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可能性》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可能性》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1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國小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4、練習設計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而且作業量大,達到練習效果。

5、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三維上標中、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為更好地實現雙基教學服務。同時也應該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張老師在結束語中對學生説的話:下節課如果你努力了,學習之星一定(或者説成可能)是你!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與期望,這樣結束本堂課的教學,很乾脆,更精彩.當然,如果在教學中再給學生多一些鼓勵,且多一點鼓勵的形式,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悦和師愛的魅力。這樣就要好得多,這也是新課標中所要求的,更是實現雙基教學所必須的。

建議:

1、在小組活動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導,使得實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協作、彙報。教師只要説明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沒必要規定小組長彙報。哪個行哪個就説,哪個想説哪個想表現自己就讓他表現出來。讓學生得到個性發展。

2、要充分挖掘課本資源,進行拓展思維訓練。例如:盒子裏不同顏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數量不等,再進一步判斷摸到哪種顏色的可能性的大與小?

3、教學用語要精練,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特別是在各個環節的過渡上更為重要。例如:剛才我們學習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下面我們就來判斷一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情況一定會發生,哪些情況不可能會發生,還有哪些情況可能會發生。並用最簡潔的話來表達。請看大屏幕。這樣肯定上一環節學生的表現及下一步的要求,就過渡到了下一環節的教學。

《可能性》教學反思2

在設計《摸名片》這一課時的時候,立足於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愉快的體驗。現簡單反思如下

1、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本課設計了讓學生摸撲克牌,進,先讓學生從盒中任意摸一張,看看能不能摸到黑色牌,進行男女生比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接着學生帶着自己的猜測做摸撲克遊戲,然後彙報摸撲克的結果。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具有實效性,學生會主動地對出現的各種摸撲克現象進行推想,驗證。這樣,整個教學就成為“猜測——驗證——結論”的活動過程,學生學習的思考更深入了,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分組體驗、合作交流、小組彙報,促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可能性》教學反思3

可能性的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基礎上是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還要學會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初步體驗隨機事件的可能性。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指出:“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例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在追問中,通過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足球比賽決定由誰開球的視頻,由一句“你認為拋硬幣決定由誰開球公平嗎?”引出教學內容。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從而説明在比賽前用拋硬幣的方法來決定由誰開球對比賽雙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讓學生感知遊戲規則公平性的含義,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斷追問中引發矛盾衝突,在試驗中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課標指出:“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問中,通過每組每人拋兩次硬幣的試驗,出現了三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引發矛盾衝突,使學生開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對問題開始進行理性地思考。然後通過數據的繼續累加,使學生由原來的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試驗結果與1/2相差較大,逐漸開始認同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這一試驗結果。學生開始由“半信半疑”轉為“逐漸接受”。學生再一次經歷了數據的累加,以及歷史上著名的試驗,已經由“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轉化為“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了1/2”,這一變化不是教師生拉硬拽,強行讓學生認同所要的結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問中,一次次的數據累加中,積累學生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認同。通過學生的比較和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在數據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真正明白“相等,原來就存在於不斷逼近一半的過程之中”,實現了由上萬次的“試驗頻率”向“一次”試驗概率的迴歸,同時也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

不足之處: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與1/2相差很大,與1/2接近,與1/2相等三種不同的結果呢?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這樣幾種情況:有可能拋硬幣時用力不均勻;有可能是硬幣正反面的質量不同;有可能拋硬幣的手感不同,但是沒有談起有可能拋硬幣的次數太少的原因。

改進之處:

在教學中,要多傾聽學生的想法,要適當地給予學生思考的一些時間和空間,如果在課前告知學生每人拋10次硬幣和每人拋兩次對比,學生也許就能想到是由於拋硬幣的次數不同導致出現的結果不同。

《可能性》教學反思4

“可能性”問題是生活中常見問題,但將抽象出來用於教學中學生初次接觸較為陌生,因而,教學中要提供大量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充分體驗,教師儘可能在提供猜測、實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在合作探索、驗證中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教學時,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積累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瞭解事件出現的可能性,認識事件出現的隨機性。因而我設計的思路是猜想——實踐——推測——驗證——應用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做遊戲,猜一猜活動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石頭、剪子、布”的遊戲,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瞭解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情況。第二步我採用的是摸球的遊戲。這個過程從教材上看是先讓學生看摸的球的顏色,然後在讓學生進行猜測、實踐最後驗證的過程進行的。我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讓學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顏色,在讓學生進行摸球,特別是摸同一種顏色的球,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我在這個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摸球,通過多次的摸出來的球的顏色,在讓學生進行推測桶裏裝的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這樣學生的思維可能要活躍些。

