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誰爬得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主要的目標是知道什麼是循環小數,以及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讀法和取近似值。重點探索循環小數的意義。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想通過身邊的例子讓學生感知什麼是循環,為後面認識循環小數做好鋪墊。在新授時通過創設動物園運動會比賽,讓學生思考如何得知誰爬得快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在學生的計算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再討論形成共識---這樣的數就是循環小數。再讓學生從找數的共性中體會循環小數的特點,舉例説明什麼樣的數才是循環小數,再通過自學教材70頁 “數學萬花筒”瞭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循環節,再引出讀法。在這幾個環節中感覺學生基本能體會循環小數的特點,就是不太敢用語言表達。而且由於剛學完求積商的近似值,所以有部分學生只計算到小數部分的第三、四位就不計算了,基本沒發現餘數和商的'變化關係。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和讀法時,這個內容教材是作為補充的。由於時間的關係處理較為簡單,結果有部分學生基本沒有掌握,如果在這個地方我能再處理好一點,效果也會好點了。

本節課教學我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但在教學中我沒把握好時間,出現了中間鬆,兩頭緊,導致後面的練習題沒做完的現象。課堂總結時,學生説得少,總結得不夠全面。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2

《誰爬得快》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69頁—第70頁的“循環小數”。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從而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循環小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培養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利用ppt課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通過感受生活中的一些交替、重複出現的現象,如:交通中的紅綠燈,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現等等,讓學生了解這種現象其實在數學中也存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新知的探究作好了鋪墊。

二、新知探究,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放手讓學生計算73÷3和9.4÷11的商,自己去發現餘數和商的.規律,從而引導學生像這種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開始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小數就叫做循環小數,並介紹循環小數的表示法。通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經歷了新知的形成過程,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充分挖掘教材,瞭解更多知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數學萬花筒”,讓學生了解更多關於循環小數的一些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靈活應用新知,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通過一些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給學生提供一些輕鬆拓展題,體會循環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們學習數學的價值。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3

《循環小數》是小數除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和意義基礎上,瞭解和認識循環節及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並能教熟練的讀寫循環小數。本着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學會合作”這一目標,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着手。

一,導入新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對象發生了興趣,就有了行為內動力,學習便成為一種自覺的活動。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先通過聊天的`形式讓學生説出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循環,再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加深感知。此環節的設計聯繫了生活實際,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時讓學生自己略讀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自學。數學學習的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與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環節我是讓學生通過觀察餘數和商變化,找出這些小數的共同特點,揭示循環小數的定義。根據需要進行保留循環小數,然後讓學生自學數學萬花筒,瞭解什麼是循環小數的循環節和簡寫方式。

三,鞏固定義時找準學生易錯點。在理解了循環小數含義後,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確定學生的易錯點,出示了幾個典型的小數(可舉例)讓學生判斷。同時在這一環節,我揭示了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四、鞏固應用時,開展能力測試。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在這一環節開展了能力測試這一活動。能力測試練習題的設計上儘量避免簡單的重複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樣、深刻、尤其強調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充分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人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以上就是本人對本節課設計的一些思考,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在教學中,過多的注意預設,使教學放不開手腳,環節安排趨於飽和,練習設計有待加強,這樣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是環節預設應在於精,在於厚重。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4

這節課我付出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讓我深切體會到: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並且平時要把點滴的經驗積累起來用之於課堂。

這 節課是一個計算課,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商數和餘數的特點,從而認識什麼是循環小數,並且會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在教學的設計上,我把發現商數和餘數的特點、 認識什麼是循環小數和對它取近似值作為本節課的重點,雖有所側重,把前者作為最重要的知識,分配時間是15分鐘,把後者作為次重點,分配的時間是10分 鍾,沒想到這已經違背了教學目標,應該把計算和在計算中發現商數和餘數的特點、認識循環小數作為重點,對它取近似值只是一帶而過,因為學生很容易理解,不 必過於多講,由於教學目標沒有把握好,教材沒有吃透,我認為這節課上得的確很失敗。上完課時,我心裏特不是滋味,因為我也付出了很多,但付出沒有回報,不 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體會,很難過。

在難過的過程中同事和領導都給了我安慰,我覺得也是:只有經歷了,才能深切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我細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開頭拍節奏遊戲讓學生體會“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從而引發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尋找類似的現象,雖沒有張老師的引入好,但 我覺得我們設計意圖是相同的。在講授新課的時候,特別早通過計算73÷3和9.4÷11時發現商數和餘數的特點時,因為我的目的只想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 究發現除不盡,餘數在不斷的重複出現,商也不斷的重複出現,只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行,對於循環小數的概念沒有細講,這和張老師先通過計算73÷3、 9.4÷11發現除不盡,為什麼除不盡,是因為餘數在不斷地重複出現,商也不斷的重複出現,然後再通過計算來發現這個規律,然後講解商 的寫法和讀法,最後再來探索講解什麼是循環小數。(數字不斷重複出現,重複出現的數字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可以是小數部分的第一位重複出現,也可以 是小數部分的第二位重複出現。)我在備課的時候把這些內容也備上了,但想到它不是一節概念課,所以也就沒敢把這些內容講出來。

我想:及時 講出來估計效果也不會有張老師的好,因為她的激情感染了學生,感染了課堂,但我會從中吸取教訓:自己既然準備的有,就要大膽講出來,不要怕出錯。老師上課 要有激情,學生上起來才覺得津津有味。接下來,我又重點講解了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並做了練習。在最後的鞏固練習部分本想達到一個**,沒想到又因為超時 的原因,讓她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5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國小生學習數學是自我探索、體驗、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通過對教材的加工、設計,合理使用一些課程資源,創設情境,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生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過程中學習數學,掌握知識.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一種探索的品質.

一、創設遊戲情境,實現學科整合

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猜成語”的遊戲,激趣導入,從猜到的成語“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詞意中,感知某些事情會不斷重複出現,體會“循環”這一概念,把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整合到學科的聯繫中去,在語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邏輯中捕捉數學信息,實現學科之間的和諧統一.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探究的殿堂

創設問題情境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必會激起思維的浪花,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課堂思維是否活躍,主要在於他們是否具有解決問題的需要,教師要善於運用教學機智,適時拋出數學問題,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例如: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根據創設的情境(蜘蛛、蝸牛誰爬得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嘗試,在嘗試中探索.通過獨立探索、小組交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在發現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獲得結論。

三、創設生活情境,讓課堂走進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除了讓學生平常無意識的觀察、感受外,有意的生活體驗的積累也很必要。如在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得出循環小數的特點後,再利用身邊常見的風扇,開動它,使它不斷地旋轉,再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或發生的事中找出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着數學思想,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創設情境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可以改變原來的枯燥、抽象的數學教學狀況,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把數學知識藴藏在生活常見的遊戲中,使數學課堂上得更豐滿。

《誰爬得快》教學反思6

本節課我利用蜘蛛和蝸牛比賽的故事導入新課: 蜘蛛3分爬行73米,蝸牛11分爬行9.4米。誰爬得快?怎樣列式?學生列出式子後要求自己計算。學生計算着開始小聲説話,課堂上開始有些騷動,我抓住這 一契機緊接着問:“為什麼不往下除了?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所以我通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討論獲得循環小數 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 知。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嘗試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再通過討論、師解、生自評,讓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本節課不足之處是:在用豎式計算時,有些同學掌握不住保留幾位應該向下多除一位的規律,總是除好多位又費時又費力,今後應該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