇東坡突圍》,我讀過兩遍,還是記不住他説了些什麼,餘氏的解讀常有一種想當然的意味,氾濫的抒情只適合少年人。林語堂的這段話泛觀則好看,要真正理解卻需要了解了蘇東坡一生之後,才明白其精嚴。另外,外人眼中的蘇軾都大概有曠達可愛的特點,我從他的文章裏讀到的除了這些,還有苦澀。

這種苦澀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澀,人生是那麼漫長,文字不能總是拯救我們,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蘇東坡比我們更看得開。詩詞的超越性固然會讓我們暫時忘卻痛苦,但如果沒有敏鋭地感覺過痛苦,那些經典辭章大概也寫不出來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4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怎樣的人能寫出這般豁達之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又是什麼樣的男子能在午夜夢醒這般悼念亡妻?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個老頭有點狂。這個人一定不只是課本上一小段人物簡介裏的蘇軾,這個人也一定掀起很多波瀾不驚的青春,否則怎會在而立之年一提起他就都有了話題。

在看完陸毅主演的連續劇《蘇東坡》後,一個青春帥氣,性格直爽的大暖男形象幾乎差點就代替了那些年想象中的他。但是看到劇中這樣的一個情節,讓我有些質疑。在王弗不幸因病逝世後的第三年,他按鄉俗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

劇中的王閏之似乎有些不像進士之女,更像是個斤斤計較的平常婦人,以致蘇軾因一件小事罵了句“好一個糟糠之婦”,就這句話讓我開始對這部電視劇產生了疑惑,越往後看越覺得劇中的蘇軾越不像他,越想棄劇,似乎覺得電視劇把他描述得太過刻板,太過一本正經,但秉着有始有終的原則還是看完了劇。

心裏的這些疑惑似乎在腦海封存,但是對蘇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內心還是留着很多空白。在翻完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後,他的那本《蘇東坡傳》讓我愛不釋手。

在描寫蘇軾和王弗的婚後生活,林語堂先生這樣寫道:

結髮之妻王弗與蘇軾琴瑟相和僅十年有一,春天,蘇東坡和王弗放風箏,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夏天,蘇東坡和王弗去賞荷花,才子佳人,其情深深,;秋天,蘇東坡和王弗去拾楓葉,夫妻同心,其愛濃濃;冬天,蘇東坡和王弗去看梅花,兩情依依,其景美美。

讀到這,覺得這樣的神仙愛情真的是要羨煞死旁人,怪不得有東坡迷曾説“來生嫁給蘇東坡,哪怕歷盡千年的情劫。”

愛的有多深,結局就有多虐,而後的喪妻讓他心情跌入低谷,三年守喪期後,一個年僅六歲的兒子,和一個不得不娶的新娘,是繼續沉淪下去還是繼續悲痛。王閏之的一聲聲姐夫更是讓他羞愧難當。王閏之對姐夫的滿滿的崇拜讓她心甘情願的為之付出,面對這樣的女子。蘇軾終究選擇接受和王閏之好好生活,而王閏之也陪伴蘇軾度過“烏台詩案”這段最難熬的日子和被貶黃州後的最艱苦的生活。元佑八年,46歲的王閏之在陪伴蘇軾25年之後染病去世。蘇軾悲傷至極,寫道“嗚呼!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於天。”試問這樣的深情厚誼怎會出現電視劇中的好一個糟糠之妻之類的話語呢?

即使蘇軾是犀利的,也不該是這種市井風格。氣度不凡的青年才俊在任何時代都是會成為時代的楷模,受人追捧,顯然蘇東坡是有能力讓男女老少皆為之着迷的男子。

蘇軾任鳳翔籤判期間,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知府宋選十分敬重,蘇軾也能自由地施展抱負,政績不俗便得了個“蘇賢良”的名號。直到宋知府變成陳知府,一上任就對蘇軾百般刁難,連蘇賢良的這個名號也不允許別人再喊了。陳知府的屢次挑釁和侮辱讓蘇軾火冒三丈,終於是沒有摟住火。

陳知府在府衙後院將外院的一土坡移至牆內建成一台,請籤判官蘇軾做記。《凌虛台記》—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在場的官員無不為他捏了把汗。而陳知府卻稱之為傳世佳作,並要一字不改地刻於石碑,豎於凌虛台下。後來才知陳希亮與蘇軾祖父有交情在先,今故意刁難於他,就是讓他明白官場就是官場,官場中無有才能與文章之別,唯有官職大小。宦海,無風三尺浪,有風浪千尺。