《可能性》教學反思5

1、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和計算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的基礎。由於本節課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藉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本節課我首先用作為成人交際的名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對給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遊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製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後,我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摸名片的遊戲,使學生在摸名片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學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有相等的情況。探索部分同學們掌握了以後,我就讓同學們説説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可能性,同時通過課件出示幾個可能性的練習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本節課所學。

3、這段教學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實踐性活動。這樣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4、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通過擲方塊猜數的小遊戲。我自己覺得這個遊戲改得比較好,以前我聽的課都是玩摸球遊戲,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還玩這種遊戲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我就想換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有一定的難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是本節課的昇華。

5、當然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一是時間安排上教師還應把握好。這節課我在講摸名片遊戲規則時説得不到位,有些同學不明白怎樣統計,導致這個遊戲佔用時間過長,而後邊的遊戲時間就少了,學生缺少考慮的時間,應讓學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誰會贏,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操作,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遊戲後,在講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時,教師就讓學生多交流,多説含有可能性的話語,讓學生會表達,然後教師再總結,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表達。

《可能性》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05—106面

[教學片段]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3個黑棋子、5個白棋子,分組體驗可能性的大小,然後彙報。)

生1:我們摸到的白棋子多,黑棋子少。

生2:我們組的結果也他們一樣。(正當我要組織學生討論時,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

生3:老師,我摸的結果跟他們不一樣。(我一楞)

師:哦!不一樣,那你説説。

生3:我摸到黑棋子多,白棋子少。我試了兩次。

師:那你再試一次,好嗎?(我把他的紙盒搖了搖,又讓他重新試了一次,結果摸到的黑棋子少,白棋子多。再試了一次,還是一樣的結果。這位學生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

師:剛才,全班52個同學,有51個同學摸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這説明了什麼?

生: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比較大,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比較小。

師:有一個同學摸到的結果和我們不一樣,這又怎麼解釋呢?

生1:他可能把棋子放下時沒有搖一搖,又摸到了同一個棋子。

生2: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説明他很例外。

生3:這種情況説明他很幸運,好象中了獎。(學生笑了,剛才那位學生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評析或反思]:

1、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

教學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教師應該善於利用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生成性的課堂教學,這樣容易引領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探索過程中,也就能讓課堂非預設生成的問題變得精彩。片段中,老師面對生成的問題沒有簡單地“裁決”,而是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也因此成就了無法預測的'精彩。

2、關注生命的靈性,生成對話資源。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是帶着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走進課堂的,教師若過分強調預設,把自己當成“主角”,而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會使生命的靈性淹沒在灌輸裏。上例中,教師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對話,以一個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探討,是學生生命的靈性在課堂上得以閃動。

3、搭建辯論的平台,實現個性張揚。

數學學習中,僅僅會聽是遠遠不夠的,每個學生還必須學會表達。上例中,教師並沒有示意學生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會,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去辯一辯,説一説,,從而讓每個個體在辯論中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使知識得到昇華。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實現了人格平等的精神交流,實現了學生張揚個性的自我超越,處處彰顯生命個性的色彩。

《可能性》教學反思7

第一次區公開課

11月中旬一天,紀校長放學後對我説:“12月初在我們學校將舉辦一次新秀班區公開課,你和孫倩各上一節課。”當時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鍛鍊的機會的。第二天我就找師父熊老師幫忙選定課題,最後決定上《可能性》,這是一節活動課,以前沒有上過,心想對自己也是一個挑戰,每一次我上學校公開課或者片公開課,我都會選擇不一樣類型的課,因為這樣會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我的前期準備:

數學課程標準降低了第一、二學段關於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一學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二學段刪去了“會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為了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套教材對原實驗教材有關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作了比較大的調整,第一學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學內容,第二學段不再安排用分數描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並把相關的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個單元,只要求學生能對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讓學生了解簡單隨機現象的特點,感受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點。所以這節課之前學生沒有學過關於可能性的知識,僅僅只是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第一次試上: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準備很多學具,於是我在網上買了很多球,圓片,大的撲克牌等,還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讓學生將摸到球用對應顏色的圓片貼到板子上,然後再貼到黑板上,再根據摸球的情況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試上,結果課都沒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動課,課堂的`氛圍很活躍,所以學生對於摸球等活動都很活躍,課堂紀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來感覺很糟糕。

