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Q正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後感通用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語言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描寫地淋漓盡致。

阿Q是一個典型的`貧窮流浪者,過着整天被人欺負,又不能還手的生活,可就是這樣他也能過得逍遙自在。作者在第二章《優勝記略》中寫道:“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村民,他都不放在眼裏。”

正是因為這樣,阿Q才無論遇到誰來欺負他,他都能自我療傷,即使被迫説自己是“畜牲”,他也能認為和第一次當秀才一樣。剛賺來的大洋丟了,他第二天就能忘。

《阿Q正傳》讀後感2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着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阿Q正傳》讀後感3

發生在阿Q身上的,不僅是一個特例,這是農民的典型,是當時風雨飄搖時期中中國人民的典型。當時的中國人民就是一直沉迷於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過分良好的憧憬,對革命還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劇,來揭示長期存在於中國人民內心的封建惡習和劣根性,也藉此來喚醒“沉睡中的人們”,為他們開啟一扇窗,讓黎明的陽光照亮他們的雙眼。這大概也就是《阿Q正傳》經久不衰,被傳頌為“魯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傳》讀後感4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200字》。,作者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説,《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説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讀後感5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説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6

初看阿Q,覺得他跟星星一樣可愛,給我們觀眾帶來了這麼多歡聲與笑語,但看着看着,總覺得吧,不太對勁:星星是基於調侃別人來達到幽默搞笑,從而給我們一種很輕鬆地氣氛,而阿Q則是在不斷地跟小丑一樣通過糟踐自己的尊嚴來讓我們笑,讓我們苦笑,讓我們不得不發出幾串笑聲來緩解一下沉重的'氛圍。

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什麼都沒有,甚至連屬於自己的住所都沒着落,只能可憐地窩在一個破廟裏。他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樣守着自己的幾分薄地過日子,只能給別人幫工,賺些辛苦錢來熬日子。就這樣,還是不是地被地保給榨一下。

《阿Q正傳》讀後感7

“勝利”過頭了甚至招來災禍自己也不知這就麻煩了。阿q死了,他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死。死都死得如此糊塗,他的人生怎能算不上是悲劇的一生?尤其是最後一句旁白説阿q“子孫繁多,至今不絕”使觀眾在欣賞完電影的同時,將彼時與此時對比,尋找現實中的.阿q,從而產生許多感慨。

這真的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

《阿Q正傳》讀後感8

阿Q精神是一種在受到長期壓迫下,對現實的無能為力所導致的病態幻想。不是憧憬,不是希冀。因為它沒有行動的決心,沒有鬥爭的'覺悟,甚至沒有是非的認識。

阿Q精神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在處理現實問題時時選擇迴避還是堅守的態度。

《阿Q正傳》讀後感9

阿q很可憐。他一次次地受欺負,賭博明明是贏了卻連錢也拿不回來還莫名其妙地被打了;一次次地被地保索財,調戲吳媽後被告知要去賠禮道歉,還得賠償趙老太太東西,他很疑惑,但還是任人擺佈了。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他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看到小尼姑便上前將之欺凌來解氣。欺軟怕硬的性格特點展露無遺。而旁邊看客的看笑話、起鬨的'態度更顯示了那個時代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

《阿Q正傳》讀後感10

作為一個失去土地的流浪僱農,阿Q是受壓迫的羣體,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阿Q參加革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實際上還是傳統思想。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也是魯迅在《阿Q正傳》中對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魯迅提出經歷了革命之後阿Q的.精神勝利法並未改變,這場革命其實沒有實際作用,縣官老爺還在職,看客還是原來的那羣看客。魯迅意識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啟蒙。

一場沒有作用的革命,導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死。他還是一個沒有覺醒的麻木的僱主,一個被人看低鄙視。地位低下者,一個取悦於人的小丑,一個犧牲品,一個悲哀。

《阿Q正傳》讀後感11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

《阿Q正傳》讀後感12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裏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説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裏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裏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裏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後感13

也許,在那個時代,像阿Q那樣的人,還會有一條“活路”;可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那些只會逃避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的人只會被淘汰,而不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時候,作作白日夢、滿足一下自己的心願也是允許的',可是,我們不能把幻想當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計劃的去努力,儘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願,讓自己的夢不再是虛幻的,讓自己的夢變成眼前的現實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讀好書是我們唯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實現我們夢想的唯一途徑!

《阿Q正傳》讀後感14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説,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點。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了N多次了,至今依然未明白其中的含義!

正如魯迅先生在開頭寫的其實像阿Q這樣的事,早已藏在我心中多年了!只是借這個社會表達出來而已!

“精神勝利法”,這是阿Q再受到挫折後的結論,説好聽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就是遇到困難後不敢面對,好像鴕鳥埋頭一樣,不敢面對困難!

魯迅先生,你總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魯迅精神萬歲!

《阿Q正傳》讀後感15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己卻不會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為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鬧“革命”,可是他在土穀祠的“革命”就等同於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為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為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