蘇軾面對這位年邁的老人的教導,羞愧難當,對他也多了分敬意。然而老人的話,蘇軾確實沒有聽進去多少,後來的“羣烏未可辯雌雄”,更有在《湖州謝上表中》寫到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不與當朝新貴合作的態度,表達了自己對王安石變法極其不滿。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讓蘇軾差點命喪黃泉,讓蘇軾又一次體會到了官場險惡,但這也側面反映了蘇軾作為文壇領袖對輿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在一頁頁的閲讀中,越來越發現這個文采飛揚,全能人才蘇東坡是多麼的讓人着迷,他的深情率性,他的愛國愛民,他的不屈不撓,他的熱愛生活……他的一生都值得細細品讀。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正值雙節,卻逢雨聲潺潺。懶惰如我,不願冒雨遠行,只得在家翻幾頁書,清閒無憂,這感覺倒像是“住在水邊”。

隨手翻開的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我本就喜歡這位元氣淋漓又富有生機的東坡居士。從書中的描寫對他更是欽佩,作者寫到: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説: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多見的。聽到作者這樣的總結不免激動附和,只歎自己筆力不足。

專業使然,我總是對一個人的原生家庭與童年經歷關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線索、長大後的行為軌跡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書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紹了東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鎮是蘇家的故鄉。眉山鎮乾淨整潔,夏季荷花盛開、香氣襲人,東坡小時候在這裏過得自由而快樂。東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體健壯、酒量極大、慷慨大方。年輕時他們正住在鄉間,自己廣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別家那樣儲存食米,卻以米換谷,隨後荒年歉收,他祖父乃開倉散糧、廣播善行,全因為稻穀可藏數年,而稻米天潮時則易黴壞。東坡的叔父趕考高中正欲慶祝,祖父卻在熏熏大醉,手裏還攥着牛肉吃。讀到這裏我不免想到蘇軾在任杭州知府時,疏淤泥、修堤壩之餘,用以“東坡肉”招待工人,還要自制年夜菜與朋友把酒言歡,這不正是繼承了祖父的胸懷和酒趣嗎?

蘇父雖然沉默寡言,終生難實現政治抱負,但有兩個孩子之後還未放棄勤勉奮發,和後生之輩一起歷經科舉,名不被兒子所掩,可謂是後人學習的榜樣。蘇家各種圖書插列滿架,長輩不因一次落第嗟歎連連,晚輩高聲朗讀經典,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才造就了腹有詩書的東坡居士。而且蘇父一直堅持做文章應捨棄華美靡麗、蘇軾也受其影響。所以他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幾時有”讓人把酒問了千年。

東坡的母親出身官宦之家,卻勤儉節約,樂得做個“豪門貧小姐”。閒暇之餘教兒子讀《範滂傳》,小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母親,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正是母親的鼓勵,才讓小東坡立志成為剛正坦蕩的人。幼年的東坡和其他頑皮的孩童一樣,喜歡掏鳥巢,但母親卻嚴厲告誡他們不得捕捉鳥雀。鳥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樹枝上做巢,孩童的歡笑伴隨鳥的鳴叫回蕩在庭院。善良是一個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正是蘇軾胸懷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後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依舊恓恓惶惶,莫不知蘇家早已給出了答案。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東坡是一個擁有超天稟賦的古代人,卻也是擁有現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當詩人,也可以當學者,他可以去研究醫藥學,也可以去練瑜伽,他可以去當工程師,也可以當釀酒師,他的墨竹影響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張人人平等。

在書中蘇東坡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以筆買禍,可偏偏他還改不掉這個毛病,不論何時何地何事,只要他靈感湧現,隨手一寫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禍端,或許這個與他愛管閒事和直言的特點,不將心中的那點兒話説出來,如蠅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禍後總有人在幫他,雖然他的“毛病”有人討厭,但也有人喜歡,其中給他最大的幫助的出去他的同黨和家人外,也就是歷代太后了,她們都很賞識蘇東坡的才能,確實,蘇東坡這個人如果放在當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雖然這本書主講蘇東坡,但也揭露了當代朝廷的混亂,小人在背後使陰招,被表面現象所矇蔽的人,你爭我奪,或許有人是真的在為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百姓,他為人民鬥庸官,為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貶也總要參上一腳,可他卻不恨那些背後操作的小人,因為他懂得恨是自己無能的表現,和人才能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可以如此的對外。