第二次試上:

經過幾天琢磨,總結在四(1)班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決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這次請來師父幫我聽聽,這一節課是上完了,但是課還需要磨,課的設計不怎麼好,特別是開頭和最後,下課後師父一句一句幫我磨課,這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每次我上公開課,師父都會幫我很用心的磨課,所以我很幸運,遇到這麼好的師父,雖然我上的差,但是師父還會給我鼓勵,再磨個兩三次就可以了。這節課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課的開頭和結尾。

第三次試上:

這一次,我決定找來呂主任和紀校來聽我的課,上完了發現問題還蠻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問題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他們聽過後就給我提了一些建議,我也對着這些建議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試上:

教研員戴主任要聽我的課,當時就覺得很害怕,感覺自己上的不好,還是硬着頭皮堅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學生還比較配合,主要是我的設計方面的問題,比如沒有將可能性與生活相結合,從四張撲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張,可以先讓學生用剛才學過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説一句話,複習學過知識點,本來最後我設計的是根據生活情境讓學生製作轉盤,但是我怕時間不夠就將最後改了,所以導致我這節課剩下5分鐘的時間,於是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了很長時間。

我又聽了一節孫倩上的課《解決問題的策略》,聽完她的課我就能明顯感覺到我們倆之間的差距,她的課會讓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層次越來越高,講解特別細緻,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他們班學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邏輯思維能力,最讓我佩服的是這節課是她自己設計的,因為這節課很多人上過,我也聽過很多節,但是我都覺得別人上的課太注重形式,根本沒有達成目的,而這節課非常能夠打動我,雖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導學生理解。

接下來,戴主任的評價讓我特別有壓力,他先評價的是孫倩的課,而我的課評的很少,我能夠意識到我的課上的不是很好,所以這無形之中給我製造了不少的壓力,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什麼都做不好一樣,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第五次試上:

紀校星期一和我們講,請來了詹明道特級老師知道我們的課,當時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們班紀律不好,之前上過課學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當時很有信心,覺得自己會上好,因為週末的時候沒有出去玩,一直在練課,為了更好地練習上課,我還自己週末去學校班級裏去練,這樣會更有感覺。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後,我徹底崩潰了,整節課都是我在拖着學生走,學生不講的話我替他們講了,學生該答到的點完全答不上來,而且時間還不夠,當時真的有種不想上的感覺,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差,一般我上完一節課如果自己覺得還不錯那就上的比較好,但是如果自己覺得很不好,那實際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師在點評我的課與孫倩的課時,着重講了孫倩老師的課,因為她的課很打動人,符合生態結構性課堂的特點,我當時也感謝他能給我評個良,但是這樣的評價讓我覺得很難受,因為我這個人太好強,或者説太好面子,不喜歡比別人差的感覺,所以晚上在家我會想很多,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鬱悶。接下來的幾天裏,我一直是在高壓狀態下,因為上完那節課,我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會上那麼差,我最後一次能上好嗎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飯不吃,坐在電腦前看教案和ppt,以前從來沒有過不想吃東西的時候,而這段時間真的什麼也不想吃。

最後一次上課:

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前天晚上我9點多就睡覺了,但是半夜一點多又醒了,滿腦子全是上課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課,後來逼着自己睡覺。我是第一節課,本來計劃是在8:10開始上課的,但是第一節課聽課的老師沒有來全,所以等了20分鐘,在等待的過程中我一點也不緊張,可能是自己班的學生,或者在自己的學校,經常在這裏上課,所以很熟悉。時間到了,我開始上課,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導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摸之前不確定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紅球也可能摸到黃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課前也預設了很多,根據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對應的引導。

這節課上下來,我對自己比較滿意,語言也很簡潔,學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組合作也很有序,時間也差不多,與我之前上的課相比進步比較大,最關鍵是我上完課比較開心,就覺得不會太差,下課後我問了我們班學生,他們覺得這節課很有意思,還怪我沒有提他們回答問題,這也是我的遺憾,孩子們都很想表現自己,以後要多給孩子們去表現自己,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他們。

《可能性》教學反思8

《可能性》,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球遊戲為素材,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二年級數學《可能性》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概念太抽象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始終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我採用“猜猜硬幣葳在我的哪隻手上”這一遊戲導入,不僅能讓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簡單而有效地突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下面的深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接着我又設計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摸球遊戲場景,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一情境,不僅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而且通過摸球這一環節,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三個詞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學習情境還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於是在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抽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中幾等獎的可能性會大些呢?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學習過程活動化,使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取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這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節課基於這一理念,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乒乓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

動中,愉快地學習數學,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再如,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要求舉棋子活動,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拓展練習中,我設計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老師還想設計一次摸球遊戲,我想請你們幫幫我,你們願意嗎?”這一問題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學們信心百倍,積極參與討論,在探究中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教學反思《二年級數學《可能性》教學反思》。 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課中,學生不僅個體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得到培養,而且師生、生生、羣體之間也在互動交流,較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活動化、自主化,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這樣既可以適應孩子們愛動的天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親身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悦。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不僅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解決問題、主動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關注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學習的實效性。

必要的小組合作是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摸球的活動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摸球,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實踐體會的機會,並讓他們進行交流活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事物可能性的體驗。同時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概率知識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關注學生髮展,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訓練。

在摸球遊戲的教學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後,一定能獲得直觀的感受。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與同伴交換想法,促進互相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課通過猜測——實踐——觀察——發現等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感悟思維的方法。

《可能性》教學反思9

1、課前交流很重要

因為是第一次給五(2)班的孩子上課,為了調節氣氛,也為了培養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可能是因為我第一次和他們交流,我覺得大家放不開,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

2、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穫。

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遊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課的摸球獎、擲篩子和玩飛行棋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並且每個遊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遊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後的遊戲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3、數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4、數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

第一次上課,耿華老師就告訴我,可能性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複學生的説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課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時間很長,越到課堂的後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強調的少了,學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煉呀!

5、可以調整的地方。

(1)在課堂的總結時,應該結合孩子們的學習體會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和學生舉例放到一起練習。

(3)玩飛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會玩,教學時要求要更明確,可以考慮先讓孩子們讀懂要求,再請一個小朋友示範。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後還應該有一個彙報交流和評價。

《可能性》教學反思10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生認識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加深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使學生聯繫實際問題,初步學會用可能性知識預測簡單遊戲的結果。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習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礎。所以,在教學本節課時,我主要是以直觀內容為主,用遊戲活動貫穿始終,通過學生自主體驗學習來獲取知識,較好的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自主、合作、和諧”的'教學主題。

課的導入部分,安排了“猜人”的遊戲,初步感受到“可能”,“一定”,“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則讓抽卡片這個遊戲貫穿始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了“可能”是不確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確定的,讓孩子切身體會到了可能性的內涵。在最後的幾個練習中,都緊密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玩中有所學,在學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悟,使學生愛上數學,明白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這節課也有不足,如果將抽卡片的環節變成摸球,那操作的效果會更理想,因為卡片不如小球實用一些。有的學生在課上表現的太出色了,初志明同學直接説出了,百分數,我覺得表揚激勵得不夠。還有在遊戲環節中,當一個學生舉起一張卡片,來表達可能時,我應該直接引導學生明白,當可能性越來越大,達到百分之百時就是我們所説的一定,這些課外拓展我沒有把握好,如果把握好,就是課上的亮點,因為學生能體會到這是非常難得的,實屬不易。雖説上了十多年課,但是課堂上的變化誰也預料不到,老師們給我的建議和提醒,使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課堂上,我相信我會時刻記住同伴們的提醒,時刻鞭策自己不斷進取,努力前行!