書中最沒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許以前聽到過王安石變法,但在瞭解後也是大吃一驚。王安石這個怪人,思想任憑都是異乎尋常,他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他不在乎外表的東西,只是在發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奮的人。王安石的奇怪習慣,是否矯揉造作,無法斷言,但每逢一個人對某一事做的過度,總會引起人的懷疑。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文學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變法上,王安石走的是個極端,他為了自己的變法巧為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變法確實豎家富了,把百姓榨得連衣服都沒有了,能不富麼?在後代的學者中也對王安石起了爭議,西方認為他的觀念基本上符合現代的社會主義。但不得不説,王安石是一個瘋狂的狂想家。

蘇東坡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是好人”這是蘇東坡對他弟子説的,所以蘇東坡其實過得挺快樂的,這句話展現了蘇東坡的大肚量,容納百川,博愛寬厚,他詮釋了人之所以為人。他提純人類的文化基因,它向我們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噴發到怎樣的高度廣度。

他所建築的建築,先無一不是風景名地,他所練習的瑜伽,無不可以説他是始祖人,他雖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臨終之時,他還是堅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蘇東坡傳》讀後感7

形象中的蘇東坡是個豪爽,曠達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滅的榮光印記,直到現在,人們還銘記取她,我曾去過他的家園眉山,眉山許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説,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許我對他的瞭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讀了《蘇東坡傳》才知道人們愛他,愛的是他的真摯。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歎大江東去,貶謫江城時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與周瑜一較高下,夢想有孫權的驍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於在朝政上屢次與王安石爭辯,致使屢次貶謫,但是這一點歷來沒變。

他有仁慈,他花了終身的積儲買了幢房子,而在遇見一位由於兒子好賭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買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時二話不説把房子送還了回去;他在揚州觀察,發現大眾顛沛流離,寫了封信給太后,細論處理的辦法,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總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公佈實施;他終身屢次被貶謫,其間對他虐待最深的莫過於章敦這個人,比及蘇東坡總算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原以為他會報復章敦,章敦的兒子也這樣想,連夜寫信給東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東坡求情,可在東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當作朋友,還因傳聞章敦沉痾把各種攝生的辦法告知章敦的兒子,而章敦兒子不知道的是,此刻東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將離世,在沉痾時能這麼坦白的回信,這般胸襟仁慈,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也中鮮少見到。

他有真摯,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還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看管他。蘇東坡做了官今後家裏面常常來朋友訪問他。王弗就常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有一天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邊出來就跟他説:“你費那麼多功夫跟他説話幹什麼?他僅僅留神聽你要説什麼,好説話投合你的意思。”這件作業不只體現出蘇東坡妻子的才智精明,一起也體現出他自己為人處世方面的“不老練”。這方面蘇東坡或許永久也無法老練起來,由於那正是他品格中真摯仁慈的一面,無法改動。

他有豁達,蘇東坡被貶謫到我國本鄉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知朋友説:“每念京城無數人喪生於醫生之手,予頗自幸虧。”當他被貶官黃州時,朝雲生了—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生,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就是實在的他,現在覺得蘇東坡是那麼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氣,卻多了分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踏實,多了分坦白,不妄自菲薄,不屈服於命運,當然,也具有着曠達的胸襟,正是他種種真性情的作業才會被世人敬重了千年,正如《蘇東坡傳》所説:“一説到蘇東坡,在我國總會引起人親熱敬仰的淺笑。”我信任,即使再過千年,他也仍是會這麼耀眼。

《蘇東坡傳》讀後感8

上學期隨老師和同學一起參觀了黃州的東坡赤壁,園林不大,主要是欣賞蘇東坡的一些字畫,如果是像平常一樣自己做一個遊客,進去參觀一遍恐怕不會有任何收穫,對蘇東坡這個人以及他的傳世作品也不會有任何感受,説不定還會覺得無趣,這都不過是因為自己太過缺乏對歷史、文化、對偉人的感知力罷了。

這一次黃州東坡赤壁行,不是自己走馬觀花地瞧,而是有專業的講解員介紹,有蘇東坡迷的.帶領,自己才頭一次體會到,原來這小小的園林裏面,珍藏着如此豐厚經典的史料。

回來之後開始打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看得草草,由於對蘇東坡及其著作還所讀甚少,我算不上是蘇東坡迷,但這偶然的時機,讀到他的傳記、去到他的紀念館處,還是慶幸於能對蘇東坡的人生際遇和人物特徵多了幾分瞭解。

林語堂寫到,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

所有這些品質薈萃於一身,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沒有明顯的缺點,只有溢出的可貴品德和才氣,好像這世界上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人都沒有理由不愛戴他,不敬仰他,不喜歡他。

如果讓我説看過《蘇東坡傳》之後的印象,首先還是逃不離上述林語堂對他的高度概括:才高氣清。

他本有政治上的高瞻遠矚,但是不屑於浪費時間在朝廷上明爭暗鬥,他一生中多次被重用,可次次都被政敵拖下馬,不是使他蒙冤入獄、慘遭貶謫,就是逼他自動請辭、歸隱他鄉,可蘇東坡也算是在仕途上行事比較穩妥的人,儘管他自始至終反對王安石新政,卻也在傳記中看不出他為反對推行新政作出強硬行為,只不過是奏章作詩以表政見,以至於他的政敵幾次逼他出宮,所用的手段無一不是從他的詩詞書信中百般挑錯,説他挑戰聖上權威等等。

他心繫黎明百姓、在地方政績突出,這些都有目共睹,除了在言語文字中或有不羈的表達,他的敵人只怕是再也找不出其他紕漏可以利用,他一生宦海浮沉,不過是因為他才高惹人妒、而他本身氣清不好鬥罷了。因此或許可以説,蘇東坡自始至終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只是生不逢時,但從政治角度來説,在亂世之下,在朋黨之爭之中,他是否有過不遺餘力地抗爭呢?

畢竟一種聲音的輕易退讓就會使另一種聲音惡意生長,王安石變法期間的民間亂象久久不能被發現,就是因為朝廷中的聲音被壟斷。

除了仕途不順,一生多顛簸以外,蘇東坡的生活方面、情感方面似乎一片和順,苦中也能作樂。

他有有才氣有抱負的父親,有明理温柔的母親,有一生不離不棄感情至深的弟弟,有賢淑通達的妻子和小妾,有孝順的兒子,還有各方才子為好友。無論是在京都生活富裕的時候,還是在被貶期間貧苦之際,其家人未曾因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改了脾性,而是始終和和氣氣、相互扶持,其友人也總是能不計受牽連之前嫌而與之共同做樂,飲酒、繪畫、作詩、打坐、酣睡……

官場之外蘇東坡的生活可謂和和美美、多姿多彩。他的性情不曾改變,從來是雲淡風輕、天真爛漫。

傳記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他被貶在外時已經非常貧困,來到常州打算買一棟房子以後在此常駐,他用身上僅剩下的五百緡錢果然買到一棟心儀的住處,可是一天在路上他發現有一個老婦人哭訴,説自己家裏住了一百多年的房子被兒子賣去了還賭債,而老婦人説的房子恰好就是他所買的房子,他當即把契約掏出來燒掉,也沒討回付的房錢,而蘇東坡當時只是被真情所感,無法抑制,連自己家裏的温飽都不管不顧了,林語堂對此事的評價是:事情做得美則美矣——還有什麼別的好説?

由此可以看出蘇東坡真是十足的性情中人,只不過這種不爭不搶不管不顧在官場上是被人利用,在家人友人間則是被包容。

人無完人,世人敬仰的蘇東坡也是。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和生活情感間的和和美美,在蘇東坡身上也有了個能夠令人接受的平衡。

《蘇東坡傳》讀後感9

夜裏,躺在牀上,輾轉難眠,心中似乎有着太多事情無法釋懷,親情、友情又或者是成績,那令人厭惡的一幕幕不斷地在我的腦海中山東,如同一場永無止境電影,一鏡到底,不給你留下任何喘息的機會。煩躁、鬱悶此時一股腦湧上了心間,睡意全無。我從牀上坐起,拉開厚重的窗簾,讓外面的一絲光亮能夠透進來。涼夜如水,只有那月光與我作伴,我痴痴地望着那月亮,彷彿看到了什麼人的面影,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漣漪,那個名字幾乎脱口而出,但我望着那一輪明月中瀟灑自在的身影,最終還是沒有叫出口,我看着他朝我揮揮手,帶我乘着清風走進了那一幕幕過往……