《可能性》教學反思11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我通過讓學生小組進行摸球,收集數據,比較、分析數據,證明了剛才學生的猜想是正確的',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還安排了許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如:足球比賽前,通過拋硬幣的方式判斷雙方隊員的位置;打乒乓球時通過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隻手來選擇由誰先發球;下棋時通過扔色子來判斷誰先走……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子,學生學起來也特別感興趣。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通過所學的知識,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遊戲規則,使我們的遊戲更加的公平。

不足之處:

這節課基本上是按我所設定的程序進行,沒有發生“小概率事件”的情況,我覺得自己還應準備多些材料以備所需,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我覺得在分析總結數據時最好讓學生或是小組長自己先來彙報,然後再一起進行總結,這樣可能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可能性》教學反思12

《可能性》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遊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着摸一摸,結果學生髮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裏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後又放回去,學生髮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説一説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説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瞭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瞭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説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並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瞭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工。

《可能性》教學反思13

《統計與可能性》教學反思我的每週一課於今天中午12:30開始。今天,孩子們比平時還要乖,12點10分出來排隊時,我把食指放在嘴邊,輕輕地對他們説:“其他班這會兒在上課哦!”於是,他們很快安靜下來,嘴脣抿得緊緊的,排着整齊的隊伍,按順序進入了會議室。來到會議室,把學生分成小組,按小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後,他們很興奮,忍不住要説説話。我説:“聰明的孩子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兒。”(這句話,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會説了。)“這會兒我們該幹什麼呢?丁老師建議你們呀,靜息,安安靜靜地等待聽課老師的到來,讓我們三(2)班同學給其他班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好嗎?”“好!”聲音響亮而有自信,真棒!一會兒,教導主任陳老師來了,再過一會兒許多數學老師來了,又過一會兒,蔣校也來了,之前知道蔣校是教數學的,因此我還挺希望他能來幫我聽聽課,給我指導指導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課有很多問題,但純粹自己進行反思,有些問題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點,看問題就會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進行自我反思。對“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我自己理解也並不透徹。上課之前,我就有一個問題,實驗的時候,如果出現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數據該和學生如何解釋,如何處理這種不理想的數據呢?由於在試上時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因此在第二次備課時,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問題,心想這種可能性很小,應該不會那麼巧出現吧。但往往最怕出現的情況,它偏偏就會出現。這不,第二小組在裝有三紅三黃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紅球,6次黃球,看到這組數據,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了,只好請學生先暫時忽略這組數據,而為什麼忽略,後來也沒有和學生説明。這怪我考慮不周,已經想到這個問題,但由於存在僥倖心理,選擇性忽略了這個問題。這次的經驗也告訴我,想到一個問題,不能拖着不解決或者回避,而應該馬上着手解決,查閲資料或者請教他人。

猜球這個環節,是我最糾結的一個環節,原本以為學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卻出現了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1號袋放兩紅四綠的小球,2號袋放四紅兩綠的小球,3號袋放四紅兩黃的小球。從中任選一個袋,猜一猜是幾號袋,用摸球的方法進行推理猜測。第一次摸出綠球,有學生居然説能判斷肯定是1號袋了,還有學生説是2號袋,但就是沒人説要排除3號袋,我多麼希望孩子們能自己説排除3號袋。我追問:你能確定是1號袋嗎?(不能)你能確定是2號袋嗎?(不能)那你能確定的是什麼?(1號袋或者2號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幾號袋,最後還是我進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紅球,現在你能確定是幾號袋嗎?(不能)第三次摸完後你能確定嗎?居然大多數人認為可以了。這下我急了,我們之前摸20次,題目中也有一題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數很多時,發現摸到紅球的次數比較多,才能説明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現在只摸了三次,能確定嗎?這下,學生好像聽到我的語氣是懷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説不能,但到底為什麼不能,也許他們沒有真正理解。

現在想來,學生出現這個問題原因全在於我沒有在之前的環節中強調摸許多次才能判斷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幾次的,但由於發現學生對這個知識點不清楚,我急於把結論告訴他們,於是那個原本設計好的計劃沒有實施,因此這個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在試上時,猜球這個環節還沒有結束,下課鈴就響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課時能把兩題連線題做好就不錯了,還有一題思考題就留着給學生課後思考。但沒想到,今天猜球環節結束時還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因為今天學生小組活動時特別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較試上時節省了很多時間。這樣就逼着我課上就要解決那道有難度的思考題。所謂有難度就是學生不理解把圓劃分成幾個“扇形”。在這道題上我思考的不多,沒有給學生“鋪路”,因此導致許多學生無從下筆。最後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在黑板上進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這道題簡單結束。這裏的處理非常粗糙,課後問了蔣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