蘇東坡歷經六十餘年的風雨洗禮,一生可謂坎坷不平,在蘇東坡的仕途中,有多少奸佞小人因內心的嫉妒與政治上的愚昧,不惜一切手段都要把這一位大文豪打擊地無路可退,一次次貶謫,一次次遠離,我們的蘇東坡離那中原越來越遠,離那政治的成功越來越遠,有多少人為他傷心苦悶,但我們的大文豪卻不以為地對他的弟弟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我們的蘇軾就是如此地灑脱自然,內心歡樂自然,彷彿世間一切都只不過是一陣拂過水麪,帶起一絲漣漪的清風一般,無足掛齒。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想擁有如蘇東坡一般的豪氣與瀟灑,但最終都因一場雨而打消了此些念頭。的確,有多少人能夠像蘇東坡這般因走累而舊地而坐,因下雨而放聲大笑呢?

蘇東坡以坦蕩二字度過自己的一生,他不計較任何,縱情想了樂。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為人的率真自然當真應該向蘇東坡學習,此般自然與率性豈是塵世中的凡夫俗子可模仿而來的?

如同林語堂所説,蘇東坡是一位樂天派,敢問這時間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住他的步伐?有什麼東西能使我們的大文豪感到畏懼?所謂的功名利祿,所謂的迫害在蘇東坡眼中又算得了什麼呢?他的眼中只有天下的蒼生百姓,只有民間的疾苦罷了。那貶謫又怎能影響蘇東坡對民生的關心?

我們用他自己的話説,他過去的生活態度,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

我的眼皮漸漸地沉了,心中似乎多了一份清明,突然發覺自己內心所煩悶之事不過是那許久未清理的書架上的一層薄灰罷了,輕輕一吹,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我又望向那輪月亮,只看見裏面的人背對着我揮揮手,擺擺衣袖,走進了一片虛無,留下了“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和一陣爽朗的笑聲,我在心裏默默地重複着這句話,看着那月亮露出了許久未見的笑容。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讀畢《蘇東坡傳》,一股對東坡的喜愛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人物,讓我為之傾倒的同時,思考之餘,也給了我許多啟示。

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高爾基如是説。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我眼中所欣賞的樸素換種説法,可以説是全面真實,而東坡就是這樣的人,他這六十四年的完整一生完美地詮釋了"樸素"這個詞。林語堂先生這樣描述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數百字都無法描繪蘇東坡的全貌。是啊,再多的篇幅,對於刻畫這樣富有生機的人皆是蒼白而徒勞的。

瞭解東坡的人都知道,作為政客的他一生顛沛流離,從蘇氏三父子乘舟離開眉山的壯雄心勃勃,到輾轉黃州,再是一路向南到達嶺南,最後越過雷州海峽,老死瓊州……朋黨之爭中蘇軾從來不是不知曉政治規則,而是他的本性讓他明知故犯,所有的私慾在他眼中卑微至極。比起榮華富貴,他更樂意關注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他的清醒與堅持,使他困於朋黨之爭,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相牴觸,他就是要反抗到底。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管政治生活中多少風雨,甚至是冷箭撲面而來,東坡都用豁達做蓑衣,樂觀做草帽,波瀾不驚地緩緩駛船,坐看風景。蘇軾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樂天派,即使深陷泥潭,他依舊可以唱着小調和三五個知心好友共享生活的樂趣,他為妓女題詩,與和尚趣談,與鄰人學做菜,在東坡耕耘,美化生活環境,作文寫詞樂不亦乎。蘇軾平易近人,一生交友無數。引車賣漿者亦可與他成為知己。

"天才可以感知卻無法琢磨。"無法細數其功,我們只是知道蘇軾自始至終都保持着他那難能可貴的赤子之心,隨風飄蕩卻始終笑的坦然,而這份坦然正是源於他內心的純粹。這讓我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另一個大才子林語堂,他在書中寫道:"我喜歡他,所以我瞭解他。"正是源於這份純粹的寫作緣由,這發自內心真正純粹的喜歡,我們才有幸通過林先生的筆觸去感受這樣一個雖已作古千年,卻依舊立體多面的天才,幸之。

林語堂説:"讀蘇東坡的生平,我們一直在觀察一個偉大的思想和性靈的人生足跡,而他只是在塵世中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暫的印記。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切回憶,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他靈魂的歡欣與心智的快樂,這些都是萬古不朽的寶藏。"是啊,東坡就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而他赤子般的笑聲隨着歷史長河飄蕩,使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動容。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若秉局外者觀,遑論人,事物言語都不可道斷。

蘇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尋不見了,連蝦侶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時間長河中,滌出幾個字給後人照鑑。巧在眼下正看歐麗娟解紅樓夢,提到——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紅樓的哲學和價值觀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自然是能得到了和當下契合得緊,追求自由愛情的寶黛形象。哪知滴盡辛酸淚的冊頁中,只是傷心事,未詠兩人情。倘如窺史料手稿便可云云,當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蘇東坡了。

《蘇東坡傳》不是蘇東坡的生平,而是史學家的研磨和坊間高牆之外的民眾話餘?也不是,而是文學家的讚美拌着史料澆築的墓誌?也不是,而是躺在書頁中的點橫撇捺?也不是,它僅僅是林語堂寫的象罷了。一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麼我讀《蘇東坡傳》在讀些什麼?

我讀出的是他曠達的笑容,他的剛正與悲天憫人,他神采奕奕揮手,他兩臂生風,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見本心。説千道萬,此刻,我也僅僅在寫我心中蘇子的象。

《蘇東坡傳》大體是順着蘇軾人生軌跡來鋪墨的,拿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夠也沒有意思。我們只需知道那個年少成名的蘇軾和中年發跡的蘇洵,還有蘇轍三人帶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處沿用原書的用詞,京都指京城)。這樣説似乎對於子由來説不太公平,似有此人無關要緊之意。可蘇軾一生的波瀾中,子由都不止是個岸邊路人,他也時常投石入水、蕩起漣漪,説蘇子不可不説蘇轍。他們之間的兄弟友愛與以後順逆榮枯過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蘇子一生歌詠的素材。但此處先按下不表,首要,説蘇子絕不可不説的,是才華。

填一首《南歌子》來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東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髮、好兒郎。

沽酒京南鋪,直言殿上皇。滿袖瀟灑語輕狂,梳攬碧湖梅寺、在蘇杭。

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我批:東坡可佔十中之七。雛鳳清於老風聲,子由也在兄長墓誌銘上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中,似乎是融為一體的存在。善詩詞歌賦者多通音律繪事,善繪事者多通書法。這是極為具有包容力和多發展方向的中國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而蘇子又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與文人來説,幾乎同高山神雲。他的才華並他的瀟灑,那是可直衝雲霄的氣象,聲名在外,自然是官場上敵對勢力一派的眾矢之的。自請離京,遠走他鄉,他鄉卻是第二鄉,才成就瞭如今的杭州。

説蘇子不可不説的是豁達。他的一生縱然十分精彩,卻也是浮浮沉沉。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裏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被貶海南,海角天涯處,屋漏雨飄,流金酷暑之熱,折膠嚴冬之寒,冰蠶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涼。他説此間還剩得一幸,無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頭搶地爾是好的。他就這樣如此地來以自身來説服天下人苦難算不得什麼。再説蘇子不可不説的是為人,是為了人。心心念唸的是黎民的存亡與痛楚,問其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提及為民奔走,杭州潁州揚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敵,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

現在回到那裏,説蘇子不可不説的,是蘇轍蘇子由。“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風雨對牀之思,兄弟團聚之樂。如果我們去評判一份人性的偉大。首先不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又該看什麼呢?他們共度中秋,寄信對詩不斷,可以徹夜詳談,把酒言歡。在這本書裏,兄弟竟無半分芥蒂產生,可謂兩心搖照,情比金堅。不知是真是假,還是林語堂的筆墨未到,那就權當做是真。他們家計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兒女,都是兄長幫忙婚配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東坡寫的,可後人覺得這是寫蘇東坡的。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東坡滿身盡是。

林語堂一本書也不足以描繪出蘇軾,更何況我這短短匆促抓耳撓腮的千餘字。只當是七拼八湊,胡言亂語,神骨難肖。

填《臨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飄潑雨,北風捲得細殘。浮華平生躊躇漫,夢中同蘇子,相見倚雕欄。

難言多為蚍蜉事,何不換了笑談。徑前飛花馬蹄歡,青山滿目是,此去不須還。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看完以後,感覺跟以前看的林語堂的大家文筆不太一樣,可能是翻譯的問題,生硬,好多地方語句不太通順,連南嶽華山這種低級錯誤都會出現了,比如,“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感覺好像是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嚴重影響閲讀體驗。