結合蔣校的點評再次反思。

1、巡視發揮作用,不慌不忙處理偶然性第二小組摸球時,我巡視過他們一組的情況,雖然覺得數據“奇怪”,但沒有給予指導,繼續讓他們進行實驗。蔣校提出教師巡視就是為了發現特殊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努力尋找有利於這堂課教學的數據資料。在發現第二組數據異樣時,可以引導他們多進行一次實驗,挑選比較合理的數據彙報。集體交流摸球情況時,發現這組比較特殊的情況時,我居然想也沒想脱口而出(當然是比較温柔的)“第二小組有沒有偷看?”其實這種偶然性絕對是存在的,但當時由於沒有充分預設,我明顯感到自己有點慌了,於是請學生暫時忽略這組數據。蔣校説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慌,為什麼要忽略,應該要解釋,不然學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是偶然現象。設計這個活動時,我要求摸20次球,現在想來如果摸40次,數據之間的.差異也許會小一些。

2、巧用錯誤資源猜球環節,看到我第一個摸出綠球時,有學生説是1號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們説的是“一定不是3號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們引到我的思路上來。蔣校説,其實這個環節設計很好,但如果是學生説,那效果比教師説要好。這裏學生出現了錯誤,有學生舉手在反對,那就讓學生説,讓他們去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火花,把這個問題越辯越明。反思這個環節,會出現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因為我對學生還不是非常信任,我擔心他們會離目標越來越遠。發現錯誤後,我急於糾正,卻忽視了他們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會犯錯,但也會糾錯,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只有學生自己經歷了犯錯——反思——糾錯的過程,他們的課堂學習,數學能力的發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給學生製造“階梯”蔣校建議練習題的第二題連線題可以不用,換一個超市裏的轉盤圖片,根據圖片請學生説明轉到哪個區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這樣給學生一個表象,學生在設計最後一題思考題時,就不會無從下筆了。由表象到抽象,給學生製造階梯,思維才能層層深入。否則直接讓學生設計轉盤,對他們來説顯得很難,因為他們還不理解“扇形”是什麼意思。只有幾位理解能力較強的孩子才能畫出扇形。如果給學生提供圓形紙片,把圓形紙片當做轉盤,在紙片上用水彩筆畫出代表獎品的各個區域,再進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聽了蔣校的建議,我有一種再上一次這堂課的衝動,如果我能把握適時地進、大膽地退,給學生辯論展現的機會,再加入這些設計,我想這堂課一定很精彩!

最後要誇一誇我們三(2)班的孩子,舉手非常踴躍,思維也很活躍,只是我還需要修煉,認真思考如何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11月2日)

《可能性》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為了使學生開始就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我選取了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教學實踐證明了我的想法,一上課,學生興趣就迅速地被激發起來,導入新課,新課中,我也設計了一些摸球遊戲,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地感 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再次小組活動,根據要求自己設計方案,小組內摸一摸,驗證結晨,再一次體驗昇華。教學至此,學生體驗到了現實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確定現象,這是讓學生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就顯得順理成章,輕鬆自如了。學生初步體驗了事情的可能性,再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來做一判斷,再找找身邊還有哪些例子在小組裏説一説,讓學生互相啟發集思廣益,互相交流,拓寬思維 ,充分發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最後還把數學回歸於生活,設計了一個幫超市老闆設計一個抽獎箱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結束本節課,延伸到了下能課可能性的'大小。總之,本節課,就是讓學生要玩中學,學中玩,覺得輕鬆,愉悦。

一節課的種種設計,無非是為了努力創建一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所以通過本節的反思,讓我認識到每一課都要盡心精心設計,設計環節要始終圍繞學生的接受效果着想,那麼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不足:第一次小組活動時,老師沒有把步驟和學生説明確,學生開始覺得不知所措, 後來 老師走下去,幫助學生,及時補救過來了。

《可能性》教學反思15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比如:袋子裏裝的是5個紅球5個黃球,猜猜摸到哪種球。學生通過猜測,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可能性。這種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研究所得的,這樣比起教師直接單純地給出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在新課設計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在課題引入後,,我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兩個抽獎箱,一個摸出的都是黃球,一個摸出的都不是黃球,學生對抽獎箱產生了“懷疑”,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説一説,出示袋子裏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説一説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裏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裏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

3、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執教的班級是二年級一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課堂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創設了父親節給父親選禮物遇到難題,最後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學習趣味,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悦。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有小部分孩子參與遊戲環節的機會較少,沒有關注到全體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麪向全體,關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