還有,個人以為叫傳記之名,應儘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最好不要摻雜個人的感情色彩,以主觀色彩選取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容易誤導讀者。

作者對王安石似乎懷有某種偏見,對他的大段描寫有失偏頗。把王安石描寫成了大肆打擊異己,不擇手段的政客。我覺得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都為公心,有理想,只是政見不同,德行操守毫無瑕疵,毋庸置疑。貶低一個來突出另一個有失偏頗。

任何一個作家要為蘇東坡這麼一個大眾熟知的文人做傳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被貶杭州開始,作者漸漸的剖析了蘇東坡的詩書畫,這一段個人很喜歡。

每到一個地方總能率性而為,找到自得其樂的方式,不怨天尤人,積極融入其中,真是天生的樂天派。疏通河道,建造蘇堤,改造西湖,釀各種酒,幽默詼諧,賑濟災民,建立醫院等等。

與退休後的王安石談詩論道,對待迫害他的章淳也最終是寬容豁達的態度。與子由之間的兄弟情令人感動。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這六十四年的一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湖州,杭州,黃州,海南都留下了他深深地印記,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也許就是我們所説的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他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骨,是無數文人士大夫所崇拜的偶像,真正做到了處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有偉大的人格和品格,坦然面對,淡然處之,詩詞書畫建築水利農耕菜餚瑜伽醫藥涉獵廣泛,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在逆境中不意志消沉,保持一份樂觀的天性不易,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灑脱,沒有這份心境,哪能融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呢?

正如作者説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眼前一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不羈的形象緩緩的向我走來……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蘇軾用他豪放的筆墨揮灑着,用詩句詮釋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更是如一顆閃亮的明星,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河中,閃爍着……

讀完《蘇東坡傳》,我依舊感歎着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可又為他在苦難中豁達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摯友。

蘇軾多次被貶官謫遷,他豁達、樂觀,無時無刻關心百姓,為百姓着想。記憶最深的一次是蘇軾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詩情畫意,讓蘇軾的詩意大發,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讓人回味無窮。他為百姓做過很多事情,曾經立過一家公立醫院,在三年內治療了一千個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決杭州居民用水的大問題,因為沿海的長牆常年未修,因此有許多淤泥,運河河牀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蘇軾根據潮汐來控制水,通過自然環境將水過濾,並開通了一條新運河與西湖相通,他還解決供水問題,選擇用黏性大的膠泥燒成陶瓦管子來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歎蘇軾的聰明才智,也為他有這份關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驕傲,在滿是淤泥的官場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個為百姓做事,不貪污錢財,人人道好的良官,讓我更為敬佩。“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戰士”,正是蘇軾的代言詞。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不忮不求,純然隨心。元豐四年,蘇東坡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身着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樸實的平民形象,為他添了幾分淳樸和自然。那時候的他,或許是最卸下包袱的時候吧,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的綠苗時,他會歡喜得像個孩子般跳起來。他看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着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那份自得,是在這個亂世中少有的吧,也因為他的灑脱,才讓後人銘記。

我欣賞蘇東坡,因為他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豪邁氣概,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真摯情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曠爽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壯志躊躇。他的筆墨,有對這個世間的感歎,更多的表現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對人生的豁達。在《蘇東坡傳》中,雖沒有花很多筆墨寫他的詩詞,可通過平常的小事,描繪出的他如同一個孩童,對世事的樂觀,保持內心的天真,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誠懇。

林語堂先生在原序中有這樣一句評價“蘇東坡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鼓勵,在給予我詩詞享受的同時,帶給我的更多的豁達開朗的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

只需靜靜地摩挲一下中國文化,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詩詞、右手書畫,瀟灑從容地漫步在文化長廊裏,信手拈來,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就是蘇東坡。

瀟灑,這是我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最強烈的感受,蘇東坡的一生將這兩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蘇東坡的瀟灑首先表現在思想的率性上。無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時常與和尚們談經論佛,也曾潛心於瑜伽與煉丹。可以説從沒有哪一種思想派別在他身上達到統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學處世,又從佛學中體會到生命只是一種表相,進而追求靈魂的永恆,同時還用道家的信念將生命簡化。蘇東坡遊刃有餘於各家學派,是一種思想上的“逍遙遊”,令人歆慕。這種心態使他可以隨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在獵場上他“左牽黃,右擎蒼”而望“千騎卷平岡”,在赤壁他憑弔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發”;他一方面與歌妓共覽夕陽“斜照江天一抹紅”,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懷念亡妻而“唯有淚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開花謝也總能惹得他們潸然淚下,但他又確實懷着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興修水利、賑濟災民,造福一方。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而它們只不過是蘇東坡的軀殼,那行雲流水、天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蘇東坡傾注其中的情感與靈魂,才是千百年來將人們深深感動、被人們真心崇拜的精神內核。

林語堂先生説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這也正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蘇東坡遭遇了失意文人無一倖免的貶謫,他在被貶之初就告誡自己:人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小人的誣陷、皇帝的誤解,在他眼裏都“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説是有“慷慨”而無“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顯豁達。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鬱,温庭筠太輕佻,李後主太悽洌,而蘇軾的樂觀與憂鬱卻相得益彰,表現出一種歷盡悲歡、洗盡鉛華後的從容。體驗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後的蘇軾,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脱胎換骨。我相信,他也經歷過精神上痛苦的掙扎,但是,作為一位融儒道佛於一身的思想家,蘇東坡經過深刻的自省,終於殺出了一條血路,浴火重生帶來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灑脱自信的步伐。

一個可以着意揮灑真我性情的人,一個可以在世人面前談笑風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這樣兩種素質:天真與單純。從蘇東坡先後與王安石及司馬光集團反目來看,他竟然簡單地把政治鬥爭套用到“有是非之辯,無名利之爭”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見其天真到了何種地步。他就像在進行一場一個人的戰爭,為了理想、為了清新的空氣、為了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保留些許單純而戰!同荊軻一樣揮舞着單刀,刺向整個王朝!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在蘇東坡的身上,瀟灑被詮釋成一種釋然的心態,一種趨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種沒有圓滑的成熟,一種充滿智慧的率性,一種與自然締結的盟約,一種用天性寫就的浪漫。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工作以來,尤其結婚生子之後,很少有時間讀書,此次教研組安排讀書任務,對我來説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我本來想草草看完,想着無非就是一本人物傳記而已,但是,讀完以後,腦海中蘇東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卻怎麼也抹不掉。我承認,我被這樣一個純粹的人觸動了。

簡單來説,《蘇東坡傳》一書中林語堂先生詳盡地介紹了歷經磨難的蘇東坡的一生。説蘇東坡歷經磨難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的一生大半都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正當盛年的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他的貶謫的生活,按時間順序,蘇東坡接連被貶到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對無恥政客的陷害,蘇軾不屑反駁,只是泰然處之,奔赴一個接一個的流放地。儘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卻沒有因此頹廢,正是在被流放的這些年裏,他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傳誦的名篇。在密州,他寫出了《水調歌頭》這樣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嶺南萬户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雞犬識東坡”,希望可以“不辭長做嶺南人”,即使是濕熱的海南,他也為“唯有一幸,無甚療也”而倍感欣慰。“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雖然是讚歌女柔奴,其實更是在自嘲。在黃州時,蘇軾仍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傳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後,蘇東坡還不忘調侃“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畢業工作結婚這兩年,我需要自己承擔責任,照顧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發現原來生活本身其實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平平淡淡守護一份簡單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説想要真真切切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點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卻因為一些無端的中傷而終止,這樣的挫折放在我這裏,我估計怎麼都做不到如此灑脱的吧!但是,蘇軾沒有意難平,蘇軾泰然自若,恰似徹悟了一般。蘇軾的偉大就在這裏,因為他就是一個純粹的人,純粹到面對中傷不去辯解,純粹到只關注自己的追求,純粹到毫無私心!這份灑脱,這份隨性,這份坦然,古往今來少有人能比擬,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時間看了《銀河補習班》,片子中的馬皓文也是一個純粹的人,明明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建築師,卻因為別人的錯誤而鋃鐺入獄,從而錯過了兒子成長的重要階段。就算是出獄了,他還要因為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發展,為了兒子的成績,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從未放棄,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馬皓文和蘇軾一樣,都是一個被現實社會排擠的人,也都是一個被時間承認的人,更都是一個純粹的人!

當今社會,面對家庭,面對工作,面對社會,每個人面臨的誘惑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也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改變一些東西,或者放棄一些東西,如何才能堅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蘇軾和馬皓文能夠堅持做一個純粹的人,最終被時間承認,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